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追逐名牌的時候,到底在追求什麼?
如題,從心理層面上來說,當人們追逐名牌的時候,到底在追求什麼?
二十幾年了,我活到現在也沒有穿過所謂的「名牌」;更準確一點,應該說我從未為了穿上「名牌」而花費自己哪怕一分錢。
中國有一種奇特的現象,叫做「富二代」。
一種莫名其妙的人群,往往同時覺得自己最富有也最貧窮。富二代里的公子,喜歡把錢花在吃喝玩樂,買表買車上,而小姐們,總是對漂亮的時裝虎視眈眈。她們十幾歲到二十齣頭不等,喜歡出入奢侈名牌聚集的商業中心,喜歡追捧每一個名牌的最新系列。在她們眼裡,那些來自於法國、義大利以及英國的耳熟能詳牌子,值得她們把大把的鈔票花費出去。甚至她們會為了買一件最新款的CHANEL託人從海外搶購,甚至是飛到香港或者國外去購買。「這種姑娘,我不覺得她們可以被稱作「女人」,她們就是腦殘小婊砸。她們就是被人們慣出臭毛病來了,仗著自己年輕就覺得了不起了,「啊,年輕就是牛逼,我年輕又貌美,你一定是想約吧?」---這樣的小婊砸比比皆是,都寫在她們臉上了。她們對於超過25歲的女人,一律侮辱性地以「老太太」稱之。但她們居然還混得下去,就是因為男人們覺得這種女人是「freshmeat」,在肉慾的慫恿下,碧池也能被捧上天。」這是翻譯山本耀司的一段話,用來形容這些「富二代小姐」們再合適不過了。
當然,除了小姐們,公子們對於武裝門面衣著光鮮也是有著趨之若鶩的興趣。我曾接觸過無數的「富二代」,雖然有知識有文化有骨氣的不少,但很可憐大多數都是屬於那種傾談話里吐不出半本書,說至享樂滿嘴跑火車的類型,但凡談到多用功讀過兩年書稍有抱負的,就一副「明明就可以靠父母安排的道路過上好生活,可非要靠自己的能力去證明自我實力」的傲然樣子。
這樣的人,總是穿著紀梵希的大衣,挎著香奈兒的包包,戴著愛馬仕的絲巾,腳上瞪著一雙閃閃發光的亞歷山大.麥昆的鞋子來見我。
看到我一身素白的襯衫坐在他們面前,馬上氣場就遍地開鋪,目光閃閃要把我的氣勢壓下去的樣子。當我問到他們你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左思右想,也總離不開「我有錢!」這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的,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只要有錢,在這個圈子裡就能受到仰慕和尊敬。不管你的父輩是做餐飲的、做地產的、做傳媒的;只要誰家的鈔票多,誰的孩子就能爬到社交圈的頂端。
怎麼才能鎮住這些趾高氣揚的人呢?
