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對生活和人類心理的理解,是西方人習以為常,但對東方人而言還是很陌生的?

註:引用 @程有馬 的答案來補充問題

舉例(感覺西方人對於這些現象的了解比較深入,可能因為這份理解,更能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和逆境吧!):

1.

Burnout(psychology) Burnout 指長期的精疲力竭和對工作提不起興趣。一般是由於過度的壓力導致的。

一些東方人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出於 burnout 的狀態。只知道自己提不起精神呢,沒有意識到原因是什麼,因此也不知道如何去緩解。

2. Paranoia

Paranoia 是精神偏執。生活中遇到的奇葩,一般是就是有精神偏執的表現。還有會遇到一些人,覺得這人怎麼這麼不講道理。如果理解概念就知道這是 paranoiad。

3.

Midlife crisis

Midlife crisis 中年危機。就是人到中年會發生的一些列變化,就好像青春期一樣,很多人中年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還有一些人對中年發生的變化措手不及,有一種『怎麼會這樣,從來沒想過』的感覺。就是對於中年會發生的變化沒有準備。

4. 迷戀階段-「已經十三年了,我還是對她念念不忘。十三年,不可能是迷戀」-電影《哈啦瑪麗》的台詞(談戀愛的男女一開始會陷入迷戀,所謂迷戀,就是你愛的不是真實的對方,而是想像中的對方)。如果知道一開始自己陷入的是「迷戀」,也許就不會在還是迷戀的階段就做出結婚的決定吧!

5. 「Always have a plan b」-外國人的quotes。國外有事後避孕丸名叫「plan b」。《誰是接班人》電視節目里,有參賽者批評「他竟然沒有plan b!」。如果把plan b當成common sense,應該就會養成plan b的習慣吧!

6. Inner child-《大家都愛雷蒙》、《辛普森家族》等以家庭為主題的電視影集,有提到「inner child」(內在小孩即人們的一種次人格,是被長期壓抑或忽略的一些情緒感受)。如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和別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內在小孩,或許我們就會更懂得照顧自己和包容別人吧!

對偶問題有哪些思維是中國人習以為常的,但對西方人還是很陌生?


我只知道美國的大概情況。

最明顯的應該是他們的個人主義,與我們的集體主義相對。其次是文化和歷史的區別。

0、這條必須插隊:總統是可以隨便罵的…

1、伴侶的父母不是我的父母,也沒有必要變成我的父母。

2、我自己的父母即使在成年後也可以直乎其名,因為我們是平等的,但與此同時我需要自己貸款讀大學,解決自己的生計問題。

3、同理成年後自己的親戚長輩、晚輩也是直乎其名的。

4、政府官員、老師被喊名字而不是職位很正常,只有教授、醫生、法官等很牛的職業才會叫尊稱。

5、感覺自己心理有難關會去找心理諮詢師,很少對朋友或者父母講自己的隱私。

6、極端注重自己的隱私,即使是學生的成績父母要查也需要學生本身的簽名同意(香港、美國部分州)

7、工作之外的私人時間是用來度假的,神聖不可侵犯。當然郵件會設置好自動回復。

8、夫妻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體。僅僅是因為愛住在了一起而已,還是可以擁有自己的隱私和事業的。

9、有各種互助會,基本上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問題加入幾個。

10、私人時間用來做志願者(社區、機構)很正常,賺太多的錢必須捐出去,作為社會財富的再分配。

11、辦事也使用社交關係,但是更注重對方的社會角色和分工,而不是私人關係遠近,因為他們相信這個人才分配系統的專業性和公平性更甚於私交。

12、各種定義非常明確,不像我們喜歡模凌兩可的表達。例如美國人說他會帶家人一起來吃飯,意思就是他的伴侶和未成年的孩子。但對我們來說,可多可少,親戚、夫人都可以是家人。類似「潛規則」的文化他們更是會覺得不可思議:規則,當然要定清楚講明白才叫規則啊!

