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譯林》還有存續的必要嗎?

你是《數學譯林》的老讀者嗎?期待《譯林》做出怎樣的改變?


我記得大一的的時候自己訂過 畢業的時候捐給學院圖書館了

給大一學生或者高中生看挺好的 從科普角度上講 是個挺好的雜誌 我覺得宣傳不太夠

===============================================================

剛剛發現題主是相關工作人員 那就多說幾句吧 畢竟是我自己蠻喜歡的雜誌。

1 支付手段希望能更加便利一些。我記得我是10年前訂的數學譯林,郵匯麻煩的要死。我剛剛上了一下網站,過了10年還是這麼古老的方式。現在網路支付這麼成熟,可以考慮改進一下

2 感覺貴刊定位略微有點尬尷 一般研究生和高校老師都會通過看專業的學術論文了解行業發展,而不是選擇貴刊。而且英語普及率遠比很多年前要高,看外文期刊也不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貴刊的很多優勢也沒那麼明顯了。我感覺也就本科生會去看看,不如乾脆就把目標受眾定位在暫時還沒有能力看paper的本科生,作為一個擴大本科生視野的雜誌。幫助立志將來繼續從事數學工作的學生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最後給你們出個餿主意。其實可以考慮再出個副刊,難度在本科三年級那個水平,然後目標受眾是對數學有著極大興趣的高中生,鼓勵他們學本科選擇數學專業。 雖然我本科畢業之後就轉專業了,沒有繼續學習數學,但我覺得當年選擇數學專業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決定,而且我周圍的同學中,尤其是轉到計算機,財經類專業的同學對此感受更深。

===============================================================

副刊內容別難度太低,一定要保持逼格,這樣才能激發中二少年們興趣。弄成一個略高端的科普性雜誌,想只搞過奧賽,學過點微積分皮毛的高中生介紹什麼才是真正的數學。

最後祝雜誌越辦越好


非常有必要!

上個學期去所里拿了兩本99年的雜誌,裡面的文章現在看還是幫助很大,比如裡面講小平邦彥的生平。

另外一件事情是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自己翻譯了一遍,然後發現譯林翻譯過,但是找不到電子版,紙質版當然更不好找了,後來上課老師送了一本那期雜誌給我,非常感激!國科大雁棲湖這邊的圖書館,閱覽室去年開始有了譯林雜誌,可惜的是之前有的過刊不知道被放在哪裡看不到了。

數學譯林很多文章讓外行人對某個學科有了了解,尤其是在現在文章繁雜,從中挑選精彩的文章翻譯以饗讀者那真是功德無量!專業化的內容去看專業書和論文當然沒錯,但對於其他領域閑暇時間去看一篇譯林里的文章,又開闊了眼界還可以嘗試去學習新的知識。希望以後要一直保持純粹

對比其他雜誌:

台灣的數學傳播雜誌,其中的獨家訪談特別贊!還有一些報告的講義,比如席大大的《表示,隨處可見》發表在36卷第4期。 數學文化:屬於數學普及的雜誌,偶爾還是有一些比較好的內容

清華荷思:做院刊的話可以借鑒,比如有名家演講,還有訪談錄,還有一些學生寫的小文章都很有趣。 另外清華數學院的快訊也做得不錯嘛!

Notices:大讚贊贊!李文威說寫論文學說人話要去看Bulletin和Notices,這本雜誌雖說並非是「專業」雜誌,但一定是專業人士做出的雜誌!美國數學會可以做到的東西,中國數學會也可以做到!首先Notices是免費的,接著是彩色的!而最重要的是內容很多都是知名數學家寫的(刨去很多廣告外),比如翻看200709期有Atiyah寫的Review,再隨便打開一本200802期有Kadison寫的關於Kaplansky在泛函分析中的地位,文章都非常有含量!

除了這些雜誌可以借鑒以外,還有一些可以翻譯的文章是每屆ICM的大會報告,很多文章短小精悍!很多文章都在對某一個領域做了簡短的綜述:如1970年Quillen的cohomology of groups,還有Adams的同倫論,Wall的幾何拓撲,這些文章都是非常不錯的參考文章,當然還有大神Lurie的報告,Ayoub的報告就是比較新的成果啦。

另外強烈建議過刊電子化!

