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式信息會傷害大腦嗎?

不斷在信息的碎片與碎片之間跳轉,是否會對人的注意力造成損傷?

長期置身於各種社交網路上的碎片信息中,對大腦有沒有影響?


反過來成立

大腦不喜歡消化大塊的東西


人最重要兩種思維:演繹與歸納

演繹用於擴展自身的思考能力

歸納用於鞏固自身的知識

面對碎片化知識最好用歸納的方式去把碎片整合成自身的知識體系中


碎片信息不會傷害大腦,不會區分碎片信息而一股腦接受的行為習慣才傷害大腦。


勿噴,匿了。


你還記得2002年第一場雪那個晚上你吃的是什麼餡兒的餃子嗎? 你還記得第一次見你小學班主任他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嗎? 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大腦既然能選擇一些瑣碎的事兒留在你深深的腦海里必然是有它自己的原因的。 再說你記憶力減退,早上吃兩個包子,中午燉一鍋豬蹄後啥事兒不幹,未必你晚上就忘了今天吃了什麼? 要是你中間一直翻看泰戈爾&<飛鳥集&>終於找到那句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大發感慨,若干年後你回憶這句話還記得那天中午吃了倆個蹄髈嗎? 不是不專註,而是你曾專註的東西並非你所希望的知識。別人都說目前的電腦遠沒人腦智慧,1G的純文本格式大概是5億字的小說,相當700多本紅樓夢。望題主多讀書,哪天覺得記憶力不行了,大不了再溫習一下吧


個人感覺會。

一直以來都在接受碎片信息,而且記憶力確實越來越差,越來越感覺腦袋不夠用。

只是不確定是否跟前者有關。


必須的。電腦磁碟碎片多了,電腦就慢了,甚至會掛掉。


-

即使真的會減少集中注意力的機會,也不該是題目中「傷害大腦」這種民科水平的危言聳聽。


.


私以為,接受碎片化信息只是佔用了系統化學習的時間罷了。


.


平衡一下娛樂和學習的時間,不要打著學習的旗號玩知乎。


.


你會發現不是大腦不中用,只是誘惑和借口太多。

-


這裡的傷害我理解為破壞大腦持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樓上幾位說的物理性傷害。

事實上會。我也因為微博曾深受其害,一度無法長時間專註閱讀一篇文章,無法連貫性思考前因後果的邏輯關係。遇到長文只有興趣看標題,整個人浮躁而不自知。記憶力減退的現象也有,因為記憶無法形象化,不便於理解記憶,看過即忘的情況經常發生。

最近愛上刷知乎,雖然也是把時間費在網路上了,但是因為答題,會讓我細細思考題主的問題和別人的答案(哪怕是長文),所以現在閱讀碎片化漸有好轉。


微思考

為什麼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著共同的思維特質?

為什麼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應該加上另一個維度?

為什麼現代社會集中注意力變得非常的困難?

為什麼日本武士,宮本武藏的修行居然包含種地等活動?

讀書的最大意義為什麼不是獲取知識或者智慧?

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微思考,《碎片化的災難——如何提升我們的思維質量》。

原文解讀

最近,有一份調查顯示,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的思維特質: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佔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什麼意思呢?其實很容易理解,當窮人有很多東西要買的時候,因為手頭比較拮据,所以經常是把手頭的錢拆開,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地去滿足儘可能多的需求,最終,因為買到的商品都質量不佳而導致得不償失;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需要分配注意力給很多事情的時候,便無法把其中任何一件的事情做到最好。因為在做一件事情時,心理卻時不時地、經常地考慮著另一件事情,於是到最後,所有事情做得都難以令自己滿意、更不用奢望讓他人驚艷。