找一個比他們有錢的便是了,他們炫耀的資本無非就是「有錢!任性!」,每當遇到一個更有錢的,他們往往都只能低聲下氣,惟命是從。所以,為了顯示自己有錢,他們總是需要拚命的用那些價格不菲、名揚天下的「奢侈品」來武裝自己的外表,至少讓自己看上去,不會輸在陣勢上。介於人最膚淺,也最有影響力的感官是來自視覺,所以人也總是在打量來者的外表,用一件衣裳一面妝容來暗自定位來者的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甚至是涵養審美。
每個人都想和富有的人打交道,然後自己也成為富有的人。
這樣略帶畸形與病態的「有錢即尊貴」的價值觀從富人的圈子裡,慢慢成為了中國大眾普及化的東西。於是,很多的年輕人,開始學會「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富二代」。
他們會省吃儉用,寧願買一件可以讓人風光滿面的名牌,也不願意買一本只能擺在家裡翻看的昂貴畫冊。他們往往會在外面舉著紅酒與「成功人士」們稱兄道弟,但是下班後卻摟著正版的LV包擠地鐵,回到二十平米的出租房,吃著泡麵。打開浴室,看到的是髒亂不堪的擺設粘合著水垢,用的浴品是分享裝的舒膚佳。但是只要出了門,套上了名牌,就好像他們就能得到社會應有的愛戴和尊重,即使私底的生活再苦,他們也願意為了出門一刻的驕傲而放下門裡對於好生活的期盼。
有些人說「你們這些人追求物質無功而返,轉而去追求精神,然後回過頭來嘲笑那些在物質上取得成功的人。」可能我比較土,這句話我也沒辦法給出一個最好的定義,但是我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連在物質上,也不太富裕,頂多只是有點小錢罷了。我從來沒有資本把自己當做富二代,所以小時也不曾在富二代的圈子裡長大。
我穿的所謂第一件名牌,是小時候父親買來的一套Ralph Lauren。當時哪裡知道是什麼牌子,只知道尺寸大了不合身,扔在一旁不再理會,每天依舊穿著優衣庫傻樂。等到後來猛然想起回去翻出來,才發現原來這麼小我就有過這種所謂的「名牌」。父親常跑國外,想不出買什麼禮物的時候,總是帶回來幾件衣服,但是我常年胖瘦無常,體重飆得比過山車還猛,於是買回來的衣服即使再貴,我也無福消受。只有那種我自己去店裡買了的或者「一周內到貨」的網購款,才是我的童年良友。
後來,我就進入了虛榮浮躁的「時裝圈」。剛剛接觸的時候 ,雖然每個月都領著微薄的生活費,買上一件名牌也能讓我心疼半個月。可看著光鮮亮麗的模特天天充斥著我的眼球,我也曾一時分了神。也曾想過翻著花樣穿名牌,但是每次一摸那些衣服,總是很操蛋地在心裡默默地先計算一遍成本,什麼「品牌文化」、「工藝細節」、「面料質感」統統拋到腦後。想到成本不到1000的衣服叫價上萬,我就總是頭也不回地撒手而去;說到底了,還是因為窮。
再後來我經歷了人生原本應該經歷和意外經歷的許多事;我遇見了一位人生導師,陪她每天坐在茶室里,看著來來去去千萬種面孔,聽著許多所謂的「成功人士」訴說他們用金錢無法填補和創造的缺陷,看他們穿著一身的人民幣,也換不來解決內心問題的一點頭緒。慢慢地,幾年下來,我的心先比我的錢包開竅了。
到了今天,我花上數十分鐘寫出的一篇文章,就能夠換來相當於與一雙品質上乘的Salvatore Ferragamo皮鞋的價碼,但是我也總覺得,即使短短一天的酬勞,也不值得我去為一件奢侈品買單。