13、看病是要等一個月的

14、女人生完孩子是不用坐月子的

15、胖子一般是窮人

16、口渴了是直接喝自來水的

17、成婚是由法官或牧師決定的。我表姐去社區的教堂安排婚期,牧師定了一年的考察期,一年後不後悔才能結婚…

18、

19、沒有戶口、沒有身份證,只要信用卡地址在這個區,你就是這個區的人,游泳池隨便用,小孩就近上學

20、面子真的不值錢,自己爽旁人的目光和評論都是P

21、工作無高低貴賤之分,尊重自己的工作。舉個例子有次我想幫保潔阿姨做點事,結果被她很嚴肅的教訓了,告訴我這是她的工作,請信任她的專業能力讓她獨自完成。

22、習慣性多管閑事。在街上看地圖5分鐘內會有人問你要不要帶路,陌生人開玩笑,互相幫忙舉不勝舉。(大城市差點)

想到再補充。


關於家庭內的關係:

  • 妻子/丈夫不僅是我的另一半,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尊重他的選擇,考慮他的感受。

  • 兒女不僅是我的下一代,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只教他如何選擇,尊重他的選擇,並且捍衛他們的自由和隱私。

  • 女婿/兒媳是子女的配偶,更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家的『附庸』,我沒有權力對他指東指西

  • 父母不僅是撫育我的人,更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沒有義務幫我帶孩子。

關於社會關係

  • 清潔工/服務員只是在做他們的本職工作,沒有義務對我卑躬屈膝,我也沒有權力對他們趾高氣揚。
  • 我尊敬你,不是因為你是貴族,你有錢權,你英俊美麗,而是我尊敬每一個人,包括你。


婚內強姦的法律概念,東方覺得隨時讓老公爽是老婆的義務。


1. 健康人概念 (well-being)

暫時還不知道這個的確切相對應的中文翻譯是什麼,但是這是現在比較澳洲常見的一個健康概念。這個概念非常廣泛,具體定義可以參考wiki。我的理解就是使用各種可以使用方法,保證個人(個體)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和積極向上,以及讓人感覺幸福。

健康人概念的內容一致在變化,有些已經形成系統,有些還是很碎片。不過具體來說是以下一些常見的方式:

  • 定期檢查身體
  • 定期健身
  • 飲食健康營養
  • 控制身體指標
  • 平衡工作和生活
  • 減少壞習慣
  • 定期檢查生活環境的安全性。

當然具體內容會有更多的細節。這裡就不細說了。

然而更加重要的一點,國家和社會一起努力創造一個健康人概念的環境。國家和社會也願意推廣這個概念,不管是因為商業原因還是希望人人健康可以降低醫療負擔的原因。這裡組要表現在大力限制吸煙的便利程度,醫療保險和醫療福利。公司也會經常組織一些健康人項目比如常規視力/聽力檢查,提供水果等。

中國我覺得最接近的健康人的感念應該屬於養生了,但是我並不認同養生學,養生學更像玄學,心誠則靈。個人認為養生學是有健康人概念的想法,但是方式大部分錯誤。

2. 吸煙

有人說在國外,吸大麻和吸香煙一樣容易,而真的在國外呆過的話,真實的感覺應該是吸香煙和吸大麻一樣困難。

由於well-being概念的逐漸深入,澳洲政府一直在創建無煙城或者無煙國,更是希望下一代人無人抽煙。所以限制是越來越嚴格:

  • 室內不能抽煙,包括公共場所的室內,自家公寓和旅館。
  • 學校內部和周圍不能抽煙。
  • 香煙不能打廣告
  • 香煙包裝統一,自能打上自己的牌子和恐怖的香煙危害圖片和文字,其他地方全部留白
  • 香煙18歲以下不可以購買,提供給未成年人香煙是犯罪
  • 香煙不能公開購買,販賣香煙的商店必須將香煙遮住,不可以讓任何客戶看到。客戶自能詢問購買
  • 入境時候自能帶入2包香煙(50根)左右。而且未來可能會更少。

