古代房價這麼便宜,為什麼無家可歸的還這麼多?

就拿水滸傳來說,武大郎僅靠賣炊餅就能養活一家兩口,並且在鬧市區有一套兩層的房子。

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無家可歸,街頭要飯呢?甚至這個群體數量之大還形成了幫派(丐幫)?


謝邀。

1.武大郎的房子問題

就拿水滸傳來說,武大郎僅靠賣炊餅就能養活一家兩口,並且在鬧市區有一套兩層的房子。

這是一個很著名的胡扯。一般是藉此來攻擊當下房價。

但只要看過《水滸傳》就知道這是胡扯了:

武松道:"哥哥如何是怨我想我?"

武大道:"我怨你時,當初你在清河縣裡,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時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隨衙聽候,不曾有一個月凈辦,常教我受苦,這個便是怨你處。想你時,我近來取得一個老小,清河縣人不怯氣,都來相欺負,沒人做主;你在家時,誰敢來放個屁;我如今在那裡安不得身,只得搬來這裡賃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處。"

可見武大郎那房子是租的。

2.古人的住房

古代並沒有現代這種大規模的「商品房」。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古代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直到1949年,中國城市居民佔總人口比重也只有10%左右。

即使是在今天,農村也是以自建民房為主。古代也一樣,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村裡自建房。

丐幫這東西存不存在咱先不說……古代經常有大量無家可歸的難民是真的。

既然可以在村裡自建房,哪怕蓋個茅屋也行,他們為什麼會無家可歸呢?

答案是沒有土地。既沒有耕地,更沒有「宅基地」。

《漢書》中有這樣的記錄:

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民財內足以養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畜妻子極愛,故民說從上。

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

也就是說,自從商鞅之後,土地兼并現象就出現了。

此處用「階級分析法」效果超群。商鞅變法,體現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允許土地買賣兼并這種政策,對地主來說實在好的不能更好了。最後的結果就是農村貧富兩極分化,出現了一些大地主巨地主,與之對應的是出現了更多的失去土地的人。

沒有土地,就沒有食物。都活不下去了,蓋房子更是想都別想。

在今天,失地農民也是一個重大社會問題。但在古代,這個問題要嚴重百倍。

因為古代沒有建築工地僱人,沒有富士康招工,也不需要快遞叔送水哥。或者說,古代根本沒有現代那麼多就業崗位來吸納失地農民。

所以當失地農民多到一定程度,陳勝吳廣們就要一次又一次往歷史舞台上擠,哪怕被舞台保安打得頭破血流。


先從題主的論據來說,這就是典型的誤讀

就拿水滸傳來說,武大郎僅靠賣炊餅就能養活一家兩口,並且在鬧市區有一套兩層的房子。

《水滸傳》里怎麼說的?

那清河縣裡有一個大戶人家,有個使女,小名喚做潘金蓮,年方二十餘歲,頗有些顏色。因為那個大戶要纏他,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從。那個大戶以此恨記於心,卻倒賠些房奩,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

《金瓶梅》里進一步發揮——

大戶知道不容,卻賭氣倒賠了房奩,要尋嫁得一個相應的人家。大戶家下人都說武大忠厚,見無妻小,又住著宅內房兒,堪可與他。這大戶早晚還要看覷此女,因此不要武大一文錢,白白地嫁與他為妻。這武大自從娶了金蓮,大戶甚是看顧他。若武大沒本錢做炊餅,大戶私與他銀兩

不但如 @居士說 所舉例證,武大的房子是租的而非買的。進一步說,這房租錢也不是武大自己賣炊餅賺來的,而是為大戶接盤養小三拿的包養費。

——你確定這和房價便宜有關係?

====================================================================

6/30更新

回到武大郎所在的北宋末年。我們看看武大如果不靠額外收入,僅靠賣炊餅能租到什麼樣的房子?

首先,我們看看武大、鄆哥這樣底層販夫走卒的收入是多少呢?

北宋滄州有婦人「日賣果於市,得羸錢數十以養母」,淮西有個打零工的佣者「日致百錢,以給炊烹」——也就是說,作為全家唯一賺錢的武大,一天收入頂多也就是100文的水平

宋徽宗時救濟的標準是每人每日10文+1升米。僅計算口糧,宣和年間全國平均糧價1升米=約25~30文。武大夫妻兩人一天口糧最低需要50文錢,另加20文的雜用開銷(柴薪茶鹽等)——這還是接濟窮人的低保標準。(當時重勞力的口糧需要2升,好在武大夫妻一個是女人一個是矮子,口糧上差不多也夠了)

