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對《金陵十三釵》的評價不高,可以理解為是在抵制一種價值觀的輸入嗎?

我說的遇冷不是指票房,指的其實就是來自媒體的排斥。


問題不成立。

「十三釵」尚未在美國規模上映,何來遭遇冷熱一說?目前影片只是在部分城市,進行很少場次的點映。

還有,誰能代表美國的價值觀?看「十三釵」在爛番茄的頁面: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the_flowers_of_war/

媒體好評率33%,很糟;觀眾好評率83%,看上去不錯呢。

也許,「十三釵」在北美規模上映後,票房數字很難看,那麼我們可以斷言其「遇冷」。但這事兒現在還沒發生。


我看了一遍十三釵,下面這段評語點評的很好,我轉載過來給大家觀摩一下:

「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面。用瞞和騙,造出其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有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復舊物,而只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只顧歌詠那幾個烈女,彷彿亡國遭劫的事,反而給中國人發揮「兩間正氣」的機會,增高價值。」


你當老美是朝鮮人,每天啥都不幹,就抵制你丫的價值觀。他們恐怕沒這個蛋功夫。


我也不清楚《金陵十三釵》在美國的評價如何,但我就知道這片子在咱國家評價是夠低的,什麼讓處女先走啊,保護處女膜之類的,畢竟沒有正面向南京大屠殺提出問題和思考,只是煽動了一批憤青的情緒,諸如韓紅之類的就在微博上高呼不買日本產品,釣魚島是我們的,日本豬之類的東西。

觀眾看得意興索然,荷爾蒙在觀影過程中不斷飆高,但就那麼股血氣上腦,忘記思考了,而導演最重要的就是把故事講給觀眾聽,然後讓觀眾看到這部片子所表達出來的思想,最起碼你是部沖奧斯卡的片子啊,這點內涵的東西要有吧,反正我是看不到,我也不知道美國洋人是怎麼看這部片子的,估計也會剃頭擔子一頭熱,看完就看完了,生氣就生氣了,也沒留下什麼了。

還有我覺得奧斯卡這獎,也就咱中國導演覺得NB了不起,咱真心覺得沒什麼,誰稀罕誰拿去,你把電影拍好,把故事講好我就阿彌托佛了。

扯題了,請諒解。

我最後認為,觀影人數會多,但觀影評價估計不高,很中國一樣。


我倒覺得張藝謀刺激觀眾淚腺是很克制的,我看到的是國軍的勇、秦淮的風情、父親的愛、學生們的無助、妓女們的悍、美國人的轉變、男孩的諾、豆蔻對小兵的憐。電影的主題不是宣揚日本鬼子的兇殘,說的是人性的偉大,就是我們為什麼在公車上要給小孩子讓座?因為孩子代表希望,我們要用行動來表達對他們的呵護,也是代表我們自己對未來的希翼!..這就是電影中的國軍和妓女們等人要用生命來解救孩子們的目的。

如果豆瓣給7.5分,我會給9分. 呵


我覺得張只是講了一個「讓處女先走」的故事,

並不一定是要宣揚這樣的價值觀,他只是告訴別的國家的人,

我們中國人是會這樣考慮事情的(就故事本身來說,是合乎情理的吧)。

即使在現代的中國,人與人的價值比較也還是很赤裸裸的,

領導就是比基層技術員工待遇高,價值大。

這點不僅領導心安理得,員工本身可能也沒有異議。

能引起爭議,說明電影本身挑戰了我們日常的思考方式,

從這點來說,還是有意義的。


《13X》從電影的角度來說就是不及格,情節的推進,故事的邏輯,全片給人感覺牽強附會,凌亂不堪~~貝爾和妓女們的行為以及情感變化基本沒有任何鋪成~~

從電影的內涵來說就更不值一提,通過回顧歷史來煽動民族情緒那是恐怖分子的做法,整部電影看不出一點對戰爭的反思,略作討論的人性也是經不起推敲,妓女不是不可以大義凜然,但是不會隨隨便便就突然大義凜然~~

在電影院看完此片就已經斷定這片子不可能得什麼獎~~因為它唯一能引起共鳴的只會是那些憤青或者民族主義者~~一部與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的電影,不是得不得獎的問題,而是居心叵測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換個問法:

《盧安達飯店》[1] 在中國沒多少人看過,這可以理解為中國在抵制一種價值觀的輸入嗎?

