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道,或者說世界的本質究竟是喜善厭惡的還是喜惡厭善的?

從純粹思辨的角度,能不能推導出這個問題的結果呢?

不接受講具體事例或者報應論


謝邀……

不能……因為「世界的本質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什麼」是個尚未完全解決的形而上學問題……什麼是「喜歡」什麼是「討厭」是個尚未完全解決的與心靈哲學有關的語言哲學問題……而「絕對的善惡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們是什麼」是個尚未完全解決的倫理學問題……

即使我們對於前面三個問題都給出了解決方案,這三個解決方案也不一定確認「世界的本質」和「絕對的善惡」的存在……即使這三個解決方案確認了「世界的本質」和「絕對的善惡」的存在,這三個解決方案也不一定能夠讓「世界的本質」可以去「喜歡」或者「討厭」任何東西……即使這三個解決方案確認了「世界的本質」可以去「喜歡」或者「討厭」一些東西,也不一定就能讓「善」和「惡」對此產生任何影響……

題主還覺得直接去思辨這個問題有什麼意義嗎?……


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

我想說,天道是根本不存在的,世界上只有物質。

而善和惡都只是人類的一種錯覺。世界上本無所謂善,亦無所謂惡。如果你做了一種行為,其他的人類大多表現出歡迎,你就會形成一種「這是善」的錯覺;而當你干一件事,其他的人類大多都表示反對、厭惡,你就會形成一種「這是惡」的錯覺。


存在即合乎天道(存在即合理)

現實一切可能/可以發生的事,都在天道的運行範圍內,在這個範圍內不存在不可發生的事,除非存在超越天道的存在。

是故,天道之內,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本質無所謂善,亦無所謂惡。

至於,天道之外,你要考慮天道存在自身意志,如果不存在,你覺得一塊石頭會是善惡的嗎?如果存在,合乎天道永恆常在的是善,反之為惡,但本質上同樣無所謂善,亦無所謂惡。

不過,如果天道只是造物主的意志,那隻能猜測造物主心懷善意,還是惡意了。


世界的本質是客觀的物理規律。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又算個什麼呢?善惡只是人類的道德罷了,在人類內部都不能完全說清楚,就妄圖框概世界本質?

古人都已經知道了,天道有常,不以堯存,不以桀亡。我們還矯情啥?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所謂天道,翻譯成人話,就是指世界上一切物質運動時所遵循的規律

規律對一切物質均普遍地適用(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規律沒有善惡。所謂的善惡是意識的產物,和規律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的東西。

概念擴大了來講,即規律這一純粹邏輯性的概念是無法被以任何形式地具體形象化的。佛教的所謂的「善惡」「因果」(聯繫的形式),同時也包括各路宗教所宣傳的什麼「雅威」「安拉」(人格的形式),其本質就是某種被具形化表達的規律。然而規律是純粹的邏輯,邏輯自身怎麼可能以某種人格,或以某個人所說的訓文的形式來展現自身的本原性?這點實際上就是所有宗教理論、唯心主義理論的固有漏洞之一。

另外,世界的本質不是「天道」自身,而是遵循著「天道」而運行的那些物質


天道者,貴順也。近天則彁,遠天則速,行則屈,屈則留回,留回則逆,逆則彁,迫於天也。 《靈憲》 張衡


這個喜善厭惡,或者喜惡厭善,都是我們所作業力,從佛法來說因果律,這是佛法的第二義諦。(因果不是機械式的善惡果報。)

為什麼我們要揚善呢?因為作善業才有更好的未來,作惡業是自己會作死的。所以,雖然一時之間由於往昔善業結果延續,惡行之人也會低概率得勢,但是未來終究是做善業眾生的。

從佛法勝義諦,來說,不善不惡,不喜善不喜惡。


此題下一位佛教徒的回答真辣眼睛,貼出來供大家樂呵一下。

智障道人:

討論這種問題,先看看自身的水平,一個連垃圾都不如的普通人,什麼都不具備,無論解釋出什麼結果,都是放屁。

我去,驚呆了。

普通人連垃圾都不如,你算啥?

你如果化緣的話,不都向普通人伸手的嗎?這算個啥?

你們寺廟的香火,主要不都是普通人點的,這又算個啥?