對於院刊的建議也很希望可以出版!而且以數學譯林雜誌社牽頭絕對完勝電子學院和國科大的雜誌! 比如採訪數學院的老師,請數學院的老師來科普相關領域! 比如去年李大神的數學寫作報告,非常非常好! 而且應該也不缺乏老師和學生來做!


昨天在圖書館無意中看到了2016年第一期,發現今年改成了彩圖印刷,還是低於成本價出售,感覺好良心…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某些翻譯有些莫名其妙,比如說介紹外代數那篇感覺句子有些不太通順。

不過有的文章確實很不錯,比如說對Minlor的訪談的翻譯。

2016年第一期的雜誌後面寫著印刷量有1200本,在圖書館二樓的閱讀室翻了翻一大堆數學「雜誌」,發現《數學譯林》還是很特別的,別的雜誌要麼是論文集,要麼是所謂的「高等數學研究」,而它感覺畢竟有意思,各種內容都有。

所以我覺得它應該不會有什麼競爭對手…當然還是有一些類似的雜誌的,比如活動室里堆了一堆沒人看的《數學文化》……

雖然受眾面也不大,但是感覺《數學譯林》的文章還是要深度有深度,要趣味性有趣味性,很是良心。作為一名一年多的讀者自然也不希望變成純科普的風格,因此對每個學期有一兩本《數學譯林》可以看錶示已經很滿意了。

不過感覺能夠接觸到《數學譯林》的機會實在是不多,我也是無意中在圖書館見到的,而且以前的刊很難找,我最早也只看到13年的。

感覺雜誌如果能夠有個網上主頁,然後把過刊放到網上,那就很好了,就和《數學文化》那樣:

這樣也會有更多人知道這本雜誌


個人有十幾年的譯林過刊,本科初期花了一段時間讀過一下,感覺有的文章開闊眼界還是不錯,有的專題當時不一定懂但類似參加seminar,大概了解一下各領域進展也對以後研究有點幫助。有些小品或博士資格考題還特意摘剪出來整理成冊作為我們興趣組玩Feynman遊戲的參考資料。

其實譯林價值主要倒不在譯,而在精選一系列相關文章作為一個專題或由各領域行家推薦各國雜誌上的好文章放在一塊節省讀者的選擇時間,這在信息爆炸的現代仍然有意義。所以個人希望譯林堅持辦下去,初步想了一些建議,若有條件可參考:

1 增加非英文刊物的文章譯作如法文,俄文或日文,畢竟這些文章翻譯的價值可能更大,而英文若人力或時間不夠其實都不用翻譯,摘選原文或許更好,我想相關讀者英文水平應該沒問題;

2 優美的小品文或與數學教育有關的文章可以增加比例,能讓更多人尤其是學生容易看懂且可作為拓展練習親自動手最好;

3 前沿發展有一些通俗的介紹或一些不錯的暑期學校講義也可以部分摘選,能做成系統的專題更好,當然這個可能工作量較大。

4 交互型網站或微信公眾號一類若有人力也建議可搞一下,類似數學類的果殼網或知乎,讓更多讀者也方便參與推薦或相關討論並推出相關電子版方便更多人下載查閱,喜歡收藏的自然也可訂購實體刊物。當然這個更有互聯網雜誌的風格,投入資金與人力會更多,但無疑傳播更廣更快,與互聯網結合也是實體雜誌發展趨勢。

5 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能有更多中國人數學研究的進展信息或研學經驗介紹。

這些建議僅僅是從讀者的角度所提,雜誌社自身肯定還有更多考慮,無論如何希望能加油辦好,有時候去看看最新的數學譯林正是個人還去大學圖書館的主要動機。


我個人也挺喜歡這本雜誌的,一般都是在學校閱覽室看。其實很想自己定一份。我覺得需要改進的最大的地方,就像前面有人回答的一樣,其實是訂閱方式,感覺有些麻煩。


有必要!另附

個人對《數學譯林》的建議:

