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和衛青是基友關係的傳聞有沒有史實根據?
如果說是「事實根據」無非就是那篇《佞幸列傳》篇尾刮到的那麼一句比較曖昧的話,還有那句「和柔媚上」咯。但是要怎麼解讀真的只能見仁見智,並不能說是證據,除非有一句板上釘釘的「與上卧起」才能下定論。畢竟「媚」這個字在古文中不一定表示那個意思,更有甚者「幸之」也不一定表示那個意思。。。。所以這件事是永遠不可能蓋棺定論的啦,除非有朝一日能在兩人墓里挖出點乾貨(基本不可能,因為都已經被盜空了)
剩下來的只能是歷史愛好者自己在「私以為」「竊以為」這樣的語境下自行YY,作為衛青的死忠粉,我的態度是這樣的:
如果你以現代人的價值觀來評價,YY他們倆是基友,並且認同和讚美這一對有益華夏、澤被後人的soulmate,那麼我會愉悅地和你一起YY。
如果你以封建文人士大夫的價值觀來評價,YY他倆是基友,並且以此為證據污衊衛青是靠出賣肉體上位、是沒有節操的男寵、並進一步以YY為論據說衛青其實沒什麼本事,那我就要一臉嚴肅地跟你說:「沒有證據你憑什麼瞎說!!!滾粗!!!」若是認準了一件事,硬在史書里尋蛛絲馬跡,還有找不到的嗎?猶如緊張時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道理,執像而求便看什麼都像。僅憑太史公在佞幸列傳後的一筆,僅憑几個捕風捉影的年代推測,就說他們是「基友」?未免太不負責任。漢代有佞幸之風不假,他們有沒有別的感情除了當事人誰也不可知。但太史公為何要這麼寫有一點要明確,他對李廣家的感情不必說了,而李家與衛青…科科。李廣戰敗而歸按律當斬,是衛青救了他,縱使削為平民,也保住了命。決戰時李廣迷路失期自殺,他的兒子李敢將一切歸罪到衛青頭上,闖入府中將衛青刺傷,而衛青卻沒有告訴任何人,若不是霍去病得知後一怒之下射殺李敢,此事可能到現在也無從可知(此處請陰謀論退散,若衛青有意報復直接把這件事如實上報便好,行刺大將軍是滅族重罪,何必把自己的侄子搭進去?)。《史記佞幸列傳》「大將軍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天下為有稱也」每每讀到,總是難抑心中憤懣。實在不公!君主憎惡大臣結交朋黨,衛青不養士,將願意為他唱頌歌進金銀的人拒之門外,便是媚上?那這麼說劉濞那樣的叫不媚上咯?古代講忠君愛國,愛國就是忠君,為國家打好仗,不為自己謀勢力為人低調謙和,竟也是有罪。他征戰沙場作為漢擊匈奴最具代表的名將,被放到佞幸之列;他低調為人從不養士,被評以和柔媚上。作為第一位真正執掌內朝官至大司馬大將軍的權臣,在當時功高必戮的時勢下得以保全(從根本上摧毀衛家勢力,包括廢衛太子劉據,三子捲入酎金失侯案等都是在衛青去世安葬茂陵後的事,至於霍光,那時另一個故事了。),難道不足以證明他為人「仁善退讓」的智慧嗎?一個人在得勢後能保持謙和難,一個地位極其低微的人經過長久打壓,有能力後不被曾經的痛苦反噬更難(參見田蚡竇嬰主父偃朱元璋)。為什麼我們不學他的君子之風,不透過他的「倖免」看武帝的性格與政治手腕,而試圖從「基友」的關係解釋一切?平心而論,衛青論功高出李廣,但「李廣難封」,悲劇英雄總是符合歷史的審美。人人都知道飛將軍李廣,知道「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可誰知空城奇襲是衛青為漢家重振國威立下的第一功?誰是從英雄故事而非言情腳本里得知衛青這個名字?誰會在提起他時第一想到的是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而非他有個姐姐叫衛子夫?「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我從不相信誰的一生壯志與奮鬥可以用幸運來解釋,來抹殺。外戚那麼多,李廣利一眾,衛青有幾個?
「長平桓桓,上將之元,薄伐獫允,恢我朔邊,戎車七征,沖輣閑閑,合圍單于,北登闐顏…」
大將軍,你雖不養士,無人為你唱頌歌,你雖不是歷史喜歡的悲劇英雄,你卻是真正為長樂未央付出鮮血的長平候大司馬大將軍衛青。【他們有沒有別的感情我們不可知,太史公亦不可知,但他們的關係,永遠是君臣!】————————最後一定要解釋的—————————1.我很崇敬太史公司馬遷,此處就事論事。《史記》讀來有浩然正氣,但很多細節是靠腦洞填充的這一點也無法否認,而腦洞…註定是非常主觀的。2.這裡衛青的倖免指他沒有像竇嬰主父偃一樣被殺甚至滅族,衛青執掌內朝達到權利頂峰後,「抬霍抑衛」也很明顯了。3.我對李廣沒有任何意見。4.永遠不要試圖通過電視劇和言情腳本了解歷史,我就忍住不黑大某謠了,科科。他倆不是一對共軛姐夫么?
沒有的可能性大一些。
事情可能是這樣的:歷史經過一些很有節操的人轉手,不知道怎麼回事,就變成了一種讓有節操的人看了也會產生沒節操的想法的樣子。
一切都起源於太史公在《佞幸列傳》里說了一句怪話。
不是「自媚於上」, 那是在衛青與霍去病的合傳中出現的,單看這句,一點問題也沒有。其實「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這句話也一點問題也沒有——如果放在《外戚世家》里。可它卻出現在了錯誤的地方;我想太史公還是很有節操的,雖然不喜歡這二位,也並沒有無中生有亂說話,這句話本身還是挺正確的。他真的什麼也沒說。我認為他的行為是無可指摘的。接下來,一個不能算沒有節操的人出現了,他就是馮夢龍。
此人編纂《情史》,有一天,收集材料收集到了《佞幸列傳》這裡。他愉快地把韓嫣、李延年等人全都寫了進去。然後他讀到了一句怪話。他有點鬱悶,感覺無法確定這句話到底是幾個意思。沒有節操的作者可能會如獲至寶,添油加醋一番,但是馮夢龍雖然沒有版權意識,還是很有節操的,他決定把這句話原文照錄,讓別人琢磨去。他真的什麼也沒幹。我認為他的行為是無可指摘的。
可他原文照錄,便錄到了——《情史 情外類》之中。這......這麼一來,如果有人看見了並且產生了沒節操的想法,你根本無法怪他。誰叫他看的東西名叫《情史 情外類》呢。
於是大將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起因都是太史公的一句怪話。
你如果去責怪他,他會很無辜地對你說:我不是這個意思啊!他心裡有沒有在想:「哈哈哈你們果然中了我的計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當然,作為一名十分極其非常特別有節操的好少年,面對《佞幸列傳》里莫名其妙如從天外飛來的一句話,我既沒有責怪太史公為人不厚道,也沒有兩眼放光地開始腦補。我只是露出了純潔的微笑:堅定站鼠貓,偶爾萌劉衛,鳳花雪葉帶紅開,沈王七金不可拆,戚顧洗不白~~
——一瘋的心頭好 (?òωó?)
劉徹:窮兵黷武的漢武帝,喜好是打仗,煩惱是別人打不過以至於最後無仗可打。
衛青:成為司馬的窮小子,喜好是打仗,煩惱是步入中年之後劉徹不讓他去打仗。
當初學歷史的時候,一看到這樣的設定,立刻腦補20萬字帝攻文,直到我又學了語文,看了司馬遷老二嬸的記錄:
《漢書;佞幸傳》「是後,寵臣大氐外戚之家也。衛青、霍去病皆愛幸,然亦以功能自進。」
看到這裡我不禁露出了喜悅的笑容,先讓各位腐女看一下佞幸傳里主要記載什麼人:
韓王孫嫣——就是大名鼎鼎的韓嫣,韓嫣這個人毫無疑問的就是劉徹的孌寵,最後韓嫣因為淫亂後宮被太后幹掉了,劉徹還想袒護韓嫣,但是最終胳膊擰不過大腿。
而另一個延年善歌——說的是李延年,這也是個歷史上有名的幸臣,最擅長的技能是唱曲,這可能與他受過腐刑有關,要知道被閹割的人聲音會比常人好,且不會變質,類似西方的閹伶(專門唱詩的)。
看了韓嫣和李延年就能知道整個佞幸傳的基調是什麼——這書應該改名叫《西漢帝王寵受列表》才對,而衛青衛大人,榮登皇榜。
不過僅憑這個就說他們有一腿,那不過也就是個YY,接下來才是真正的扒皮料:
一、衛子夫/一個並不那麼受寵的女人
「生男勿喜,生女勿憂,豈不見衛子夫霸天下」,最近很多歷史劇都在拍漢朝,共同點就是把衛子夫演的獨霸後宮,寵冠天下,這麼寫的編劇肯定都是沒上過歷史課的——劉徹這種性格的男人會讓一個女奴出身的衛子夫獨霸天下?你以為衛子夫是羋月啊?
