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上不可以只有一種主要語言,工作、研究、學習、生活都用它?
比如美國、法國、德國、俄國這四個國家搞個足球比賽,誰贏了,就學誰的語言,輸的全放棄母語。我們中國足球不行,就乾脆不參賽,直接學語言。過個100年,大家都不用學外語了,多好~
語言只有在誕生初期,是純粹的交流溝通、傳遞信息的工具。隨著一門語言的歷史愈發厚重,其所承載的內容也越多——這門語言下的文明不斷沉積在語言中,而語言又會反過來給養世代。
是否能夠意識到語言多元的意義,一定程度上指標了一個人是野人還是文明人。
至於全球統一共同語,乃至靠球賽來確定哪種語言作為共同語,這簡直是個連野人都想不出來的好點子。正好手邊在寫霍布斯鮑姆,就按照他的思路隨便說幾句。
霍布斯鮑姆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民族認同來源於三個方面:前民族共同體作為國家的歷史;悠久的精英文化傳統與官方語言;武力征服。其中語言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可見標誌,也是近代以來一個民族被承認擁有建立自己國家的權利的最可靠的標準。
在國家推行普及的中小學教育之前,並不存在一種「national language」,存在的只是作為行政命令的書寫工具和口語傳播產生的共通語。民族語言的建立與國家權力的合法性高度相關,政治意識形態在建構民族語言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語言的發掘、標準化(普通話)還是發明創造(漢語拼音,愛爾蘭語,希伯來語)。自從近代以來,民族語言對民族的發展與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當開始用民族語言出版教科書、報紙或進行官方活動時,代表了民族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
民族情感賦予了民族語言強烈的象徵意義,通過語言的一致達到文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一致,例如我們熟知的那句「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在剝奪法語的使用權,改用德語的民族同化的權力實踐中體現出語言的政治性。正如霍布斯鮑姆所說,「如果溝通與文化真的對語言民族主義具有重要性的話,猶太復國主義就不會選一種誰都不會說的希伯來語作為現代語言。」
語言同樣直接影響到了人民大眾對於民族性與民族認同的界定,被視為團結本民族成員的紐帶,起到了區別民族成員的作用。如果僅從第一反應出發,你會將一個不會說漢語的ABC視作自己人嗎?反之,如果一個「香蕉人」(無貶義)會說幾句漢語,哪怕他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毫無了解,這種認同感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
基於馬克思主義立場,霍布斯鮑姆認為民族主義與民族一樣有其產生、發展與消亡的歷史過程。但在近年來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民族主義思潮來看,這種民族語言的生命力仍然會持續下去,在世界民族大一統之前,使用母語的語言權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文化生存權。這就是世界各地都在發生的「保護語言純凈性」運動的原因。
護士衫下:日語中那麼多片假名表示的外來詞,會不會讓日本人覺得自己的語言「不幹凈」?
西班牙巴斯克民眾對政府語言政策說「不」-中國社會科學網
加拿大魁北克市長提倡更有力保護法語文化-加拿大站-東方網
假設全世界一瞬間都改說英語紐約音。
冰天雪地的俄國人不願意張大嘴慢吞吞說話,於是長母音全都變成了短母音,甚至由於語速太快吞掉了很多讀音,多年後就有了西伯利亞語。
歷史底蘊深厚、講究禮貌與含蓄的東亞人發現英語中的辭彙和文法遠遠不夠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創造出了很多新詞。而由於距離太遠,東京人創造出的新詞和西安人創造出的新詞完全不搭邊,多年以後就有了東京語和西安語。非洲某部落的巫師為了區別神和凡人,創造了神職人員的專用辭彙和語法,多年以後虔誠的信徒都學會了像神一樣說話,於是有了某種宗教語言。太平洋某個小島上的原住民過著打魚摘果子的幸福生活,大量生活中用不上的辭彙被遺忘了,甚至稍微複雜一點的語法都被拋棄了,於是有了他們自己的島民語言。等等…以上還排除了抵抗情緒。請試著翻譯一下「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你知道這些是祖宗的光輝遺產,更知道後世再不會有人繼承,有什麼感覺?也就是說,語言的統一需要消滅各民族現有的文化、歷史、宗教、民族性格等,甚至要消滅長相的差異以免由歧視產生新的語言。同時為了防止語言再次分化,需要消除地理、氣候、物產、經濟等差異,而且保證未來任何新生事物和辭彙都要第一時間普及到世界各地。即使都做到了,即便地球是平的,但空間的差異是永遠存在的,人總是有家的,生活在A地的人自然對同在A地的人更有親切感,而對5000公里外B地的人有距離感,500年後依然有互相聽不懂的可能。多樣性增加才是正常的。關於語言有兩個基本隱喻:
- Language as a Tool
- Language as an Identity Marker
