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迄今為止北上後的表現如何?

剛看了新的《黃飛鴻》,感覺香港導演在內地還是水土不服,為什麼會這樣?


這得從香港電影的沒落說起。

四五年前,整個香港電影界都縈繞著一股悲觀的氣息——「香港電影何去何從?」。伴隨著大量香港電影人捨棄香港本土市場紛紛北上,這一論調在每一部陸港合拍片在內地公映的時候都會提出來,而題主說的新《黃飛鴻》,也沒有逃開。

提起香港本土電影的日漸式微,不得不說一說日本電影。

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電影獨樹一幟的美學追求使其成為全世界電影人學習的榜樣。黑澤明、小澤安二郎、大島渚……一連串的名字猶如指路明燈,照亮著各國電影人前進的道路。斯皮爾伯格說,黑澤明對於敘事結構的表現和場面調度的把握,直接影響到自己作品的創作。那麼現在呢,除了偶爾在一些影展上看到日本電影的名字,我們甚至已經說不出現在日本電影還有那些優秀的導演——宮崎駿?北野武?

原因在哪?

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蓬勃發展,在70年代,日本人甚至買下了紐約的標誌性建築——洛克菲勒中心。1985年,日本人掉入了猶太人的圈套,與美國簽訂了《廣場協議》,這一協議迫使日元升值,暫時拯救了處在嚴重經濟危機的美國經濟,但是日本卻陷入了泡沫,一蹶不振,其影響直至現在。

日本經濟的萎靡使得電影人重新審視一個問題,如何在市場化的浪潮中生存。

大師們漸漸老去,大量的新人導演開始拍攝爆米花商業片,好萊塢電影持續衝擊電影市場……於是,我們發現,如今的日本電影,和過去的日本電影,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

香港電影也是如此,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讓香港經濟近乎崩潰,中央政府的強力支援,使得香港迴光返照,但是內地經濟的強力膨脹讓香港的地緣優勢逐步喪失。頂著「亞洲四小龍」的光環,香港電影一度霸佔了港台東南亞等的華語市場,成熟的商品化運作使得香港電影產量極高,類型繁多。但是內地經濟的崛起使得電影市場每年成幾何形增長,香港電影自身的競爭力逐步喪失,內地雄厚的資本使得現實的香港電影人也只剩下了一條路可選——北上。

日本電影在「大師時代」是有著自己的美學追求的,並且形成了風格迥異但是脈絡清晰的電影流派。但是和日本電影的發展不同,香港電影一直都是在商業化的浪潮中不停的學習、借鑒、變化,但缺少系統的美學體系。結果就是,一旦香港電影因為外力停滯不前,那麼整個工業包括電影本體的發展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導演畢國智說過這樣一段話:「香港只有700多萬人,本來不可能有電影工業的。過去的幾十年是一個奇蹟。而現在,只不過是老天爺把給我們的東西收回去了而已。」

一個彈丸之地,鑄造了過去數十年華語電影的黃金年代,你還能要求什麼呢?

所以在整個華語圈資本、題材、乃至觀眾都在流動甚至不斷更新口味的年代,「香港電影」這一概念,或許會逐步的成為歷史名詞,取而代之的就是「大華語電影圈」的全新思維。

香港影人有著非常完善的工業意識,僅憑這一點就把內地的草台班子甩出好幾條大街。但是和內地的電影人相較,內地有著較為突出的美學意識。所以許多香港的技術工種,譬如攝影、剪輯、美術、化妝等,在內地諸多題材背景的烘托下,能夠展現出比在香港更多的才華。因為在香港,題材有限,而且在製作方面的條條框框也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香港電影的美學發展。當然,像許鞍華這樣熱衷文藝片的導演在美學上是有著自己獨特的追求的,只是資本未必接受,市場也未必接受。

內地有著廣闊的市場和題材選擇,香港有著完善的工業意識和極為專業的從業人員,二者如能搭配得當,加上華語電影已經有意識的逐步提升自身的內容質量和技術實力,未來「大華語電影圈」是值得期待能夠成為世界電影的一極的。

徐克和陳可辛是最早一批北上的導演,後來這個名單加入了吳宇森、陳嘉上和杜琪峰,這幾位早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就是大拿,來到內地,經歷短暫的適應期後,都推出了質量。和票房都不錯的作品——《如果·愛》、《投名狀》、《龍門飛甲》、《毒戰》等。尤其是《毒戰》,杜琪峰最大的貢獻是在內地讓警匪片這一類型的審查尺度更加開放了一些。

有一種論調,《無間道》後,香港再無拿得住的本土電影。而《無間道》的三位主創,劉偉強、麥兆輝、庄文強也開始北上,「竊聽風雲」系列是麥庄北上的新作,雖然講的是香港的故事,片方打出的也是「最純粹的香港電影」的口號,但是整體的風格和敘事已經開始偏向於內地觀眾的口味了。