我們先上結局,殘暴一下:晚年巫蠱之禍的時候,劉徹毫不猶豫的相信劉據謀反,要收回衛子夫的皇后璽綬,但是衛子夫不願受辱,直接自己自殺而亡,死了之後匆匆葬在覆盎門外桐柏亭,這還不算,最後的最後,衛子夫為劉徹生下的長子劉據還是死了。
從劉徹的狠絕來看,他對衛子夫和劉據不過是普通的帝王妃妾之間的感情,並不足以讓衛子夫「霸天下」。
那麼是不是色衰愛弛呢?畢竟誰都會老,或許年輕的時候衛子夫很得寵?其實也不是。
衛子夫是平陽公主的,一般情況下漢朝的公主都是比較有面子的,劉徹寵幸老姐的僕人算是一種示好,寵幸了之後就收入了後宮也是給老姐面子。但是這也僅僅是收入後宮而已,此後一年,劉徹都沒召幸過衛子夫——別找借口,其實劉小豬就是忘了這個人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衛子夫一年都躲在後宮沒見過劉徹,但是她弟弟衛青,卻在建章營供職,此為皇帝的衛隊,一天見無數次。如果衛青是仗著衛子夫的關係入宮,你說劉徹每天看著人家弟弟就是想不起自己本來要寵愛的姐姐?有這種可能性么?當然沒有!所以真相就是——本身劉徹要的就是衛青!衛青已然在身邊,誰有空管衛子夫啊?二、衛青/一個過度受寵的男人
上面講了衛青入宮和衛子夫沒關係,受寵和衛子夫也沒啥大關係,現在可以確定的是——劉徹對衛青是有獨立認知的,並不是什麼妃妾的附庸或者兄弟,那麼第二個問題:衛青在劉徹心中地位如何?
四個字:過度受寵。
過度到什麼地步?金屋藏嬌—劉徹的原配皇后陳阿嬌以及阿嬌親媽劉徹的姑姑大長公主劉嫖母女倆合夥要殺衛青。
衛子夫時隔一年之後自己又去刷了刷臉(很可能刷的是衛青的臉)走到了劉徹身邊,迅速的懷了孩子,陳阿嬌心情極為惡劣,所以派人去建章營要殺了衛青——到這裡,歷史邏輯正式混亂,但是耽美邏輯正式清晰了。
你要是陳阿嬌你會殺誰?當然是殺衛子夫啊?為什麼沖著衛青去了?要知道當時衛青就算是有個職位,也不過是個侍衛。皇宮裡妃子懷孕皇后區殺個看大門的?
答案是——因為陳阿嬌知道,衛子夫受不受寵的癥結不在她自己,而是她那個天天在劉徹面前晃悠的弟弟!而這次暗殺竟然沒有成功?!
【衛青的朋友騎郎公孫 敖就和一些壯士把他搶了出來,因為這個原因,衛青沒有死。武帝聽到這消息,就召來衛青,任命他當建章監,加侍中官銜。連同他的同母兄弟們都得到顯貴】——如果衛青只是侍衛,這被皇后追殺,且不說皇上不追究一下他怎麼惹了皇后,居然還有人主動保護,保護之後還要加封官職——這時候他還沒打匈奴呢!這樣的榮寵絕對是身份特殊的象徵。
自己老公身邊的男小三——這就是陳阿嬌暗殺衛青的原因。
三、子嗣/衛青的三個兒子叫:衛伉、衛不疑、衛登
伉儷情深、此生不疑、一步登天。嗯,這三個兒子都是廢材,都犯過滔天大罪,罪犯欺君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睚眥必報的劉徹只是削了爵位,不但沒有誅殺、甚至還留下了他們的封邑。這種事情如果不是衛青的面子罩著是絕對做不到的,真以為劉野豬是好人啊?
在衛青人生最後的十幾年裡,他被劉徹帶在身邊,朝中人都說他失寵無權,但是60出頭還和鉤弋夫人剩下劉弗陵的漢武帝,在衛青死前在朝中的十幾年,卻沒有子嗣出世。
兩個正直壯年的男人十幾年內沒有新的子嗣出現,反而相守一起出遊全國。
嗯。
他們之間一點貓膩都沒有。這就是我得出的結論。
多!么!純!潔!啊!
嘿嘿嘿,劉家從祖上都有好男風的毛病,對長得美的少年多多少少會存著不好的心思,當然,劉徹對衛青是當刀劍來用,不是男寵。所以算是神交。
漢朝時代文化多元,風氣十分開化,與其說「孌童始於黃帝」,不如說漢朝是將柏拉圖之愛演繹的淋漓盡致的一個時代。為什麼同期的亞歷山大和赫菲斯提安家喻戶曉,而我們的劉徹和衛青就要遮遮掩掩?沒有必要,兄弟愛,棠棣之愛,同袍之愛,就是那個時代的渾然氣象。再比如說有鑄幣之權的鄧通,和有禪讓之意的董賢,單純看著兩件事,會讓人感到歧視嗎?司馬遷的態度自然也說明了一些問題,其實從司馬談對封禪泰山的態度也能看出來,這不僅是同性愛的接受度的問題,而是司馬家對漢朝的整個思潮是有抵觸的。因為那個時代是大統一剛剛開始的時代,司馬家還緬懷著當年周聯邦的思想觀念。而對於邦哥,他的出身有宋、魏、楚多種爭議,他本人更是一生輾轉,最後於蜀、漢興起。這也就註定了他的眼界是開闊的,他的性取向、乃至價值取向也必然不是單一的,他的子孫大多繼承了他這一點。事實上,不止是三漢,跟一同完成事業的人締結浪漫的契約關係,一直貫穿了我們歷史長河的方方面面各行各業。
史記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國學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文章點題)
國學昔以色幸者多矣。至漢興,高祖至暴抗也,然籍孺以佞幸;孝惠時有閎孺。此兩人非有材能,徒以婉佞貴幸,與上卧起,公卿皆因關說。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鸃,貝帶,傅脂粉,化閎、籍之屬也。兩人徙家安陵。
國學孝文時中寵臣,士人則鄧通,宦者則趙同、北宮伯子。北宮伯子以愛人長者;而趙同以星氣幸,常為文帝參乘;鄧通無伎能。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為黃頭郎。孝文帝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從後推之上天,顧見其衣裻帶後穿。覺而之漸台,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即見鄧通,其衣後穿,夢中所見也。召問其名姓,姓鄧氏,名通,文帝說焉,尊幸之日異。通亦願謹,不好外交,雖賜洗沐,不欲出。於是文帝賞賜通巨萬以十數,官至上大夫。文帝時時如鄧通家遊戲。然鄧通無他能,不能有所薦士,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
國學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吮之。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唶癰,唶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鑄錢。下吏驗問,頗有之,遂竟案,盡沒入鄧通家,尚負責數巨萬。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國學孝景帝時,中無寵臣,然獨郎中令周文仁,仁寵最過庸,乃不甚篤。
國學今天子中寵臣,士人則韓王孫嫣,宦者則李延年。嫣者,弓高侯孽孫也。今上為膠東王時,嫣與上學書相愛。及上為太子,愈益親嫣。嫣善騎射,善佞。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上大夫,賞賜擬於鄧通。時嫣常與上卧起。江都王入朝,有詔得從入獵上林中。天子車駕蹕道未行,而先使嫣乘副車,從數十百騎,騖馳視獸。江都王望見,以為天子,辟從者,伏謁道傍。嫣驅不見。既過,江都王怒,為皇太后泣曰:「請得歸國入宿衛,比韓嫣。」太后由此嗛嫣。嫣侍上,出入永巷不禁,以奸聞皇太后。皇太后怒,使使賜嫣死。上為謝,終不能得,嫣遂死。而案道侯韓說,其弟也,亦佞幸。
國學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給事狗中。而平陽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見,心說之,及入永巷,而召貴延年。延年善歌,為變新聲,而上方興天地祠,欲造樂詩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詩。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號協聲律。與上卧起,甚貴幸,埒如韓嫣也。久之,浸與中人亂,出入驕恣。及其女弟李夫人卒後,愛弛,則禽誅延年昆弟也。
