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中美市場和其文化的本質區別導致 Linkedin 不適合在中國國內使用?
問題僅是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我在美國讀書的同學曾告訴我她們是怎麼找工作找實習的:在linkedin上花幾十小小時甚至幾百小時去找,去關注,去看她們想要去到的公司的hr或是部門主管,去記下她們的郵箱,甚至根據她們的姓名和公司名去猜她們的郵箱,然後給他們發自薦信,發cv,發coverletter 告訴他們自己多想去這個公司實習工作,自己多適合。去猜!去猜!去猜!我聽說的時候下巴都要掉下來了,真的沒想過還可以這麼干,她們告訴我所有美國學生都是這麼做的,而且我的朋友確實靠這樣的方法得到了大公司暑期實習的機會。
這兩天我自己也遇到了這種情況。我現在在一家大500強企業做intern,竟然有個西班牙哥們兒加了我linkedin後給我發來了cv跟coverletter,說是想在上海我所在的企業的部門謀求intern的職位。
看來我朋友真沒逗我。
所以,我要說的是,當什麼時候中國人能不那麼害羞和內斂,能像西方人一樣厚臉皮,以毛遂自薦當家常便飯,linkedin一定會火。
ps:樓上說得時間問題我非常同意,現在我們90後以及00後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很快,我非常樂於見到以後linkedin越來越火,中國人越來越厚臉皮的時候。這只是時間問題。美國市場一開始也沒有接受Linkedin。畢竟一開始大家都覺得把自己的履歷放在網上公開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後來被說服這利大於弊。同時美國的換工作頻率更高,越來越多的人用了。
中國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個勢頭,而且大家怕上了Linkedin就有同事老闆以為自己要跳槽,所以不少人都有抵觸心理。這本來就是一個網路效應問題,人少得時候用處更小。所以需要培養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被認為「適合」
我在美國找實習的時候,每次投完一個公司之後就去Linkedin上面把這個公司裡面的校友全部加一遍,通過我申請的我就直接請求information interview,談得好的我就直接要求內部推薦。為了一次半小時的面談我會穿好正裝開車半小時進市裡。甚至還試過直接給不是校友的公司MD打電話自我推薦。國內的學生整天抱怨工作難找,但是我在美國找實習的時候真是一百個羨慕國內的學生,沒有語言障礙,沒有簽證問題,也不用四處求人,在網上投簡歷就好了。哈哈。
linkedin在美流行在國內受冷落最本質上的原因是文化差異
在北美學校裡面極度注重networking(就類似國內的商業社交,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各種手段去擴展自己的人脈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還有alumni(校友)文化而linkedin則是這兩種文化的信息化載體我研究生學校是紐約的Fordham 經常會有畢業找到工作的學生回校傳授找工作的經驗
然後他們一致的看法是找工作的話去monster indeed等求職網站投簡歷的效果往往沒有去想去的公司網站找校友 然後直接通過電郵發簡歷給校友 希望如果有空的工作崗位的時候能考慮下自己他們很多時候跟發郵件過去的校友是沒見過面並不認識 這種手段在國內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在這邊肥腸普遍而linkedin則讓這種求職方法變得更加方便 你可以直接按分類查找到自己意向公司的校友 而且可以順藤摸瓜認識到更多的人
linkedin在這個層面上就像一張信息化的網 方便人們在上面networking然而在中國的職場文化裡面 校友的重量在我的認識里遠遠沒有在北美這邊的大國內找內推可能還是只會尋求熟人介紹頂多到朋友的朋友所以linkedin在國內的話對很多來說只是一個雞肋求職網站
回答得再消極點,不喜請摺疊
國內你沒個好爹沒個好導師沒個熟人,怎麼可能靠網路和APP進到想去的機構實習,畢竟多數優勢資源都是在國家機關、科研院所、大型國企,沒有關係連實習都很費勁。Linkedin相對於主流招聘網站(51、智聯、中華英才、獵聘),廣告投放實在太少了。本人在Linkedin上遇到的熟人並不少,所以問題不是個人用戶害羞,而是僱主不會用。
因為大多數人不會在上面註冊啊,
至少我們公司,我能在linkedin上搜到的只有我自己的,還是我在英國讀書時註冊的賬號
可能是同胞們不太喜歡把自己的經歷和私人信息公諸於眾吧?因為個人信息肯定會被拿去賣,被用來搞各種電信詐騙,莆田醫院的目標人群更容易被瞄上。
而且政府基本不會管←_←
就像當年的實名社交人人網一樣。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沈博陽從領英中國離職?
※Linkedin 從信用卡賬戶直接扣錢,並未告知確認,怎麼辦?
※如何評價 Linkedin 2015年12月推出的新版移動 App?
※領英付費賬號可以享受什麼樣的許可權?可以搜索到的3度意外人的哪些信息以及搜索的有么有限制?
※LinkedIn 在中國會不會成功?
TAG:社交網路 | LinkedIn | LinkedInAnswers | LinkedInGro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