再往後,無論是陳木勝、林超賢、馮德倫,以及梁樂民和陸劍青,這些中生代導演都在試圖找到內地觀眾和香港電影工業的契合點,像《激戰》、《寒戰》都為陸港合拍片的翹楚之作。逐步的,他們會成為「大華語電影圈」框架下的主力力量。

只是,內地觀眾不會滿足於日常消遣的「爆米花」電影,早先徐克、陳可辛都在尋找內地觀眾熟知,而且能夠表達出新意的電影題材。無論是「狄仁傑」系列、《中國合伙人》,還是即將上映的《智取威虎山》,都使得香港導演在內容層面上愈發向內地靠攏。雖然不排除還會有水土不服的情況,但是總體的趨勢是,內地越來越接受香港電影人的北上,而香港電影人也在和內地靠攏。

既然提到了周顯揚的新《黃飛鴻》,那就再多說幾句。在世界電影範疇內,除了007,從來沒有一個形象能像「黃飛鴻」這個圖騰一樣歷久彌新。新《黃飛鴻》是該系列的第101部作品,也是時隔近20年重啟的又一系列。在一眾香港中生代導演中,周顯揚是非常大膽的。其實無論是《畫皮》、《聽風者》還是馮德倫的《太極》,雖然都是選取的內地接受度非常大的題材,但最後出現的的問題並非在製作上不過關,而是思維文化上的差異。所以我們經常會覺得情節上齣戲,對白有槽點。新《黃飛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其實我們能夠看到在當下的技術條件下,製作一部精良的武俠電影並不是難事,難的是對於整個華語文化圈的理解。作為進入內地市場的處女作,周顯揚的新《黃飛鴻》不可避免的還是會存在對白上的問題,但是從整體上看,無論是對歷史細節上的考究、故事的合理性,還是對於人物的刻畫,都屬陸港合拍片中的上乘,而且還保證了商業性,因此,新《黃飛鴻》在市場層面上可以算是過關之作。只不過,面向未來,「大華語電影圈」不僅需要的是工業水平,更需要的,是香港電影人在文化上、思維上與整個華語文化的合流。

在之前《痞子英雄》在大陸公映的時候,台灣導演蔡岳勛也提到了「大華語電影圈」,未來台灣電影也會在保證自己獨特性的基礎上,會逐步整個華語電影合流。其實作為世界文化的一極,東方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和符號,而華語又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未來再說重振「香港電影」可能真的有些不合時宜了,因為「香港電影」終歸是「大華語電影圈」的一部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像周顯揚、林超賢、梁樂民和陸劍青這樣一眾的香港中生代導演未來能夠接過華語電影的大旗,畢竟,作為觀眾,誰都想看到好電影。


其實香港電影並不是從97開始衰落的,廣電的審核也不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香港電影從九十年代初已經成呈頹勢,之後數量質量逐漸下降。香港電影輝煌時內地就不是其主要市場,廣電的審核再嚴苛也查不到香港本土電影的頭上,肉蒲團低俗喜劇這種尺度的電影仍能在香港上映,殭屍奇幻夜盂蘭神功里仍有鬼怪,香港本土電影完全脫離廣電的審核,所以他的衰敗還是怨不得廣電的,只能說香港市場太小不能支撐著這一產業持續發展,我倒覺得內地市場建制是給了香港電影更多的機會還能讓他繼續低靡的發展。

以上是看到樓上朋友說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扯的一些閑話。下面回答下題主問題。我沒有看過黃飛鴻,我試著從別的電影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香港電影導演北上後分四類,第一類完全扔掉自己的節操刻意迎合觀眾的喜好如葉念琛的百變愛人已經完全沒有他之前的的港片風格,整部電影俗套怪誕不倫不類。再如圈錢能手黃百鳴,這位已經不能稱作導演了,應該稱其為投機商人才對,他北上後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如此的赤裸裸的告訴觀眾我在圈錢,票房沒有大爆過但每部都還可以。這類導演的電影能讓人明顯感覺到是粗製濫造,他們的電影私以為不能再算做香港電影了,所以不討論其有沒有水土不服的問題。

第二類是平衡內地觀眾喜好拍片又不失香港電影風格的,這一類的典型是陳可辛,杜琪峰,爾東升這種商業片的好手。幾次試水後就掌握了內地觀眾喜好拍攝時還能保留著香港電影的風格,近兩年看來杜琪峰和爾東升這一點做的還是不錯,電影仍有港味情節和香港電影的節奏感。特別註明下這裡說的杜琪峰導演的作品不包含他的警匪片,杜琪峰的警匪片內地刪減還是挺大的,像大支佬神探這種都直接改了結局。據說杜sir打算拍個反貪題材的這次應該是針對大陸市場,到時候可以再看看他警匪片的表現。個人認為第二個類型的導演已經不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了。