在我的衣櫃里,總是相間地掛著工藝精細,價值上萬的高級定製,和價格實惠,樸實易穿的淘寶貨,細數過去,我沒有一件名牌。它們靜靜地挨著,呆在同一個衣櫃里,毫無衝突。在挑衣服的時候,我也不曾因為場合大小,而故意去拋棄那些低價而來的衣服,我常常用一件昂貴的絲綢高定外套,去搭配一件二十來元的闊腿長褲;甚至於工藝精湛的白襯衫接連一條隨意粗糙的黑褲子,成了我走遍天下的固定裝扮。有人到這裡說:「你看看,你都穿了高定了,當然不稀罕名牌啦!」那麼你錯了,我選擇高定,僅僅是因為我喜歡它的質感、它的舒適、它與我身體不可替代的貼合與交流。如果在網上花三位數能夠選擇到同樣品質的商品,那麼我會毫不猶豫地拋棄這個昂貴的可替代品。而名牌,它所附帶的品牌附加值,實在太多。我總是為它們看不見的文化、看不見的人工費、稅費、店租去買單,同樣的價錢,我總是能夠在固定的高級定製館裡,做出更合適我的東西。無關乎錢多錢少,只關乎舒適大小,當然如果能夠在雖然品質稍差但是價格相當低廉的情況下,我也很樂意去委屈一下自己身體,去適應更粗糙的質地。
我不會選擇名牌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名牌對於我來,失去了「名牌」的作用。
因為工作性質的要求,我往往是「被邀請」的一方。即使是出席相當重要的場合,我也不會特意去挑更昂貴和隆重的服裝,我總是選擇最簡單明了的衣服,當然,前提是我能夠把簡單實惠的毛衫和外套穿得時髦、乾淨、大氣(這跟審美有關)。而這些,也只是為了尊重邀請人的一番好意,可若是反過來說,我如果只穿了邋遢的居家背心和運動鞋到場,也絕對不會讓別人覺得我「低人一等」。
是的,在你足夠有能力的情況下,至少有能力到別人不會因為你穿著樸素就忽視了你的影響力和氣質的時候,那些為了顯示「身份尊貴」的名牌,好像也沒這麼重要了。
回想一下了,你們買名牌,不也就是為了讓別人對你眼前一亮或者對你印象深刻么?說明你自己的價值,還比不過一件名牌襯衫呢;若是你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需要靠名牌烘托氣場的時候,誰又會因為你一襲素衣而敢對你有半分不敬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你能力不足,太心虛。我不會買名牌的第三個原因是,是我覺得有比「長臉」更重要的東西。
假設我在一個月里剩下的錢只夠買一套紀梵希的時裝;而同樣的價錢能足夠我支付往返日本旅遊的來回機票和酒店費用,那麼我會選擇哪一個呢?
想必你們也是知道我的選擇的。
沒有什麼比學習和開闊眼界更重要的東西了。
前些時候很流行說「你要是有買一輛名車的錢,如果你拿去環遊世界,可能等你回來,整個世界觀都改變了。」有些人覺得這個理論很可笑,但是我覺得很有道理。你之所以太注重眼前的某樣東西,僅僅就是因為你的世界觀太窄,眼力界太淺罷了。去見識和認識更多的東西,把你所得到的酬勞多去看看世界、體會人生美好,甚至多買兩本書,也要比你穿上名牌那一刻換來的自信,要永恆得多。世界上絕對有你沒去過的地方,你一輩子也不可能掙夠那些令你開闊眼界的錢。
當你內心足夠豐富、眼界足夠寬廣的時候,回頭看看你一時的虛榮心,你會覺得幼稚而令人發笑。如果這些都不足以說服你們的虛榮心,那麼再想想,把你買名牌的錢花去旅遊再拍幾張照片發到朋友圈去「展示生活」,那也比你拎著一個CHANEL 2.5天天在同事面前晃更能挑動人心;
畢竟旅行,去過就是去過了,名牌?呵,誰知道是不是真的。
作為一個徘徊在時尚與服裝邊緣很久的人,作為一個站在富有和貧窮中間的人,我只能從自己的思維告訴你們這些。
我當然不會去阻撓你買一件名牌,畢竟人生需要很多種體驗;但是我只希望,你買它是因為你喜歡它、仰慕它、愛它的獨一無二、不可取代;而不是為了你可憐而低價的虛榮與自尊去討好旁觀者。
我是一個淺薄的人,我希望在你買第一件名牌之前,看看這一篇文章,為你無盡的剁手之旅掃清疑慮;也希望你內心豐富的日後回首看看,還能點頭報以些許肯定。我可能永遠也無法教你裝成一個富二代,但是也好讓你找回一些自尊和自信,從一件衣服里好好讀讀內心所需。
文: YangFanJame引用盧梭《愛彌兒》中的一段話,關於審美、風尚與奢侈,相關重點已標黑:
