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信仰結合起來的群體與靠親緣結合起來的群體哪個更可靠?


既然題主是問可靠性,那麼我是否可以理解為該群體內成員背叛自己的概率高低?

然後我再延伸一下,背叛概率的高低取決於共同利益的多少

共同利益多了,背叛成本就高,共同利益少了,背叛成本就低

簡單來說,那是我的好兄弟,得加錢。

好了,現在開始分析本題。

通過共同宗教的群體和血緣組成的群體可靠性,要分開討論。

1,一般情況下,這種宗教是國內的國教(普遍性宗教),親人們也屬於這種宗教,那麼用腳趾頭都能想得到,自然是血緣組成的家族要比全國人民更可靠。

2,特殊情況下,這種宗教信仰並不是普遍性宗教,但是家裡人親人們並不信仰

這個時候,就靠看被洗腦程度的高低,以及把自身和該信仰綁定程度的多少。如果被洗腦成了人生就是為此而活,那麼信仰組成的群體可靠度會高於血緣組成的可靠度。

比如知乎著名的女公知light小姐,在香港皈依了「民主自由」教之後,毫不猶豫的喊出了「核平暴支」的口號,完全不在意還住在「暴支」的親人們,典型的皈依者狂熱。

正面例子,初期的部分黨員,把信仰當成了人生的全部奮鬥目標,連自身都能犧牲,何況家人?

這種情況下,相同信仰組成的群體可靠度空前的高。

與此類似的還有被羅馬帝國打壓時期的基督教等等。

在古代,有些人在造反之前,會選擇把自己的親人全部殺光作為投名狀。

表示自己對於造反組織的可靠程度比親人更高。

然而,有意思的是,我在上面剛剛說了這麼多例子這麼多情況,並不是說群體可靠與否,而是說,對於群體的其他成員來說,這個人是否可靠。你對群體可靠不代表群體也對你可靠。因為你把你的全部利益和該組織綁定,而也許該組織高層只是把這個群體當成可有可無的創業而已。

比如把自己的良心人性都投入到「自由民主」的light小姐,她的主人燈塔美國爸爸,到底是會成為她最堅強的後盾還是把她當成一坨隨時扔掉的糞便噁心敵人。還有待商榷。

那些把全部家產和信仰投入到輪子全能神的忠實信徒們,他們躲在美帝的主人們是否真的會同樣對待那些待宰的肥羊,也值得商榷。

把信仰看的比血緣重的人,很值得欽佩,也很可怕。

如果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著想,相信我,血緣比思想更可靠

思想可以變,血緣沒得變。

但血緣和思想,永遠都沒有利益可靠。這個利益,可能是錢,也有可能是這個人存在的理由。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倒是很有意思,我的第一反應是塗爾乾的「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劃分,你說的信仰和親緣可能都要歸屬與「機械團結」的範疇。

根據幾年前課程上對一次工廠罷工過程的研究,靠親緣結合的群體既有可能泯滅了集體抗爭——變得特別團結高效或者忍辱負重;也有可能以抱團的方式採取抗爭——變得特別暴戾和集體無意識。

所以更為基本的問題就是——「凝聚力」到底有助於提高可靠性,還是會降低可靠性。而題主的問題是下一步,問的是「哪種」凝聚力更可靠

所以,個人認為,哪個群體更可靠?恐怕決定因素不是題主所劃分的團體性質(信仰or親緣),而是其他變數。例如關鍵人物以及各個團體內部、團體之間的力量結構。

感覺在答非所問的路上越走越遠……


謝謝 @陳鯨雲的邀請,雖然看時間反射弧是很長...

首先要說的是,還是最好不要在不明確題主的問題內容的情況下做太詳細的推論,不然的話延伸出來的答案的解釋性就太寬泛導致沒法討論到一個點上去。就像題主所問的問題當中,需要進一步解釋的是「結合」和「可靠性」兩個詞,因為很顯然就算以相同的結合理由形成的關係,結合方式不同其強度也會有所不同。同時就「可靠性」而言,群體的關係可靠必然在不同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還是明確一點好。當然,就算沒有限定範圍,樓上也已經給出了有參考價值的回答。

那麼從我的角度,可靠性實際上在不同層面都表現出一種「集體行動的可能性」。不管「我是否選擇背叛我的群體」、「我是否跟集體一致進行抗爭」,都是表現為對集體行動的一種態度,包括「我是否選擇認同集體的共同利益」、「團體是否具有凝聚力」等等。在這樣的判斷層次下,不論是信仰亦或者血緣,都只不過成為了分析集體行動可能的一個因素,這樣才算完成了對題主問題的第一步的解讀。