國學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國學太史公曰:甚哉愛憎之時!彌子瑕之行,足以觀後人佞幸矣。雖百世可知也。
太史公的通篇文章都是在說漢朝歷代皇帝的男寵,而且將衛青和霍去病與這些男寵相比較。如果說衛青和霍去病只是單純因為劉徹愛其軍事才能而留在身邊的,這麼比較豈不是很侮辱兩人?而且文章中太史公還是很讚賞兩人的人品與才能的,如此之下還是將兩人與其他男寵相比較,可見衛青霍去病與武帝之事不太可能是子虛烏有。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衛青)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媚「這個字不是隨便能亂用的。
那啥呀……不可能的。這兩位就是君臣而已。考據上面有人說了我純粹是補個槽按照太史公寫史記的態度,真有這回事他一定會拼了命也要寫下來的。說畏強權的,你當太史公是後世那些軟骨頭文人嗎
閑來無事刷知乎刷到這個話題就想答一下,不知道我這算不算挖墳╮(╯▽╰)╭
其實前面回答已經把證據說出來了,但卻沒有比較詳細的解釋弄得我心痒痒的來答一發,離漢武帝時期最近的+可信的史實證據肯定就是司馬遷的史記了,其次還有班固的漢書,這裡先把原文奉上
1.史記里的佞幸列傳
自是之後,內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也。衛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這裡看司馬遷用的是貴幸,意思是說他倆身處高位並且被帝王寵信,但沒有說他倆是男寵
接下來咱們一點一點來看,首先先看看司馬遷對佞幸的定義是什麼,佞幸列傳是這麼開頭的
諺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無虛言。非獨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司馬遷對佞幸的定義是不靠實力靠美色得到帝王賞識的男性,但卻不一定是男寵,不一定是男寵,不一定是男寵 (重要的講三遍)
下面再看佞幸列傳里都提到了誰,我簡單列一下
漢高祖:籍孺 漢惠帝:閎孺 對他倆的描述司馬遷用了「與上卧起」
漢文帝:鄧通
漢景帝:周文仁 「仁寵最過庸,乃不甚篤」
漢武帝:韓嫣和李延年(與上卧起),霍去病,衛青
從司馬遷收集的這些人也可以看出他對佞幸的定義並不只是男寵,裡面有的是與上卧起,有的還有像周文仁這樣和別的時代比不算寵臣但也是景帝時期得寵的
所以通過史記來斷定只能說司馬遷認為漢武帝對衛青和霍去病的一開始的垂青是並不是基於他們倆當時的實力。 如果稍微腦補一點—&>司馬遷覺得他倆一開始被賞識是因為他倆的容貌。
但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衛青出身低微,得漢武帝賞識的時候只是個奴僕,而司馬遷也很公允的又補充說他們頗用材能自進,所以沒有貶低的意思,但也沒有根據說衛青和漢武帝有任何基友關係
2. 漢書里的佞幸傳
是後,寵臣大氐外戚之家也。衛青、霍去病皆愛幸,然亦以功能自進。
漢書里佞幸傳與史記提到的人名沒有什麼變化,班固又補充了後來的董賢等有名的男寵
這裡提到衛青和霍去病比起史記就變味了,愛幸就有了寵愛的意思。但需要想到的是班固著成漢書的年代是東漢時期公元80年左右,而史記是西漢武帝時期的,兩者相差幾百年。
個人觀點司馬遷的可信度要稍高,畢竟司馬遷和武帝與衛青是同時代的,並且司馬遷提到韓嫣以及李延年都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沒有理由說顧及漢武帝以及衛青所以隱掉他倆的關係 —&>但這個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綜上看,有沒有史實根據就看用哪部分史料+如何理解了
但我還想提一點題外話
古代和現代的性觀念其實很不同,和西方文化也不同,中國史料里沒有貶低同性戀或覺得同性戀如何傷風敗俗,所以對同性戀的各種壓迫和歧視我總覺得要追究到西方文化而不是東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對近代及現代中國文化的影響
史官們排斥的是以色侍人。所以,個人覺得漢武帝和衛青甚至霍去病之間是什麼關係已經不重要了,就算倆人之間是基友關係,這也不是衡量倆人一生作為的關鍵。作為帝王和將軍,這兩位對漢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而他倆奠定的大漢國威直到現在都被國人憧憬,這個其實就足夠了
漢人向來喜歡搞基,只有少數民族不喜歡。劉衛有嫌疑但是沒有實錘啊!我覺得如果他倆真有一腿,司馬遷肯定會誠實地寫出來黑,沒有寫大概是真的沒有。
作為衛青的老鄉,想從另外兩個角度幫大家腦補:首先三晉文化,在當時是相當強悍的,在山西待過的人應該了解大部分人都是大男子主義,幾句不和就動手的,不是賣嘴也不會想著還有啥能賣。。所以山西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武將,比如三國的關羽。。如果有人敢yy關羽,就不要再去寺廟求財神咯。。
推薦喜歡看插邊球的去看看 王者天下,裡面嬴政和李信的關係和這裡很像。一句話,兒時患難兄弟情啊。
其次,劉徹雖然認識衛青的時候比較壓抑,論及出身錦衣玉食,心機策略比起秦始皇有過,勇武忠義未必比得上衛青。
衛青成就了漢武帝的名號。漢武帝給了自己死黨一個平台而已。
歷史上有名的領袖成功的背後,都有一個團隊。可以把後背交給對方的團隊。 從武功對華夏的貢獻,衛青的功績和管仲一樣,促成主公霸業,有實無名,和他們的性格有關,更是當時王權至上的社會文化的悲哀。歷史上多少豪強變為梟雄,不過就是野心和社會地位不匹配么。對於忠義的人,做不得梟雄,那麼,既生不至尊,唯有業大照乾坤!
據說管仲是周朝皇室後裔,為了天下平順生靈少塗炭而輔佐明君,事實上管仲死了,齊桓公變爛人一個,所以我都懷疑劉徹沒了衛青,是不是能穩坐天下,就別提開疆闢土了。
從這個角度講,能夠識人和用人不疑,就是劉徹最大的本事。
而衛青是實實在在的權臣,只是不弄權,好漢心在四方。當然等他當了大將軍之後,手下就可以去打仗了,搞好和高層的關係從而讓領導支持他開闢疆土的雄心偉業,才是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天天陪著老闆去遊玩,公關要做,因為心在天下。衛青比衛子夫早死了很多年,也是因為里外上下操心太多,比較沒了衛青,劉徹晚年的生活的確更像個昏君,全無上進之心,多是貪圖之意。
如果把兩個人都當成獨立的個體,看他們的出身和教育,就應該明白劉徹是紈絝子弟裡面的佼佼者,是件漂亮衣服,穿的好器宇軒昂,而這個衣服,被出身低賤的衛青穿了,從而瞞天過海實現自己的野心抱負。
記得史記對嬴政的描述:秦王為人,蜂高鼻頭,猛禽胸脯,豺狼聲音,缺少仁愛,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禮下於人,得志的時候也能輕易吃人。
衛青也是從小窮苦,幼年教育很容易培養人隱忍的個性,只是始皇帝到後來無需偽裝,數一數他一生成就了多少功績,長城,統一貨幣,全國統一。。。生在現在,我們都被他當初的功績澤福,一個天才,如果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能量和功績之大,澤被子孫之長,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可惜啊,世界上生不逢時的人太多,而生不逢時仍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成就志向,是多麼悲哀的了不起。
再想想亞歷山大,一生向東,死在對未知追求的路上。
作為後輩,衛青有志於成為時代英雄,需要不停給志向不是那麼堅定的老闆打氣,難道這樣的行為居然是媚上?
