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平庸?《革命之路》

大部分人年輕時都雄心勃勃、自命不凡,最後卻過上庸庸碌碌的生活,明知這生活與自己的本心相違背,卻無心也無力去打破。平庸有確切的定義嗎?是沒有去努力實現自己夢想,內心空虛,就是平庸嗎?還是其他的什麼呢?看了一部電影《革命之路》,想問問。這令人絕望的空虛,為什麼那麼多人逃不脫,為什麼不甘平庸,卻死於不甘平庸。


這部電影我看完也是久久不能平靜,感觸頗多,這裡不敢說回答問題,只是就這個提問寫一些自己的想法罷了。

人是適應性動物,人會忘卻傷悲,人會慢慢改變初心。這些既可以從進化生物學來解釋,也可以從自我保護心理機制來說明。總之,一旦陷入了某種生活節奏的慣性,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隨波逐流,飄飄蕩蕩就這樣過完一生比想像中舒服,愜意,簡單多了。

而除開自身內心深處對改變這種熟悉的、簡單的生活方式的不情願之外,做出改變還有兩大難點。一是對改變後的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恐懼;一是自身責任和義務的要求。

宗教之所以存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給予人們死後的世界的慰藉,它描繪了一個確定性的天堂或地域,讓人可以有了一個限制條件:做好事上天堂,從而可以簡簡單單,腳踏實地照章行事。而一旦前路未知,人們通常會陷入莫名的恐懼,就和雙腳懸空沒有地面這一限制條件的支撐一樣,有天生的抗拒性。

而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很容易理解,也就是我們通常的含義。有人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你是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同事朋友,所有這些身份和社會地位決定了你才是你。而放棄這些關係,去追尋心中的夢想,意味著一定程度上你要放棄很大一部分你之前這麼多年所積累的那個「你」,你不再是XX學生,XX職工,XX朋友等等。這一點也是電影里所描述的最大阻力,只不過將這種社會關係的捨棄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砝碼:升官發財。

令人絕望的空虛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經歷著,而目前所已知的,唯一能稍微緩和這種空虛的方式只有:陪伴。找到一個人,陪著他/她,也是陪著自己,走下去,會大大緩解這種空虛感,同時也陷入到了墨水一般濃稠的生活中去。最後在生命的某個節點突然意識到久違了的空虛感,卻發現以及在粘稠的生活里越陷越深,無法自拔,最終放棄抵抗,慢慢下陷,並儘力將自己的孩子舉高希望他們能代替自己完成夢想。

然而,卻在最後一刻不小心,把孩子放下來正眼看著說:你該結婚了,該找工作了,該買房了,該生小孩了......於是,孩子也被拽入了這無法逃脫的絕望的空虛的生活中了。


推薦閱讀:

走在海里的水彩畫
古典音樂好在哪裡?
北思·為父親寫的一篇文章
4個月100篇乾貨文章,這也許是迄今最強的教程合輯

TAG:電影 | 藝術 | 人生 | 人生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