1、讀者定位本科生為主,研究生為輔,畢業數學人次之。正如有的網友所言,形式逼迫研究生看英文綜述文獻,少看科普雜誌,所以數學譯林最好圍繞本科定位。另外,畢業人購買力強,很多人是留著慢慢品味和紀念,這部分群體值得關注。

2、品質要保持。《數學譯林》的本色不能丟,難得有這樣一本雜誌。很多人張口閉口英文原文之類,其實母語才有潛意識感覺,特別是對本科生。

3、改進支付手段。主要針對已畢業人和愛好者,這些人一般不差那點錢,但最怕麻煩。除非志在必得,否則經常是嫌太麻煩,就不買了。

4、建議重印「老文章」(非常經典的那些舊文)。《數學譯林》很多以往文章非常經典(比如數學譯林翻譯過的與費馬大定理現代證明相關的四篇文章,拿到今天看仍然是經典和深刻,可惜排版太爛),但很難找到紙製版,電子版排版很爛(掃描很爛等)。這些文章往往比當下某些新文章經典而深刻的多。「酒是陳的香」這句古語不是沒道理的。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建議,以供參考。


我是的《數學譯林》堅定並忠實的讀者啊,對裡面涉及優化的都拜讀過,受益匪淺,非常有存在的必要!

不過我感覺有不足的是,在cnki和萬方都下載不了,維普只能離線發送,這一點很不方便

希望貴刊能多多宣傳自己,繼續做下去!


自己在知乎逛了幾年了,這也是第一次自己願意給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自己目前作為一個數學系的本科生,儘管數學水平並不算太差勁,但始終是會覺得數學的抽象性的理解會很困難,而且自己的理解僅僅只是局限於課本。大一的時候曾經就在網上看到過《譯林》的摘錄,覺得其中的一些想法觀點恰恰是能夠激發對數學的一種新的認識,於是就想訂閱這本刊物。但查詢後才發現訂閱的方式太狹窄了,只有郵匯,對於像我們這些基本都是屬於網購的學生來說,郵匯根本不熟悉,於是就打消了這種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次,自己也是身在華中師範大學數學建模與應用協會,在進行的各種講座活動中,能夠很深刻的體會到其實很多來參加的協會成員很少會有能夠聽懂理解講座活動的內容(因為來參加的大比例都是大一大二的本科生,沒有足夠的高等數學積累,甚至更高年級的本科生也都是會感到困惑,因為在大學裡面很多老師都忙於科研,在教學上面不比高中,沒有太多精力花在教學上面,所以上課效果非常差,數學繫上課很多都是課本定理,很難得到直觀感受),所以之後的講座活動人數會越來越少,繼續開展數學相關的活動十分困難。自己也曾寫過一些簡化數學知識的文章,但苦於自己事情太多,且能力十分有限,達不到能夠大範圍擴散的能力,影響範圍太小,也就擱置了。

個人認為,

1、貴刊可以新增加一些網路上的訂購,比如網店這些,成本開銷不會太大,同時也給一些像我們這些相關的組織高校協會推廣相應數學普及帶來一些方便,而不是僅僅只是局限在高校的圖書館。

2、現如今個人電腦幾乎在大學裡全面普及,各類數學軟體的使用也逐漸成為大學生,尤其是數學理工科的本科生所必須的技能,但在國內相應的數學軟體的教學大都局限在基礎的軟體知識講解,許多有趣的軟體編程實例幾乎看不到任何涉及,而在國外的很多論壇社區,有趣的一些編程交流隨處可見,但很多低年級的本科生還不具備相應的語言交流水平,貴刊可以新增一些類似的交流文章推薦,一方面可以擴大貴刊的閱讀人群,而且也能引導讀者能夠去自主嘗試,就像我們老師經常告訴我們的「有用的數學才是好的數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習知識和數學軟體的興趣,給了讀者一個計算機使用的一個好的引導,較早地去讓學生接觸數學軟體,適應時代的需要。