所以劉徹有沒有想法我不知道,衛青如果有,那歷史絕對不是現在的樣子。
歷史上多少事,讓人蕩氣迴腸,英雄用生命寫下他們的宏願,化作後世一個個感人淚下的故事,如今時代變了,一個字推敲yy,真箇是腐文化裡面的孔乙己啊
退一百步,就算他真和老闆發生過什麼,看看劍風傳奇就知道,對於一個想做大事的人,別人的評價和扭曲的行為,不過是達到目的的時候被蒼蠅咬了一口,撓撓就好,浪費那麼多觀眾的感情,真對不住啊
網上轉載的。。求證明。。
關於漢武帝劉徹與大將軍衛青之不CJ關係的考證 (一)
從進宮到官至大中大夫(建元二年始)「生男勿喜,生女勿憂,不見衛子夫獨霸天下」,此話流傳甚廣。不過關於獨霸天下幾十年的衛家一般學者都認為,雖是由裙帶關係發跡,卻因衛霍的赫赫軍功才得以權傾朝野,從而穩固數十年。可如今深究之下,卻覺得就連這說法恐怕也有待商酌。1)衛青和衛子夫乃同時進宮,這不禁讓我想起「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被PIA飛)。若說是因衛青乃子夫之弟的緣故,為何衛家的其他兄弟沒有一起進宮?根據史記的一段,其餘衛氏兄弟是在衛青領建章監之後才顯貴的。若說衛青因為姐姐的緣故,為何不帶其他兄弟單帶衛青呢?而且衛青與子夫同母異父,帶同父同母的兄弟不是更合適嗎?2)衛子夫入宮之後便被拋之腦後(當然也由於阿嬌善妒的緣故),整整一年未嘗得見聖面。反觀衛青,在這其間沒有吃任何苦,還在建章營供職,此為皇帝的衛隊,得見皇帝應該不難。若說衛青真是因姐姐而受寵,何以衛子夫被劉徹忘卻,而衛青倒是時常能見?一年後,武帝把不中用的宮人挑出來,讓她們出宮回家。衛子夫此時才因而得見武帝,哭泣著請求出宮。劉徹憐愛,再次親幸。外戚世家裡說,衛子夫懷孕之後,召見她的哥哥衛長君和弟弟衛青任侍中。但結合衛帥本傳,即可發現此事大有蹊蹺,下面馬上會逐一分析。3)先放上兩段史記的譯文:《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漢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的春天,衛青的姐姐衛子夫進入皇宮,受到武帝的寵幸。皇后陳阿嬌是堂邑大長公主劉嫖的女兒,沒有生兒子,卻嫉妒別人,大長公主聽說衛子夫受到武帝寵幸,且有了身孕,很嫉妒她,就派人逮捕了衛青。當時衛青在建章宮供職,尚不出名。大長公主逮捕囚禁衛青,想殺死他。衛青的朋友騎郎公孫敖就和一些壯士把他搶了出來,因為這個原因,衛青沒有死。武帝聽到這消息,就召來衛青,任命他當建章監,加侍中官銜。連同他的同母兄弟們都得到顯貴,皇上給他們的賞賜,數日之間竟累積千金之多。衛孺做了太僕公孫賀的妻子。衛少兒原來同陳掌私通,武帝便召來陳掌,使他顯貴。公孫敖因此也越來越顯貴。衛子夫做了武帝的夫人。衛青升為大中大夫。《史記·外戚世家》子夫入宮一年多,竟然沒有再得親幸。武帝把不中用的宮人挑出來,讓她們出宮回家。衛子夫因而得見武帝,她哭泣著請求出宮。皇上憐愛她,再次親幸,於是有了身孕,一天比一天更受尊寵。武帝召見她的哥哥衛長君和弟弟衛青任侍中。子夫後來大得親幸,倍受寵愛,共生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名叫據。這兩段一對比,可以發現,衛青和衛長君任侍中,其實是在衛子夫懷孕,衛青被長公主囚禁,並被救出來之後才發生的。但是之前衛青在建章宮供職,而衛長君並沒有。且加侍中的直接原因並不是衛子夫懷孕,而是衛青險些被陳皇后和大長公主殺掉。衛青領建章監之後,他的同母兄弟(包括衛長君)才得以顯貴。所以,衛氏一門的顯貴其直接原因並非子夫有孕,而是衛青險些遇害,終究化險為夷。史記也如此記載:「上聞,乃召青為建章監,侍中。及同母昆弟貴,賞賜數日間累千金。」再看連同顯貴的還有公孫一家,公孫一家有什麼功勞?和誰有更直接的關係?衛子夫?衛青?公孫敖的功勞是救出了衛青。這更加明晰,這一批人到底是因為誰的緣故而顯貴。甚至就連衛子夫大得親幸,倍受寵愛都是在衛青封侍中,也就是衛青被大難不死之後。不僅如此,這一故事還有許多環節值得推敲a)第一,為什麼衛子夫懷孕了,卻要拿衛青出氣?此舉實在太不合理。若衛青死了,衛子夫依舊有身孕,毫無意義。且這種殺戮導致的直接後果應該是讓劉徹更加寵愛衛子夫。b)退一步講,就算真要拿衛子夫的兄弟出氣吧。但衛子夫還有其他兄弟啊,有同父同母的衛長君,還有其他幾個弟弟,且這些人都不在宮中任職。若論親疏,顯然該殺衛長君;若論易下手,那些不在宮中的兄弟更好得逞吧。為何單單要殺衛青呢?c)就算陳皇后沒政治頭腦,是個意氣用事的女人。但她的母親大長公主劉嫖可不是,這位大長公主非常有政治手腕,是把劉徹扶上皇位的一號大功臣。而直接要殺衛青的不是陳皇后,竟是大長公主,這讓人大為不解,這位會如此愚蠢地報復嗎?d)史記上說衛青好友公孫敖和一幫壯士將衛青從大長公主那裡搶了出來。這可奇了,既然當時衛青並不出名,那麼就算公孫敖和衛青關係鐵成了鋼,甘願冒死、不惜得罪大長公主,也要把衛青救出來,但是那群壯士呢?也願意?就算他公孫敖願意為了衛青性命都不顧,可他又上哪裡去找一群訓練有素,還甘願為不出名的小衛帥賣命的壯士呢?
這一切疑問,都指引著一個答案。大長公主要殺的是衛青,而且並不是出於無聊的報復,而是她看到了衛青是衛家的關鍵人物,殺了衛青,就讓子夫受寵的關鍵不復存在。公孫敖能夠把順利把衛青救出來,也應該是有貴人相助。按理分析,護著衛青的貴人不是劉徹就是平陽公主,但是當時平陽公主還沒有這麼大能耐和大長公主作對,所以劉徹的可能性居多。也就是說,營救衛青,其實是劉徹的指揮。
為何說此時的衛青就是衛家的關鍵人物了呢……不CJ的因素就不說了(被眾毆打成豬頭),先從比較CJ的角度分析。當時的劉徹雄心勃勃,劉徹好色,但是他更愛江山。就拿明確的男寵韓嫣來說,從《史記,佞幸列傳》里截取一段記載:「上即位,欲事伐匈奴,而嫣先習胡兵,以故益尊貴,官至上大夫,賞賜擬於鄧通。」
由此可見,韓嫣的得寵不僅因為他與劉徹「學書相愛」,還因為他習胡兵,且為韓王信之孫,有在匈奴成長的經驗。很顯然,劉徹是十分重視這些經驗的,韓才以故尊貴。
看衛青和衛家的其他子弟有什麼不同。
衛青幼時放牧,且放牧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臨汾,我查過地圖,正是朔方邊上。也就是說,衛青對草原和匈奴是有一定了解的(從惟獨衛霍打仗不迷路可以看出,這段經歷應該相當有幫助)。年輕而雄心勃勃的皇帝劉徹又怎會不看中這點呢?所以為何在衛家的眾多子弟中單單將衛青帶入宮?撇開感情因素,衛青的經歷也許是他更看中的。
再看當時的劉徹,政治上受太皇太后的壓制,韜光養晦,他此時更需要什麼?女色?親信?我想大家都能得出答案了。故而,整個衛家,就算是發跡的起因,與其說是因衛子夫而榮,不如說也同時因衛青而榮。兩個起因,哪個是更主要的,見仁見智吧。
實衛青為平陽公主騎奴,隨公主出入,劉徹先見到衛帥機率恐怕比先見到衛子夫的機率大得多。而劉徹看不上其他眾多為他準備的女子,單單看上了並非要獻與他的衛子夫,在馬車裡寵幸了她,這其中怕也是大有文章。不過此一節屬於無根據YY,大家自行想像吧~
衛青領建章監之後,衛家恩寵日盛,不管是賞賜日累千金,還是加衛青為大中大夫,劉徹對衛家的寵愛刻意且明顯。這時還是建元年間,劉徹登基後不久。衛青從此也常伴君側,開始了他的宦途生涯.
關於漢武帝劉徹與大將軍衛青之不CJ關係的考證 (二)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①:陛下過聽②,使臣去病待罪行間③。宜專邊塞之思慮④,暴骸中野無以報⑤,乃敢惟他議以干用事者⑥,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⑦,損郎員⑧。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⑨,至今無號位師傅官⑩。這是當時小霍寫的奏摺,奏請封諸皇子為王的勝衣:謂兒童稍長,能穿戴成人的衣冠(那麼差不多都六七歲吧)這三個兒子年齡應該差不多,又是不同女人生的,也就是說元狩六年的時候,他們六七歲,也就是說是元朔五年或者六年的時候出生,那麼懷孕應該在元朔四五年的時候。我還發現一件事,李夫人其實很有可能是衛帥死了才獻的。第一次提到李夫人是太初元年,昌邑王是天漢四年封王的,如果按照前面幾個兒子封王的年齡推算,他有可能是太初元年或者二年生的,也就說是元封六年懷孕。李夫人就算不是衛帥死後才出場,最早也是衛帥死前一年才出場,生下劉鶻。這個時候衛帥應該在病中。總之,劉徹的生育情況方面出現了怪異的現象。這麼個號稱一天不能沒有婦人的皇帝,在衛帥閑賦在家的十多年裡,後宮的生育幾乎為零。(有一位公主無法判斷生母,但她後來不是長公主,應該比李姬所生蓋長公主的年齡還小,就算多她一個吧。)而王夫人的一個兒子,李姬所生的兩子一女,按時間推算,大概是在衛帥頻繁出征的幾年裡生出來的。李夫人生兒子的時間,是在衛青病重或者死後。趙勾弋生劉弗陵,那就更久遠之後了。由此也可以證明野豬的生育能力沒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再看衛青方面,三個襁褓中的兒子封侯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怎麼在衛青閑賦在家的十四年里,他一個小孩都沒再生出來?