另外政府鼓勵戒煙,戒煙有戒煙補貼,另外藥房裡面的戒煙藥品也是品種豐富,放在醒目位置。

====恐怖圖片預警===

-

-

-

-

-

=========

這是香煙包裝的樣子

3.18歲以下不能做的事情

這點國外法律和國內法律相差有點大,當然也是各種原因造成的

國外18歲以下不能做的事情是:

  • 買煙吸煙
  • 買酒喝酒
  • 去pub
  • 購買其他18歲以下禁止的東西。

國內18歲以下不能做的事情是

  • 進入遊戲廳
  • 進入網吧

國內沒有分級制度,所以沒有所謂的「未成年人不得觀看的」的東西,如果真的有,那也是全年級禁止。而進入遊戲廳和網吧,這個就是家長的功勞了。

4.開車規則

讓道規則: 澳洲有很多道路,太多道路以至於不可能每個交叉路口都能裝上一組紅綠燈。所以,有一套系統的讓道規則。大致原理就是轉彎的讓直行的,環形車道和無信號燈讓右邊(澳洲是左邊車道駕駛),give way和stop牌的車道讓行,人行橫道上有人必須讓行。

沒有小轉彎:澳洲開車紅燈必須停下,沒有所謂的小轉彎(左轉彎)

醉酒駕駛:犯罪,嚴重時候等同於謀殺。

開車不能使用電話:這裡的原則是,開車的時候不能使用任何使人分心的東西,如果是手握gps也不允許。但是政府重點加重的是手機,開車時候打電話,扣3分(12分制)不說,還要罰款400澳幣。

安全帶:不但前作要綁安全帶,后座也要綁安全帶。后座者不綁安全帶,罰款500澳幣.

以上可以發現,澳洲開車規則是以安全第一為主的,盡量避免任何可能導致危險的行為全部禁止。所以習慣了澳洲開車的規則的人,回到國內,會覺得國內交通十分危險。

5.參考文獻或出處

這個更像是有學術背景的人和非學術背景的人差別。不過由於中國教育長期的應試教育,從小到大被灌輸的標準統一答案,給國人按上了相信「權威」,尋找「標準統一答案」的習慣。就是有高等教育的人,也有這樣的習慣。所以往往一個信息,往往有先入為主的習慣,把第一個看到的信息當做統一的標準答案進行學習記憶,然後當做真理長期奉行。還有老師的各種遊記和經歷,也由於權威效應的單向傳播,往往被學生當做真理並加以傳播。

所以國內容易傳播謠言,那些不可信的微信轉發也更是像病毒一樣隨意傳播。因為傳播之人,只看文采如何,內容如何,卻從來不問參考文獻和內容的原始出處。

有過長期學術訓練的人,往往很看重文獻參考和來源出處,會根據這些文獻和出處來判斷內容的真假。更習慣於把一篇沒有文獻參考的文章直接劃為不可信的習慣。而且參考文獻的可靠性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參考來源不可靠,直接劃為不可信,比如你引用wikipedia的文章(大學學習是不允許引用wikipedia的文章)。

國外教育的學術教育十分長久,大學之前就已經有系統的學術教育了。而且本科寫文章時候必須有參考文獻的支持。而且國外有高等教育的人的比例比國內人多。所以國外很多人沒有可靠的消息來源,是不會亂傳播東西的。傳播消息的時候大多數人也會加上原始來源來證明自己消息的可靠性。

