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于謙沒有配文廟?

如題,這位堪稱近乎完人的文臣在民國初年最後一次孔廟配享排位中沒有配文廟,確實讓人有些詫異。如果說必須在思想理論領域開宗立派才能入選,那麼為什麼並非儒學大師的諸葛亮、李綱、文天祥能獲得配享資格?明清兩朝曾將于謙配過文廟嗎?如果有,為何後來又把于謙移出配享名單?


首先嚴格來說,文廟的配享是專指「四聖」即顏子、曾子、孟子、子思的,這是第一等級,其次是「配祀」即所謂文廟十哲(後來變成十二哲),再次是「從祀」,又分為先賢和先儒兩類,先賢以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為主,後世學者一般只能以先儒的身份從祀文廟。

要說入選標準,最初或許是有的:

貞觀二十一年二月壬申,詔以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萇、孔安國、劉向、鄭眾、杜子春、馬融、盧植、鄭玄、服虔、賈逵、何休、王肅、王弼、杜預、范甯等二十二人,代用其書,垂於國胄。自今有事於太學,並令配享宣尼廟堂。

此為先儒從祀之始(比先賢和十哲都要早),這裡的「代用其書,垂於國胄」,顧炎武解釋為「傳注之功」,大抵稱得上名副其實。

元豐七年,始進荀況、揚雄、韓愈三人。此三人之書雖有合於聖人,而無傳注之功,不當祀也。

如果說前面的二十二人是「傳經之儒」,那麼此三人則可稱為「傳道之儒」。顧炎武尊漢抑宋,認為此三人不當祀——看起來似乎是一次學術轉向,但是別忘了,新學的背後實際上是新法。

政和三年,詔封王安石舒王,配享;安石子雱臨川伯,從祀。

這就更是純粹的政治行為了。

既然是政治行為,那就談不上有什麼一以貫之的標準,而是隨著政治需求不斷變化的。當然,基本的准入門檻還是要有的。

舉一個例子:

嘉靖之從祀進歐陽修者,為大禮也,出於在上之私意也。

歐陽修之「特進」,固然是由於他在「濮議」中的持論符合嘉靖皇帝的需求,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他的儒學成就。作為對比,同樣力主英宗稱生父濮王為皇考的名臣韓琦,就沒有享受到這樣的待遇——他得以從祀文廟是清咸豐二年的事情了。

事實上清朝以前的從祀諸儒,確實都是「思想理論領域開宗立派」儒家學者。而題主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清朝才吃上冷豬肉的:雍正二年諸葛亮從祀,道光二十三年文天祥從祀、咸豐元年李綱從祀,再加上還有道光六年的陸贄、前面提到的韓琦,咸豐九年的陸秀夫,此六人被稱為「行道之儒」,算得上文廟中的異類了。

所以說我大清還真是夠「尊」儒的——你推崇事功之臣也好,忠義之臣也罷,放著歷代帝王廟不去,非塞進文廟裡作甚?更何況,「似此撏扯浮文,何濟實政」,以空談來弘揚事功,何異於南轅而北轍?

咸豐十年,大概是覺得請祀過於泛濫,禮部遵照皇帝的指示拿出了一個「從祀章程」——要說別家是把儒家當牌坊,他家可謂是把儒家當桌腳墊了:

以闡明聖學、傳授道統為斷,嗣後除著書立說、羽翼經傳、真能實踐躬行者準奏請從祀文廟外,其餘忠義激烈者、入祀昭忠祠;言行端方者、入祀鄉賢祠;以道事君、澤及庶民者、入祀名宦祠;概不得濫請從祀文廟。其明儒賢輔,已經配享歷代帝王廟者,亦應飭無庸再請從祀。

而于謙早在康熙六十一年就已經作為明代名臣從祀歷代帝王廟了,自然不可能再入文廟。

至於民國八年的顏元、李塨這趟末班車,實際上是「北洋政府企圖重塑儒家思想的最後一棵稻草」,顏李學派號稱「實學」,在「賽先生」的衝擊下也勉強算是矮子里拔高個的選擇(諷刺的是,顏李二人恰恰是堅決反對「孔廟」制度的)。而表彰于謙這樣的忠臣能臣無助於解決儒學面臨的意識形態危機,似乎也並沒有人提出這樣的建議,不知道題主的詫異從何而來。

