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弦進行與調式之間的關係?

因為有替代和弦 離調和弦 想必調式外音的情況時有發生 . 那麼調式與和弦進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謝邀。。。。

這個問題細說起來,會涉及許多因素。比如「和弦的功能性」、「和弦色彩」、「動音和靜音」等等等等。。。

但簡單地歸納起來,其基礎的原理,可歸結於調內各音的傾向性問題上。

自然的和弦進行法則,即是按和弦根音下行純五度的方式進行,即前一和弦的根音,變作後一和弦的五音(從主和弦出發的和弦除外,因主和弦之後可連接任意和弦),這樣等於前後兩和弦之間,只有一個共同音。

這種進行方式,之所以稱之為「自然的進行」,是緣於調內「動音和靜音」的原理——即樂音的傾向性關係。而和弦的功能,也是來源於此。

和弦與調式,只是兩種不同的樂音組織法則,本質上,具有共通性。當一個和弦的構成音,皆為某一特定調式中的正統音級之音時,該和弦即為該調式的「調內和弦」,其和弦功能與各自根音在調內的功能基本相同。

以主和弦為例:和弦的根音、三音、五音分別為調式內的第一、第三、第五音級,三個音各自在調內所具功能為「主音」(根音)、「中音」(三音)和「屬音」(五音),如此,即完全清晰地強調出了調性——根音、五音體現出調高,三音則顯示出大調或小調的特性。

所以,主和弦上的三個構成音,均為調內的靜音,極具穩定性。而其他各音則都是動音,不具穩定性,故而需要分別解決到靜音之上。因而,主和弦的功能,除了宣示調性,就是起結曲調。

屬和弦的根音,是調內的純五度音,是靜音。而三音和五音,則是動音,需要解決到靜音之上。這裡的關鍵,在於屬和弦的三音,只有作為調內的導音時,這個和弦才真正具備屬功能,故而真正意義的屬和弦(三和弦)只能是大三和弦。

因為導音在主音下方的小二度音程上,具有極強的進入主音的傾向,唯如此,才能使整個和弦具有指向主和弦的天然動能,才具備屬和弦的完整功能。

屬七和弦的小七度音,恰是調內的純四度音。一方面,在和弦內部,七度音程結構極具不穩定性,增強了和弦解決需求的急迫性;另一方面,這個和弦的七音,在調內三度音(主和弦的三音)的上方二度音程,與五音共同強化了指向主和弦三音的傾向。

和弦的自然進行法則的原理,大致如此。在整個進程中,前後自然連接的兩個和弦,前一個,可以看作是一個「臨時屬音和弦」,而後一個則是「臨時主和弦」。因為前一和弦的根音,是後一和弦根音的純五度音。當然,這只是兩和弦根音之間「臨時屬音」與「臨時主音」的關係。屬音和弦,即構建在屬音上的和弦,有時未必有完全的和弦屬功能,比如小三和弦,因其三音在主音下方大二度,進入主音的傾向弱化,不具備導音功能。

所以,常見的離調和弦用法,是將小三和弦變為同級的大三和弦,賦予其完全的屬和弦功能,聽上去,進程中就好像有個臨時的轉調,從而豐富了曲調的色彩。比如這樣:C-D-G-C,在C調中,本應是Dm處使用了D和弦,D作為G的屬和弦出現,其實就是強調了D到G的這個進行,聽起來,這裡好像臨時轉向了G調。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離調手法不宜濫用。

和弦的功能替代,其本質也是如此。

直觀上,同一功能組的兩個和弦,總是有兩個和弦共同音。如此,賦予了它們較為接近的功能性。而本質上,還是和弦構成音在調內的傾向性原理,比如七級三和弦與屬和弦之間。

我們知道,大調的七級三和弦是個減三和弦(其實小調也一樣——看和聲小調,不要管自然小調)。教科書上常講這個和弦可以與調內屬七和弦相互來替代。簡單地來看,就是將屬七和弦的根音,省略後,就是完完全全的七級三和弦。

省略根音?還能有這種操作?這恐怕是很多初學和弦原理的人會產生的疑問。事實上,看上去和聽起來,確是如此。而深層的原因,還需回到基礎的音程知識上面——

在大調各級三和弦中,只有七級是個減三和弦,其他則是大三、小三和弦。大小三和弦的根音到五音,都是純五度音程,唯獨這個減三和弦,根音到五音卻是個減五度!