子蟬補充總結說西漢年表:http://cn.netor.com/know/hist/histable5.htm武帝生六子五女:衛皇后生戾太子,王夫人生齊懷王閎,李姬生燕刺王旦、廣陵厲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趙婕妤生孝昭帝衛皇后生在太子之前生衛長公主、陽石公主、諸邑公主; 李姬生鄂邑公主, 還有一女夷安公主生母及出生年月不詳。劉徹是在當太子時娶了陳阿嬌,陳皇后不能生育,但從結婚起,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太皇太后崩,劉徹都比較受氣。衛子夫是建元二年入宮,然後懷孕(這胎是衛長公主)。衛青因此還差點被長公主害死,因禍得福,反而為建章監、侍中。這年衛青十三四歲,劉徹18歲。這是劉徹第一個小孩 。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衛子夫又生了二女,直到元朔元年(前128年)才生下了太子,被立為皇后,此後再未為劉徹生兒育女。這年劉徹29歲,衛青24歲左右。這是劉徹的前四個小孩,為一母所生,終於在29歲那年有了太子。其實他就是需要一個兒子,而且衛家獨得專寵。與此同時,從元光五年(前130年)到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掃龍城,收復河朔草原,從一個普通的外戚,成為長平侯。之後駐守朔方。元朔五年(前124年)衛青大勝右賢王,拜大將軍,三子皆封侯。劉徹下旨賜婚,衛青尚平陽公主,至此後,衛青再無子嗣記載。但當時衛青三子皆在襁褓中,可見年齡不大。元朔六年(前123年),衛青再次出擊匈奴,雖然勝了,不過前將軍趙信投降了匈奴。這年小霍嶄露頭角,以八百騎斬首兩千。至此,領兵的重任移到了小霍身上。此後的四年(直到元狩四年)衛青沒有出征。而小霍在這其間建功立業,收復河西。劉徹的其他三子一女,就是在衛青頻繁征戰在外其間出生,衛青的三個兒子也應該是這其間出生。依據是:元狩六年(前117年),三子同時封為王,當時小霍請立諸子為王的奏摺中提到:「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勝衣是指兒童稍長,能穿戴成人的衣冠。無師傅官是說還沒有教導皇子的官員。可見這三子應該差不多六七歲,學齡前兒童。那麼以此推算,這三子差不多都是元朔五年到元朔六年出生,受孕期為元朔四年到元朔五年。這其間衛青頻繁征戰在外。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領兵征討匈奴,衛青掃了單于,霍去病封狼居胥。懷疑那位出生年月不詳也無可考的夷安公主是否是此時生的?因為既然賜名夷安,顧名思義就是安定了蠻夷,那麼這一年出生,給了這個賜名其實是非常合理了。總之,從元狩元年(前122),直到衛青病重去世的元封五年(前106)的16年其間,劉徹後宮所出為零。衛青也再無子嗣記載。至於李夫人所生昌邑王的出生時間,從《資治通鑒》看來應該是在衛青死前。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愛之。及長,性仁恕溫謹,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閎,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覺之,謂大將軍青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 竅 鑾刂 R病L 佣刂睾鎂玻 嗇馨蔡煜攏 皇閨抻恰S 笫匚鬧 鰨 燦邢陀諤誘吆醯∥嘔屎笥胩 佑脅話倉 猓 裼兄 埃靠梢砸庀?rdquo;大將軍頓首謝。皇后聞之,脫簪請罪。太子每諫證伐四夷,上笑曰:「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這時衛青極有可能已經病重在塌了,不管劉徹是出於真心還是安慰,總之他說了讓衛青放心的話(真是想讓皇后放心,說給皇后聽更方便吧)其實從昌邑王封王的時間看,他也有可能是衛青死後才生的。昌邑王是天漢四年(前97年),而衛青是元封五年(前106年去世)。根據前面幾位皇子七歲封王來看,昌邑王可能是衛青死後才出生的。不過太初元年李廣利被封為貳師將軍,如果按照漢書記載,當時李夫人已死的話,那麼還是和資治通鑒吻合的。至於劉徹的最後一個兒子劉弗陵,後來的漢昭帝,則是太始二年(前95年)出生,那時衛青死了已經十年了。其實那個不知道出生年月和生母的夷安公主也有可能是衛青死後出生的。對於夷安公主的年齡,沒有可以確切考證的,只有漢書·東方朔傳有一段:
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的兒子昭平君娶了武帝的女兒夷安公主 。久之,隆慮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慮主病困,以金千斤、錢千萬為昭平君豫贖死罪,上許之。隆慮主卒,昭平君日驕,醉殺主傅,獄系內宮。以公主子,廷尉上請請論。左右人人為言:「前又入贖,陛下許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屬我。」可見是武帝的妹妹老來得子,尚夷安公主,估計她年紀應該較小,有可能是衛青死後才出生的。幾乎二十年的空白啊,那時劉徹是從34到50歲,而衛青是從30歲到46歲,對於正當壯年的人,居然都無所出,實在是太可疑了【【關於兩人的子嗣的時間問題,可能光看文字有點摸不著頭腦,我畫了一張簡圖,圖文說明】】關於漢武帝劉徹與大將軍衛青之不CJ關係考證(三)1. 關於倒霉的郭解這位兄台是漢朝的「豪俠」,起初劉徹要舉行搬遷活動,將各郡國的豪強富戶搬去茂陵,這位兄台不肯,他認為自己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徙標準,便拜託當時手握重權的衛青去向皇帝求情。大概是說自己家窮。誰知,弄巧成拙。皇帝劉徹一口回絕,對衛青說,能勞動你求情的,怎麼可能是窮人呢?事情到此並未截至,因為這個事情,郭解大人在劉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反面印象,後來,郭解的門客殺了某個說他不是賢人的儒生,這事情並不是郭解乾的,他也不知道殺人的到底是誰,本來是無罪。但劉徹就是看不順眼他,說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把他全族咔嚓了。皇帝為什麼要對這麼個人如此深仇大恨呢?他並不是他的臣子,莫非就是因為他對衛青的影響力?不CJ的想,這樣的手法,是什麼樣的心理在作祟?註:1)《史記·遊俠列傳》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衛將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上曰:「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解家遂徙。2)《史記·遊俠列傳》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吏奏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遂族郭解翁伯。2. 關於倒霉的主父偃與郭解類似的命運降臨在這位大人身上。他和郭解不同,家裡屬於一窮二白,卻胸懷大志四處遊盪。無奈無人厚待,他也索性以為諸侯不值遊學。於是西入函谷關,拜見了衛青,似乎命運之神開始眷顧了。衛青數次向劉徹舉薦主父大人,從來求賢若渴的劉徹不知犯了什麼毛病,就三字「不答應」,死不肯召見。時間久了,其他賓客也開始厭惡他,迫得這位大人親自去上書劉徹,而且早上上書,傍晚劉徹就與他見面了,可見並非不需要人才。一見之下,更覺此人確實是個可用之材,劉徹便開始重用他。之前衛青舉薦,想必也說了不少,劉徹也應該知道這是個人才,怎麼就是不肯見呢。主父先生看來也很記恩,之後尊立衛子夫為皇后,他也有很大功勞。順說把豪強弄到茂陵去也是他出的主意。可憐主父先生以為此後便是好日子了,哪裡知道劉徹是個莫名其妙記仇的人,雖然記的哪門子仇主父先生根本不知道。總之,用他削弱了諸侯之後,劉徹也毫不留情地把他全族咔嚓了,來絕諸侯之口,根本就是個倒霉的替死鬼。抖抖,除了兔死狗烹,諸位覺得劉徹此舉的深層不可告人理由是什麼呢?註:1)《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為諸侯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衛將軍數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闕下。朝奏,暮召入見。2)《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尊立衛皇后,及發燕王定國陰事,蓋偃有功焉。3)《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服受諸侯金,實不劫王令自殺。上欲勿誅,是時公孫弘為御史大夫,乃言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3. 關於幸運的道士公孫卿這傢伙哄騙差不多到了中老年的劉徹,說某山上會有神仙降臨。等劉徹一行浩浩蕩蕩的來了,卻什麼都沒有。哄騙皇上的罪名是很嚴重滴,想想少翁欒大們,謊言被戳穿之後下場如何吧。這傢伙怕得要命只好去走門路。走的是當時,已經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衛青門路。衛青攬下了這事,而且在對劉徹說話時,注意了說話藝術,他並沒有直接為這人求情,而是對劉徹說,神仙是可以見的,而陛下去傳,所以沒見上。如今陛下可以建觀於這裡,那麼神仙就會來了。不過神仙喜歡居住在高樓,如果不夠高,神仙也不會降臨。劉徹聽後,根本沒有責罰這個幸運的道士,而是真的依衛青的開脫之詞,修了恢宏的道觀。這說明什麼?至少兩點。一,劉徹在外出巡遊的時候,沒有把衛青撇在長安。讓他隨行。二,呵呵,衛青在劉徹心目中的分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哪怕是傳說中,他備受冷落的時間段里。註:班固·《漢武故事》拜公孫卿為郎,持節候神;自太室至東萊,雲見一人,長五丈,自稱巨公,牽一黃犬,把一黃雀,欲謁天子,因忽不見。上於是幸□氏,登東萊,留數日,無所見,惟見大人跡。上怒公孫卿之無應,卿懼誅,乃因衛青白上云:「仙人可見,而上往遽以故不相值。今陛下可為觀於□氏,則神人可致。且仙人好樓居,不極高顯,神終不降也。」於是上於長安作飛廉觀,高四十丈;於甘泉作延壽觀,亦如之。4 .關於李廣利受封將軍的時間