他愛所有的人,因為他們同他一樣是人;但是他特別愛那些同他最相象的人,因為他認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同時,由於他在判斷別人是不是同他相象的時候,是根據那個人對道德的行為的看法是不是同他一致來看的,因此,在一切需要有良好的性格才能作出的事情上,他是非常喜歡受到人們的稱讚的。他不會對自己說:「我很高興,因為大家都稱讚我」;但是,他會這樣對自己說:「我很高興,因為大家都稱讚我做的事情是一件好事;我很喜歡這些人的稱讚,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值得稱讚的人;他們的判斷既然是十分明智,所以能得到他們的器重當然是很好的。」
他在讀歷史的時候是根據人的慾念去研究人的,而現在進入了社會,他就要根據人的風尚去研究他們了,他將時常對人們所喜悅或厭惡的風尚進行思考。現在,他要對人類審美的原理作哲學的研究,在目前這個時期正是適合於做這種研究的。 我們愈是要深入探討審美力的定義,我們便愈弄愈糊塗;審美力是對大多數人喜歡或不喜歡的事物進行判斷的能力。不這樣來看,你就無法明白審美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情。但不能因此就說有審美力的人占多數;因為,儘管多數人對每一件事物能作出明智的判斷,但很少有人對所有的事物都象多數人那樣判斷的;而且,儘管最大多數人的愛好綜合起來就是良好的風尚,但懂得風尚的人是很少的,正如:儘管最共同的特點綜合起來就是美,但美麗的人畢竟還是很少的。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問題並不是說:我們愛什麼東西是因為它對我們有用,我們恨什麼東西是因為它對我們有害。我們的審美力是只用在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上,或者,頂多也只是用在一些有趣味的東西上,而不用在生活必需的東西上的,對於生活必需的東西,用不著審美的,只要我們有胃口就行了。正是這個緣故,我們在審美方面要作出純正的判斷是很困難的,而且好象是十分任性的,因為,審美力是聽命於本能的,除了本能以外,我們是找不到那樣判斷的原因的。我們還要區別它在精神的領域中的規律和它在物質的領域中的規律。在物質的領域中,審美的原理好象是絕對地無法解釋的。但須注意的是,在一切摹仿的行為中,是包含著精神的因素的,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在表面上好象是物質的,而實際上卻不是物質的。我還要補充一點,審美的標準是有地方性的,許多事物的美或不美,要以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政治制度為轉移;而且有時候還要隨人的年齡、性別和性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這方面,我們對審美的原理是無可爭論的。 審美力是人天生就有的,然而並不是人人的審美力都是一樣的,它的發展的程度也是不一樣的;而且,每一個人的審美力都將因為種種不同的原因而有所變化。一個人可能具有的審美力的大小,是以他天賦的感受力為轉移的;而它的培養和形式則取決於他所生活的社會環境。第一,我們必須在好幾種社會環境中生活過,才能作許多的比較。第二,還需要有這樣社交場合:因為在事業的往來中我們不是按興趣而是按利害關係去做的。第三,還需要有這樣的社交場合:在這種場合中,不平等的現象既不顯著,偏見的壓力也不太大,而且,在這種場合中人們所追逐的是真實而不是虛榮;因為,在相反的情況下,一時的時髦將壓倒人們的愛好,使他們在選擇東西的時候,不問那個東西是不是他們所喜歡,而只問它能不能使他們引人注目。 在後面這種情況下,如果還說良好的風尚就是大多數人的喜好,那則不對了。為什麼呢?因為目的變了。因此,大多數人的看法並不是他們自己的看法,而是他們認為比他們高明的人的看法;人云亦云;他們之所以稱道某一個東西,並不是因為它好,而是因為那些人在稱道它。在任何時候,讓每一個人有他自己的看法,這樣,大多數人所稱道的東西其本身便必然是好的。人做的東西中所表現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我們愈是違背這個老師的指導,我們所做的東西便愈不象樣子。因此,我們要從我們所喜歡的事物中選擇我們的模特兒;至於臆造的美之所以為美,完全是由人的興之所至和借權威來斷定的,因此,只不過是因為那些支配我們的人喜歡它,所以才說它是美。
