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現在的公益眾籌問題?

這兩年參與過很多活動,都要求參與者進行眾籌,但是眾籌的模式越來越趨向於向親朋好友伸手要錢,雖然眾籌最初是希望通過人脈圈子來進行籌款,但是參與者習慣了發個文章然後轉發給朋友讓朋友捐錢,缺乏創新型,也愈發不走心。這也引起一部分人的反感,一來是因為部分人對公益的不贊同,這種形式更是讓他們的反對加劇,另一部分則是認為這種眾籌有點道德綁架,大家都是朋友,我不支持你就是不給面子,而且眾籌方式沒有創新性,已經吸引不到外圈的人群,所以就會陷入在一個圈子裡一年又一年不停的眾籌,不停的發籌款信。很多人覺得災區比你們更需要money,為什麼要支持你的這個不緊急的活動。

眾籌目前來看越做越大,但是引起的爭議也越來越大,沒有任何約束,沒有任何限制,沒有任何自我要求的眾籌也許會把這個圈子搞得越來越混亂,就像我們砍完了所有樹木,子孫再也沒有樹蔭一樣,眾籌也是如此,因此特別想知道來自各個角度的人對公益眾籌的看法!


我覺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

因為公益籌款這個面實在是太大了。公益籌款的目的很明顯啊,籌人籌錢籌設備,去做一些目前對於一部分群體或社會現象的改良性實踐或方案。

「伸手要錢」這種方式在大病項目面前是比較合理而且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相反其他一些公益籌款項目用這種方式就不太容易被接受。比如雷勵的籌款。

記得去年剛從貴州回來,和阿斐少爺土豆漢子一起去河北建工做雷勵分享會。最後提問環節,有一個女生問,如果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做公益,那為什麼我們要給錢給你們而不是直接給像希望工程類似的項目,這樣我們的錢能得到更大化的運用。

嗯,這個問題當時真的有問到我,至少我是不知道怎麼去回答的。好像當時是阿斐說的,其實雷勵籌款更像是一種商業化的交易而非慈善的捐款。我們對待每一筆支持都會有相應的回報。而捐給慈善項目,捐了就是捐了,就沒有了。

以物換物,以錢換物,以物換錢,最原始的商業往來。我們最後能去遠征,是需要籌款夠6000的,那我們的金錢方面的利潤一定得達到這個數目才行。

單從金錢的角度來思考,支持者相對於籌款者一定是吃虧的。因為籌款者必須得有利潤獲得,即總售價—總成本=6000,才能完成籌款。

不管是伸手要錢也好,做活動,義賣,其他各種方式。只要你想通過眾籌的方式完成籌款,單從金錢的角度,你是肯定對不起支持者的。

這也是我們古代重農抑商的原因,當時的統治者會認為,農業創造了糧食,而商業只是通過一買一賣賺取利潤,但什麼都沒有創造。

再從兩個極端分析。雷友甲,發個文案,大家支持,籌夠所有錢。雷友乙,打工兼職,籌到所有錢。不知道為什麼大家會非常贊同雷友乙的籌款方式而反對甲的。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環境和條件,所以面對同一問題,每個人的處理方法不同是非常正常的。

所以單從方式論,直接籌夠、義賣、做活動、兼職,都是為了達到同一目的的不同方式,個人選擇不同而已。

從意義分析。大學四年當學霸就一定比四年瘋狂打遊戲收穫大嗎?你暑假去參加雷勵就一定比不去雷勵的收穫更多嗎?兼職籌款的收穫一定比文案籌款的大嗎?一般來說,前者更容易被大多數人接受。但也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對不對?

砍完了所有樹木,子孫就沒有樹蔭。舉我自己的例子。

我現在雷勵國際的籌款與去年雷勵中國的籌款,最開始都是寫了一封籌款信。

2017去坦尚尼亞是做了一個七年之約,每人的支持額度是200,兩天內有很多朋友支持了。

2015去貴州是做了一個十年之約,每人的支持額度是50,到籌款結束只有一個人支持了。

這很能說明問題不是嗎?同樣是一篇文案,同樣是給一個未來的回報,伸手要錢的方式,為什麼僅僅相差一年的時間,籌款的結果反而相差那麼多。

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因為堅持了很久的寫作訓練,文筆變得比以前好了;微信籌款比以前方便啦,大家更能接受這種方式啦…