第三類絕大部分保留個人風格,這類型里典型的就是徐克導演,目前看來他的電影市場表現沒有遇到水土不服的情況。

第四個類型江郎才盡爛梗頻出。這個類型比較典型的是劉鎮偉導演,劉鎮偉導演天下無雙之前作品質量還算上等之後就再也沒有佳作出現了,所以並不是北上將他毀了,確實是個人能力已到極限。

其實我還想說下彭浩翔這個導演,看起來彭浩翔導演應該屬於第二類,但是彭浩翔還是有一個港片情懷在的,他的人間小團圓就完全沒有考慮到大陸市場走的是純港片路線,不過看他將要上映的電影又有了對內地市場的考量,目測票房不會很差。彭浩翔應該是個香港電影情懷比較重的人了,就看這一點就比黃百鳴之流強了不少,可惜香港電影豈是一人能拯救。

我一直都認為並沒有所謂的港片水土不服,還是導演的個人能力與影片質量致。水土不服的港片放回香港市場票房表現也不會好的,比如彭浩翔的人間小團圓再比如卓韻詩的臨時同居,香港大陸兩邊票房表現皆不佳,所以香港爛片後別再說廣東話轉成國語沒有感覺了導演的香港電影梗我們內地觀眾不吃這套等爛理由了,理由只有一個就是這部電影確實是部爛片


答非所問

香港電影沒落跟大陸一點關係也沒有~

香港以前的電影市場主要是東南亞台灣以及韓國日本,

香港以前的電影明星像劉德華梁朝偉在韓國也都家喻戶曉,更不用說成龍這樣的了

而大陸並不是香港電影繁榮時期的主要市場

香港電影沒落主要是香港新一代觀眾對於好萊塢文化的接受能力大大高於上一代人

加上東南亞以及韓國的本土電影實力提高,

使得香港電影同時失去了本土市場和海外市場


有個說法是「北上撈金」,所以,圈錢是港台影視工作者北上的主要目的。其中尤為明顯的是劉鎮偉,擺明了賺完養老金拍屁股走人。不過說來,再不接地氣,北上導演也就是這麼幾個人。

杜琪峰:香港大陸兩邊跑,基本能保持水平。合拍片中《毒戰》開了不少國產電影的先河,包括最後警察全被爆頭的那場牛逼的戲。但是不管用多少大陸演員,作品還是銀河映像的調調。

徐克:是徐老怪成就黃飛鴻天上七連踢的無影腳,對看煩老派武俠定格動畫一樣見招拆招的觀眾來說,跟學到新體位一樣,G點被戳爆了。進入內地之後,大陸有錢啊,來來來,倒個觀音像,拆個大船什麼的分分鐘搞定。爺要的就是好看,可是,扭得歡了容易閃著腰。P.S.老怪分鏡美爆了,我輩楷模。

麥、庄:雞賊的二人除了一部《聽風者》,就是《竊聽風雲》系列,而後者也是打著合拍片的名義用大陸演員講香港故事。

陳可辛:從《中國合伙人》,《親愛的》中看,他是近年來最接地氣的香港導演。懂得啟用內地編劇,說內地故事,已經看到了誠意。不過,《中》價值觀值得商榷,《親》創作意圖太過明顯,總感覺《甜蜜蜜》的陳可辛已經遠去了。

李仁港:……不說了

葉偉信:怎麼有錢他怎麼來,有好有壞

陳木勝:水準起伏太大

王晶:港產片依舊屎尿屁,合拍片部分有自毀招牌之嫌,不過我想他也不會在意這些。

陳嘉上:……您也不容易

黃百鳴:一年一部《歡樂/開心》系列,哪怕不接地氣,哪怕你笑不出來。但賀歲檔突然看不到他反倒覺得心裡空了一塊。

彭浩翔:相當好的微博寫手,兼香港導演。

其實上述幾位導演都有可以名留影史的作品,可是北上之後或水土不服,或離不開港片的模式,原因有很多。

內地的雷區很隱蔽,所以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商業片又要求最大地收益,所以故事不得不說得簡單,也就是造就一些觀眾眼中的「弱智」情節。


只說徐克為例 北上以後感覺徐克再無黃金時代的靈感和怪氣,部部電影 都是表面光。再也拍不出象龍門客棧 黃飛鴻 東方不敗那樣的充滿了江湖味道和俠義精神的電影了。

黃飛鴻獅王爭霸 最開始鬼腳七挑戰黃麒英那一幕,從頭到尾無論是鏡頭感和畫面構造完爆整個徐克的北上作品 真的不是誇張。

徐克的老電影只用一個背影鏡頭就能體現 江湖二字。如今,唉~~


拍內地片拍內地人故事型:陳可辛,林超賢,曾國祥,爾冬陞爛片圈錢型:王晶,鄭保瑞

保持著一貫風格型:杜琪峰,徐克

還有很多不知道怎麼歸類,但是香港導演補了內地缺乏類型片導演的空缺,今年票房前十的好幾位香港導演,尤其擅長商業片,不少人來了後風格大變,這幾年算是北上第二春


我的感覺是內地嚴格到表態的審查制度,限制了很多導演的發揮,使他們不能真正的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電影本來就是需要有自由思想的人才能拍好的東西,可這在中國是不允許!所以,北上的導演,即是放開了自己同時也限制了自己!