3、貴刊也不一定全都是翻譯,也可夾雜部分相對易懂的原文文章,也能夠讓讀者自己去嘗試去閱讀原版文章,也同時提高外文文獻的閱讀水平。

4、希望貴刊可以發行部分電子期刊,一方面能夠降低成本,其次作為我們數模與數應協會這種小型組織購買花銷也能夠承擔。(質量排版好的電子期刊,而不是僅僅掃描,不然說想推廣完全沒有可讀性)

最後,自己其實也有個合作願望。如果貴刊能夠提供一些相應的比如網路購買或者其他方便的支持,我們也希望能夠獲得,並樂意去購買在校內進行推廣,甚至提供一些其他類似組織協會的合作意願,這也將是我們十分樂意看到結果。

我們華中師範大學數學建模與應用協會的聯繫郵箱為:huashidatongjixue@163.com,歡迎郵件致意^_^


有必要,但「市場」鼓勵不鼓勵就不一定了。可以弄一微信公眾號。多宣傳,拓寬銷路。


有次交了錢但是一直沒發過來,也聯繫不到。後來就不訂了。


說句別的,進網站點「期刊訂閱」四個字,then...


剛知道還有這麼牛掰的一本雜誌。

作為一個熱愛數學又為數學困擾的普通人,長久以來都四處搜刮各類能看懂而有趣的數學資料。

看到這麼多樸實中肯的老讀者回復,我的眼淚都要流出來了。


可以弄到電子版的。。。你技術不行呀,呵呵你在讀秀裡面搜索期刊 《數學譯林》 然後選擇期卷 然後點文獻傳遞 ,


非常好的雜誌,我也算堅定支持型讀者了,從81年試刊到現在的都有,希望你們保持老風格,數學物理的分量也不要降低,一方面不要過分科普化,那樣對專業口的人(就方便快速了解其他方向知識的意義來說)就基本沒有閱讀吸引力了;一方面在實行電子化大趨勢的同時,萬不要把紙質版給取消了(近年來紙質版印裝質量較以前有提高,尤其是16年第一期竟然彩印了,紙也更好了(換印刷廠了?),希望繼續保持發揚). 九幾年、零幾年有些期文章很紮實,非常好的,感覺比如15年的相對以往來說似乎稍有點「水」的傾向. 總之希望你們保持風格,再接再厲!


我本科不是學數學專業的,現在在教小學數學。說來慚愧,還是第一次聽說這本雜誌。看了各位知友的回答,倒引起了我閱讀的興趣,不知怎麼訂閱呢?


電子化


《數學譯林》是本科階段在圖書館期刊庫室里能夠找到的很不錯的科普和了解學科分支發展的刊物。裡面選擇的文章質量很不錯。雖然也只能看懂一點點,但是還是很喜歡。翻譯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能夠降低難度,吸引更多的讀者。

再者,《數學譯林》里的好文章,對於本科生來說還是很難尋找的。


數學譯林是我本科時喜歡看的雜誌,雖然我不是學數學的,喜歡看的文章也偏重應用類型的,但是對雜誌里提到的種種不明覺厲的文章,也是滿懷好奇心,後來在跟各行各業的人們打交道,也往往有定量化的思路,大概背後的影子就是這些文章給予的借鑒和勇氣。


看過沒幾篇文章,不算老讀者。


感覺沒什麼好說的。雜誌很好,文章很不錯,我很喜歡看。然而並沒有卵用。這種雜誌看的人數絕對不夠讓編者感覺ambitious,由國家支持對編的人員也帶不來好處。


第一次在知乎上答題。我不是數學專業的,但是從大一開始就大愛《數學譯林》;曾經郵購過好多年的過刊,希望貴刊購買方式能簡單一些,郵購是有些不方便的。


感覺記人只見歌頌不見批評

觀點與介紹的學科總太?主流?不見得好

個人看法


推薦閱讀:

產生(偽)隨機數有哪些方法(原理)?
神奇的數字循環?
淺談C-R條件
1+1=2的再闡釋
如何高效學好數學?

TAG:數學 | 《數學譯林》 | 數學普及 | 數學雜誌 | 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