也就是說,以武大每天100文的收入,光負擔生活費就要70文,就算拿剩下的錢全部來付房租,也只能拿出30文。

武大居住的東平府陽谷縣,是戶口四千戶以上的望縣,約略可以參考宋徽宗政和年間河北開德府的房屋租賃價:高的有每天100~200文;后街小巷則只能租到一日3~5文。

屋每間賃錢有一百至二百文足,多是上等有力之家。其後街小巷閑慢房屋,多是下戶些小物業,每間只賃得三文或五文

如果按照小說所描寫的,紫石街的地段不好不差,太好的話武大不用挑去縣前賣炊餅,太壞的話王婆的茶館也做不得生意。因此一間日租金幾十文總是要的。而且還是上下兩層,除了武大夫妻居住的房間外,還能勻出一間供武松居住。以2~3間房計,如果只靠武大的收入,那他們家估計就揭不開鍋了。更不要說題主所說的「在鬧市區有一套兩層的房子」,無論是租是買,武大攢一輩子錢都沒指望了。

回到正常歷史位面,武大這個階層的也只能一邊省吃儉用,一邊租住地方縣城的「下戶些小物業」的「后街小巷閑慢房屋」,但是這住房的標準也只能和貧民窟看齊了。

如果到了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房屋租賃價就是地方上的幾倍不止,相應的日用開銷也大,如果沒有一技之長,確實有可能連房租和口糧也負擔不起。


不能拿武大郎說話,大郎「自從兄弟分別之後,因時遭饑饉,搬移在清河縣紫石街賃房居住」。紫石街的房子是賃的,即便是賃房子,也是坐吃山空,武大郎想了很久,終於準備要干一項很有前途的工作——賣炊餅。

賣炊餅是不行的,收入是可憐的,是屌絲才幹的活,而且具備餐飲業固有的風險。所以,「那消半年光景,又消折了資本,移在大街坊張大戶家臨街房居住」。這是清河縣縣城,不是帝都。在縣城干正經營生,也時常交不起房租。在紫石街租不起,只好移去偏僻地方,偏僻地方人煙少,你就得挑著擔子去鬧市區當移動小販。

至於說大郎在張大戶那裡住,本來應該交錢,但張大戶沒管他要,還把潘金蓮嫁給了他。這不是做慈善,主要是因為武大郎會拍馬屁,人又忠厚老實,還帶著懦弱。而且大戶給大郎戴了綠帽子,大戶感覺對不起他。

大戶是個妻管嚴,因為身邊無兒無女無侍奉,所以埋怨。他老婆心裡愧疚,允許他買倆使喚丫頭,其中就有潘金蓮。但入了門以後,先前說的就不作數了,天天遭受女主人的毒打,都快打死了。大戶知道老婆容不下金蓮,於是要把潘金蓮許給別人。那麼我們說,武大郎就是個不錯的人選,人好,老實,是可靠的男人。

大戶也是這麼想的。

大戶要把金蓮嫁給大郎,是考慮到大郎在自己的房產區租房子住。他白天上班,晚上才下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而且三腳踹不出一個響屁,把金蓮嫁給他,等他一上班,我就去他房裡和金蓮玩遊戲,是很愉快的體驗。就算他回來撞見了,也沒事,大郎生氣歸生氣,見他倆在床上運動,屏住呼吸退出去,還得把門給他倆帶上。

所以說,武大郎在張大戶這裡租房子,本身就是有故事背景的,不然以大郎的收入,是養活不了這個家庭的。後來大戶得了陰寒絕症,一命嗚呼,主家婆察知此事,將大郎和金蓮以及大郎前妻的女兒迎兒攆走了。

生意穩定後的大郎沒別的地方去,又搬回紫石街賃房子。但金蓮每日打發大郎出門,只在帘子下嗑瓜子兒,一徑把那一對小金蓮故露出來,勾引浮浪子弟。大郎感覺不能再在紫石街住了,跟老婆商量要不然搬家?

金蓮一聽他說話就來氣,張嘴就罵:

賊餛飩不曉事的,你賃人家房住,淺房淺屋,可知有小人羅唣!不如添幾兩銀子,看相應的,典上他兩間住,卻也氣概些,免受人欺侮。

金蓮這是一記反殺,意思是我就是因為住這種小破屋才被流氓騷擾的。你不如添幾兩銀子買兩間房子住,也免得受這個氣。

注意大郎是怎麼回復的:

我那裡有錢典房?