從語言作為工具的角度來看,全世界用一種語言沒有問題,事實上英語正在起到這個作用;從語言作為身份標識的作用來說,絕不可能只有一種語言,因為身份認同首先就要求與別人不同。
因為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創11:6-7)
「作」音zuō。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甲:英語應該作為世界語言
乙:拼讀方便的西班牙語才應該作為世界語言
丙:我認為大家應該用漢字表記自己的語言。一組漢字,各自朗讀。
丁:我拒絕使用你們定下的世界語言,我愛用什麼就用什麼。
語言,不但是用來交流的,其實也是一種「工具。」服務於各種社會群體,尤其是國家政權。
一般來說,所有語言的數量一直是在不斷減小的。比如在中世紀(元朝,明朝和清朝前期)被認為是今天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一直到我國新疆地區通用語言,好比那個地區的英語的察合台語就在20世紀前期,隨著最後一批老人的去世徹底消亡。因為察合台語在這一地區的作用也逐漸被俄語所替代。
法國人在近代境內強行推廣標準法語,消滅普羅旺斯語,奧克語,布列塔尼語,乃至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居民原本說的德語等等,本質上也是推行國家統一運動的手法。而在義大利,義大利剛剛統一時,會流利使用現代義大利語標準語:托斯卡納方言(托斯卡納口音的義大利語非常好聽!尤其是妹子說真的太好聽了!!)的義大利人也就全部人口的3%左右。而在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統治波蘭時代,波蘭語的幾大方言也是滅亡了。
當然,有一些政府還是在這方面比較聰明的。比如德國政府有部門專門保護前普魯士人地區(比如格尼斯堡-東普魯士,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等)地區的方言和文化。至少收納進檔案里。希臘人也對希臘語本都方言(安納托利亞半島東北部),卡帕多西亞方言(安納托利亞半導東部)和愛奧尼亞方言有專門的保護。因為,如果不保護,這些語言的方言就會徹底死掉。
其實就我本人來說,祖母系的杭嘉湖方言如今一句都聽不懂;祖父系的山西南部方言略微能聽懂但不會說。西安話能挺能說,但算不上標準。其實西安也是普通話普及非常高的地方。我想這恐怕也是未來許多小語言,方言的命運吧。
其實也有一些小地方有相當,值得學者們去研究的文化。比如,希臘和土耳其的國酒其實是同一種東西:一種加了香脂的大茴香酒。而這種大茴香酒的一種核心原料產自一個叫希俄斯島的小地方。而這個小島,在近代曾經被土耳其人兇殘的搞過一次大屠殺。目的是鎮壓希臘人的起義。當然了,當地的文化也就這樣斷絕了。大家可以想一下,一個盛產,稀缺但重要原料的小島,靠做這種生意,假如不是一個高富帥,成功人士培養基,可能么?
當然了,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典型案例就是近代的以色列人復興希伯來語。不給,類似的,愛爾蘭人復興凱爾特語基本上以失敗告終。
當然總體上,大語言擴張的速率是dominant的。我想我們這一代人就會經歷許多小語言的滅亡。
所以,這語言的,背後,其實就是政治。比如我個人是zici在藏族和維族等少數民族的年輕人中進一步推廣漢語普通話的。因為這樣也更方便他們融入,以漢族為核心的東亞工業化歷史進程中去。這恐怕會有一點像歷史上在奧地利德意志人的帶領下,捷克人和匈牙利人最終也實現了工業化和近代化。當然這絕非否定他們文化和語言的意義。
世界語_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
慢慢看吧,解釋得挺詳細的了。
你這樣強制的搞肯定不行。
這種事情,靠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方言以後會走向滅絕嗎?本地的方言會在有生之年走向滅絕嗎?www.zhihu.com總會有那麼一天的,所謂「世界大同」,但可能要很久很久……
貼一個關於電影《降臨》裡面的台詞:
其實,文科生也可以拯救世界的。
有,python
"索緒爾之所以提出任意性是語言符號的根本屬性或第一原則,是因為語言符號不但被動地承載世界的信息,而且還能動地通過所指對能指的任意選擇去創造意義。如果人類遵循以理性為原則為基礎的象似性原則去創造語言,人類語言的差別會越來越小,最終導致語言的一致性;人類的語言千變萬化,正是任意性帶來的結果,如羅賓森(Robins, 1921-2000)所說,語言的任意性才使語言具有不可限量的可變性(limitless flexibility)。因此,任意性才是語言符號的根本屬性,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劉潤清 《西方語言學流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3年8月第一版 123p
粵語和普通話也是同一種語言哦!他們都叫做漢語~(=°ω°)?誰叫語言是會分化的呢!
每種語言的背後都是一種文化。平時各種語言切換的時候,就有種自己在cosplay的感覺。思考方式,語音語調語氣,說話方式,統統都不一樣。。。
此問題可以作為延展,為什麼世界上不可以只有一家銀行,大家都用他.
我偏個題,如同 人類自有出路一樣
多樣性 才是人類文明不斷的發展進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