當然這一點,國內也在持續改進,看到很多知乎的答案有一定的參考文獻給出,還有像果殼,松鼠這類知識性博客,也是會提供一些參考文獻。只是這類人實在太少了。


《傲骨賢妻》里多次展現Alicia和自己婆婆的關係。比較深刻的一點是,很明顯媽媽對自己的小孩的parenting上有絕對的話語權,就算是婆婆,也沒有資格插手干預甚至隨意給小孩輸出價值觀。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媳婦是可以義正嚴辭的提出抗議並請婆婆停止的。Alicia也的確是滿拼的。。不過這種思維在中國基本上就攤手了

上面還提及了dating的,就是確定是否exclusive之前其實有很長一個階段,兩人可能做了很多男女朋友的事,但不代表雙方是就在跟這一個人好的,沒有確定之前願意跟多幾個人好通常也是在對方情理接受範圍內的。不過在中國大概是男生只要一表達「我喜歡你」這四個字,就所有的 title從男朋友到老公到男僕到女婿都一把被扣上。

距離!距離問題!老有人(基本是女性友人)隨便就把手搭我肩上,或者勾我的手臂,或者拉我的手。。。所有人都是需要安全區的嘛

反正基本上國外就是更注重獨立性(人際關係也更疏離),國內就更注重大家庭。中間的思維模式就是有不同。


卸腰。

1.專業,未來發展方向完全取決於興趣愛好

我認識好多美國人,已經大三大四了專業還是undecided。更誇張的是,轉兩,三次專業對於美國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只為一句"不喜歡了"。你也可以說這是任性哈哈,不過美國家長都願意砸銀子全力支持寶貝兒子寶貝女兒~並且不加干涉。

至於家境一般支付不起高額學費的孩子,貸款!打工!這種事在美國就像吃飯一樣普通。

2.信仰

這個有人提過但我還是忍不住說,因為我至今也忘不了一個美國大叔聽說我沒有信仰以後吃驚的帶點憐憫的眼神:"But you gotta believe in something!"

3.對於親密的定義

這點也可以說成美國人的獨立意識,但又不完全是。單講女生。關係再親密也不會手挽手或者勾肩搭背。(不然會被認為是蕾絲邊的!)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每天黏在一起或者聊起天來事無巨細。每個人都特別有個性!都給人一種沒了誰都可以過得很好的感覺!感覺這點國內軟妹子值得學習。

4.SEX

這個大家都懂。但去了美國才發現開放程度比我想像的還要……@_@比如說,女生double room可以分別帶男友回來然後"各干各的"互不干擾。很多寢室門上的裝飾是用TT完成的,並且旁邊註明如果需要歡迎隨時撕下來使用……

最驚悚的是一天早上我去打工(整理寢室樓的公共區域)。剛推開lounge(類似於一個大客廳,有沙發桌子電視,娛樂功能兼樓層開會場所)的門,就看到地攤上有一個捲起來的被子,額,還在動。聽到聲音以後露出兩隻腦袋!我一個趔趄:"Im soooo sorry I didnt mean it"然後趕緊後退想出去。結果金毛小伙咧嘴一笑:"Thats ok, you can stay here if you want!"當時心中萬匹草泥馬奔騰而過…………if you want…………

暫時想起來這麼多。

歡迎補充。


尊重


謝邀

一時想不起來多少,順著題主的方向補充一下,1是倫理問題,2和3都是職業習慣問題:

1,不承認內在情緒感受的正當性,也就是說Inner child即使說出來也會被罵回去。

(1992年以前還不承認物質慾望的正當性呢……)

2,除了有職業習慣的人之外沒有在做一件事之前模擬測試一下的概念,如萬戶坐火箭,還有最近的詠春高手被散打冠軍踢斷肋骨,純屬電視台冒冒失失把互相水平不了解的人放在一起打。

3, @尼克余 所說的財富快車道與慢車道的區別,實際上相當於工商業文明習慣指數增長、農業文明習慣量入為出。東方人對這種期望未來財富指數增長的模式不適應,除了個人理財也反映在對經濟政策的看法上。政府更懂現代化、看重GDP持續增長,而一般人從習慣和倫理出發看重結構調整。

如何評價四萬億計劃? - 中國


我就想提醒你們注意審題,西方人不等於只有美國人,東方人也不光是中國人。問的是東西方差異,不是中美差異。


無罪推定。


1、Dont Judge.