支配我們的人是藝術家、大人物和大富翁,而對他們進行支配的,則是他們的利益和虛榮。他們或者是為了炫耀財富,或者是為了從中牟利,競相尋求消費金錢的新奇的手段。因此,奢侈的習氣才得以風糜,從而使人們反而喜歡那些很難得到的和很昂貴的東西。所以,世人所謂的美,不僅不酷似自然,反而與自然相反。這就是為什麼奢侈和不良的風尚總是分不開的原因。哪裡崇尚奢侈,哪裡的風尚就很糟糕。 特別是在男女的交往中,審美力不論好壞都容易表現出來;它的陶冶是必然要受到在這種交往中所接觸的對象的影響的。但是,由於男女交往的種種便利條件沖淡了對方喜悅的心,審美力就一定會因之退化的;我覺得,我們在這裡又找到了另外一個最能說明良好的風尚的原因。 在有形的和需要憑感官判斷的事物方面,應當照婦女們的愛好去做;在精神的和需要憑智力判斷的事物方面,應當斟酌男子們的愛好去做。當婦女們確實做到象一個女性的樣子的時候,她們就只是過問她們有能力過問的事情的,而且作出的判斷往往是很正確的;但是,當她們硬要指指點點地評論文學,說這本書做得好、那本書做得不好,而且還要把她們所有的精力用來做書的時候,她們的看法就會一無是處的。做書的人如果拿他的著作去請教於女學士,那一定會弄得相當糟糕的;講時髦的男子如果去請婦女們指點他們的打扮的話,那一定會打扮得很可笑的。我不久就會談到婦女們的真正的才幹,談到培養她們的才幹的方法,談到在哪些事情上應當聽取她們的意見。 當我和愛彌兒談論在他目前所處的環境和他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中他不能不注意的事情時,我就把以上這幾個基本的論點作為原則。誰能說這種事情同他沒有關係呢?不僅是需要別人幫助的人應當了解什麼樣的東西能夠使人感到喜歡或不喜歡,而且那些幫助別人的人也應當有深刻的了解;你首先要使他感到喜歡,然後才能夠對他進行幫助;只要你著書立說是為了闡發真理,那麼講求表達的方法就決不是一件無聊的事情。 如果是為了培養我的學生的審美力,而必須在一些審美觀尚未形成的國家和審美觀已經敗壞的國家之間進行選擇的話,我選擇的次序是顛倒的:我先選擇後面這種國家,而後選擇前面那種國家。這樣選擇的理由是:審美觀之所以敗壞,是由於審美審得過於細膩,專門挑選大多數人看不到的地方來欣賞。過分細膩,就會引起爭論,因為我們對事物的區別愈細,則需要區別的地方就愈多,這樣一來,對美的看法就會穿鑿入微而很難一致。因此,有多少人便會產生多少種審美觀。對個人的愛好進行爭論,就會擴大哲學和人的知識範圍,從而就可以學會如何思考。只有廣泛地涉足於各種社會場合的人才能細膩地審美,因為要把所有的美的樣子都看過以後,才能注意到細微的差別,至於那些不常到稠人廣眾的場合中去的人,他們審美的時候是只看一個大樣子的。也許在現今世界上還找不到哪一個文明的地方是象巴黎的一般的人的風尚這樣如此糟糕的,然而良好的風尚也正是在這個首都形成的;似乎,在歐洲受到人們重視的書籍的作者沒有一個不是在巴黎受過教育的,誰要是以為只要看一看在巴黎出版的書就夠了,那是一定會上當,因為,我們同作者談一次話,比讀他們的書還能了解到更多的東西;何況對我們最有教益的人還不是著名作家哩。必須依靠社會的精神才能使一個有思想的頭腦得到開展,才能使他的眼力盡量地看得深遠。如果你有一點天才的話,請到巴黎去住一年,你馬上就能充分地發揮你的天才,否則你就會一事無成的。
