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走出舒適區?

安逸慣了,現在想要奮鬥想要努力發現自己脫離舒適區好難,有種動彈不得的感覺。呆在舒適區焦慮,離開舒適區難受。好睏擾


偉大都是被逼出來的

當我們在談論偉大的時候,我們是在談論什麼?偉大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偉大再大,也要從小處著眼。所以,在討論如何變得偉大之前,不妨想想是什麼在幫助我們成長。

我想,大概是環境。試想一下,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主動尋求改變,一定是某種環境的壓力,迫使我們有了打破現狀的衝動,而這種衝動點燃的內在力量,才是成長。

那麼,什麼樣的環境,帶來了什麼樣的壓力,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內在力量?

1.不舒服的環境

人心都是肉長的,動物的本性告訴我們,能吃能睡能做愛就夠了,因為這樣最舒服。但當人類有了思想,我們更希望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因為這樣才快樂。

顯然,為了得到更多,我們不得不為此作出努力,犧牲一些原本可以很舒服的時刻,讓自己變得不太舒服。

有人問,一定是這樣嗎?看一看你們家的旺財就知道了,一萬年前,它們在歐亞大陸上,是狼!

我想,人是環境的產物,這話大概也是不錯的。除去我們自己建立的道德和法律,優勝劣汰才是恆久不變的秩序。一旦你選擇了安逸,便喪失了改變的機會,這不是誰的錯,環境使然。如果你選擇了改變,也就間接地選擇了未知,代價是焦慮,這個過程叫做進化。

單就個體來講,為了活下去,每個人都不得不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或多或少,我們把這叫做成長。

2.跳出的壓力

現代心理學把人類感知外部世界並投射內心的呈像劃分為三個區域:

最裡面一圈,「舒適區」, 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情,自己可以處於舒適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學習區」,對你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也就是我說的不太舒服。

最外面一圈,「恐慌區」,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的知識或事情,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感覺最舒服的狀態自然是「舒適區」,因為在那裡我們毫無壓力,有一瞬間你甚至覺得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但我想最安全的地方大概也是最危險的地方吧。你有想過嗎?如果有一天人類滅絕了,你家旺財怎麼辦?

顯然,「舒適區」不宜久留,「恐慌區」呢?恐怕連逗留都有危險。所以,一個人最理想的狀態就是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適當挑戰性的東西,一段時間後,一部分的「學習區」慢慢變為「舒適區」,而一部分的「恐慌區」 也會相應變成「學習區」。

3.擴大的力量

當發現「舒適區」在不知不覺中擴大的時候,我們好像已然忘記了當初要跳出的衝動,轉而發現,對於「舒適區」,也許「擴大」比「跳出」更貼切。

區別在哪?我想渴望成長的動力來源無外乎自身追求和社會期待,而擴大舒適區就意味著總是在自身追求和社會期待範圍之內。

也就是說,不符合自己追求和社會期待的事不值得嘗試,雖然它在「舒適區」之外,但對我來說不值得讓它進入我的「舒適區」。

比如你特別喜歡旺財,突然讓你去養豬,我猜你多半是不願意的。

所以擴大和跳出的根本區別在於,「擴大」是在原有圈子基礎上畫了一個更大的圈,而「跳出」其實是在原有圈子之外又畫了另一個圈,雖然都在「學習區」里,卻沒有交集。

要說在這兩個詞上較勁有什麼意義,大概是想說明:做你喜歡的,新的。

一個偉大的人,必定是一個自我管理能力極強的人,即便沒有任何人的逼迫,也會主動走出「舒適區」,自我成長,自我突破。

你說我沒那麼偉大,只要快樂。那我要說,如果吃飯睡覺就能讓你快樂,恭喜你。如果不能,逼自己一把,也許你能更快樂。

反觀生活,往往「不舒服」的感覺會讓我們心情沮喪,現在看來,也許只是你剛好走出了「舒適區」而已,如果能夠抓住機會,逆勢生長,也許等待你的,是從未想過的明天。


我當初用的是跑步的方法。剛開始嘗試標準跑道2000米,不論用多長時間一定跑完,之後堅持平均一周跑4-6次。適應後,提高強度跑4000米(偶爾調整為5000米),再到10000米,並控制時間在60分鐘左右。

最後當我發現我培養出有規律的跑步習慣後,已經能很迅速的調整心態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了。


小時候,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將一隻青蛙放入預先裝有冷水的容器中,然後在容器底部慢慢加熱,在這加熱過程中,其體溫能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自我調節,所以青蛙沒有因為水溫漸熱而跳出容器,反而是因為水溫的舒適而悠然自得於其中,直到最後發現溫度變得無法忍受,青蛙這時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被活活燙死於水中。

這個故事的科學性暫且不談,看到這有想法的可以去知乎上找大神答案。

「水煮青蛙」其中道理,其實是一個人對漸變的適應性和習慣性,會使其失去對周邊環境的戒備,從而招來災難。

通俗點說,就是長期處於一個舒適安逸的環境中,人很容易被其舒適所迷惑,時間長了,會導致意志上消沉,能力上落後,但由於這個過程是漸漸式變化的,極不易被自身察覺,當某天,所處的舒適區域被打破,習慣「被圈養」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將會變得無所適從,直至被「扔下地獄」。

什麼是舒適區?