當然嘍,這位可能不是真正的佛教徒,我們懂的。

下面回答題目:

不存在天道,天道只是文學裡的概念。

所謂天道,都是人的一相情願,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這個世界除了物質和物質的規律外,不存在其他事物,這是唯物主義。

我是唯物主義無神論者。

這裡面的物,是指一切具有客觀實在性之存在 的總稱。比如電場、磁場、引力場都是物質。


1 大爆炸後,物理定律是這個世界的規則,目前沒有超自然力量干涉世俗世界的證據。比如打撞球,白球撞擊球堆以後,球四散飛去,請問撞球這個系統是喜歡球掉下去還是留在桌子上?

2 如果大爆炸是神的火和工具,用來創造神所希望的世界的樣子,神不會直接出現顯現神跡或者奇蹟,而且神根本不是人類所能理解的任何樣子,其只有本質,無表象,其通過創造了具有神性的人來這個世界解答這個謎題。神的悲憫慈愛已經灌注在我們體內,善行道德就是對於神性的詮釋。如果問善惡是不是神的旨意,不如問問你的內心還能不能聽見神的呼喚。

3 神是哪裡來的?這個世界有起點和終點嗎?如果神操控了大爆炸和物種進化,那神是怎麼來的?是哪裡造的?為什麼會出現?神具有智慧嗎?他的智慧哪裡來的?通過努力的修行和學習嗎?以前跑過龍套嗎?他的智慧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嗎?善惡難道不是一體嗎?哪裡可以二分?是謂不二中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

老天自己運轉著,他的字典里沒有善惡。善惡是非的判斷在我們心中,我們能做的只是自律自強自我超越。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黃帝陰符經》

這個就是1949以前中國人的行為準則。

那麼什麼是天道呢?

中國文化里最高神,就是至高上帝,也叫昊天上帝

周禮所祀天神,漢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西晉曰昊天上帝,與周禮合。唐、宋以來壇上既設昊天上帝第一等,復有天皇大帝、其五天帝與太一、天一等。

第二級的神是先天五帝

就是原本在天上就存在的天神五帝,佐成上帝。

蒼帝曰靈威仰,亦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春秋緯·文耀鉤》

《史記·封禪書》劉邦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

第三級的神是後天五帝

就是生為明王而死配五行的「古之王者」化身的後天五帝。

如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等人死後賓配在先天五帝身邊,成為一系列說法不一的三皇五帝里的後天五帝。「太皞之屬配焉,亦云帝」。東漢鄭玄注釋《周禮·春官宗伯》「兆五帝於四郊」之句時,言:「蒼曰靈威仰,太昊食焉;赤曰赤熛怒,炎帝食焉;白曰白招拒,少昊食焉;黃曰含樞紐,黃帝食焉;黑曰汁光紀,顓頊食焉。」《禮記·月令》、《淮南子·天文訓》、《淮南子·時則訓》、《呂氏春秋》、《孔子家語·五帝》、《幼學瓊林》等都羅列了賓配五行的後天五帝和五佐神。

「上帝」一詞既然有時可以用在先天五帝身上,那麼在晚世有時自然也會沿用到後天五帝身上,稱呼他們為「帝」僅僅是著眼於他們死後賓配在上帝身邊。

第四級的神是上古歷代「有功烈於民者」的在天之靈(《國語·魯語》)

他們活在天上成為後天五帝的助手或至高上帝的各類天使。例如曾作過五行之官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的幾個人,因為功業卓著而死後升到天界,被後人奉為神明而祭祀不忘。歷代火正就有高辛氏火正黎《國語·鄭語》和黎之弟吳回《史記-楚世家》、高辛氏至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左傳·昭公元年》《左傳·襄公九年》等人先後被祭祀為火神。

中國人堅信德配上帝的祖宗依然活在上帝身邊,中國就是這個信仰。經過春秋戰國秦漢亂世,逐漸不明白古人在對人間祖先三皇五帝的崇敬同時還同時伴隨著更高的上帝崇拜。

所以漢高祖劉邦與眾人探討「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所得到的答案是指向五帝。直到漢代一個叫謬忌的人在祭祀紛爭中目光如炬般明確指出:「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史記·封禪書》

