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導彈始祖v2到登月土星5號都是德國某科學家主導的,問題來了,科技是資金堆積,還是特定人才造就的?


其實就算科學研究也不是只有一個人,只不過流傳下來的是運氣最好的那位。同時代科學成果更一般的是由不同科學家獨立做出的,只說是因為某幾個人決定歷史進步,顯然唯心主義了啊(笑)。就登月來說,從最早的火箭公式的理論基礎到同時期美蘇獨立火箭技術驗證,既需要不同的科學家,也需要不同的資金支持,也就是物質基礎。因而不能說個人還是資金哪個更重要,而是人類社會生產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試想,沒有美蘇爭霸帶來的全美群眾的支持,可能不會有登月計劃,沒有工業基礎也不可能登月。當然,那些被我們記住的名字,無疑是對歷史進程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不論是技術角度還是管理角度,但起到決定作用的,不是個人也不是資金,而是由物質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人類社會總體決定的。而流傳給後人的智力精神層面的代表就是馮布勞恩,物質技術層面的代表就是土星五號。


人才,資金,還有長期的工業積累缺一不可。德國科學家全部留在德國,他們也很難做出土星五號這種怪物。它的成功和美國深厚的工業基礎積累是分不開的。


題主問的是一項科技工程,而不是某一個小領域內的科學研究,對吧?

首先,雖然馮布勞恩設計了V2,也主導了土星5號的開發以及美國的登月工程,但必須要指出一點,最終美國阿波羅登月所用到方案並不是馮布勞恩提出來的方案,而是一個非常年輕的科學家Tom Kelly提出的方案。

在科學研究起始階段,科學更多的依靠某一個天才的靈光一閃。

是不是特定,這不好說,但這種天才,這種靈光一閃的出現幾率是很低的,如果錯過這個「天才」,可能讓人類整體科學技術落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 又或者讓某一行業的科學技術晚發展幾十年!

但越過起始階段之後,科學技術就是資本和管理的結合,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人才。如果一定要說人才,那在更大程度上是科學管理人才,而不是科學研究人才。

當然,科學管理人才的前置條件是首先成為優秀的科學研究人才,因為只有內行才能領導內行,外行領導不了內行。

沒有資本投入,研究就無從談起,大山裡面的天才只能成為空想家,不可能成為科學家。

沒有合適的科學管理人才去領導團隊,資金投入會超支,研究進度會無法跟上,最終導致工程的失敗。這些管理人才必須要懂技術,知道科學工程中哪些是重點難點,能準確把握工程的進度,能協調各方面的關係,對於下屬單位和人員的技術需求,資金需求,他能一看就懂,對於涉及各個不同技術領域的工程項目方案,他能在聽取相關人員的意見之後,分析並選擇出最佳方案。

現代科學技術大多數都已經告別了起始階段,處於進一步深化之中,成熟穩定發展的科學技術,是大量人力物力智力的結合,領導人物才是核心和靈魂,而不再是個人英雄主義展示的平台。

以寫程序為例,二十多年前,程序英雄們才是主角,求伯君寫WPS是一個人耗時十八個月寫出來的,很多程序員還是單打獨干,展現自己的英雄才華。而今天,程序員基本上都只是軟體流水生產線上一個民工,一顆螺絲釘。螺絲釘個人技術雖然有很大作用,但對公司或大型軟體項目來說,並不是很重要,管理人員才是團隊的核心和靈魂。

百度,騰訊,阿里或華為,新浪,小米等這類以技術起家的公司,發展到今天,離開任何一個技術人員都照樣運轉。

英特爾,IBM,Google,微軟,蘋果……也絕不會因為任何一個技術人員的離開而衰落,只有高層管理人員才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現在的科學研究也一樣。以後再也沒有牛頓,沒有愛因斯坦,沒有麥克斯韋,也不會有高斯和黎曼,不會有馮諾伊曼和圖靈……我們會永遠銘記這些科學家,數學家,但今天乃至以後的人類社會,可能都不會再出現對人類科研技術整體上有巨大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人才了。

也許還會有馮布勞恩,但他作用更多的體現在管理上,起到的是喬布斯,任正非這類管理人物的作用,而不是研究型科學家的作用。

時代已經變了!魯班大師的時代過去了,要造出千米高樓而不是農村裡那種兩層高的民居,這就不再是一個泥匠,一個木匠能承擔的任務。

科學研究也是如此,一百年前甚至五十年前,我們的科學研究分工還很不明確,科研更多的是個人英雄的天才智慧的體現,所以才會出現那些閃亮的名字,那些被人類記住並影響了全人類科學發展的天才科學家。

而今天,即使是一個很小領域,也可能有數千甚至上萬的研究人員在幾百個實驗室進行著研究,每一個人都在一步步的推進著,也因此而無奈的成為一個小浪花,成為大森林中的一棵小樹苗。

至於有一定規模的科學工程,那更不用說了。它依賴的是團隊協作,資本投入,科學管理……再英雄的人物也只是一顆螺絲釘,或許可以是很重要的人,但很難說是不可替代的,無非是替代的代價會高一些而已。

在沒有樹的草原上,再小的樹也是樹,不是草。而在大森林裡面,再大的樹也只是一顆樹而已。


贊同@呂威明的回答。人才,資金,工業基礎缺一不可。

在19世紀還能有卡文迪什這樣單幹的科學怪人,但是看看現在,沒有大型強子對撞機,物理學會舉步維艱。用白銀做電磁鐵任性不任性?

