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擁有龐大殖民地的英法,會在一戰中會被沒多少殖民地的德國耗盡國力?
沒有美國介入,英法都肛不過德國了
誰告訴你肛不過的,
德國一戰投降,不是因為戰場失利,而是因為後院起火,兵變起義不斷,再不投降回來鎮壓起義,德國該姓共產了。
英法的情況也類似,但比德國情況要勉強好一點點,可以勉強支持。
當時就是看誰先倒了,結果國力更弱的德國先倒了。
而且一戰讓英法實力大損,而不是耗盡。
你看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瀟洒而來,打臉而歸,就是英法國力還在,由不得美國放肆。
自控課上開小差,隨手一寫,輕噴。殖民地多,看起來似乎確實和沒多少殖民地的相比,多在錢包里揣了幾張票。不過也多不了多少。人力:就拿法國說吧,別看法國在非洲那麼多殖民地,黑叔穆叔一大把,但招兵一共也沒招到幾萬人。首先,這可是歐戰啊,組建部隊的時候對兵員素質還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胳膊上有兩塊肉,抗得動槍,拉的開栓就能上。殖民地不僅是壯漢多,文盲壯漢也多。還有就是對殖民地土著的不信任。我在這裡給你槍給你炮,教操作教戰術,轉過頭來你拿這些打我怎麼辦教會土地,打死師傅的呦。算了,你還是掄你的鋤頭刨你的地去吧。一戰前,法國曾對關於阿爾及利亞是否該施行義務兵役制引發過討論。遠在巴黎的一些政客官僚們覺得,應該在阿爾及利亞實行義務兵役制,這樣,阿爾及利亞不僅不再需要從歐洲調兵來保護,而且還會成為新的兵員地。而阿爾及利亞當局表示這可真的是圖樣圖森破啊。讓那些在阿爾及利亞到處受歧視排擠壓榨的土著年輕人當兵,教會他們扛槍紮營打炮,排兵行軍干仗,這樣的年輕人,兩年培養一大波,再加上已經在阿爾及利亞掛起的民族主義小旋風,那可真的是藥丸啊。殖民地土著本身對「光榮參軍,保家衛國」這事也很冷淡。法國軍需部在1915年底,本著自願的原則,問阿爾及利亞要3萬勞工,結果半年過去,自願的人五千不到。最後沒辦法:志願兵不夠,義務兵硬湊。印度支那和突尼西亞也有類似情況。16年8月,北非的巴特那省因為義務兵役發生了大範圍抗議,幾個月後,抗議就演變成暴動了。比如當年年底,就有一支押送新兵的部隊被一夥要求「給他們兄弟自由」的武裝分子襲擊。到了17年,形式更加嚴峻,最後,還要從別處調來1萬多兵到阿爾及利亞平叛。
你不願將就,我也不願搭理你,那好啊,一拍即散。英法在亞非殖民地的人力動員這塊,搞的並不是特別的火熱。
說一下法國的勞工部隊吧,1916年初,陸軍部頒布了《殖民地勞務令》,開始成建制的招募。在各殖民地以招募或強迫的形式招勞工。北非提供了十多萬人。維護通往凡爾登「神聖之路」的,既有強壯的塞內加爾人,也有矮小勤快的安南人當然了,英國還有幾塊像紐西蘭,澳大利亞這些個白色自治領。而且本著對於布爾戰爭時愉快的參戰記憶(那次澳新開心的打了場醬油,沒什麼傷亡還賺到了榮譽)澳新還是比較積極的,但問題是,首先,這哥倆一共也沒多少人,而且大部分時間,大部分部隊被部署在東方戰場。還有,戰爭可不是一個比較數值大小,數值小的自動判輸的比較題。戰爭就像打遊戲,屬性不夠,操作來湊啊,有當時全歐,哦,是全球最神的普魯士總參謀部坐鎮,這操作實在沒的說。西線,一方面是二德子確實智高一籌,另一方面英法確實比較喜歡浪,使得英法力多功少,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但也僅僅是維持住了僵局。英法打破西線僵局的企圖,總是淪為送人頭的鬧劇(只少前期中期是如此),一步步主動縮小與德國在資源上的差距(尤其在人力上)。而且二德子本身資源也不少啊,人口是法國本土人口的將近兩倍,工業生產也是沒的說,還能通過挪威這些中立國的中轉,給自己輸血,還能通過潛艇抑制對方輸血你在哪個地方聽見英法耗不過德國,1918年德國進攻英法陣線的時候佔領了一個補給站,德國人管那叫做「流著奶和蜜的地方」,德國人的後勤早就已經崩潰了。德國並不比英法加起來大,甚至都不如英國大。架空歷史,光和英國打他也打不過。李德哈特寫道,德軍在面對英法這樣巨大的優勢,能堅持四年,無論結果如何,都是值得尊敬的。
