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儒釋道的人,是如何反觀自己內心的?


更新

如果是現在來看,應該不會再在這個問題下寫這麼多東西了。因為沒有必要吧,有些東西是無形的,不適宜被語言捕捉。而且這個問題也著實太大了。

但還是保留著,供他日追憶。

/////////////////////////////////

作為一個僅僅熱愛道學佛學的部分思想的人,僅僅來冒個泡。同時備註,佛道相關的描述往往是描繪理想狀態,因為佛道很特殊,追求的就那麼一個境界——空,沒有進修級別高低之分,所以以下言論不完全代表我的實際狀態。

一直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態度:

站在「無」之上,創造「有」。

——然而隔著虛無怎麼可能安置實體呢?

——這還真是有可能的。

我深知往下看,一切皆空,但我仍然安然地創造著。我有情,更加赤誠而熱烈;我不被拖累,明白何為真正的風流。此即謂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此岸生死,彼岸涅槃。

「無」為萬物根本,一切本質為空。知一切之無意義,知一切之必然消亡,而我仍然保持著充分的現實感走完人生的路。

依然樂哉,依然瀟洒,創造生活中的快樂。

——不,何止如此…

是更加樂哉,更加瀟洒,因為我失無所失,唯有受益,長於磨難,歸於從容。

面對誘惑,面對挑戰,當然也會心神不寧,當然也疲憊不堪,我只是個普通人,而很多改變也需要一個過程,只是心裡總有個聲音會響起,提醒我「有」之下是什麼,提醒我我是誰。

然後就慢慢地拋下該拋下的事情和心情,接著和心中的堅守莊嚴互持。

這時候必然是快樂的,就算會因此失去很多,心裡也會幹凈地只剩下快樂。

何況,告訴你個秘密阿。

不在乎什麼的時候,也許更可能得到什麼,因為你沒有了驚慌,少露些馬腳,更加理性,只剩下從容,相對地更接近成功——雖然我不是很在意外在的結果,更想細數內在的收穫。

余秀華有這樣一句詩:

我無所期待,無所怠慢,

如果十月安慰我,就允許五月燙傷我。

然也。

心中的堅守安慰著我,所以是否被燙傷,不那麼重要了。

世間事猶如一個不斷循環的圓,而我站在圓心,了解它的運動,只是不參與。

林語堂有個觀點,和我表達的意思有共通點:人生猶如風行水上。水面波濤洶湧,而風依然暢快前行,不受影響。

後來我慢慢意識到,其實風在很多時候是沒有權利決定自己的風向的,可我同時也相信,風向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重要,因為殊途同歸,在每一條路上都可以感受浩邈,心中安寧,所以依然暢快前行,不受影響。

——唔,好像沒有正面回答問題,雖然自認為已經答了

關於問題,其實也就是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但不強求超脫,不滅人慾,只是一點點自然而然地向著某個方向前進,一點點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相信的本質,慢慢慢慢地,棄彼任我,獨立無滯。

///////////////////////////////////////////

舉一個關注自己起心動念的例子。

我曾覺得,我們不得不遵守這個世界的規則。

以下是粗淺的討論,僅概括大多數情況:

從宏觀考量,制定規則來保證社會的穩定總是上策。作為一種由群體推動發展的物種,對個體的多樣化需求有天然的抑制心理。

從統治階級立場考量,制定規則是維穩的最佳手段,也是凸顯自身高貴地位的不二途徑。當然,作為一個精明的統治者,他需要使遵守規則者獲得相應的回報,使他們將情感滲入規則之中,然後一同推動規則的長久延續——即統治的長久延續。

從普羅大眾的角度考量,只要並非亂世,一部分人不會對規則有強烈的情緒,因為他們和規則不會存在過多的利益衝突,或者並沒有意識到原來還可以對規則進行質疑———他們覺得,遵守規則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把規則當成生活本原,安度一生。

其餘人持支持或反對的態度:

支持者往往是既得利益者,擁有較高社會地位,被規則承認。這利於規則的延續。

反對者往往未能從中獲益。因為規則把他們拒之門外,所以他們難以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因為他們的較低地位,所以規則並不在意他們的聲嘶力竭———除非他們遵守規則成為有資格和高層對話的人,但那時他們已是既得利益者。

穩定是有慣性的,因為規則製造出了良性循環。除非統治者在穩定之中產生了惰性。

———這也就意味著,規則存在的必然性。

我曾經為此苦惱。

因為在「無」的映照下,很多大家熱衷的「有」,在我面前,它們都削減了魅力。

我無法把自己的情感傾注於規則,因為我不想被局限。我想理解利益受損者的想法,也想明白既得利益者的心理,還想體會把規則當成生命本身的人有怎樣的看法。我想見眾生,於是一不小心忘記了自己該屬於哪種聲音,又該嚮往成為哪種聲音。

只有處於這種忘我之時,我才感受的到自己真切的存在。因為我相信: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尼采)。

但處於這種狀態之時,我無法從內心去接納規則,也就無法全身心地遵從之。

後來,突然明白,我只是論證了規則存在的合理性,但沒有說明遵守規則是個體的不二選擇。

自此我不再強迫自己去接納所謂的規則,自此我更深刻地明白了何謂自由———

一個人最根本的自由,是在任何處境下選擇心態的自由。

即便是順著規則而為,也不是為了遵守之。

而是因為,生命太短,我不想浪費時間去處處打破規則。精力,應該用在值得的地方;

而是因為,我要為自己的【有資格不遵守規則】創造條件。我是為了能不遵守而去暫時遵守,正如我是為了自由而選擇暫時的不自由。

*此處的規則不包括生而為人的基本遵循,和符合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

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隻蝴蝶,因為生命的本質在於不順從。

——馮驥才

以及,略談孤獨。

事實上我只是一直在尋找和孤獨的適宜距離。因為各種因素紛擾,也因為刻意保持孤獨,所以時而顯得力不從心。

孤獨,本就亦敵亦友啊。

可我愛它。

因為它帶給我的快樂,奇妙的不像來自這塵世;

因為它帶給我活水,源源不斷地把我澆灌。

翻看前面的內容,覺得那狀態很美,尚為理想狀態。不過我會越來越接近的,因為,我決意要回家。

每一次遇到難處,就停下來看看天空。

她是如何耐心地把藍色變換出千萬種色彩的呢?

而我也慢慢學習她的恆久耐心,從她的千萬姿態中找到千萬次寧靜。

我心安然,與天空,幻滅與共。


熊十力:「萬物一體是一句老實話,如果達到那個境界,就自然懂得;如果沒有達到那個境界,說也說不明白。」


推薦閱讀:

念珠的來歷、價格是否影響念佛持咒的質量?
雜文----佛經解讀的大致思路
為啥佛教的釋迦牟尼不和耆那教的大雄辯個高下呢?
新熏說會不會導致五種姓的瓦解?
唯識宗是否並沒有過多依照佛陀的教導?

TAG:儒學 | 佛教 | 道教 | 修行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