但最重要的,我認為是我自身的條件變了。

我身邊的人變了很多,自己變了很多,所以大家更信任我,更願意去支持。

再看支持者,都是特別特別熟的人居多。雷勵的小夥伴很多都是北京站這邊或者是和我有很深交集的雷友,我呆了三年的大陽光團,還有就是家裡的親戚,和很要好的初高中大學同學。陌生人很少,非常少。所以,你的一舉一動每一個改變,你所作的貢獻ta們每一個人都是很清楚的。

ta們會很高興看到你的改變即使你最後沒有給予相對應的回報,因為回報本身不重要,回報只是對於籌款人重要,支持者看重的是籌款的你,而不是你所提供的回報。

所以,對把樹木砍光了森林就沒了,這種類比於雷勵籌款的說法,我個人持保留意見。也許這只是我們構想的偽命題

回報只是對籌款人重要

我去貴州的籌款籌的非常糟糕,很多當年給我支持的朋友我沒給予相應的回報,特別好的哥們甚至

是0回報。所以,這次去國際的籌款,僅僅是說服自己去籌款這一項就花費了我很長時間。

有一次去找紅梅姐,聊起我的籌款。我說我準備賣什麼什麼東西,然後紅梅姐說,也許你要賣的東西,本身是對於別人的一種麻煩。我現在回想起自己當時想賣的東西,至少把它以那個價位放在商店裡,我是不會買的。支持者為了支持你買了一件ta其實並不需要的東西

上個月,我寫籌款信都快瘋了,不知道怎麼寫。我打電話給紅梅姐,說,我要借錢去,找100個雷友,每人借200塊,工作兩年後再還,然後再給每人送一份非洲小禮物。紅梅姐反問我,你覺得願意支持你200的人會在乎你一定還這個錢嗎?

把我問住了。

對呀,願意支持你的,都是愛你的人。ta們更欣慰於你的個人成長與變化,而非回報。回報只是你把它看的很重要很重要,它是你心的一個寄託,你覺得不虧欠別人什麼了。

我那幾個給0回報的哥們,他們這次又毫不猶豫給了我支持。我知道當他們需要的時候我也會毫不猶豫地給他們支持,這和雷勵,甚至是公益本身都沒有關係。

關於籌款方式我想說......

這一段和這個問題沒有關係,只是寫到這讓我理清了一些事情,我想寫下來我之前一直想寫的東西,以後自己寫這段時間就可以直接過來複制粘貼了。

上次聰聰最開始賣手環,阿森轉發了,然後寫了一句「直接伸手要錢的"乞討式"籌款最無聊了」。

我的籌款文案剛發出去兩天。嗯,感覺好像被打了一巴掌。很響。

那時我剛從游泳館回來,晚上九點多,坐在食堂里不知道怎麼吃下的飯。回宿舍,坐在椅子上發獃到十二點。晚上睡不著。

我想反駁,甚至腦海裡面無數次演練了和阿森吵架的情景,不過,最後我什麼都沒說什麼都沒幹。

第二天早上,寫晨間日記的時候,寫了很久很久。我之所以感到愧疚,是因為我覺得阿森說的就是我,我一邊寫日記一邊心裡默念,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然後覺得差不多說服自己了,日記里也寫了個四百字作文。我把阿森的那條朋友圈翻出來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終於能夠說服自己了,我點了個贊,就去泡圖書館了。

我原以為就這樣結束了,萬萬沒想到,國強來了。

國強寫了很多他的看法和準備國際遠征時沒有說出去的一些經歷,因為同樣在準備,我和國強很多很類似,只是他選擇表達,我選擇沉默。

我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人,就好像看到這個問題,聰聰明顯偏於一方,所以我很想去為另一方解釋。同樣地,當國強在表達他那面的觀點時,阿森沒有回復,所以我站在阿森角度思考之後回復了國強。大致和聰聰對這個問題的描述差不多,就是伸手要錢籌款的壞處。最後說,其實我們爭論的出發點都是對雷勵的愛。

我相信,大家都懂的,萬事都有好有壞,只是我們在那個時候那個狀態下做出了更偏向於某一種的反映。

錯了嗎?

