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教育的多樣性(或者多元化教育)? 有什麼具代表性的例子嗎?

申請國外大學的過程中被要求描述「個人能夠增添教育多樣性的事情,或是將會給大學社區的多元化帶來貢獻的經歷」,但是我不清楚這是什麼概念。


這是個很麻煩的話題,時間關係,我不多說。提幾個要點吧:

多樣性,就是你有什麼可以和別人不一樣的經歷,有價值分享給未來能夠和你以前上學的同學們。

因為在大學,除了學習知識,各種不同思維,世界觀的交流和碰撞,能夠讓學生思考得更深,對世界有更全面的認識。所以優秀的大學會通過控制學生種族比例從大的環境上來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班級,年級。因此,就像ls所說,即使中國學生分數比別人高很多,軟體背景也很強,那麼學校也會錄別的國家的看起來不如中國學生的人,避免一個校園充滿一種民族。

用我們一個學生的話說,就有點像給賽馬配種一樣。。。

所以top10的大U和LAC,大中華地區的錄取人數,很多時候,不會超過10個。

但這個是你所不能控制的。因為族群比例在你申請的時候,其實基本已經訂好了(這個吧,你沒法告人種族歧視)。

你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申請中,看看有沒有什麼很特別,或者值得分享的經歷,讓你變得與眾不同,很特別。然後就把這些內容通過Essay呈獻給學校。

如果你覺得沒有,那麼好吧,你不是這種大牛學校的菜。因為跟你一樣聰明的人,很多,更重要的是,有比你特別的人。所以學校自然錄他們不錄你。(元首的子女,其實也是特別的經歷,他們看到的東西肯定跟你不一樣,而且他們對學校的貢獻角度也不一樣。)

當然,更多人,可能是糾結在:如何找到自己的特別的地方。

其實,不要為了特別而特別。就是做自己。AO們每次都跟我們強調:Be yourself!Tell me who you are!

喜歡讀書,是特點;喜歡高爾夫,是特點;希望足球,是特點;鋼琴十級,是特點。。。。。

但是,喜歡讀書,很多人這樣;喜歡足球,很多人這樣;鋼琴十級,很多人這樣。。。

真正的關鍵是,這些特點,到底對你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美國的學校招生的時候一般是按照不同的生源給指標招生。

比如說給中國學生的指標是 10 個,那麼多出來的那個即便是比印度學生強 100 倍,也不錄取。

即便在那 10 個中國學生中,也是來自各個學校的學生。很少出現成批成批的錄取某一個學校畢業的學生,而對另一個同檔次的學校一個不錄。

普遍情況。


推薦閱讀:

應該怎樣向下一代解釋博覽群書的好處?
我想請問如何正確地教小朋友學習鋼琴?
大陸人從小就被灌輸「台灣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的教育是不是也灌輸類似的思想?
【認真想】痛苦會驅使我們前行

TAG:教育 | 大學 | 大學教育 | 留學申請 | 教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