一個人是否結婚,和誰結婚,和哪個性別、那個膚色的人結婚,對其他人的利益並沒有影響,這是客觀事實。但很多人卻總覺得對他有影響似的,禁止他干涉別人的自由,就像吃了多大虧一樣。

2、職業道德

無論對方是什麼身份,醫生HR律師都到對其提供服務,如果不,就是違背職業道德,以權謀私。但很多人一邊辱罵著貪官污吏,一邊總想著掠奪程序正義,追求所謂的結果正義,殊不知這也是一種貪污。

3、要想列舉還有很多,我覺得很多東西方差異,都源於基礎哲學的差距;東方人遵循修辭和心理,將非理性的心理作用視為正義,而西方人遵循邏輯和大腦。


更適合現代社會的約會文化。

比如男女雙方可能在have sex的階段仍然只是停留在I like you的層面,不輕易進入到說I love you的階段,這樣有更長的時間熟悉,也不會因為不合適不歡而散,算是和平分手。

相比之下,東方思維中更多的是既然發展到床上那一步,關係就已經確立了。

約會文化可參考知乎用戶的答案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74565/answer/16457599


1. 平等尊重:美國不會因為你窮or如何如何就會對你人格上的鄙視。比如你家裡窮的不行的人和家裡有錢的不行的人都是一視同仁的,一般不會帶有色眼鏡區別對待。

2.禮貌:美國人都太有禮貌了,開門幹嘛都說thank you,隨時sorry掛嘴邊。以至於都成了習慣,不會因為說讓座沒有說thank you就大打出手

3. 不憎富:美國人對待富人的眼光就是,人家厲害,人家luck所以人家富,人家富的是理所應當,我應該更加努力。而中國大多是,咦為什麼他比我富,一定是他貪污or違法or等等等等的不法手段了,我要把他搞下去。

4. 自信:這點真是我覺得我最佩服美國人的。不管怎麼樣,都是特別自信的,即使窮的連午飯都吃不起,還是能自信的去泡姑娘,這種天生PUA技能點max的種族我也是醉了。


不以「我是為你好」為由強姦孩子的思維,不僅強姦,還要求孩子承認自己很舒服,很享受,幸虧有你,要不我這輩子就完啦!


Hook up和date等等區別。西方人可能對relationship的確定更慎重,界定的很鮮明。與東方人迅速進入一段情感關係不同,西方人這樣的習慣,看似不負責任,實際給兩個人做出更理性的選擇留出了餘地,還是有其合理性的。

對家庭的態度。獨立性和責任感並存,但不會像東方人一樣過於依賴一段親密的關係。

身在帝都,前一段時間在做和外國人相關的微電影的劇本,順便採訪了一些學校里的外教。一點點小觀感,願與諸君共享。:)


1、父母和子女之間並沒有什麼恩,子女對父母是不具有贍養義務的,而子女滿十八歲以後父母對子女也是無需盡撫養義務的;

2、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核心,另一半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子女成家以後父母不得插手子女的家庭生活;

3、男女平等,夫妻雙方都是獨立個體,即便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她的勞動也會得到應有的尊重。儘管歐美也有大男子主義,但更多以一種騎士精神為依託,強調保護女性,不像中國這種以壓榨女性為榮的大男子主義;

4、長幼無序,在歐美只要滿了十八歲,大家就是平等的,七老八十的老頭子和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之間可以像哥們一樣喝酒聊天;

5、家醜可以外揚,尤其是一些關乎到公共安全的所謂「家事」,例如家庭暴力,一定不能袖手旁觀。當然個人隱私方面,西方也比中國人更尊重這一點。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