《禮記》「天子」才有資格祭祀祖先也祭祀至尊上帝,諸侯也只能祭祀五帝之一。普通人不能直接祭祀至尊上帝,只能祭祀祖先。1949年以後的中國人,在被問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的時候,其實默認是現在中國人的信仰,但是他也知道無信仰是可恥的一件事,所以他扯到古人身上。事實是中國古人是全民宗教,都是信奉創世神,而不是只信祖先不信神。

《尚書》里「天」一詞往往與「上帝」一詞相互替換使用。例如:

惟天監下民,典厥義。&<尚書·高宗肜日&>

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尚書·呂刑&>

《史記·封禪書》記載了古代中國人對於一位至高無上的人格神的信仰,這位上帝區別於祖先,也區別於自然之天:

「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

天一、地一、太一。」這裡明言自然之天之外有至高無上人格神存在。

中國古人的信仰體系為「一神主導多神的信仰體系」而不是泛神論體系。古人深信「天」是創造萬物之本原,不是與萬物平行之一物,《禮記·郊特牲》說:「萬物本乎天」,中國古人深信在眾神之中有一位最尊貴的「太一」上帝。

以「天」代稱上帝,包含有對上帝因尊敬而避諱直呼其名之意。如《舊約·出埃及記》20章7節記載的十誡里的一條就是:「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在《新約·馬太福音》5章34節那裡耶穌說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上帝的座位」。《約伯記》22章12節說「上帝豈不是在高天嗎?你看星宿何其高呢」。又,漢代王充《論衡·雷虛篇》講「天神之處天,猶王者之居也」。以「天」代稱上帝的避諱意義與以「陛下」、「殿下」等稱呼不願意被人直呼其名之中國帝王的避諱意義是近似的。

中國古人的觀念

敬事上帝,立民長伯。(《尚書·立政》)

惟天生民有欲,無主乃亂;惟天生聰明時乂。……欽崇天道,永保天命。(《尚書·仲虺之誥》)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尚書·大誥》)

惟天明畏。(《尚書·多士》)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經·大雅·烝民》)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之什·盪》)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詩經·周頌·天作》)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詩經·周頌·我將》)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驅馳。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詩經·大雅·板》)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詩經·大雅·大明》)

旻天疾威,敷於下土(《詩經·小雅·小旻》)

敬之敬之,天維顯思。(《詩經·周頌·敬之》)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儀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饗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於時保之。《詩經·周頌·我將》

孔子修訂了《尚書》《詩經》,難道孔子不知道天是人格化的嘛。

不要一句「敬鬼神而遠之」就說不談神了。是你沒看全論語。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

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季氏》)

「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五十而知天命」,(《為政》)

「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

「顏回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

「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

在對創世神的敬拜之中,華夏祖先承認了這個事實,即昊天上帝不僅大有能力掌管著天地萬物而且更掌握著生命權柄,他創造了人類,並且賦予人類美好的人性「善端」和生命可能性。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經·大雅·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告子上》)

孔子說:「作這篇詩的人,大概是懂得『道』的人啊!


不是善惡,而是慾望。這世界根本沒有善惡,一切都是慾望。

知乎專欄 我的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


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小孩子才分善惡,因為善惡,喜惡只是純粹單方面的主觀感受,不能一遇事就想到找壞蛋,都怪xxx大壞蛋才害xxx如何如何,這種是典型的二五仔思維。

如果天命喜善,那傳說中的聖人舜,不也堯幽囚,舜野死。如果天命喜惡,那橫掃世界的「上帝之鞭」為何折鞭釣魚城。

來看一看中國古代的天命觀,事實上古人已經做了很好的範例和解釋。

(以下引用我很贊成的孫皓輝先生的原文,手機無法引用,在此註明):