後來,阿森也成了我111個雷友中的一位,聰聰也是,國強也是。所以,雷勵就是如此有趣,我們可以吵翻天,但你有夢想,我仍支持你。

點一把火炬,繼續上路。

報名與參加雷勵國際,去坦尚尼亞,這個決定本身對於我就是莫大的挑戰。每次我拿高德或百度地圖掃到坦尚尼亞所在那片大陸的時候,除了一個個我不認識的地名,其他一片雪白,什麼都沒有。我很害怕,決定之前、決定之後、籌款之前、籌款之後,害怕,那片未知的區域,這場未知的旅途。

因為即將畢業,我也比較能折騰,社團、社交方面的很多事情,到大四還是會遇到不少;我越來越不想騙自己,所以畢設選擇了一個很厲害的老師去做一個實際的工程,我想既然讀不了這個老師的研究生,無論如何畢設得跟著他做一個項目,老師對我的要求超級高;我身體素質很渣,所以得花大量時間去鍛煉,從0開始學游泳;一個人飛去國外,英語問題也讓我非常頭疼。

我覺得自己沒有完全做好準備,但我出發了,這便是莫大的挑戰。這比之後任何挑戰都大。

我現在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瓣用,上次鍛煉受傷躺在床上竟然有一種,啊,我終於可以躺在床上多睡會的神奇想法。自己作的,自己做。

自己做的選擇,所以得承擔這個選擇之後發生的所有事情。有些人會把它說出來,有些則不會。

我認為我這次籌款可以歸於伸手要錢這一類,而且要的數量還蠻大。我這次選擇把我的狀態和這段時間的思考表達出來。因為,我相信每一個報名雷勵的童鞋,無論是去貴州或是國際的什麼地方,我們本身承擔了很多很多東西,籌款這個只是很小的一個表象,大的冰山都在海面之下。

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理解別人真正的生活環境有多麼複雜和微妙。

所以,少一些評判好么,大家?多給一些包容和理解,可以嗎?

我也並不認為現在的我就比一年前準備去貴州的我優秀。

去年我在操場跑了十幾圈受不了,停下來坐在地上,一咬牙,用手機登追夢把文案寫了,沒有什麼支持。今天我能夠寫文案籌到一些錢。

有區別嗎?於我而言,沒有。

籌款只是一個表象,我記得有一個人很早和我說ta要去雷勵,問我怎麼才能去。我說你身體健康,籌夠6000就可以去。ta說這麼簡單。我說對,就這麼簡單。ta到現在都還沒有去。

所有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這不是我說的,是阿斐說的。

到底什麼時候去參加雷勵是最合適的

以前,在社團里我總是催著小朋友們報雷勵,去發現生命的意義。現在即使在公開場合我也很少去主動提出讓別人去參加雷勵。

什麼時候學一個方法效率最高?當你需要這個方法的時候。

什麼時候去雷勵最合適?當你需要ta的時候。24歲之前需要了可以去做隊員,24歲之後需要了可以去做義工,一輩子都不需要那就不去了,沒什麼大不了的。

過度地去追求意義和過度追求金錢是一樣的,只會讓我們的社會更浮躁。

雷友甲乙

我們再回到籌款方式討論。

如果你必須在籌款和遠征的體驗裡面選一樣,你會選什麼?

到底是去遠征最重要還是去遠征之前的籌款最重要?

這不能作為你不好好籌款的借口。我們也不能本末倒置去思考問題。

我們回到對不同籌款方式所造成的後果進行討論。

什麼樣的籌款方式最利於雷勵品牌傳播以及自我表達?

什麼樣的籌款方式最不利於雷勵品牌傳播以及自我表達?

我們籌款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都有誰會給予我們支持?

我們拿什麼回報給支持者是最合適的?

支持者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你真正的想法是什麼?