至於第二步的解讀,那就是還原社會中集體行動的邏輯,通過對邏輯鏈的分析,我們才能具體知道一種「可靠感」是如何被形成的。(就像我們通過基因解碼來分析控制具體性徵的基因是什麼)在這個方面上,實證研究有邊燕傑教授以及一票美國友人對90年代後社會轉型中社會關係對個人流動的影響(儘管對於現在來講已經是有點過時的研究),同時還有人類學和城市社會學從質性研究的角度對社區成員的研究,比如Sudhir Venkatesh所著的《黑幫老大的一天》,通過從這些人的社會關係出發,你才能夠歸納出影響群體「可靠性」來源的因素有哪些。而在理論研究方面,不論是比較老的社會交換理論、比較新的大數據網路分析,又或者是格蘭諾維特的嵌入理論都有非常豐富的探討了。然而時至今日,針對這個方向的「結論」依舊是不明晰的,畢竟作為具有「自反性」的我們,站在人類的角度去談論人類行動的邏輯依舊是個「不合邏輯」的立場。

最後回到題主所說的究竟是信仰更可靠還是親緣更可靠的取捨上,其實我更希望聽到題主自身對於為什麼會對這兩者進行比較的由來(就像你所說的信仰其實具體指什麼團體,親緣又是處於什麼時期的團體),不然的話確實很難進行比較。順帶反駁下樓上的純粹利益論還有題主認為信仰和親緣之間無法進行程度比較的認識,因為純粹利益者既無法解釋(甚至說還原)突發群體性事件中集體行動的邏輯,也無法解釋在長期社會交往過程中集體行動的可能,所以在實際分析中就會陷入到「為了不斷涵蓋行動邏輯而補充行動命題,最終導致理論的宏觀解釋力下降」的局面;而信仰和親緣之間的程度差異是很好進行比較的,因為不論是以何著為基礎,終究都是建立在社會互動上的。這種社會互動的交往頻率,就成為了衡量這種程度差異的標準,而這也是現在定量研究中處理相關變數的基本方式(例如閱讀相關信仰書籍的數量、參與相關活動的頻率;平時對何種親緣層次的人進行求助的次數等等等等)。國內研究方面,推薦看一下北大方文老師對多元身份認同的相關研究,還有我校老師當年針對廈門PX事件的分析和住戶委員會成立的相關鬥爭的研究,不論是信仰還是親緣,其實都是一種身份認同(更為具體的社會互動結果),哪種群體的身份認同更為強烈,那麼也許就具有題主所說的「可靠性」了。

最後的最後,畢竟來答題就是想問你怎麼看是吧。我個人認為前者的可靠性建立在信仰的抽象程度上,信仰越抽象,憑此形成的群體更可靠;後者的可靠性建立在時空的交往頻率上,頻率越高,其時空範圍內存在的群體更加可靠,並且就個人而言,信仰和親緣之間不存在嚴格的比較關係,甚至可以說信仰和親緣之間本身就存在著相互影響。不過嘛,如果就是為了圖個樂呵,我只能說在傳統社會中後者比前者可靠,在近現代社會中前者比後者更加可靠,具體例子的話傳統社會參照歷朝歷代的農民戰爭,近現代社會參考各種主義的上台及其政黨發展。

順帶,將一切人類行為以及建立在這些行為上的群體用利益來量化衡量,本身就是對人的不尊重,對自己的不尊重不是么?畢竟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在任何事上都遵循著功利主義的行為方式,這才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社會學理論產生的原因。

世界還是很有趣的。


個人覺得信仰強調的是群體思想上的整合,擁有同一信仰的群體在可能會擁有某些相同的認知判斷、價值取向或者行動準則;而親緣強調的是群體中人和人因為親屬關係而產生的聯繫紐帶僅此而已。而可靠性應當是基於不同類型的事情考量的,應當是難以一概而論的,譬如要求擁有同一宗教信仰的人群去履行某種該宗教特定的宗教義務,那麼這個群體的可靠性(暫且認為是對職責的忠誠性和完成度)可能大於任取一個具有親緣關係的群體;而同樣一個親屬團體亦有可能於其他某些事情上有著較高的可靠性。


推薦閱讀:

儒學是否可以幫助中國人找到迷失的信仰?
請不要影響我的轉世
岡仁波齊——無知,以信仰的名義
達爾文晚年信沒信基督教?

TAG:信仰 | 民族 | 社會 | 人類行為學 | 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