「事實上,無論古今中外,力圖預見未來命運的種種預測方式,都極大地影響著決策者們的行為理念,甚至直接決定著當權者的現實抉擇。在自然經濟的古典社會,這種影響更大。客觀地說,力圖解釋、預見自然與社會的種種神秘文化,都是古典文明的有機構成部分,一味地忽視這種歷史現象,只能使我們的歷史敘事簡單化,最終必然背離歷史真相。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解釋並預測自然與社會的學問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龐大的系統。就社會方面而言,陰陽五行學說、天地學說(分為星相、占候、災異、堪輿四大門類)、占卜學說,構成三大系統。其中每一系統,都有相對嚴密的理論基礎與理論所延伸出的實用說明或操作技能。第一系統,以陰陽五行論為理論基礎,衍生出對國家品性的規範:邦國必有五行之一德,此德構成全部國家行為的性格特點。第二系統,以天人合一觀為理論基礎,衍生出占星、占候、災異預兆解說、堪輿(風水)等預測技能。第三系統,以陰陽論為基礎,衍生出八卦推演的預測技能。凡此等等,可以說,中國古典時期的預言理論之博大龐雜,預測手段之豐富精到,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堪稱奇葩。

是故,在那樣的時代,執政族群不受天命預言之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

然則,執政者以何種姿態對待天命預言,又是有極大迴旋餘地的。

這種迴旋,不是今人所謂的簡單的迷信不迷信,而是該文化系統本身提供給人的廣闊天地。華夏文明之智慧,在於所有的理論與手段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變化,而不是簡單機械的僵死界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之謂也!以人對天命之關係說,天人合一論的內涵本身便賦予了人與天之間的互動性,而這種互動性,最終總是落腳於人的奮發有為。且看:天意冥冥,民心可察,故此,民心即天心,天命不再虛妄渺茫,而有了實實在在的參照系,於是,執政者只要順應民心潮流,便是順應天命!再看:天命固然難違,但卻有最根本的一條——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故此,天命之實際只在入有德無德;天意(或占卜或星象等等)縱然不好,都只是上天在人的出發點的靜態設計,若人奮發有為順應民心廣行陰德(不事張揚地做有利於人民的好事,此謂陰德),則上天立即給予關照,修改原來的命運設計方案!

如此天人互動之理論,何曾有過教人拘泥迷信之可能?

就歷史事實說話,先秦時代的中國族群有著極其渾厚的精神力量與行為自信,對天命天意等等,相對於後世的種種脆弱心理與冥頑迷信,確實做到了既敬重又不拘泥的相對理想狀態。敬重天命,在於使人不敢任意妄為;不拘泥者,在於使人保持奮發創造力。

姜尚踏破周武王占卜伐商吉凶的龜甲,春秋諸侯不敬天子而潮水般重新組合,新興大夫(地主)階層紛紛取代久享天命的老諸侯,種種潮流,無不使拘泥天命者黯然失色。

就基本方面而言,秦國是一個典型。秦人歷史上有兩則神秘預言,一則是舜帝「秦人將大出天下」的預言,一則是老子關於秦國統一天下的預言。兩則預言能見諸《史記》,足證在當時是廣為人知的。但是,歷史的事實是,秦國執政階層始終沒有坐等天意變成事實,而是歷經六代人浴血奮爭才成就了煌煌偉業。」

「陰陽神秘之學的評價意義在於,他們認為,國家的命運如同個人的命運一樣,完全由不可知的天意與當事人的作為的正義性交互作用所決定,齊國的命運,既是天定的,也是人為的。就問題本身而言,這種評判是當時意識形態中極為重要的基本方面,不能不視為一種答案。列位看官留意,先秦的所有神秘之學預測吉凶,都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前提觀念:當事人行為的善與惡(正義性),對冥冥天意有著重大影響。也就是說,當事者的正義行為,可以改變本來不怎麼好的命運;而當事者的惡行,也可以使原本的天意庇護變為暗淡甚或災難。這便是後世的善惡報應說的認識論根基。這便是前述的交互作用。

另外一個前提觀念是:正道之行,不問吉凶。這一觀念的典型是西周姜尚踩碎龜甲。《論衡?卜筮篇》云:「周武王伐紂,卜筮之,占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吉凶!』」這一事例,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的記載是:「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如此理念,戰國之世已經漸成主流。典型如秦國,司馬遷記載了秦滅六國期間與秦始皇時期的多次災異與神秘預言,唯獨沒有一次秦國主動占卜征伐大事的記載。因為先秦時代的神秘之學對人的正義善行非常看重,所以其種種預測,往往在實際上帶有幾分基於現實的洞察,也便往往有著驚人的準確性。太史公所以將韓氏的崛起根源追溯到韓厥救孤,認為因了這一「積天下之陰德也」的大善之行,才有了韓氏後來的立國之命。其認識的立足點,正在於善惡與天命交互作用這一觀念。所謂天人交相勝,此之謂也。而自魏晉之後,占卜星相等陰陽之學漸漸趨於完全窺探天意的玄妙莫測的方法化,強調人的善惡正邪對命運的影響則日漸淡薄,故此越來越失去了質樸的本相,可信度也便越來越低。」


