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提出「仁」的學說為什麼又要殺少正卯?從主觀上和客觀上要怎麼評論孔子呢?
01-26
不妖自來。
孔子誅少正卯一事,最早出現在《荀子》一書。《荀子》是荀子晚年的作品集,距離孔子生活的時代有兩百多年。在這中間有很多罵孔子的人,比如墨子、莊子(以及他們的追隨者)等人,這些罵孔子的人從來沒提過這個事件的存在。
就好比,我們今天突然出現一個說法,說乾隆年間曾經發生過某事,而這件事在我們這個時代之前從沒出現過文字記載,你覺得這件事會是真實的嗎?——乾隆年間距離我們今天也就兩百多年。
而荀子則有足夠的動機來編造這件事——在古人看來這也許並不是編造,而是一種寓言,或者「代聖人立言」,參見蘇軾考進士時編造典故一事。荀子整個思想的落腳點放在「隆禮重法」上面,開啟了韓非法家思想的先河。而荀子又是特別重視「法後王」的,習慣於援引聖人的「先例」來為自己辯護。荀子是稷下學宮的老資格祭酒,在辯論中倚老賣老地生造一兩個「典故」再正常不過。
建議你到知網搜一下相關論文,各種說法都有——這是一個懸案。
孔子的「仁者愛人」並非「泛愛」,也不是完全包容的寵愛,而是有理由的愛。 孔子的理論不會只停留在論語裡面,你還要看看《春秋》,孔子對於歷史、政治的一套觀念更多體現在這裡面。 殺人這種東西,對於孔子來說,也覺得很多時候是必要的,他推崇的周公、文王、武王等不也一樣常有殺人之事?仁者愛人,也是 有敵人的。 孔子的愛人理念,你可以認為愛該愛的人,殺該殺的人。是否仁政就是不殺人?錯了。
仁只是講讓大家包括奴隸和平民都能活,而不是不殺人。當孔子稱讚周文王的時候,就已經贊同滅商的行為是正確的。滅商怎麼可能不殺人?所以,不要把認放在小的不殺人,而要看到如何讓大部分人活的基礎上去分析。
「滿嘴仁義道德 一肚子男盜女娼」不正是五四思想啟蒙時期對儒家的總結么?
推薦閱讀:
※儒家的終極理想是什麼?是天下大同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應該怎麼理解?
※古代小孩有青春期叛逆期嗎?
※理學和道學區別是什麼?
※儒家仁的思想在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什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