美國「曼哈頓」工程起步晚於德國的「鈾俱樂部」工程。德國這邊也有量子力學奠基人理論物理學家---海森堡,以及第一個發現「核裂變」的實驗物理學家---哈恩,除這兩個人領銜之外,還不乏其他炸藥獎級別的科學家參與。

雖然海森堡計算上反了錯誤,但是從美國人的投入上,從他們是如何提純鈾-235的就能很「直觀」的反應出來資金的作用:

戰爭期間,銅大量匱乏,由於提純鈾-235需要非常大的電磁鐵,又找不到那麼多銅做線圈,怎麼辦呢?

曼哈頓工程的成員「打劫」了美聯儲,搶劫了1.7萬噸白銀,繞成了電磁鐵……

而同時期的海森堡,他們佔了一個小啤酒廠的地方在搞研究……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老問題,人是生產力,資金是生產關係。

有人 有錢,發展

沒人 有錢,沒錢 有人 都不行。

更何況 有人 有錢 和 沒人 沒錢 都是同步的。

另外 現代工業 沒有一個是靠作坊的。

記住是首席科學家,不是 只有他一個。

馮布勞恩去世後,美國照樣研發出了太空梭,現在又有太空發射系統,你知道他們都是誰設計的?你只知道是NASA 主導,各公司設計製造的。

蘇聯同理,能源號不比 N1 和土星5強多了,你知道是誰設計的不?


推薦bbc紀錄片:space race

裡面有兩個情節

1,布勞恩想研究更高級的火箭,但德國軍方只要求他加大V2的產量

2,到了美國後,本來布勞恩已經研究出來了能進入太空的火箭。但美國希望第一梅火箭由海軍發射。但海軍失敗了幾次,被俄國搶先。美國允許布勞恩發射他的火箭,不久便成功發射了美國第一梅衛星


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科技對於個人來說,可能是獲取名利的工具,也可能是出於愛好,出於求知慾,或者某種使命感。但不管怎麼樣,科技的發展都是要人來實現的,都是要人來推動的,並不是說為了獲取名利就庸俗,為了人類進步就高尚,這根本不是一回事。

資金在科研中可以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物質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可以給他們提供一個繼續下去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獎勵。這聽起來庸俗,但就是現實,沒得改變,而且我個人不覺得有什麼可恥之處。我敬佩那些在艱苦條件和沒有相對等的物質回報下仍然奮鬥到底的科研工作者,也尊重他們的品格和他們的選擇,但如果國家將為提高科研工作者的物質待遇向全體國民每年多征一部分合理的稅,這筆稅金我也會毫不猶豫地交給國家。

當然,中國的科研領域面臨的問題不全是錢的問題,但這已經超出了這個問題的範圍。

說白了,資金和人才缺一不可。這就好比戰爭中人和武器哪個更重要一樣,無法回答。再頂尖的武器,沒有合適的人去操作,也不過是廢鐵;再優秀的戰士,不發給他武器,赤手空拳,也是打不倒武裝到牙齒的敵人的。

但如果你非要問,人和錢哪個對科研更重要,我想還是人。人的思維是可以遠超出時代條件的,機器的性能有窮,而人的思想無窮。畢竟,錢,歸根到底,還是要花給正確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者都有。

航天是一門系統工程,需要盡最大可能保證其產品的可靠性,所以其使用的大部分是比較成熟的技術。

但是由於其系統的龐大和複雜度,多項成熟的技術組合到一起,是不是能正常工作就是一個問號了。(好比自己組裝電腦,cpu和主板可能會產生兼容性不好的問題)

所以需要有工程經驗的人才,對各系統的可靠性和各系統間的介面可靠性進行評估,同時需要大量資金進行各項試驗驗證。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航天狗

一個走心的段子手,一個苦逼的航天狗

給您帶來精彩的段子和文章


然而兩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瀉藥,不清楚也不了解這個問題。套用一句魯迅先生說過的話: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都有啊,你給我一萬億,我也造不出土星5,多半是被人騙光了。只給錢學森10塊錢,他連實驗都沒法做,別說東風了


我之前在一個講猶太人為什麼很優秀的話題裡面提到過現代科研的運作模式:

SR Yu:為什麼猶太人如此優秀?

事實上,從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開始,科研的運作模式已經開始走向集團化、官僚化。和幾千年前埃及人蓋金字塔,中國人修長城一樣,大型工程的運作,既不需要所謂的天才,也不需要所謂的「猶太人」。而至於說馮·布勞恩,和奧本海默、阿姆斯特朗,甚至英國女王、大清皇帝、德國元首一樣,是被賦予了一定象徵性意義的人物。而這個人物所代表的,就是那個本質不存在,但實際上又強力無比的「想像的共同體」。藉由這個想像的共同體,才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凝聚力,以及規範和協同分工,進而形成社會。

總體而言:現代科學的發展 = 資金堆積 + 良好訓練的科技從業人員 + 強大的社會協同能力。


用資金堆特定人才


推薦閱讀:

拯救禮炮7號(下)
影像|蘇聯航天海報背後的英雄、夢想、榮耀和政治
「音障」美如畫,那它是哪來的呢
有哪些機器人、無人機、控制等「軟+硬」領域大牛寫的非技術類作品?
崛起吧!大飛機背後的中國航空工業

TAG: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太空 | 中國航天 | 阿波羅計劃ProjectApollo | 航空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