我們所謂的「善惡」 「好壞」 「常斷」 都是主觀上的對立,是由於「無明」讓我們執著在這些名相上。如同@伍亦勤說的 世界是由物質和物質的規律組成 而所謂的「善惡」是我們對物質的主觀認知 不會影響「道」的運轉。萬事萬物沒有「善惡」,只有「生滅」。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分散而滅,事物的生滅不會因為主觀的認知而改變 理解到了這個 便能不昧因果。(雖然一切有為法在中觀的角度來說都是「假生假滅」 ,生滅的本質是「無生無滅」 ,但這裡我們先從世俗諦的方面來說因此對此不做討論)。

而當佛教說「善惡」時 其與世俗主觀的善惡是不同的。

凡是指向解脫與實相的 便是善。

凡是帶來輪迴和無明的 便是惡。

佛教的善惡 和世俗意義上的善惡 是有重合的。一方面做「好事」 可以帶來福德資糧的積累 如同在禪寺中 如果參禪很多年的老參師父沒有成就開悟 就會被主持派去做一些洗碗燒菜砍柴的雜務利益僧眾積累福德。另一方面 佛教讓我們去「修一切善法」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是因為世俗意義上的善是慈悲心的外相 例如六度波羅蜜中的布施波羅蜜蘊含的是不起分別心、離「我相」、對治貪愛煩惱、增長慈悲,是指向解脫的。而布施波羅蜜,其背後強調的是「攝心為戒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是通過戒律的規範,來「自凈其意」。

當然世俗上的善惡與佛教中的善惡也有不同。比如談戀愛 一方對另一方特別好 愛的死去活來 這在世俗上或許是認為值得歌頌的 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說 過度的貪愛執著只會成為生死輪迴的因 ,於涅槃無利,如楞嚴經所說的「純想即飛 純情即墮」。因而不能被認為是「善法」。

佛教善的本質是慈悲心與出離心。二者看似衝突 實則一體兩面互為表裡。沒有建立在出離心上的慈悲心 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是假慈悲 小慈悲 愚痴的慈悲。所謂「因地不正 果招迂曲」 對「自我」的執著而無法出離的結果 是「住相布施」 不是真布施 更不是大慈悲。而沒有慈悲心帶來的福德與覺悟 我們亦無法升起真正出離心 一個只關注自我解脫而非慈航倒駕以菩薩道利益眾生的修行者 修行是不究竟的。簡而言之單獨的慈悲或者出離都不可被稱之為善。

總而言之 天道的規律本身既是「無善無惡 無生無滅」 然而 天行有常 人道有為。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客觀的規律 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人道眾生的主觀能動性 早成佛道 歡喜圓滿。換句話說 人的一生不緊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也要靠自我的奮鬥呀!


每位聖人悟的道不一樣。

孔聖人的道,應該是秩序,天道秩序,所以人要順應這個秩序整理事物叫德行。

有德行的人合乎天道,興。

沒德行的人不合天道,亡

老子的道,,好像叫自然,自然之道相互依賴相互抑制,所以人要和順天地,要無為而安順應自然之道,,順則與天地相和,不順則無道,被自然排斥

釋尊的道,,是因果,,釋尊悟十二因緣而證佛果,就是佛知道了宇宙與眾生的起源與結果,所以佛說眾生皆是自作自受


以下是答主作為一個半桶水的佛教徒的個人理解,不保證對,僅供批判。

如果有違背佛法之處,還請不吝賜教,我馬上改。

善惡其實都是相對的概念,到底是善還是惡,取決於你參照的坐標系,或曰,評價標準。不同的評價標準,得到的善惡結論,很可能截然不同,彼此矛盾。

世界的本質,是堅固的幻覺,是變化,是空性。

與善惡無關。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