大家都知道劉徹對李夫人的寵愛,以及李夫人臨終前刻意不讓劉徹見到自己的容顏以保持美好的形象,希望劉徹因此眷顧自己的兄弟們。劉徹確實因此對她念念不忘,但一直到衛青死一年後,才封李廣利為貳師將軍。不過,為什麼不是在李夫人初死後不久,劉徹最最最為惦記懷念的時候,封她的兄長為將軍呢?而劉徹早就要牽制制約衛青的軍權,卻用了他的外甥霍去病來分擔,霍去病死後,大司馬又變成了只有衛青一人。如果要制約誰,為什麼不用他的對頭?這是最起碼的權力均衡之術,劉徹不可能昏頭昏腦不知道吧?不CJ的答案只有一個:劉徹不會在衛青活著的時候,讓任何外人(小霍明顯算衛家人)擁有威脅到衛青地位的可能。注:1)《漢書·外戚傳》及夫人卒,上以後禮葬焉。其後,上以夫人兄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延年為協律都尉。2)《資治通鑒·卷二十一》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一零四年)天子嘗使浞野侯以七百騎虜樓蘭王,以定漢等言為然;而欲侯寵姬李氏,乃拜李夫人兄廣利為貳師將軍,發屬國六千騎及郡國。5 .關於從來沒人敢誣告衛青
縱觀這麼多年的記錄,居然沒有任何人物參奏衛青圖謀不軌啊之類的記錄。這應該不是因為衛青的權勢大,(後來劉弗陵時代,霍光的權勢夠大吧,卻依然有人告他謀反)也不會因為他性格好,想扳倒他的人就對他心存憐惜。再說衛太子,衛青生前,衛皇后因太子不類皇帝而不安,劉徹得知後,就和衛青說,對太子,他十分滿意,安了衛家的心(為什麼不直接和皇后說呢)。可衛青死後,衛皇后和衛太子就遭殃了。那些憋了很多年的人物似乎終於一個個冒頭。但如果衛青真在此前就受劉徹的冷落,抑鬱不得志,那些要扳倒衛家的李廣利劉屈氂們,怎麼不在那時候動手呢?因為那時候還有一個更好的借口――――只要說衛青因被冷落,心懷不滿心生怨恨,勾結皇后欲立太子為帝。一個握有兵權,一個為後宮之主,還有個太子在手,皇帝不信也要疑三分吧。註:1)《資治通鑒·卷二十二》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愛之。及長,性仁恕溫謹,上嫌其材能少,不類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閎,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寵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覺之,謂大將軍青曰:「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也。太子敦重好靜,必能安天下,不使朕憂。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賢於太子者乎!聞皇后與太子有不安之意,豈有之邪?可以意曉之。」大將軍頓首謝。皇后聞之,脫簪請罪。2)《資治通鑒·卷二十二》衛青薨後,臣下無復外家為據,競欲構太子。6.關於劉徹要求眾人對衛青行跪拜禮
在史記的汲鄭列傳中有這麼一段:大將軍衛青已經越發地尊貴了,他的姐姐衛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與他行平等之禮。有人勸汲黯說:「從天子那裡就想讓群臣居於大將軍之下,大將軍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顯貴,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禮。」汲黯答道:「因為大將軍有拱手行禮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嗎?」大將軍聽到他這麼說,更加認為汲黯賢良,多次向他請教國家與朝中的疑難之事,看待他勝過平素所結交的人。從這裡我們可看出來,劉徹想要「群臣居於大將軍之下,最好行跪拜之禮」。劉徹的這個念頭實在是太BH,要知道在漢代,臣子哪怕見了諸侯王,都不用行跪拜之禮,因為他們只是天子的臣子。除了皇帝外,按制度還有什麼人臣子見了應該行跪拜之禮呢?(除了皇帝,太后,太皇太后,能接受群臣拜見的,我只能想到皇后了)註:《史記·汲鄭列傳》大將軍青既益尊,姊為皇后,然黯與亢禮。人或說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將軍,大將軍尊重益貴,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將軍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將軍聞,愈賢黯,數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過於平生。7.關於兒子犯法,衛青與公孫賀的對比倒霉的公孫賀,他兒子公孫敬聲挪用了軍款案發被捕,可憐的老爹為了替兒子贖罪便去逮捕大盜朱安世希望能將功贖罪,哪知最後的下場是父子二人都被關入監獄並死在其中,全家滅族。而衛青的兒子們,先後犯過什麼錯誤呢?老大衛伉,犯下的罪名是矯制不害,就是竟敢偽造皇帝的命令。大家通常看到的「假傳聖旨」就是這意思,後面通常連著「罪該萬死」,而不是「挪用軍費,罪該萬死」。
比起公孫家,不說後果,誰的犯罪動機比較惡劣呢?劉徹對此事的處理,不過是削了衛伉的爵位。另外兩個衛不疑衛登,坐酎金失侯,說白了就是皇帝祭祀的時候,按照規定要繳納酎金,而這兩位在交這些金子的時候,分量不足或是兌假了。他們最終得到的處理,也不過是被削了爵位。看到這裡可能還不覺得什麼,但看班固的漢書,卻寫到一個細節:劉徹雖然削了這些不爭氣傢伙們的爵位,卻依舊保留了他們的一千戶封邑……在衛青活著的時候,劉徹實在是太太太偏袒衛家人了。註:1)《漢書·外戚恩澤侯表》元鼎元年坐矯制不害,免。2)《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大將軍長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後五歲,伉弟二人,陰安侯不疑及發乾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後二歲,冠軍侯國除。其後四年,大將軍青卒,謚為烈侯。子伉代為長平侯。3)班固·《漢武故事》大將軍四子皆不才,皇后每因太子涕泣,請上削其封。上曰:「吾自知之,不令皇后憂也。」少子竟坐奢淫誅:上遣謝後,通削諸子封爵,各留千戶焉。4)《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賀子敬聲,代賀為太僕,父子並居公卿位。敬聲以皇后姊子,驕奢不奉法,征和中擅用北軍錢千九百萬,發覺,下獄。是時,詔捕陽陵硃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上許之。後果得安世。安世者,京師大俠也,聞賀欲以贖子,笑曰:「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安世遂從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詛上,且上甘泉當馳道埋偶人,祝詛有惡言。下有司案驗賀,窮治所犯,遂父子死獄中,家族-----------------------------------------------
關於漢武帝劉徹與大將軍衛青之不CJ關係的考證(四)
1)關於劉徹的年號
劉徹的眾多年號中,截止元封都是六年一循環,而自從元封五年衛帥薨後,所有的年號,都是四年一循環。猜想一下為什麼呢?從元封五年以後,劉徹將不會再聽到XX五年這個年份,免得傷心附帶一份漢朝的年表,各位大人看看:http://cn.netor.com/know/hist/histable5.htm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界呢?大概就是衛帥於元封五年去世之後,劉徹再也不想聽到XX五年了吧,其實野豬的內心還是很脆弱的2)關於衛帥的最後十幾年都幹了些什麼的問題?
