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監利救援三峽調整下瀉水量這意味著什麼,或者說這有什麼代價?


代價是一方面,風險很大!代價,就是下泄流量減少了,從17000m3/S減少到7000m3/S,就是少發了一些電(估計損失也得以千萬計算)。

風險方面,六月份是全國汛期到來的時候,長江中上游降雨明顯增多,平常每年這個時候三峽大壩本應該增加下泄流量,騰空庫容迎接汛期的到來,但是現在出事了,反而降低下泄流量,庫容反而增加了,所以,如果此刻上游降雨增多,汛期到來,三峽水庫水位很快就會到達警戒水位,如果出現多年一年的超大洪峰,那下游就危險了,那關係到下游幾億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那到時就麻煩大了!所以不要總質疑長江水利委員會為什麼事發後一天多才做出調整下泄流量的決定,因為這幾年有很多問題要考慮,汛期來臨,有很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要面對。估計長江水利委員會現在也在督促救援工作加速進行,早日結束救援打撈工作,早日開閘放水騰庫容為汛期做準備。此刻,距離沉船事故發生已經過了72小時,為仍然還未找到的乘客祈禱吧!為逝者祈福吧!


我來做個事後諸葛亮,三峽的發電收益可能因為這次減少下泄流量而提升。

來看一個鳳凰網2015年6月9日的消息:

目前三峽水庫正加大下泄流量。截至8日14時,三峽水庫庫水位153.94米(在汛限以下),入庫流量14800立方米每秒,出庫流量17300立方米每秒。

三峽電站所有機組的引用流量加起來在2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具體數值和水頭等有關,查個準確值很麻煩的),整個調度過程包括分段減少下泄流量和增加下泄流量兩個階段,過程中一直沒有棄水,流量的調節是靠開關機實現的。這樣一來,為了救援減少下泄流量,庫區水位會上升,水位上升之後水頭增加,水頭更接近水輪發電機設計水頭,機組效率提升。我們知道出力正比於機組效率、流量、水頭,即

N sim eta QH

這樣,同樣的流量可以發出更多的電。

這種做法算是超標準蓄水,有些水電站為了掙錢偷偷在汛期把水蓄在訊限水位之上,被查出來是要罰款的。

另外,我覺得「水調」的難度遠小於「電調」,三峽關機組夠好幾家火電站忙活了,這恐怕才是分次減少流量的原因吧。


推薦閱讀:

水利水電工程可以考的證書有哪些?
很多人反對三峽工程,為什麼反對,有哪些理由?
大壩壩體發生滲漏時應該怎麼補救?
有人說三峽工程是西班牙人設計的,中國根本搞不了,是真的嗎?
三峽大壩建造前後,除了黃萬里,還有那些人或組織提出了非主流意見或採取行動?

TAG:水利工程 | 「東方之星號」翻沉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