說虛榮心和別人羨慕目光的人一定沒穿過名牌,或者穿到了自己不喜歡的名牌,或者被名牌坑了。同等商品被名牌坑的幾率幾乎可以不計。名牌的質量好,設計好。並不全是因為別人羨慕的目光。
在中國,永遠是一分錢一分貨,鐵打不動的事實。
人在追求品牌時,其實最後一種認同感。
第一層,品牌意味著值得信賴,質量,材質,設計,等等。第二層,品質的繼承,好東西讓別人記住,消費者記住的就是品牌。第三層,身份的歸宿,穿什麼,你就被貼上了標籤。當然這三層都增加了更多的成本,所以名牌會更貴。我不主張談名牌就是忽悠消費者,如果做不好,其實是臭名遠揚,會死得更快,當然只要人性的弱點存在,這樣的名牌會一直存在,也會有大量的消費者買單,但是我主張消費者明白你多花的錢到底購買了什麼!買得起叫「購物」,買不起叫「追逐」。
我是美國人,密西西比大學的學生,所以我的看法跟別的用戶恐怕不太一樣。我學漢語學了2多年,我的專業是市場營銷,所以每天我需要考慮名牌巨大的影響。在我看來,消費者特別喜歡購買名牌產品因為社會把名牌視為身份地位。但在人們心理中把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名牌上,所以他們就不理產品最重要的方面【衣服的質量。】我聽說中國人吧這個叫做「名牌熱」,在美國我們有一樣的現象。在我的學校里,你看到的都是名牌這名牌那,但是他們都穿一樣的衣服,所以他們看起來像一樣的人。他們也一味追求耐克,阿迪達斯,等的衣服。從心理層面上來說,一定是因為人類本來喜歡競爭,我們也想打扮給別人留下深的影響。所以人們到底在追求高的社會地位,如果他們穿名牌,別人可能會認為他們的收入比較高,轉許多錢。
對於用得起起他們的人來說,追求的高質量,好外觀,好的使用體驗以及深邃的歷史沉澱。對於啃了3月泡麵買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對於品牌的和產品真愛,這是我的興趣,我的愛好。另外一種是虛榮心+釣凱子或者釣白富美的工具。
個人認為,購買奢侈品的人在乎的是一種組織認同感。同時,他們也想成為這樣團體中的人。名牌更多價值在於品牌效應,並非設計和質量。同時很多奢侈品的購買者很多也展現出一種不自信,需要靠品牌的美譽度而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對於收入非常充裕的階層,購買奢侈品只是一種日常消費行為。而相應的,他們很多人卻會選擇刻意購買小眾商品從而迴避這種,被其他自己不認同的群體趨同的現象。
名牌背後的含義一般是此類產品有著良好的聲譽,而聲譽來自於產品良好的質量和有底蘊的故事,有品位的人會更傾向於選擇體驗舒適質量牢靠文化內涵豐富的產品。另外,算算每次花費成本,很可能名牌還要更實惠一些,雖然它一般代表著高價格,但穿戴的時間越長,它的價值也體現的越明顯,比之有些只用了少數幾次的便宜貨確實要划算很多。在經濟收入良好的情況下,人確實會喜歡購買名牌產品,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它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當然不排除樓上有人說的虛榮心作怪,就像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人炫耀手上的腕錶一樣。
在消費者心理學上來講,這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情況來回答。
1. 買名牌是為了符合他人對你的期望2. 買名牌是為了讓自己更符合理想中的自己
3. 買名牌就是因為混的圈子中都是這麼乾的,所以是為了從眾對第一種情況,舉例來講,你目前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年薪100萬,每年也會出入一些高端會議,這個時候別人對你的行為會形成一種期望——認為高管本應該是如何如何的。比如人們對高管的穿著打扮的期望,他們認為高管不會是穿一身優衣庫的,西裝不會是路邊攤的,而人都會有讓自身行為符合他人期望的傾向,這就是第一種買名牌的動機