很多人以為衛帥是在家深居簡出,其實不然,衛帥沒有呆在家裡,而是被劉徹帶著四處旅遊去了。補會蜜月旅行啊。來看一看漢朝天子車駕的規格:天子出,有大駕、法駕、小駕。大駕則公卿奉引,大將軍驂乘,太僕御,屬車八十一乘,備千乘萬騎。法駕,公不在鹵簿,唯河南尹、執金吾、洛陽令奉引,侍中驂乘,奉車郎御,屬車三十六乘。小駕,太僕奉駕,侍御史整車騎。《漢官解詁》也就是說,天子出行,如果用大駕,都是大將軍驂乘。這是規定。驂乘什麼意思呢?就是和皇帝同坐一輛車。再看下關於皇帝出行的記載:漢朝輿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太僕執轡。大將軍陪乘名為大駕。所以說,大的出行,封禪,到哪裡祭神,或者是尋仙,甚至就是到甘泉宮,都是用的大駕。
那麼也就是說按照規定,這些出行都是衛帥驂乘。實際衛帥最後的十幾年裡,野豬出遊之多,可謂頂峰時期,那麼衛帥也就自然整天給著野豬四處旅遊了,還坐在同一輛車裡,真是想CJ都CJ不起來。再特別說一下,看漢朝的制度,劉邦拜過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之上,但是殺了韓信後,大將軍一職就被廢棄了。直到劉徹,是專門為衛青重置大將軍之位,作為最高軍職,並且統領內朝,分丞相權。
上面那些禮儀,我看應該不會是劉邦時候的吧,那麼這些不CJ的規定應該是劉徹制訂的了。這個……絕對是私心啊……嗷嗚----------------------------------------------------
關於漢武帝劉徹與大將軍衛青之不CJ關係的考證(五)看看西漢皇陵的一般安排:西漢的皇后陵一般在帝陵之東(東北或者東南),故稱"東園"。除劉邦與呂后的墓冢建在同一陵園這一特例之外,西漢一代皇帝與皇后均各自起陵園。呂后陵在高祖陵東南280米安陵西北270米處有一墓冢,有學者認為,這是孝惠帝張皇后陵灞陵東北1公里左右,有漢文帝竇皇后陵陽陵東北450米處,有個高25米的墓冢,那就是景帝王皇后陵昭帝陵墓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后陵。杜陵東南575米處是宣帝王皇后陵。陵園東北約350米處,有孝元傅皇后合葬陵。延陵東北約600米處,有漢成帝班婕妤墓,延陵之西還有一大冢,疑為許皇后陵。陵園東北620米處,有哀帝傅皇后合葬陵。平帝王皇后合葬陵位於康陵東南570米漢武帝茂陵的東北面1公里處該安葬皇后的地方葬的卻是——衛青(還完全是按照他奶奶太皇太后竇氏的位置)。霍去病葬在東面一公里(挨著衛青,不過要稍遠些)。然後李夫人的墓本來在甘泉宮下,霍光後來移到茂陵之西,還尊為皇后霍去病葬在東面一公里(挨著衛青,不過要稍遠些)。然後李夫人的墓本來在甘泉宮下,霍光在劉徹死後將其墓移到茂陵之西,尊為皇后,但如果按照劉徹本人的安排,茂陵沒有后妃陪葬,而該葬皇后的「東園」葬的卻是大將軍——衛青!關於漢武帝劉徹與大將軍衛青之不CJ關係的考證(補充版)下面是又挖到的,作為更多的補充。網上的腐妹子們,真是太強大了其實偶覺得劉徹後來弄了兩個大司馬是挺正常的==不管怎麼說,小霍在那一戰中取得的成績太大了:斬敵7萬,封狼居胥,7萬啊,這可是漢朝自立國以來絕無僅有的;而衛帥打的是硬仗,粉艱苦,雖然勝了,但損失相當地大,「放走」了大單于,還讓大名鼎鼎的李將軍翹了,如果僅從形式上看小霍比衛帥的功勞要大的說,在漢朝那個「法治」國家,劉徹木有給衛帥一點點懲罰,也木有要小霍代替衛帥,而是立了兩個大司馬(呵呵,大將軍只能是衛帥嘛,不能動的說),劉徹對偶們衛帥還是挺厚道的^^要是再看看劉徹對待自己的舅舅和表叔(這個也是矯詔,即假傳對聖旨)的態度,對比一下,劉某對衛帥簡直是比親人還親人啊……扒拉一下:衛不疑衛登(衛登是衛青的三子之一),坐酎金失侯,這個案子在當時很不小。南越造反,有人主動請戰,野豬大喜,重賞樹立先進形象後,號召全國響應,但是一般人沒有反應,而百侯……更沒有反應。恰好這個時候祭祀,列侯獻金,分量不足。野豬算是抓住把柄了,要求以「不敬」罪彈劾。不敬在當時是個什麼罪呢?回憶一下田蚡是如何收拾灌夫的:灌夫,西漢人,初以勇武聞名,為人剛直不阿,任俠,好飲酒罵人。與丞相田蚡不和,後因在蚡處使酒罵座,戲侮田蚡,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誅。事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這個事情最終是以一百零六個列侯奪爵,丞相下獄,自殺謝罪來結束。《資治通鑒》:齊相卜式上書,請父子與齊習船者往死南越。天子下詔褒美式,賜爵關內侯,金六十斤,田十頃,布告天下;天下莫應。是時列侯以百數,皆莫求從軍擊越。會九月嘗酎,祭宗廟,列侯以令獻金助祭。少府省金,金有輕及色惡者,上皆令劾以不敬,奪爵者百六人。辛巳,丞相趙周坐知列侯酎金輕,下獄,自殺。衛子夫被封為夫人,也是因為衛帥被綁後,野豬一怒之下,才封衛子夫為夫人。所以說野豬反而是因為衛帥的關係,才冊封衛子夫為夫人的。而且史上說衛子夫在生下兒子後,野豬對她就情淡愛弛了,想來實在是不太合理,為野豬生下兒子,應該要更受寵愛才是,怎麼野豬反而對她寵愛不再呢?而且雖然對她寵愛不再,後來卻仍封她為皇后,立她的兒子為太子?大膽猜測,如果野豬所作的一切,從讓衛子夫受孕生子到立劉據為太子,都是為了保全衛帥,這一切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答。大人真是用心良苦啊,偶一直覺得無論《史記》、《漢書》還是後人一些史傳,對於衛帥的一生除了打仗以外,其他表現性格的事件幾乎一件具體的都沒有。司馬遷雖然一句「和柔媚上」把衛帥的行事評價了一下,但具體「和柔」了什麼?卻沒有具體例子。若說太史公與衛帥同殿為臣,武帝對衛霍確實恩寵有嘉,所以記當代史的人自然不好開口,然而後世史書傳記中對於衛帥的評價也沒間多些什麼,這「和柔媚上」的罪名就沒有什麼具體證據,真是蹊蹺得很。比起李廣的記錄、傳說,衛霍的事件傳說就可以說是沒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歷史和傳說為什麼會在這兩個首度開疆並土的將領身上留下這麼大的空白呢?真是匪夷所思。他們功高,權重,與帝王的關係又有曖昧之嫌,出身和死亡都有傳奇色彩,怎麼會沒什麼記錄和傳說呢?大人的總結真是下了大功夫了,不知大人覺不覺得這些事件都是零星散碎,分布各處,又都不具體,費人思量呢?我覺得太史公曰衛帥仁善,喜士退讓,卻得不到士大夫的稱讚。這一大段的評語,可能就是在暗指衛帥因為和劉徹間的曖昧關係,僅管他人格高尚,卻仍被士大夫們看輕。儒家最重視的就是五倫,在他們看來任何有違君臣禮法的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更別提是彼此間有曖昧關係了,也難怪衛帥會被他們給冠上「媚上」之名。另外,劉徹分封兩位大司馬,讓人覺得他是在抬霍抑衛,對小霍寵愛遠超過衛帥。但我怎麼看都覺得奇怪。把小霍也封為大司馬,表面上好像是要削弱衛帥的權力,但實際上卻是反而讓衛帥在朝廷上增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撐。有人解釋劉徹是因為誤判霍衛關係,才導致這個結局,但以劉徹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他是不可能犯下這種錯誤的,私認為他的本意原就在抬霍助衛。衛帥原已是大司馬大將軍、國舅加駙馬,皇后是他的姊姊,太子又是他的親外甥,再加上小霍被同封為大司馬,此後,除了野豬自己,誰可動衛帥一根汗毛。世人眼中只看到小霍被升任為大司馬,無限榮寵,卻忽略了真正權傾朝野的是另有其人啊。但如同袋鼠所言,還是有任安瞧出了其中端倪。說到這,想到李敢。小霍殺李敢,劉徹代為隱瞞,未嘗不是因劉徹也認為他該死(因為李敢之前對衛青動手,讓衛青受傷了,小霍立馬就為衛青報仇,直接殺死了李敢)。