英國可沒國內革命,法國倒是兵變了,差點變成第二個巴黎公社。
德國西線最後的突擊失敗後,德國真成了革命的海洋。人口的差距,以及德國的體制很大一部分都為其徵召軍隊提供了便利。
一戰本質上還是歐洲列強的戰爭。看一下歐洲戰爭的格局和發展:
工業革命前:七年戰爭,普魯士和英國對抗法國、奧匈帝國、俄國。經濟實力上雙方差不多,由於英國的海軍實力強,德國出了個軍事天才腓特烈大帝以及後膛槍的使用,最終英德慘勝。一工革:拿破崙戰爭,英,普,奧,俄對抗法國。經濟實力上法方弱,但是法國大革命造就了現代軍隊,加上拿破崙這個軍事天才對於炮兵的使用,使法國前期佔優,但最終還是倒在運氣上。二工革:一戰,德奧對英法俄。經濟實力上雙方差不多,德國已經是第二工業強國。軍事上雙方差不多,打成消耗戰。俄國已經發生革命,如果不是美國加入,可能德法英會相繼發生革命。在工業革命的帶動下,以前積累的國力會被後來者迅速超越,這就是工業革命造成的生產力加速的結果。首先要看英國、法兩國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可以從事戰爭機器上的人口。在大刀長矛時代只要求身強力壯就可以;到了火繩槍時代就得要求會聽鼓手的節奏了,火炮上場後開始要求必須懂得彈道學了;等到了一戰的時候又開始要求內燃機車、化學、物理學等各種學科的尖端人才支撐;到了二戰電子雷達、原子能、計算機、火箭、導彈又分成了一個學科;現在又開始了量子通信、機器學習、無人機、高超音速武器;從目前上看英法俄已經跟不上中美的發展了。隨著時代的發展,能夠發動全面戰爭國家越來越少。
一戰爆發前,德國的工業產值約為英法之和。雖然德國缺乏自熱資源,但是通過化學工業手段解決了一部分需求,至少可以支撐三四年的全面戰爭。英法的工業潛力加起來可以抗衡德國,而資源供給近乎無限,但是缺陷在於法國工業經濟的重鎮恰好位於其東北方向,就在戰線附近,這對協約國來說是個利空。一來二去,誰也不能取得決定性優勢,於是就變成了消耗戰。
與多少殖民地無關。
只是就題隨便說說。因為殖民地本質上是一個提供原料的礦場跟傾銷的市場,你不能指望殖民地可以提供訓練有素的士兵,生產精良的工業製品。所以,殖民地可以解決國家發展工業過程中的原料跟市場問題,戰爭還是得靠本土的士兵跟工人。而德國,雖然沒有多少殖民地,卻也成長為一流的工業國了。當然,一旦像一戰一樣打成塹壕戰,英法的殖民地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一戰後期德國物資極其缺乏,兵變不斷,即使沒有美國加入,同盟國也肯定先於協約國崩潰的。
看看克勞塞維茲的軍改嘛……
工業革命的作用。工業革命使工業的效率變得極高,所以德二即便沒有龐大的地盤也能和英法一戰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奧巴馬退而不休 架空川普?
※你一定愛看的極簡北宋史(五):六十六天平蜀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如何用一句話概括?
※古代軍事中「天時不如地利」中的地利具體有哪些好處?
※一戰和二戰之間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