第二種情況,往往是讓自己更符合理想的自己,或者說是讓自己自我感覺良好。一般廣告在銷售名牌時,都會樹立一個「渴望群體」,比如香奈兒樹立的是魅力女性使用香奈兒,勞力士樹立的是成功男士戴勞力士,這也就導致一些中產階級,為了可以剛讓自己感覺自己更接近廣告中的這些人,就會選擇這些名牌
第三種情況,就是群體壓力了。比如你圈子中的朋友或者辦公室的人,都是在用蘋果手機,那恐怕你也很難在他們面前掏出一些國產山寨機。買名牌不是因為自己想要,而是因為圈子裡的人都已經這麼幹了。買名牌不是買這個牌子來炫富,而是明白這牌子背後包含的一切文化。真正活的富的人可以一身的名牌,但不是暴露著一身logo,而是知道什麼牌子的什麼東西真的好,所以才去買那個牌子,而不是被牌子綁架。打個簡單的比方,你知道愛馬仕超級貴超級好,但你什麼都是愛馬仕,行內人也不會覺得你有品味,只是覺得你除了愛馬仕你什麼都不知道,頂多也就是一個暴發戶。真正的富,是把名牌融入生活,又不把他們當名牌的使用,就像買個保暖的毛衣,你會考慮選擇loro piana的baby cashmere毛衣,而不是lv的大logo毛衣,當你想買蕾絲你會考慮valentino,而不是lv的大logo蕾絲,當你要買墨鏡你會自己去試各種墨鏡,而不是一味的求側邊出個大LV,大CC,大GG。舉了這麼多栗子樓主懂了嗎,名牌不是讓你追她的logo,而是這個牌子背後有的文化和他包含的手工藝。我一直信奉貴的衣服有貴的理由,一線的件衣服為什麼能賣兩萬,二線的衣服為什麼賣兩千,三線的衣服為什麼只能賣個幾百塊。總體來說,兩千的衣服是穿不出兩萬的檔次的,而檔次之區別就在於不同的版型,車工,材料,手藝,這些是便宜的衣服給不了你的。有句話是這麼說的:金錢造就品味。不能說絕對是對的,但是很現實。你說所有的都可以盜版,工藝也可以複製,牌子也可以山寨,很好,當你穿了仿製的東西走在路上的時候,你的初衷還是在為了這個品牌的logo而活,你還是被這個牌子綁架,就算表面充富了一把,生活上還是窮的,心裡還是窮的,你真的炫到富了嗎?
世間的人有窮有富,有追求名牌有不追求名牌的,窮的追求名牌為了虛榮,富的追求名牌為了體驗,窮的不追求名牌是務實,富的不追求名牌:1、標新立異,我就穿淘寶怎麼滴?我就覺得淘寶300塊的和專櫃3000的是一樣的。就是任性。2、成由儉敗由奢。3、不想變表哥~~~
1.人的慾望:存在感,被關注,優越感,比別人好等等等等2.實際價值:品質,文化內涵
別人看你的眼神,和莫名其妙被嫉妒的快感
有些人是為了虛榮,但有些人可能僅僅是因為看著合適就買了,名牌?那是什麼?
得到別人關注
我這個年紀我所喜歡的所謂的名牌就只有耐克阿迪彪馬 云云我也不是說因為貴而是真的因為舒服 而且好看 好配衣服 如果迪卡儂有一雙鞋子不僅好看也舒服而且結實我也會買所以不要把所有的人都定義為虛榮 我爸媽從小都不允許我買名牌 就算經濟條件允許 我也從來沒穿過 穿著幾十塊的運動鞋 所以當我第一次穿名牌鞋的時候 我才知道 原來鞋子可以這麼舒服 就算父母不讓買 我也會自己打工 自己存錢去買 我只年輕這一次 憑什麼不能讓我過得舒服 過得漂亮呢
不撞衫。
這屬於凡勃倫效應。
其實就是在追求品位高於生活,就這麼簡單
推薦閱讀:
※美國人在聖誕節瘋狂SHOPPING了什麼?
※愛馬仕宣布明年提價會有提升銷量的效果嗎?如果有,是怎樣的經濟學原理?
※請問如何看待「打折就想買 不然感覺虧」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愛消費?
※我國微波爐和吸塵器普及率為何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