把小霍也封為大司馬,表面上好像是要削弱衛帥的權力,但實際上卻是反而讓衛帥在朝廷上增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撐。有人解釋劉徹是因為誤判霍衛關係,才導致這個結局,但以劉徹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他是不可能犯下這種錯誤的,私認為他的本意原就在抬霍助衛。衛帥原已是大司馬大將軍、國舅加駙馬,皇后是他的姊姊,太子又是他的親外甥,再加上小霍被同封為大司馬(衛青是小霍的舅舅~是衛青一手把小霍帶出來的~兩人親親的~),此後,除了野豬自己,誰可動衛帥一根汗毛。########################################大人說得太對了,小霍也是私生子,在衛家長大,根本也可以看作是個「衛去病」。真要削衛帥權力的話,沒道理削權削權,又削給了同一家的外甥。我覺得小霍出場時,劉徹對衛青最表面激情燃燒的歲月已經過去了,但幾十年沉澱下的感情更真摯讓人深味。從前在某非常嚴謹的歷史評論上看過這樣的話:對小霍來說,擔當他生命中父親這角色的,是劉徹與衛青兩人。實在是…………其實劉衛之間表面最激情的歲月只能說明劉徹給衛帥的,比給其他人的更多,要說本質不同還很難看得出來但是之後十多年的歲月才是看得出衛帥在劉徹心目中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關鍵所在,能夠在劉徹失去新鮮感之後,可利用的價值也用過了之後,還能對衛帥不離不棄(沒拉出去腰斬棄市,而且衛帥對他的影響力其實依然很大)最後的十幾年,衛帥一直是國家的最高軍事統帥,在軍中威望極高,而且衛帥在世時的所有戰役,就算衛帥沒有直接帶兵,但帶兵的都是衛帥的部下和故舊(李廣利那些都是等衛帥死了才當將軍的)以劉徹的用人之術,和用完就殺的狠,還有猜忌之重,他對衛帥從來都是防而不疑,把衛帥綁在身邊,足以顯現出劉徹對衛帥的不同了~書中提到:秦朝和西漢前期,以丞相(有時稱相國)掌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三者互相制約,大權集中在皇帝自己手裡。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丞相有名無實。這麼看來,衛帥在漠北之戰後的十幾年,就算未領兵出戰,他在朝中可一點都沒失勢。私認為劉徹已經把他身為一個封建帝王,所能給予臣子最高的權勢和榮耀,都給衛帥了。更別提衛帥的外甥和姊姊還是未來的皇帝和太后呢(雖然沒成真)。突然覺得西漢的皇帝對自己的同性情人,個個都稱得上是痴情種。漢文帝身為漢朝公認最節儉的皇帝,但怕鄧通會如相士所預言一樣餓死,竟然把蜀郡的嚴道銅山賞給鄧通,讓他享有鑄造錢幣之權。而漢哀帝甚至想傳位給董賢。最近在找古代皇陵的資料,結果看到下面這一段,差點YY死。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學者對西漢帝陵作了系統的調查,同時還發掘了漢宣帝杜陵陵園遺址和漢景帝陽陵陵園遺址,初步究明了西漢帝陵的陵寢制度。帝後合葬、墓側立園、陵旁置廟邑是西漢帝陵的特點。西漢皇帝和皇后實行合葬,帝、後同塋不同陵,即皇帝、皇后葬在同一塋域,但各有墳丘和陵園。一般而言,帝陵在西,後陵在東,後陵封土較帝陵為小,只有曾經把持朝政的呂后,墳丘與高祖長陵幾乎等大。漢代帝後陵墓東西分布的情況,實際上是都城生活的反映,因為在漢長安城中,皇帝所居的未央宮與皇太后所居的長樂宮,正好呈東西對應的關係。俺也來湊熱湊熱,為了提高俺的理論水平,以拉近與各位大人的距離,最近俺在家中刻苦攻讀有關史書。昨晚讀《史記》時,當讀到衛青拿五百金給王夫人的母親做壽禮時,越想越有意思,忍不住拿出來和大家一起YY一下(其實,俺不是很清楚這YY的真正意思,看別人YY俺也YY,用錯了詞大家笑笑就算了)。這段故事《史記》寫道:「大將軍既還(兩出定襄後為前123年)。賜千金。時王夫人方幸於上,寧乘說大將軍曰:『將軍所以功未甚多,身食萬戶,三子皆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貴,願將軍奉所賜千金為王夫人親壽。』大將軍乃以五百金為壽。天子聞之,問大將軍,大將軍以實言,上乃拜寧乘為東海都尉。」奇怪!王夫人既已幸,為何其宗親未有富貴?雖然《史記》上說是「方幸於上」但看看衛家初幸時,不是一下子全富貴上了嗎?即使王家沒有什麼可用之材,不能使其貴,但總可以使其富吧,劉給衛家的賞賜不是「數日間累千金」嗎?王夫人既然被寵幸,那她母親過生日,老劉同志還能不大大表示一下嗎?至於要衛青去給他們富貴嗎。這個寧乘為何要讓衛青去送禮,而衛青聽後居然就送了。看《史》的感覺是衛青不喜歡搞這類活動,如果衛青平時愛這一套,就不需要這個寧乘提醒了。第三是為何老劉對這件事表現得如此興奮,以至於要立即封個官給寧乘呢。我把這件事串起來就是這樣的:老劉在衛帥外出打戰時幸了王夫人,(大將軍出征歸來寧乘說是「方幸於上」可見是衛出征時幸的),但因沒得到某人批准也就不敢大施恩寵,(怎麼看都有點賈璉偷娶尤二姐的味道),這個被寧乘看出來了,要幫老劉解圍,就跑去找衛青,意思是你要表個態,衛青雖然委屈(能不委屈嗎,我在外浴血奮戰,為你開疆拓土,保家衛國,你在家沾花惹草),但人本厚道只好拿出五百金去表這個態。另外五百金不給,要來賞給跟我出生入死的將士們。老劉知道小衛默認了,心裡自然高興(這老劉難道也懼內………)這寧乘的馬屁可拍到點子上了,於是自然被封了官。再補一個。話說在衛子夫懷孕後,長公主劉嫖就派人綁架衛青,據史家的說法是,長公主是為了替女兒陳阿嬌出氣,要殺了衛帥以報復衛家。但為什麼是衛帥呢?他只是衛家的私生子,衛長君才是衛家真正的長子,而且當時衛帥已在建章宮當差,天子的地方,要動他肯定要費點周章,衛長君就不同了,隨便找個人就可以把他給弄死了,再怎麼樣也比弄死衛帥要簡單太多了。長公主反而舍易取難,舍衛家長子,去殺一個私生子,這實在是太不合邏輯了。除非她這一招根本就是一石二鳥之計,殺了衛帥,既報復了衛家,最重要的是替自己的女兒除去一個強大的情敵。而公孫敖敢冒犯當時權勢如天的長公主,把衛帥從她手下救出,除了和衛帥的交情外,說不定也是知道點內情的,君不見他自此就平步青雲了。沒有根據的說法。寫衛青和霍去病,是因為他們出生低,太史公一流看不上他們的出生,但是人家實打實的靠軍功出頭,縱使心裡酸溜溜的,太史公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拿他們做對比,是表示他們那樣的出生都能靠真本事位極人臣,某些家境好出生好的人怎麼就知道爬床,拍馬屁,以色事人呢。太史公一項不喜歡衛青,在這裡提到他們也可能是想噁心人。
漢武帝:衛青,我日你姐!衛青:彼此彼此!
不是,難道說平陽公主要求劉徹把自己嫁給劉徹的情人?然後,劉徹還答應了?
他們倆不是互相叫對方姐夫嘛,話說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他倆在親戚關係上到底算什麼
呵呵,如果按照歷史上的情況說霍去病是漢武帝的基友更靠譜這個傳聞從何而來?如果是影視劇,為了收視率,影視劇神馬的是完全無節操,可以不用理如果是網上,有幫人總是見風就是雨,腦洞都快突破天際了,還是笑笑就行了如果非要找什麼史實根據,你腦洞大開,看什麼都是史實根據。現在沒空,有空了找找書中記載比較下腦洞大開和正常眼光看的區別。
力薦 《劉徹和衛青的關係考證》
推薦閱讀:
※同是漢族對匈奴作戰的名將,衛青霍去病為何受到後人的禮遇差距如此之大?
※霍去病為什麼要等三年才替衛青報私仇?他的死到底有什麼內情?
※如何看待衛青、霍去病與漢武帝,韓信與劉邦的君臣關係?最大的異同在哪裡?
※如果卫青霍去病没有那么早死,巫蛊之祸可以避免发生呢?
※衛青為什麼能年紀輕輕當上大將軍?還能成功消滅匈奴?現在社會和衛青年紀相當士兵為何沒有這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