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外國人在思維方式上有什麼不同?


首先必須理解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也是中西理解世界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差異。西方的思維方式,重視兩個東西,一個是信仰,一個是邏輯。中國的思維方式,也重視兩個東西,一個是歷史,一個是覺悟。

信仰和邏輯,看似非常矛盾,一個是迷信,一個是理性。但他們有一個共性,就是設法相信一個本無的東西。如果是本有的東西,自然而然就信了,無需信仰,也無需邏輯。信仰和邏輯,從起源上來看,都是宗教性的,或者說兩種宗教手段,就是讓人去信仰上帝的,相信上帝的,兩種手段。讓人去相信神的兩種手段。大家一定要清楚,邏輯和信仰是一樣的,它的初始目的,就是證明神的存在,就是讓人相信和理解神的存在。對神的信仰,起源於什麼時候呢?起源於一神教的出現,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只有一神教,才需要人全心全意的去信仰。因為一神教的神是一個全能神,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人對神需要全心全意的信仰,然後神就會沒人做他所應許的事。這是一個交易。所以《聖經》又叫「約書」,包括舊約和新約,也就是和上帝簽的合同。在多神教時代,人們對神要做的不是信仰,而是祭祀。多神教的神不是全能神,而是無能神,他自己沒有力量,沒有能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太陽神並不能保證太陽的正常的升起和落下,植物神也不能保證,植物在來年的春天能正常發芽。神需要人的幫助才能做好他們的事。祭祀就是對神的幫助,是幫助神提高他們的能力的。所以在多神教中神並不是最重要的,祭祀儀式才是最重要的。

從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轉換,也是西方的思維方式發生轉換,從祭祀、干預,轉向信仰、無為。那麼邏輯起源什麼時候呢?比信仰要晚1000年左右。大約在公元前六七世紀。最早出現在印度,就是婆羅門教的奧義書思想。印度文明起源於雅利安人的入侵,大約和中國商朝的興起同期,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比一神教的出現時間,稍微早那麼一兩百年。一開始,雅利安人信的是一種「半多神教」。之所以說是「半多神教」,一方面它有多神教的形式,也是以祭祀儀式為主;另一方面它的基本理念又有一神教的因素,他的神不是無能神,而是全能神。所以,他們的祭祀,並不是幫助神,而是向神祈求,賄賂。但是到了奧義書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印度文化出現了大轉向。不重視外在的祭祀了,而重視對神內在的態度了。而且神本身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神被抽象化成一個理性,一種智慧,而其他的,人格化的屬性則被抽象掉了,被弱化了。這樣神就成為一個理性,一個真理,一個智慧。他的名字叫「梵」,也叫「我」。梵是世界的起源和支撐。萬事萬物都源於「梵」,都是「梵」的幻化。萬事萬物也必將復歸「梵」。

英文學館 21:25

聖言=logos邏各斯……道=神。這是天主教香港思高聖經學會的中文版本。logos的翻譯法,有很多版本。這個也是頗有爭議的段落。

蔡歷 21:30

這就是所謂的知識神啟,知識就是神創造的,或者就是神。這意味著,這些知識在他們的歷史中是本無的,突然有一天從天而降。對這個他們歷史上沒有的東西,而且是個好東西。怎麼向他的社會普及呢,怎麼能夠說服讓更多的人接受他呢。只能靠神的威力。對於西方而言,人就是對歷史的替代。他們沒有這段歷史,沒有產生知識的這段歷史,所以他們需要一個神來承載這些知識,傳播這些知識。

好,接著上邊講。在印度的奧義書思想中,人像萬物一樣,也是由「梵」幻化的。人是一個小我,「梵」是個大我。小我是對大我的分有,也是大我的幻化。人這個小我,也一定要復歸於「梵」這個大我。人生的意義就是發現梵,理解梵。只有這樣,才能回歸梵,才能和梵合而為一。這就是所謂的「梵我一如」。為了實現「梵我一如」,當時的印度人開發了很多手段,這些手段就叫瑜伽。瑜伽的本意是連接聯繫,就是與梵連接聯繫。瑜伽實際上是通神術。通過瑜伽修鍊,可以實現與神合二為一。瑜伽有好多種。但最重要的兩種是苦行瑜伽和智慧瑜伽。苦行瑜伽就是認為通過各種苦行的修鍊,對身體自我折磨,自我摧殘的修鍊,可以實現焚我一如。需要說明的是,這也是通過身體修鍊可以達到超人功能的思想的起源。所以,氣功是起源於印度。智慧瑜伽也叫智瑜伽,認為通過思考,內在的思考,可以發現和認識梵。這種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思考,以及對自己內心的思考,你就是沉思、冥思。思考的方法就是邏輯,也是辯證法。之所以叫辯證法,也和辯論有關係。大家都覺得自己發現了梵,他必須向別人證明和說明。別人提出異議,他必須反駁,論證。吵到一定程度,辯證法就出現了固定的形式,而且隨著吵架的繼續,這些形式也日趨精美和完善,這就是所謂的邏輯。所以,自印度奧義書以來,印度人非常注重邏輯,包括後來的佛教。同時,這種思想也傳入希臘。後來希臘哲學融入基督教。