總而言之,于謙顯然從未進入孔廟從祀。即便是清前中期這個窗口期,他也沒有得到提名的機會。實際上所謂「行道之儒」,除諸葛亮外,其餘幾位雖有功業和「忠義」的加成,但也都是典型的儒臣:

《舊唐書》稱陸贄「頗勤儒學」,其奏議政論,處處體現了儒家的政治思想,被宋以後的理學家高度推崇。李綱雖以抗金聞名後世,卻也著有《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文天祥雖未有系統的儒學著述,其詩文中「三綱實系命」這樣的思想比比皆是。陸秀夫「精研理學,雖當軍旅之時,猶日書《大學章句》以勸講」;韓琦也是《宋元學案》中榜上有名之人。

相比之下,諸葛亮固然是忠臣典範,但是顯然一點都不儒家。其入祀經過就很詭異——雍正二年禮部應皇帝要求拿出了一份增祀名單,皇帝對同為事功之臣的陸贄、韓琦二人的批複意見是:

唐之陸贄、宋之韓琦,勛業昭垂史冊,自是千古名臣,然於孔孟心傳果有授受而能表彰羽翼乎?

但是實際上諸葛亮也沒有「羽翼經傳」的作品,也體現不出什麼「孔孟心傳」。這種雙重標準可見陸贄、韓琦二人完全就是走過場的陪跑。而讓諸葛亮入祀文廟恐怕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嗯,大概是因為這兩個人其實都是唐國強吧?

于謙無論是為政還是為文,也一點都不像儒家門生。壓根沒人想到讓他從祀文廟,這才是正常的。


因為于謙保的是代宗。代宗連皇陵都沒入。于謙哪能配文廟

----------------------------------然鵝----------------------------------------

在德雲社,于謙一定能配文廟

末將于謙,願意為郭家抽煙喝酒燙頭


因為他爸爸在公海上遇到海盜的時候貪污了公款

其實就是站隊問題

他保的皇帝太那什麼了

公道自在人心

于謙在很多人心中都是聖人

甚至在很多人心中比孔子聖人


從祀文廟還是配享太廟?

前者和當不當官不是太大關係,純粹的三不朽方面評判,而且需要時間的。

後者明朝沒記錯除了太祖和成祖時期功臣沒有任何一個配享太廟的大臣

下面是文廟東西兩廡的:

先賢先儒

薛瑄(1571年從祀)、胡居仁(1584年從祀)、羅欽順(1724年從祀)、劉宗周(1822年從祀)、孫奇峰(1827年從祀)、方孝孺(1863年從祀)、呂棻(1863年從祀),

陳獻章(1584年從祀)、王守仁(1584年從祀)、蔡清(1724年從祀)、黃道周(1825年從祀)、呂坤(1826年從祀)、曹端(1860年從祀)

看從祀時間明白了么?

都是後人慢慢添的。

ps:孟子這個大佬差點被朱八八踢出文廟。

。。。。。

至於說于謙大佬,講道理他保國不保君已經是儒家禁忌了不被從祀也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說其他:有個東西叫聲望刷高了自然就進了,(諸葛亮表示服不服?老夫還是清朝進的文武廟雙料)


因為當時不能打倒皇權啊


文廟整體來說配不上于謙


呃,人家是帶兵打仗的啊


進文廟的需要立言,光立功還不夠


明代讀書人的總老闆是皇帝,英宗復辟後的皇帝都是英宗的子子孫孫。


首先要弄明白能進文廟的都是什麼人。


這個應該沒什麼難理解的吧


昔者英宗被俘,于謙第一個跳出來擁立新帝,後英宗復辟,于謙被殺,後面皇帝都是英宗子孫。

怎麼配享?

清朝:于謙關我屁事,配享他有利於我統治嗎?


我個人覺得,一個被冤致死的,雖然之後被平反加封,但入廟是不是過於赤裸裸打前皇帝的臉了。

而清朝又沒什麼動力。


推薦閱讀:

身未動,心已遠,我們去明代的山水裡旅行吧!
李東陽生平漫話(三)弘治君臣 上篇
關於華夏海權文明的再思考……(一)

TAG:明朝 | 儒學 | 中國古代歷史 | 文物 | 于謙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