純五度音程是「完全協和音程」,故而有著極其穩定的音關係,在這種音關係上兩音,相對靜止,所以賦予了和弦的穩定的結構。而減五度則是個不協音程,故和弦結構上,穩定性極差,所以減三和弦本身,就是個不正經(完整)的和弦。

在音樂中,人的聽覺上,是傾向於一種極為協和的音關係狀態的。在這種狀態下,人們會感覺到安穩、舒適。一旦出現不協和音,人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不安定的感覺,進而渴望得到一種安穩的環境。這種心理慣性,是樂音傾向性產生的根本原因。音關係越不協和,其向協和性的變化需求就越強烈。所以,音樂中不協和的音關係總需處理到協和為止。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曲調總要停止於主音/主和弦之上。

和弦的五音(純五度)常常可以省略,也是應用了這一聽覺現象。因為和弦雖然在音響上,缺失了五音,但人們會根據其根音,在頭腦中自行腦補一個純五度音。但是和弦的三音,或是根音的增、減五度音則不可省略,因為一個(三音)是不完全協和音,一個是不協音。這個是腦補不回來的。

所以,七級減三和弦,自然被作為屬七和弦的不完全形式存在。

三級和弦,首先與主和弦有兩個共同音,但其五音,卻是調內的導音,所以它具有與屬和弦相同的功能性質,歸屬於屬和弦功能組;

下屬和弦,與主和弦有一個共同音,即調內主音。所以這個和弦略為特殊一些。

一方面,因為自帶主音,所以可以強行進入主和弦,作為一種不完全的終止形式。但多數情況,卻需要通過屬和弦,進入到主和弦。這是因為,它的根音與三音,恰位於屬和弦根音上下相鄰的位置,都具有進入屬音(調內靜音)的傾向;

同時,與七級三和弦一樣,也可看作是二級七和弦省略根音的形式。故二級和弦與下屬和弦具有相同的功能。在和弦的自然進行,二級和弦後面,即連接以屬和弦,這與下屬和弦進入屬和弦的方式也是一致的。

同理,六級和弦也屬下屬功能組,但這個和弦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與下屬和弦、主和弦都分別具有兩個和弦共同音,同時,在自然大調的環境中,它還是關係小調的主和弦。所以,它可以在大調的曲調或樂句開頭處,暫時替代主和弦,賦予曲調以小調色彩。


謝謝邀請

中古調式的和聲當然要考慮特徵音,比如locrian的ii級小二度和v級減五度,dorian的大六度vi級,lydian的增四度…為了表現這些調式的特點,這些音級當然要重點考慮,而不是一般大小調主要用的145。

另外,

非西方的民族調式多是對位,因為不是平均律,不會有轉調,有的是調性內的調式變化,比如羽-商-藢類似的泛調式變幻。而且當時的記譜法也能看出不太會考慮和聲的。當然其中會隱含和聲,但不會是tsdt。

現代派作曲家自創的mode調式多用音群技法,效果是靠多聲部、多條旋律線營造的,而不是簡單的縱向關係,更遠離了傳統和聲。

寫完才發現不會是在問常規大小調的和弦吧…應該不是…要不幹嘛提調式~囧~


問題太大,首先調式會給你一個音階,確定音級與每個音級的級數,正音級和複音級,每個音級上的和弦,然後根據每個小節的音出現在哪個和弦多,就選哪個和弦。有固定搭配,和不能搭配的。總得來說和弦是跟據調式的音級和弦來配的。


謝邀。。

但是題主這個問題太大了。

要全面回答的話,可能要好多篇論文了。。

簡單來說,在傳統的和聲中,由主和弦的性質決定是什麼調式,主和弦是小三和弦,即小調式,反之亦然。。這是調式與和弦最基礎的關係了。


說白了就是找主屬關係,然後從主屬關係往外推導,如果在某個tonic上面停的時間過久了就要考慮是不是已經轉調了,然後再往回推導看具體哪個和弦承擔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然後這個和弦就是pivot chord


推薦閱讀:

做個懂樂理的吉他手③:調式音階
做個懂樂理的吉他手②:時值與節拍
【課程】樂理知識講重點第一課(音程)

TAG:樂理 | 調式 | 吉他樂理 | 和弦 | 和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