基督教,融合了猶太教和希臘哲學。融合了信仰和邏輯。所以從一開始起,信仰和邏輯的矛盾,就在基督教中存在。只是,基督教是以猶太教上帝為主的,以希臘哲學的真理為輔的。所以也是以信仰為主的,以邏輯為輔的。但是在基督教的發展歷史中,又出現了兩波邏輯的興起。第一波出現在大約十世紀以後,他們開始用邏輯來證明上帝的存在。其中托馬斯阿奎納是集大成者。這就是所謂的經院哲學。第二波是出現在近代哲學出現後。企圖完全用理性的邏輯,去證明上帝的存在,始作俑者就是笛卡爾。其中,對上帝的邏輯推導過程做得最精彩的是萊布尼茨。也就是說,直到萊布尼茨這個時候,西方的邏輯還是來用來證明神的存在的。是神學,是通神術。萊布尼茨死於18世紀初。

之所以說邏輯起源於印度,而不是希臘,因為在印度能夠看到整個演變過程。從吠陀經到奧義書,這個演變路徑是很清楚的。而希臘是沒有這些的,是突然蹦出來。兩個希臘哲學都是突然蹦出來的,而且不在希臘本土產生。

概念定義是邏輯的基礎。重邏輯也必然會重概念定義。總之,概念定義、邏輯,都是證明神的存在的。都是用來證明,一個本來不存在的東西的存在了。到了商羯羅的的候,八、九世紀,印度人也開始討厭邏輯了,轉向了信仰。商羯羅有一句名言,當你戰勝對手時,你最終也會被找到理由被戰勝。吵來吵去沒意思。

回過頭來說,中國。中國的思維模式是重歷史和覺悟。歷史是什麼?就是老祖宗們身上發生的事,是實實在在的事兒。覺悟是什麼?是覺悟我本有。道理本來在我心中存在,覺悟就是發現這個道理。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與西方完全相反。中國人認為,知識起源於歷史,是從古至今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而且知識本於人心,是人心觀察理解世界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人心所本有。

蔡歷 22:37

@英文學館?覺悟不是香蕉詞,到有一點出口轉內銷。因為佛教就是建立在覺悟的基礎之上的。佛教的覺悟是來源於中國,佛教也是中國的文化西傳的產物。因為中國人認為,知識是本於歷史的,本於人心的。所以,學習就是學習歷史,所謂的前言往行,然後開悟,體悟,感悟。這個過程是不需要邏輯論證的,也不需要概念定義。總之 ,對中國人而言,知識是本有的。而對西方人而言,知識則是本無的。因為知識本無,要接受和推廣它,就需要邏輯對論證。

那麼問題的關鍵在於,為什麼知識對中國人是本有的,而對西方人是本無的。我的解釋是,知識確實是在中國產生的。所以中國對知識產生的歷史有清晰的記憶。只是不在西方產生,所以他們沒有,知識產生歷史的記憶。他們的知識,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為了理解學習和接納,這些知識,他們發明了神,發明了邏輯。所以說,神和邏輯是對歷史的替代。西方人缺乏這段歷史,他們不得不用神和邏輯來替代,方便他們去學習這些知識。中國人擁有完整的這段歷史。我們無需什麼神、什麼邏輯,我們只需要學習歷史,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和接納知識。

好,今天就講這麼多。明天,再講心性,今天算是一個鋪墊。

(微信:新心性主義)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人都有哪些有時代特點的陋習?
外國人通常有哪些對中國人的誤解?
有哪些對生活和人類心理的理解,是西方人習以為常,但對東方人而言還是很陌生的?
中西文化禮儀差異原因?
從凱特王妃生小公主又一次聯想到坐月子到底科不科學?

TAG:思維方式 | 中西方文化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