香港電影我非常喜歡,從小看到大,如今確實越來越難看到過去電影的影子了。

說一個我個人很惋惜的一位:王晶。近些年在內地的作品大家都看到了什麼水平,王晶過去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大娛樂家,善於發現和拍出一些很有市場又有趣的電影。雖然品質不一定高,但勝在都有很強的娛樂性,笑過後不會覺得這電影很爛。他現在對內地市場的把控能力雖然還是有,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但港式風格太明顯,內地觀眾get不到笑點,而過於迎合內地的笑料他自己又拍不好,導致拍出來非常無聊。


也就陳可辛。徐克就看威虎山了。其他人沒戲


就拿彭浩翔導演來說 誌明與春嬌起初只在香港上映 後來在內地網路上開始受到追捧 幾年後 第二部上映 圍繞著香港和北京 也請了內地當紅演員 反響確不如第一部 早期香港電影就算現在拿出來看 無論是劇情和演員水準也是一流 如今香港電影確不如從前 過度迎合內地市場確不賣座


不說別的,說一個大家很少聽到的但是作品還是有的導演劉仕欲!我怎麼也沒法把這兩部作品結合在一起

封神榜真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劇好嘛?幾天前又翻出來看了一遍!那個時候的陳浩民又帥又壞。他是不是聯合著這個導演手牽手一起約好走向雷劇的新紀元。

還有這個。 也是我最喜歡的西遊記的故事。

結果現在。。至少人家劉鎮偉打著經典的旗號賺錢。 這個導演倒好。新作品風格真看不出以前的一點影子呀。

不知道手撕鬼子是不是這裡出來的。 是的話或許有些神話色彩?


不僅僅是導演們的問題,也是時代的問題,時代在變遷,環境在改變,相信無論徐克也好,星爺也好,劉鎮偉也好,每個人心中都有盞燈,努力尋求著時代和社會以及電影發展的聯繫,也許現在的滯後,會為將來的蓬勃發展有一定幫助,因為沒有什麼會是一帆風順的,經歷過失落也許更好更經典。


目前北上的導演很多 也是今後的趨勢 但是目前來說 也只有徐克和星爺獲得了應有的票房和地位 陳可辛的已經被認可 但缺乏一部有力的作品(我真的不信他只能做到「親愛的」這個程度)還有就是杜琪峰 感覺他很難在大陸拍出過去的風格了(「毒戰」看起來很暴力 其實並未有杜的精髓 「盲探」片如其名 算是老杜的探路作品 所以要想在內地站住腳 需要新的突破 這二人均可算作潛力股 還有像彭浩翔 麥庄 這樣的導演 也許會一鳴驚人 但現在看來 機會不大 最後還有一個人 王家衛 其實他已經出了香港電影的範疇 簡單說一下 論藝術性及獎項的話華人之中也就安叔能與其並駕齊驅 論票房就呵呵了


我們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


實在不是很明白香港導演北上和香港電影的衰落之間有什麼關係 好像大家的概念就是香港製作人到內地來拍片就北上了 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香港和內地的文化差異和歸屬感 簡單的說 有一部分導演不管到哪都是圈錢 而還有一部分則是用心拍自己的電影 在這過程中會有很多磨合 第二是受限於內地劇本和題材的審查 香港電影中的很多梗在內地是沒法顯示在銀幕上的 這就失去了電影本身的完整性 其實很多內地人多對香港沒有好感的 也沒有認同感 還有人提到彭浩翔 香港仔這部電影如果你用心看的話會有很多感悟的 回來你會發現其實他也用不著北上 大批港導也用不上 爾冬陞那部新宿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當然這要歸功於龍標 最後一點 導演拍的叫作品 商人拍的才叫電影 這就是香港導演北上迄今為止的現狀


想看有深度片子 想看有智商的片子 想看浪漫就很浪漫而不做作的片子。愛情,親情,友情,國家之義,道德審判。。。。。。美國片,法國片,瑞典片,英國片,義大利片,伊朗片,日本片,韓國片。。。文化差異,思維方式不同,我看大家對於好電影依然是很喜愛認同推崇的啊。所以真的不是誰的錯或責任,是片子到底行不行。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