我提這些問題是帶著個人情緒的反問,所以,不一定合適,但可以想想。

話一旦說出來便有錯有對。

雷勵,雷勵精神,雷勵機構

這是三個很不同的概念。平時我們都喜歡說雷勵雷勵,但雷勵包括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在不同用途上面表達時我們有時會有一些概念混淆。

雷勵,是最大的一個概念集合,它包括雷勵中國、雷勵國際、還有各種大大小小的雷勵機構,雷勵精神,以及具有雷勵精神的人和象徵物。

雷勵精神是一直存在的,並不是像雷勵國際、雷勵中國這樣的機構出來之後,這種精神才出現。這種精神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們給ta們取了一個新的名字,叫雷勵精神。ta有正直、探索、勇氣、魄力、等很多元素。這是本身就存在的。

所以,有些人即使不去參加雷勵的遠征項目也仍具有雷勵精神,有些人去了遠征項目,有些時候也不能按照雷勵精神處理問題。

我們說的籌款,是雷勵機構設置的籌款,而不是雷勵精神設置的籌款。因為精神本身是無價的。

所以你是去尋找雷勵精神,還是去完成雷勵機構設置的一項挑戰,當然這兩者本身並不矛盾可以共存。但是,你出發的目的不同,所以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僅此而已。

最後,我想說,聰聰你提這個問題本身有一些問題。

首先,你問了個問題,一個很大的問題。然後只說了這個問題中的很小的一塊,又說了一個相當單方面的個人觀點。最後問大家的整體意見。問題本身的導向性太強了。

各個角度的人對於公益眾籌的看法太寬泛了。

如果是不同籌款形式的不同看法,那可以細分成不同活動,雷勵啊,雞蛋暴走啊,善行者啊,99公益日啊,等等等等。如果是籌款之後的效果,可以分為支持者和籌款人兩方的感受來回答。

這個問題讓我抓不著重點,不知道怎麼回答,所以我就反駁了你的每一個觀點。

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TM竟然寫了這麼多!!!


每次提起籌款

我其實都很困擾

我們需要籌款

但是用怎樣的方式會比較合適呢?

怎麼才能有更好的回饋給到我們的支持者呢

很希望在明年能夠去到馬來西亞國際遠征

但是每一次提起籌款就覺得特別大壓力

不是怕籌不滿

籌不滿可以再想辦法賺

只是怕這又是一次殺熟

等一個比較好的答案吧。


現在的公益眾籌問題是

●現有公益價值不足以眾籌到指定款項

而衍生出

1.麻煩親朋好友

2.創意貧乏

3.影響力有限

等等問題

首先,公益價值是有區分的

比如

讓雷勵中國這個公益組織在三個月內眾籌6000元和讓個人在三個月內眾籌6000元是不一樣的。

一個常年做公益的人籌款和一個第一次做公益的人籌款也是不一樣的

怎麼看待

首先,指定籌款數目和指定時間範圍,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行為。如果不附帶其出現的原因和目的則很難被理解。

其次,公益價值分為可評估和不可評估。

可評估類似

1.基本設施建設

2.關注弱勢群體

不可評估類似

1.青年人發展

可評估的公益價值往往更加讓人信賴

不可評估的公益價值需要被描述

最後,公益價值不足(或被認為不足)所以通過其他價值來彌補

個人魅力,產品,回報等等

#%*+^*~=^#*%這都是什麼鬼,,,,棄坑了


在我看來眾籌是一個 路演 的過程,獲得資金就是融資。

在項目需要錢的時候,公司的負責人必須去給投資人路演演講,設計好融資方案,給到投資人相應的回報率,好的項目故事或者回報率才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給你資源,給你錢。

公益眾籌很特別,除了沒有股權交易外,它給人帶來的回報率不像金錢那樣好衡量,它更多的是認同眾籌者本人或者項目產生的社會影響力,並非金錢效益。

所以不同的眾籌項目面向的投資人風格是不一樣的,要找到合適的投資人,周圍不認同或者不支持你項目的人就不是你的合伙人,在一級市場很正常,路演幾百遍都不一定能有人投資你,千萬不要玻璃心...