你看,像大郎這種兢兢業業工作的上班族,也是沒有錢買房子的,甚至一度沒錢租房子住。大郎說自己沒錢,金蓮就更生氣了,繼續罵道:

呸!濁才料,你是個男子漢,倒擺布不開,常交老娘受氣。沒有銀子,把我的釵梳湊辦了去,有何難處!過後有了再治不遲。

到最後,大郎花了十幾兩銀子,典當了縣門前樓上下兩層四間房,還是靠媳婦的首飾。而金蓮的首飾,也是大戶倒賠的妝奩。

說回「無家可歸」,像大郎這樣買了房的,備不住有朝一日要將典進的房子再典出去,就又無家可歸了。不過話得分情況說,在城市你要是有地皮,好歹會有個家,只不過是豪話不豪華的問題。但一旦把唯一一套房子賣了,還沒錢租房,就成了無家可歸的人了。所以這個問題下的很多回答,並沒有涉及到這方面。

在農村地皮不值錢,因此也就隨意搭個茅草屋即可入住,說不上無家可歸。你像《活著》里的福貴,他家的田產和房產,就是被他禍害光的。他要是在城裡,就無家可歸了,但他在農村,因此就住在了茅草屋裡。即便現在也是如此,在農村,空下的破屋是有富餘的,再破、再爛,你也能有個家,窮得連飯都吃不上的五保戶也不例外。

可惜有命蓋,沒命住。

沒飯吃的農民起義,或因賦稅過重,或災荒饑饉,再遇上暴動,好幾年不種田,愈發沒飯吃。饑饉時,人們不會坐以待斃,這種情況的流民實在太多,誰都不敢輕易收留,「會歲大旱,流民入山者九十萬人」,更有甚者好幾個省的流民都會出去要飯,那更是一番亂象。再如亂兵入駐,一旦家鄉「陷於賊」,家裡不留人看守,「竟被兵丁佔住」,也會無家可歸,且亂兵尤其喜歡放火焚燒,千里赤地,能逃出去,已屬萬幸。

流民最終是會被招的,招流民墾荒置業,安插著籍,或等災難過去,遣返原籍。總的來說,無家可歸的原因,無非天災人禍,跟房價沒有關係。地皮再便宜,入住再隨意,也不敵洶洶兵馬,戰地狼煙。


以上的回答都不是很標準。

我來說標準答案吧:

1.LZ誤以為炊餅是很廉價的食物;

2.但炊餅其實不是很廉價的食物;

3.做炊餅用的精白面在古代是比較貴的。貴到什麼程度呢?一斤精白面比普通的白米貴出近一倍。是古代中原地區常見的小米價格的三四倍;

4.所以,賣炊餅的武大郎,就相當於早幾年開西點屋的。其炊餅屬於中檔消費;

5.以上,求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晚年(宋徽宗年間)在開封買過一所普通住宅,花了9400貫。而宋徽宗時朝廷僱人抄寫書籍,每人每月能掙3500文,相當於3貫多一點。也就是說,如果這位書記員在開封買一所普通住宅,得不吃不喝攢錢長達261年以上,才能買得起蘇轍那套房子。


你看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那住房水準。


邏輯上,我是不大相信「古代房價那麼便宜」(至少在當時人的心目中便宜)的。覺得便宜可能只是因為「往回看」,有了現價作為參照。

就好比現在問:五年/八年前的房價那麼便宜,你咋不多買幾套?


土地兼并會產生極少數的富人(地主)和絕大多數的窮人(無土地者)。而在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環境下,沒有土地,就意味著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和自己的家。

中國古代自陳勝吳廣以來,每一次農民起義,這不過是給地主階級換了一批人,僅此而已


封建社會落後生產力不能滿足人類日常需求。簡單點說,當時的土木工程不管是組織水平、施工水平都比較底下。

推動社會發展的是科技,社會發展則會經過自身博弈產生新的生產關係和組織力量,這就是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的原因。


市中心的房子,比如武大郎那個,明明是替人包小三拿的錢租的,和賣燒餅有個毛關係?

有據可查的一套房子動不動就是幾千貫的,這不是普通農民好幾百年的收入?

自古以來,人人都想要的東西就沒便宜過……

古代市中心的房子,怎麼可能便宜?

要知道和你一樣天天躺著不想動腦筋就等著政府給你一套市中心的廉價房的人有成千上萬好幾億,市中心才多少大?憑什麼給你不給隔壁老王啊?你得加錢吶!

啊,你不要市中心?你只是要套房?山溝溝里的房子古代當然便宜,哪怕現在也很便宜,便宜的嚇死你,幾萬塊錢能承包一個山頭。問題是,路都沒通,你要麼?好來,便宜你的又看不上來……

