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洗澡條件很好,那過去洗澡麻煩不?是不是洗不幹凈?冷天咋辦?
這點中國人還是很幸福的。
記得古希臘都是山脈,乾燥、少雨,河水流量不大,夏季經常斷流。他們對洗澡的需求更加旺盛,但是水少,怎麼辦?他們就發明了引水技術和公共浴池,通過管道(不要低估古人的智慧!)把山泉水引入城邦,在城邦內有一個公共引水房,人們可以用器皿盛水回去洗。不過更多的人選擇公共浴池,一方面節約,另一方面希臘人驕傲的不就是它們公民的集體觀念么 0 0,所以洗澡也要一群人會比較HAPPY吧。
大家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個野蠻的民族:孩子生下來之後立馬扔到冷水裡,最後活下來的才有生存的權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的希臘就是這樣一個野蠻的民族。無論是運動員還是士兵,他們洗澡都用冷水。希波克拉底認為,熱水很可能讓人身上有女人味,而冷水則能強健體魄,鍛煉意志。至於肥皂么,也有,不過是由硝石粉、灰燼和山羊油脂製造的,這樣就是比較粗糙,不香了。後來,熱水浴也逐漸興起了,因為技術進步了,除了斯巴達民族之外熱水浴都開始流行起來了。
而且,希臘人很會享受的。要知道,外國人都比較開放,人體美什麼的最喜歡了,所以脫衣服洗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美的享受。不論男女,希臘人都用刮膚器(一種比較鈍的金屬刮刀)和橄欖油來清潔自己的身體,使用刮刀颳去身上的髒東西和死皮,橄欖油可以清潔身體,並使刮膚器更光滑好用。其次,在洗浴前後,希臘人都會先做按摩。另外,希臘人把熱水浴視為一種享受,而且認為熱水有助於肌膚的酥軟和光滑。誰家若是來了客人,首先為客人準備的就是熱水浴。
後來經濟發達了,洗浴也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
再說說中國,從成語沐浴更衣就知道中國人洗澡肯定也不甘人後。神話故事裡什麼帝俊浴於從淵、常羲浴月,都是有關於洗澡的。
但是中國人比較講究,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分別說明了這幾個字的不同含義:「沐、灌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再比如,杜牧的《阿房宮賦》有形象的描述,從其中「三川溶之,流入宮牆」,「渭流漲膩,棄脂水也」來看,阿房宮中築有水道,將渭水、樊水引人宮中,宮人沐浴之後的脂粉水又通過水道流出宮,以致使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層垢膩。由此可以推斷,阿房宮中有許多沐浴設施,專供殯妃沐浴,而這些沐浴設施又經過精心設計,既可吸納河水,又能經過循環排出污水,甚至有過濾渭水、樊水的設施,使其晝夜不舍,淚淚流淌,比如今的碧海金沙、大浪淘沙之類的毫不遜色。雖有誇張成分,但足以證明洗個熱水澡不是什麼難事了。要註明的是,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風俗已經形成,而不是很多地區一生只洗三次澡。
無論是《儀禮·聘禮》所記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還是「休沐」在漢代已經被法律固定下來,都足以證明洗澡對古人來說不是什麼難事。所謂「休沐」,就是是漢代朝廷官員的法定假期。《漢宮儀》雲:「五日一假洗沐,亦日休沐。」《初學記》雲:「漢律:吏五日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古人洗個澡都能放假,放到今天簡直不可想像啊。
不過大家春天洗澡的比較多,到了夏天就不用這麼麻煩,隨便找個河裡「清泉以自沃」就行了。到了冬天,洗澡的頻率的確下降了,冬天生虱子的非常多,特別是男的。《風俗通義·過譽》裡面記述了東漢時大將軍梁冀與從事中郎趙仲讓「冬月坐庭中,向日解衣裘捕虱」的故事,到了三國,將軍頭髮裡面有虱子簡直是家常便飯。不過,當周圍人身上都髒兮兮的時候,你也不會覺得自己不幹凈是一件多麼不文明的事情了。而且有時候,洗澡還是必須的,在禮儀裡面定死的。比如說:
上朝要洗。《論語·憲問》雲:「孔子沐浴而朝。」
婚喪場合要洗。《儀禮·士昏禮》曰:「夙興,婦沐浴以侯見」。齋戒場合要洗。《禮記》「孝子將祭……夫婦齋戒,沐浴,盛服」,「古者……及歲時,齋戒沐浴而躬朝之。「這裡,洗澡就不是為了清潔了,體現的是中國的君權、父權和風俗了。
其實,中國古代最愛洗澡的還不是這幫官員,
而是和尚和道士。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成佛前,到尼連禪河裡洗乾淨了6年的污垢這段事情吧。成佛之後,他就認為「僧者,凈也」,沐浴只能洗去身上污垢,『惟其凈心,才能心潔無垢,得凈法門,永無垢染。但是身體上的潔凈也是很重要的,於是古代佛寺僧人沐浴還有一套規矩:一般由浴主鳴鐘召集僧人到浴室,沐浴前要在浴室供奉的跋陀羅尊者像前誦讀《心經》消災。僧人沐浴時常誦的經文是:「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局部沐浴如日常性的洗臉所念的經文為:「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凈法門,永無垢染。」不僅僅是洗去身上污垢,更重要的是「以法水洗我心垢」,洗心潔心,真正達到「身心無垢」的境界。在一些小說中,得道高僧往往最後都是坐化而去的,他們在坐化之前,也要燒湯沐浴,更衣焚香。
再說說道士。武俠小說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符水什麼的,因為道教認為,水是清凈之物,具有能除塵垢穢濁,灑盪妖氣,又能驅除眾生煩惱,故能以驅邪之水除之。都有符水施咒、翼水驅邪的法術了,那更有用水沐浴的儀典。道士舉行齋釀、誦經活動前,都要進行沐浴,以凈其體,表示對神明的尊重和敬畏。道教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交於神明」,法術靈驗。而且發展到後來,道教用」香湯「沐浴,也就是葯浴的雛形。電視劇裡面撒點玫瑰花什麼的,都是道教發展出來的。
當然,對於傳統的中國人來說,公共浴池、橄欖油、大保健什麼的都是不可想像的。
說到後來發現偏題了T_T。歡迎指正。古代,受自然環境影響更多。在南方,洗澡並不是什麼難事兒,隨便一個水塘就可以了,或許還可以在水塘邊撿到什麼仙女的衣服……當然,這是悲劇。 在北方,或者自然環境惡劣的地方,洗澡是一種奢侈的行為。不用古代,就在現在,西北農村平時,北方農村冬天洗澡都很困難。 可能對於每天洗澡的人來說很難理解,但是,不洗澡並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情。很多地區有一種說法,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結婚,死亡。雖然是迫於環境壓力,但同時也一樣活著,而且人體自潔能力還是有點的。
小時候洗澡都要燒水,燒一大桶,然後放屋裡,用大盆坐裡面洗,是比較麻煩,但是習慣了也不覺得不方便,一般的單位也都有公共澡堂,水大洗的乾淨
不要用現在的思維去替古人考慮,很多電視劇裡面,還有浴桶這類東西,花瓣浴也很常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