上面舉的例子可能過於接地氣,那稍微宏觀一點我們就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窮人因為習慣於打碎錢來使用,而導致無法集中有限的錢在某個關鍵點上,比如投資,最終帶來的結果就是惡性循環,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窮人思維」;過於忙碌的人則同樣因為習慣於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經常被各種應酬和多件事情所打斷,使得其無法花稍微長一點的時間就生活、工作、家庭、心態、情感等某些重要事情進行深入而長遠的規劃和思考,於是同樣陷入類似窮人的那種惡性循環,每天變得忙忙碌碌。注意「忙忙」雖然表示很忙,但「碌碌」表示的卻是缺少效果和質量低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下面這個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相信大部分的腦力工作者都曾受過這塊的培訓。如果沒有的話,我再簡單說一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兩個維度進行劃分,一個維度表示重要性,另一個維度表示緊急性,於是所有的事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分到四個象限中,分別是:重要而緊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和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那麼作為腦力工作者,最關鍵的就是:首先,立即集中注意力處理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其次,利用其他整塊的時間來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規劃性事情,因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果不花時間處理,它們就會跑到「重要而緊急的」那個象限去,那麼我們將因為手頭有太多「重要而緊急的事情」而疲於奔命,成為工作的「救火員」,陷入上一段所說的惡性循環。

關於這個著名的時間分配模型,我今天有兩點需要澄清和補充:

1. 我們怎麼決定或者說劃分重要和緊急呢?換句話說,衡量重要和緊急的標準是什麼呢?畢竟每個人不可能有一樣的標準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目標:你的目標決定著你對事情優先順序和重要性的劃分。從工作上講,我們可以參照德魯克的那句話,「每個腦力工作者必須不斷地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為公司貢獻什麼?」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得每天自問,自己這部分工作的價值在哪裡,這個價值和現在我們每天忙於的這些工作是否是正相關的,哪些相關度高一些、哪些低一些?如果我們不是每天盯著這些目標看的話,那一定就會淪為茫無目的、不斷輪迴的體力勞動,而不是腦力勞動。當然,工作的價值還需要要和自己的上級以及老闆的期望進行對照,看看想法是否一致,以便做適當的修正和調整以符合公司的總體目標。

2. 在這個模型中,注意力的分配應該和時間的分配取得同步

這是我今天想給這個模型增加的一點內涵。也就是說,我們只是分配時間是沒用的,假設在分配好的時間不能集中全部注意力也還是沒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這個模型不應該僅僅是時間分配模型,還應該同時是注意力分配模型,時間和注意力必須同時、同步進行劃分和傾注才可能產生價值。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集中注意力的重要性,那麼照做不就行了嗎?哪兒有那麼容易呢?現代社會讓我們想集中注意力變得非常困難:

【*過度社交和快節奏導致的時間不足*】

今天,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周圍的人似乎都很忙。為什麼呢?無非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焦慮導致的「主動忙」:這裡面就包括過度社交。另一方面是快節奏帶來的「被動忙」:按照人們的口頭語就是「雜事纏身」。

為什麼會過度社交?無非是為了保持和維護一些「以備不時之需」的社會關係;而「被動忙」則大多是由於工作不在意目標,每天重複性、習慣性的盲目行動所導致的。

【*碎片化趨勢帶來的心智習慣*】

如果說剛才的一個讓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原因是「過於忙」的話,這個原因就是「過於閑」。

我們的生活無處不被碎片化,其中微博、微信這些大家都明白的碎片化媒體自不必說,就算是電影、電視、各種文章也大多如此。它們追求的不過是一時的感官刺激,而極少去做背後的某種複雜的邏輯推導。比如,大部分商業片都是場面無比宏大、劇情無比弱智,所以觀者很多、記住的寥寥,就更不用提能引起什麼思考。各個平台的文章也是如此,大部分都追求標題吸引眼球、內容駭人聽聞或者「振奮人心」,但你很少能看到它們仔細分析過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標題黨」本身完全沒錯,錯的是只關註標題;就好像市場營銷是非常重要的,但遠沒有產品本身重要一樣。

最可怕的還不止於此,而是因為習慣於碎片化的生活而帶來的碎片化的心智模式。比如,我們都知道像魔方、圍棋等真正的腦力活動是需要花較長的時間集中注意力去計算和規劃的,但碎片化的心智習慣讓我們今天再也難以沉浸於這樣的活動。大部分玩魔方的人要麼找攻略迅速搞定,要麼隨便擰兩下便放棄,很少有耐心去仔細研究它的來龍去脈;讀文章也是一樣,看看圖、掃一下開頭結尾,而不管它中間怎樣去寫。於是問題就來了:我們怎麼能奢望擁有這樣心智模式的自己可以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什麼事情呢?

