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價三峽大壩泥沙入庫預測失算的問題?
01-26
三峽水庫從2003年蓄水起的十年間,入庫泥沙量僅為論證預測的42%。長江水利委員會認為,這更有利於延長水庫壽命,減輕中下游防洪壓力。但也有專家稱,這加劇了下游湖泊旱情。
另一方是為三峽工程辯護的科學家。2011年春,在50年一遇的旱情中,中國工程院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就曾對媒體稱,旱情並非三峽引發,而是大氣環流影響的結果。然而,一份驗收報告為論戰提供了出人意料的註腳:長江中下游江水含沙量銳減。長江水利委員會稱這有利於三峽水庫使用壽命,也減輕了中下游防洪壓力。有專家認為會使乾旱的湖泊雪上加霜。
1、實際值為預測值的42%,同一個數量級的,從工程上說,不算很離譜,而且必須考慮兩個因素:當年論證時,有三門峽覆轍在前,在實測數據基礎上,為保險故,放大一定係數的預測值也是正常做法,更何況,近幾年,上游水庫的建成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2、按公開的數據,長江幹流倒灌洞庭湖水量和洞庭湖對長江幹流的補充水量比例,大致是對半開。三峽蓄濁排清,造成下遊河床下切,幹流倒灌湖泊的水量減少,應是必然的結果。
3、洞庭湖的主要來源是湘、資、沅、澧四大水系,流域面積占長江總流域面積的14.6%,年徑流接近1700億方。在幹流倒灌湖泊水量減少的情況下,這些水總量上夠不夠用?如果夠用,其實解決的方法很簡單,在出口修建節水閘即可。
河床下切造成入湖水量減少,也會造成塌岸,但對防洪極為有利。防洪和抗旱是一對矛盾,但我一直認為,防洪比抗旱難做得多,說得極端一點,在現在的社會條件下,只見過淹死的,沒見過渴死的。一樓藍文的說法基本靠譜,個人補充一下關於三峽水庫入庫沙量失算的問題。首先,三峽水庫在論證過程中,泥沙淤積量是以不同年代水沙通量數據為基礎(其中以60年代和90年代的數據為主),在考慮不同邊界條件的情況下,採用一維、二維、三維數學模型方法進行了多次模擬確定下來的。應該說,預測值在當時的科技條件下是非常經得起推敲的。但是後來是怎麼失算的呢?第一,當時並沒有考慮上游梯級電站的建設。實測資料顯示,向家壩和溪洛渡建成後,金沙江進入三峽水庫的泥沙已經減少了60%,烏東德和白鶴灘兩座電站正在建設中,梯級電站建成後,金沙江進入三峽水庫的泥沙可能進一步減少,這是三峽工程論證階段無法預測的。
第二,水土流失背景不同。我國在60年代開展的各種運動(不詳述了,比如大鍊鋼鐵),大量砍伐長江流域的森林資源,顯著增強了長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強度,導致進入江河湖水的泥沙顯著增多。而在90年代初期和末期,我國又分別開展了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長治工程)和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天保工程),救生態環境於危難,使得此後的水土流失強度逐年降低。從來源上講,體現為進入河水中的泥沙變少了,發生淤積的泥沙也就隨之減少了。因此,以60年代水沙數據為基礎的泥沙淤積預測值就會高於實際發生值。
推薦閱讀:
※水壩達到設計壽命之後,如何處理?
※水庫是怎麼修的?
※如果你的弟弟/妹妹即將步入大學學習水利工程,你會叮囑 ta 什麼?
※為了監利救援三峽調整下瀉水量這意味著什麼,或者說這有什麼代價?
※水利水電工程可以考的證書有哪些?
TAG: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