1: http://www.imdb.com/title/tt0395169/ (IMDB需翻牆),故事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發生在盧安達的種族屠殺,三個月內上百萬人被殺。


不知你所指的 《金陵十三釵》所代表的價值觀 是哪一種價值觀。

首先,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在世界範圍內是得到承認的。

第二,電影的潛文本,即我們都知道的 用妓女代替孩子「送死」/妓女比孩子該去「送死」 的價值觀,我想是劇本最令人詬病的一處。就我本人而言,也不敢認同。

第三,《金陵十三釵》並不是一部完美到只有「所宣揚的價值觀」一處不能令人滿意的電影。因此說美媒「抵制價值觀的輸入」有些太主觀了。

答老k疑,請多指教:)

小蚊子是自願的嗎?若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你看到了所有人的無私自願,而我看到了幾個也許道德高尚的人無意識帶頭造成的群體暴力,這實在沒必要大加煽情渲染。

而作為一個虛構的故事和一個兩壞的選擇,其走向和結局就顯現出交換者(作者)依仗的實則還是一種並不公正的價值觀念。


反問:金陵十三釵有足以得到美國觀眾認同或強迫性讓觀眾接受的價值觀或能力麼?


你拿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謎一樣的雙眼》來對比一下馬上就能知道為什麼。

原因就是《金陵十三釵》太爛了,沒有其他的原因。

美國媒體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人家不但文化水平比我們高,做事情也比我們專業得多!


反駁一下Channe

如果你認真看一下每個角色開頭做的事,你就不會再說他們善良,大無畏。

1 那個男孩看到外面有妓女的時候就說:不要進來,到安全區去。(那你們為什麼待在教堂,不去所謂的安全區呢?這就是你們拒絕她們的理由)真是自私

2 當中國狙擊手背著他的兄弟進妓女們的房間時,妓女們第一反應是冷嘲熱諷:哎,你們當兵的不在外打仗,全躲進來當縮頭烏龜(差不多就這個意思) 豈止是自私,還有不要臉,魯迅筆下的看客。

3 一個女學生不願意和妓女共用洗漱用具,嫌她們臟。(思想迂腐,披著清高外皮的自私

4 說完了中國人,再說說那個外國人。

進來,問錢。

叫他修車,問錢。

進房間,問酒在哪裡?

還巴望要和妓女亂搞。

除了不會殺人以外,和日本兵又有什麼區別?

這就是人性,是的,他有很醜惡的一面,這些醜惡在劇中毫無保留的表現出來,可是你,可能沒有注意到。

但在後面的故事,因為環境的影響,這種醜惡被善良所替代,展現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這就是本劇感動人的地方。因為它的感情很真實,與人性很相似。

因為它的真實,你會哭。


這片子實在看不下去,美國人不是抵制價值觀輸入,而是抵制無聊。


這麼多覺得不好的…重看了一遍,為什麼我看的時候,滿眼都在浮現「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同時覺得導演在講述一群心底善良、本應有美好生活的中國人在國破家亡時的悲慘遭遇和痛苦抉擇。雖然劇情有些許牽強和不符合人性的地方,但不影響我感受到影片所傳達的對侵華戰爭的痛恨,對自己軍隊無能、無力保衛自己家園和女人的無奈與痛苦,警醒我輩再不能讓此等悲劇重演


金陵十三釵確實是詬病太多了,用妓女去換學生的命和美國那種人人平等的思想很不符合,而且裡面還有基督徒自殺的設計。


我覺得對於戰爭和人性的反思題材的好萊塢電影並不少,不提描寫二戰或是猶太人的電影,就是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也有拉貝日記等水準相當不錯的電影,所以感覺十三釵對於美國觀眾來說首先就不題材新鮮,而且十三釵的中妓女比孩子該去「送死」 的價值觀真的也不太討喜吧!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