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一加 努比亞等線上品牌在產品初期為什麼不通過(大幅)提高價格的方式來緩解供不應求的現象?

我的理解是,雖然性價比是他們的口碑,然而前期難搶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性價比給銷售規模上帶來的優勢,並且單步手機利潤的提高顯然能彌補銷售量減少帶來的損失。就拿小米6來說吧:你賣2499 一部手機利潤只有幾百 全中國有一億人想買——然並卵 你可能一個季度只能生產100萬台,然後剩下9900萬搶不到的人罵雷軍耍猴,這個負面影響抵消了性價比口碑;反過來,你公然把價格提高到5999,前期非常想買的客戶數目下降成原來的百分之一 ——那又怎樣?反正夠了 而且賺到了幾十倍利潤 還不會被罵耍猴 貴點就貴點 起碼是想買就買 不用升級百兆光纖 不用動員親朋好友 不用9:59準時守電腦 反正用起來又不比三星蘋果差到哪去 買買買...同理 一加 努比亞 上面列舉的數字當然是誇張,主要是為了強調

我知道自己的想法肯定是謬誤的(企業的集體智慧,顯然不會有我想到的而他們想不到的),個人也並沒有希望小米等這樣做。主要就是好奇這種論證到底是錯在什麼地方 或者說哪些長遠因素沒有考慮到。國內線上品牌的價格戰略究竟是怎樣的?線上和線下(OV是典型)究竟差在哪以至於銷售狀況會有如此天壤之別?線上品牌轉型線下模式究竟有多大困難? 歡迎從市場營銷 社會心理 國民性等角度進行討論


謝邀,

你不知道品牌定位嗎?

各個品牌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來給自己定位,通過各自的定位切入市場,獲取一定的市場份額。然後不斷擴大自己的優勢,最終領先霸佔市場。

OV的品牌定位是時尚、年輕、因此功能賣點在拍照、音樂、充電快。他的優勢是線下渠道完善。

華為的定位是商務、技術雄厚、愛國、結實耐用。

小米的定位是性價比、極客、發燒。

小米是通過性價比起家的,這是它核心優勢,

通過這個定位,不斷向上升級,加入新內涵,比如勇於探索、發燒極客等等。擴充自己的用戶群體範圍,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現在你告訴我,通過大幅提高價格來緩解供不應求的價格。

那就等於拋棄了它自己的核心定位。拋棄了它的用戶群體。那我為什麼要買它呢?

你顛倒了主次矛盾,性價比、發燒極客是它的核心,而缺貨這個只是暫時的矛盾,因噎廢食,那麼小米就會馬上完蛋。

你這話就好像在說,要OV完全放棄線下渠道,搞電商。一旦OV放棄線下渠道了,放棄自己的核心優勢,去參與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和擅長這方面的對手對抗,這不是傻嗎?

揚長避短,不能為了避短而把自己的長處給抹殺了。那也許你會沒短處了,但同樣,你也沒任何長處了。你這就瞬間平庸了。

人,最忌的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企業也一樣。鎚子好歹也找了個「情懷」的定位,讓人記住。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只會變得平庸,最終只會走向沒落,比如那些你快遺忘的手機廠商。最終死了都沒人記住。


如果那樣做的話,客戶群就會很小,一旦有系統或者手機本身出問題,就會造成毀滅性打擊。相比於擴大市場份額再慢慢提高產品質量和價格。那是個不值得冒險的做法。


推薦閱讀:

為什麼小米進軍印度市場選擇與 Flipkart 聯手而不是 Amazon?
為什麼小米、一加不採用預購或訂購的方式銷售手機?
小米5c上手體驗怎麼樣?
黑小米 Note 3 的 DXO 評分,這是一次反彈性報復
小米與高通到底誰成就了誰?

TAG:小米手機 | 一加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