習慣一旦養成便無法改變,而只能被替代,並且很可能會影響下一代人的行為模式。這就是碎片化趨勢帶來的可怕之處。

【*追求立竿見影的功利心*】

功利心大部分人都有,這無可厚非,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被鼓勵,因為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心理因素。但問題在於,我們應該保持健康的功利心,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急功近利。這就好像每個人都追求「一戰成名」,這一點本無問題。但我們必須意識到的是,健康的「一戰成名」應該依賴於厚積薄發而不是一日千里。按照我們已經分享了若干期的《孫子兵法》的思想,當一方具備道、天、地、將、法五大優勢時自然可以一戰而勝,但「五大」的積累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正所謂,「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但今天的人一般沒這個耐心,也等不了。追求「一夜暴富」的焦慮心理甚至遠遠超出了令古人為之汗顏的「揠苗助長」的境界。想必放在今天,更多的人期望的是「無苗自長」。這種功利心讓「集中注意力長時間思考」簡直成了迂腐不堪的代名詞。殊不知,比起「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思考方法和生活方式,這可能恰恰是捷徑,正所謂「以迂為直,以患為利」。計劃、堅持和等待這些看起來已經脫離時代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瘋狂到讀書早已成為一種奢侈的活動,「沉浸」和「心安」也似乎早被埋葬於歷史之中。至今,我還記得當年讀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的《劍與禪》時的困惑。這本書寫的是日本的傳奇武士,百戰百勝的宮本武藏的人生歷程。宮本武藏的修行並不僅僅是到處找人切磋武藝,還有學習民間的各種「手藝」,比如種地、製造各種器具、茶道等。讓我不解的是,這些與比武毫不相關的經歷,對於宮本武藏來講究竟能有什麼意義呢?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那是一種對於心靈沉浸的修行,一種禪宗所倡導的對於當下的關注。有了這種沉浸,就能夠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戰鬥中都保證毫無焦慮的高度專註,從而完成百戰百勝的不朽傳奇。這就好像讀書一樣,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功利地獲取什麼可以立即消化吸收的知識或智慧,而是讓我們能夠擺脫碎片化的心智模式,重新塑造「全神貫注」的思維習慣。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歡迎訪問微思考官方網站 http://vthink.org(或者 微思考.com),或掃碼關注微思考公眾號(也可搜索公眾號「vthinkorg」或者「微思考」)


我覺得分情況,如果只是,只讓大腦小功率工作。還是挺有意思,可以作為消遣調節用。

而如果達到讓大腦高速運轉的程度,是不好的,一個發動機開開停停開開停停容易壞,燈泡迅速地開關也容易爆掉。。。看完一個碎片信息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又看下一個碎片,又或者是剛進入分析信息狀態,又終止,等看下一個碎片,buff又沒了。。。

感覺是這樣


當下就是碎片時代 很合理選擇自己需要的碎片進行記憶

最好方法就是合理的整合成屬於自己的知識

至於有無影響不知道


從個人經歷上來說,每天花費的時間在刷各類網站上,專註力真會變得差勁,即使有時專註而得到的東西也會很快忘記,接受的碎片過多,老感覺大腦會形成習慣,濾掉過多東西,當你想記憶的時候,也可能直接濾掉,或是根本就意識不到什麼是用記憶什麼是不用記憶。


推薦閱讀:

貓和狗的大腦會不會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因為過多接受信息進而加速大腦進化最終擁有簡單獨立思考的能力?
是否可以用科學的知識解釋「打星際的都是瞎子」這一現象?

TAG:大腦 | 信息 | 腦科學 | 碎片化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