有些人真是蠢地天天祈禱天上掉個大餅下來,唉……

天上不是不能掉餡餅,是掉下來的餡餅你都不屑要……

失業保險金你知道吧?那個就是你躺著領的,你去領啊……


因為吃飯是第一需求。流民不是住不起房子,搭一個茅廬甚至窩棚都是可以湊合的。

而大饑荒的時候,本地呆著就死了,必須遷徙。

突然想起從前在愛爾蘭都柏林踩點旅遊時候的拍照,1860年前後愛爾蘭發生大饑荒,四百萬人口生生餓死100萬,另外一百多萬移民美國。唏噓不已。

雕像上的花,是愛爾蘭人獻的,對於英格蘭人統治下的惡果,愛爾蘭人永不忘記。


題主真是在太祖變法後的社會生活慣了,覺得古代不可理解吧。

太祖變法,回收土地,給農民一人發一塊去種,且禁止耕地私相買賣(因為所有權是集體和國家),種幾年後耕地還要輪換一次(因為肥田薄田不公平);宅基地可以向集體上申請劃撥,雖然可以互相流轉,但如果沒有耕地兼并,小農們誰買一堆宅基地玩啊。這基本杜絕了幾千年來土地兼并的難題。

私以為這是保證本朝太平的大法。

中國農民敢出去打工,福利保障=0,也是前赴後繼。怕什麼,找不到活干,回家繼續種地,反正餓不死。這是變相的社會福利制度啊。

不然來一次經濟危機,廠子里不招工,這麼多沒有福利保障的失業人群,流民遍地,你想想不可怕么。

所以竊以為太祖變法堪比商鞅變法。

在國力沒有達到鼎盛的時候,有誰妄議刪改太祖大法,那是想天下大亂啊。

————————————————————

補充:鑒於有些人在下面找我理論現在中國土地能不能養活14億人、現在不種地我能不能養活自己、以及跟我控訴3年饑荒的事。統一做一回答:

現在沒有地餓死餓不死和我說的內容沒有關係。我沒有說過現在沒有地就要餓死。我說的是風險態下如何應對,請不要給我大講常態下就是沒問題。

看清我說的之後要和我理論的人,你最起碼要跟我講清楚幾點吧:

1、我們現在的經濟和生產力水平有沒有導致大危機的可能性(大量農民工失業)?——竊以為是有這個可能,某些行業工人已經出現了大規模的發不下來工資的情況,農民工不敢想像。

2、如果爆發了大危機,如何解決大量失地失業的農民工的安置問題?我們現在的能力有沒有到了可以妥善解決這些危機的水平?現在東北發不下來工資的幾萬煤礦工人都已經上街了,如果農民在失地的前提下又失業,你告訴我現階段該怎麼辦?你給包吃包喝包住?

3、現在的土地政策是不是已經達到了不改不行,不改就阻礙了社會進步?(必要性)

再有那些指東打西的知友過來胡攪蠻纏,恕不回復。


標題說古代房價這麼便宜???

在開玩笑?知不知道有個詞叫「相對」??

古代人也會面臨高房價房奴生活

當時的長安、洛陽、開封等大都市

房價一點都不比現在低

古代的各位知名大V也為之大吐苦水

蘇澈: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

陸遊: "猶愧先楚公,終身無屋廬"

歐陽修: "唉,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

不過也有例外

在唐朝全盛的玄宗年間,長安物阜民豐

朝廷拍賣國有房產的碑文上記錄

一座佔地1700平米的大別墅

只需138貫,相當於人民幣40萬

但是,過了盛世後房價就迎來大漲

首當其衝的就是公務員

當時的公務員還只是「瓷飯碗」

工齡、年終獎、公積金統統沒有

想要買套房是難上加難

安史之亂後,米價飛漲

公務員杜甫更是

一年搬了四次家

「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

無處安身的杜甫後來還遇到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這種狼狽不堪的境地

不同於杜甫,盛唐的李白屬於富二代

幫人隨便寫個序就能小賺幾十萬

何況自己還有

「五花馬,千金裘」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官至京兆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還兼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然而他到晚年

才買了一處小戶型

「始我來京師,止攜一卷書。辛勤三十載,

已有此屋廬。此屋豈為華,為我自有餘。」

房子買不起,於是開始流行

全民租房

在唐朝長安,經營租宅還是財源之一

家住長安東郊六環白居易

月薪16000文的他在這租了十年

(當時一斗米20文, 16000文相當於3200元

為房奔波了十八年的白居易

被貶到地方工作後才真正發財

終於在長安洛陽買上了大別墅

唐朝規定三口之家只給一畝宅基地

但要是想賣掉房子也不容易

為了調控房地產市場

唐朝出現了限購政策

房屋買賣「先問親鄰」

「天下諸郡…有田宅產業…先已親鄰買賣。」

——《唐會要》

這同時是為了保護當時的宗族制度

限制居民遷徙,方便政府管理

要是你想享受不限購的優惠政策

想買哪就買哪

除非你是...

天--王--老--子

來源微信公眾號:朕說。

最有趣的歷史漫畫號!喜歡微信搜索關注!


杜甫表示有話說。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為什麼題主會用小說和小說的事件來推導歷史呢


哼哼,小瞧賣饅頭的啊!去街上打聽打聽,街上賣饅頭的誰家不是幾套房!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