如果你是第一次眾籌就是天使輪,投資人其實也冒了很大風險。好好研究你的項目,設計好路演故事,控制風險,提高回報率,我們周圍肯定有那麼些天使支持你,其實獲得會很感動的,那種信任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付出投資,共擔風險,成為你人生道路上的合伙人

最後,我希望大家能夠把商業和公益結合好,投入產出講清楚。你看資本市場幾時缺過錢,都缺好項目,公益領域也是


「武器所發揮的效用,不在於武器威力,而在於使用者本身」,眾籌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每個使用者有權使用,但因為人有異同,所以造成的結果也會不一樣。如果利用得好,眾籌是個好東西,這在我這幾年的從業生涯中體會得更為明顯,可能通過政策、單純人力難以解決的事情,以眾籌之力,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得到解決。現在有很多人通過眾籌去解決資金難題,這並沒有錯,而且大多數人都沒錯。因為從常人來說,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儘可能多渠道進行救援,不放棄任何一個有效的機會,眾籌作為一個好的方式自然會被選擇。但社會就這樣的,有好人就有「壞人」,有好鳥就有壞鳥,當看到有利可圖時,自然就會想到鑽空子。這種事情無論制度多麼完善,都是無法避免的,而作為群眾就不要對制度上、模式上寄語太大的希望,最重要是提高警惕意識本身,看著個東西,多角度想想,多推敲,特別是涉及金錢利益的事情。

不管中窺豹,眾籌總體還是個好東西,比如現在中國幾千萬農民渴望農業致富,但卻缺乏生產資金,那麼通過眾籌模式,就可以實現產業扶貧。眾籌者可以以眾籌獲得農產品回報,受籌者則可有效解決資金難題,以後中國的三農問題,眾籌會是非常好的一個方式,戳戳下方【點籌網-農業眾籌平台】掘金三農,點籌靠譜,你會相信眾籌的力量~


一、從組織層面

1、公益組織多數不是紅馬甲,沒有龐大的背景(不管來自宗教還是其他)。所以沒錢。完全可以籌個人項目中的費用甚至是項目費用

2、有錢,這可以是一場宣傳與推廣的方式(如果對「作弊」手段出措施的話,——素質問題)。有人就會出來批了,不好意思不是紅馬甲有這麼強大的背景。只能說被紅馬甲慣的。

二、從個人方面

1、選擇款項方式自行決定,當然也可以選擇「作弊」。如果這個選擇是你眼中認為這是一個項目該有的環境。至於這個過程是否嚴,防bug手段手否高,其實這就是在一個大環境普遍狀態下是否進行選擇,如何選擇。

是選擇寧缺毋濫,還是選擇目的導向

2、花錢去買體驗,和擴充體驗過程選擇在自己。從這個目的導向來說沒有任何問題,但當然前提是沒有對比,沒有深層次規則。

當然,當目的導向的組織遇上目的導向的個人,不會存在任何問題,皆大歡喜。

但當兩者有一者是對「理念」不是吹牛逼,那麼勢必會對另一方做出選擇。

然後........要麼是大環境很好,然後出現一個「奇葩」,別人會很不可思議

當然如果大環境是目的性選擇,那麼奇葩的人就是你了——該幹嘛幹嘛去


我對眾籌一直都有種害怕的感覺在,或許是因為數額大自己沒信心,或許是因為自己沒什麼好的主意去眾籌。我也看很多人去籌款,即使他們什麼都不做,發發票圈就能籌到錢,這種方式自己得到的成長很少,並且籌款的意義也會變小。然而從每個角度來看,如果籌款人想要的是目的,那何不找輕鬆的方式去籌到錢,你說這是因為太懶並且沒有執行力,然而人都不喜歡麻煩,無故給自己增加壓力,為何給自己找虐。

現在自己竟然也有了懈怠,雖然想為籌款做點什麼,但對他人幫助不大,大多也是熟悉之人給予支持,個人影響太小。但自己要是有好的籌款方式也一樣會去實施,畢竟眾籌也是遠征的一個部分。


眾籌本身是個好工具。用工具的人要學會創新。設置回報考驗創意和軟實力。比方說,大家都暴走,用馬甲線來吸引眼球。

另外,要兌現回報,雖然,我還沒有做到。。。。


殺熟是交際規則和習慣問題;不走心是眾籌的執行成本問題。對於眾籌的擔心就好像對於自己未來的擔心,無法預期,只有努力。


確實會有人比如我沒有時間籌(我差點自己就信了)

沒有點子,很多點子看似新穎,實際上,都很老套了,腦力跟不上時代的變化


推薦閱讀:

理想的 NGO 辦公場所/環境長什麼樣子?
傳球計劃2018 DAY5
讓在流浪的貓貓們也吃頓年夜飯吧
我能為保護環境做什麼?
參加雷勵中國有什麼意義呢?

TAG:公益 | 青年 | 眾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