就是我們習慣保持的狀態、角色、和人脈,甚至工作和態度等。總而言之,它包括了我們習慣並形成本能的一切事物。

關於舒適區的話題,分析總結後,大概可分為這兩大派:

跳出舒適區

擴大舒適區

我們應該選擇跳出舒適區,還是擴大舒適區?

無論選擇跳出舒適區還是擴大舒適區,其實本質上都是在自我突破,跳出說法沒錯,擴大說法也沒錯,只是對象不同,所處環境不同,導致選擇的方式也就不同,當然最後的結果也肯定不同。但是,後者的選擇方式比前者更有安全感。

與其爭論跳出還是擴大,不如就暫時稱「突破舒適區」吧。

為什麼要突破舒適區?

2010年是諾基亞的巔峰時刻,佔領中國市場40%的份額,其市場地位無人能動搖。但是也就是從那一刻起,下滑不可逆轉的發生了。

同年,第四代蘋果手機的出現和谷歌Android系統的推廣,一定程度上撼動了諾基亞的霸主地位,但常年處於舒適區的諾基亞,其管理層沉醉於市場第一的成功之中,享受著現有的成就,儘管當時市場份額有了下降小趨勢,他們仍堅信其他品牌的手機是無法超越自己的,可是當現實擺在面前,他們最終醒悟過來,卻已經沒能挽救一代機皇走向衰落的事實了。如此牛逼的企業,怎麼也沒想到會有倒閉的一天。

當時諾基亞的處境,就如水中的青蛙,水溫逐漸變熱,其不以為然,悠然自得,等最後驚覺情況不妙,卻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一、社會競爭力

舒適區呆久了容易使人滿足現狀,缺乏緊迫感,沒有壓力,得過且過。

很多時候機會擺在面前,此類人想的並非要如何抓住機會,而是想著:我現在挺好的,還是不要去自找麻煩,從而上進的潛能從而被消滅掉。他們對外界的新鮮事物逐漸失去關注度,變得不願意接受新認知,新規則,隨之導致競爭力日益下降。

長期的舒適安逸,猶如吸食毒品,纏身的毒癮會給人造成許多生活的假象,麻痹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意志消沉、喪失本該擁有的成長野心和動力,處於一種被所圈養的狀態,俗稱「圈養人類」

二、惡劣環境的免疫力

操場上經常可看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這句話。

鍛煉能改善人的心肌供血,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身體機能的新陳代謝,更重要的是,鍛煉過程中承受能力得以增強,在其共同作用下,人體對於外界衝擊和內部壓力的抵抗能力得到提升, 所以免疫力增強,身體自然不容易被病毒侵入。相反,對於平日缺乏運動的人,身體機能一天比一天差,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侵擾。

突破舒適區,更緊要的,是為了將來有抵禦突變環境的免疫力,某天舒適的環境一旦消失,我們不至於心慌和不知所措。

如何擺脫當「圈養人類」

  1. 重新認識舒適。舒適一詞的本意是正面的,是美好生活的體現之一,但在生存競爭這條路面前,它卻是一道障礙,不將其突破搬走,就無法在這條通往生存的路上繼續前行。
  2. 找到自己的舒適區。要解決問題,前提必須得先發現問題所在。思考並明確自身哪些領域的舒適區,並尋求突破方法。
  3. 變被動為主動。分享一段我的經歷,某天完成了繁忙的工作,晚上下班回到住所,二話不言就往床上躺著,打開某頭條App,本來想著看十五分鐘就去干別的事,但是頭條的「相似推薦」模式卻讓我看得停不下來,一看便是一個半小時,原本計劃好乾別的事,就此被耽擱了。所以,我們在無事可做的時候,往往最容易陷入舒適的假象當中,並非說我們不能享受舒適,但得有個度,要把享受主動權握在手中,不要被舒適所支配、所圈養。
  4. 坦然接受失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是不敢接受失敗,要用坦然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失敗背後的原因,都可看成是某個舒適區其中的突破點,及時抓住這個點,更有利於在這舒適區實現突破。
  5. 提升認知水平。寫到這點,不由自主想到多年前學習過的馬克思主義其中的一個哲學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我們的認知是由社會客觀存在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認知水平得跟上社會的發展,違反者將會逐漸落後於社會發展,失去競爭力。而突破舒適區,認識到這一點我認為尤其重要。

-------------------------------------------------------------

除上文所述外,下面三個點也同樣重要。

一、提高持續待在舒適區的能力。突破舒適區,人人都可以,只要心中激情仍在,但是要持久待在舒適區以外,卻並非人人都能,其意味著會伴有長久的不適感,讓我們產生不適感的事情,通常都是難以持久的。那應該如何提高?下面的第二、三點很重要。

二、認清事實。知道自己哪些舒適區域能突破並取得成功,哪些區域會失敗。也就是不要盲目地選擇舒適區,而忽略該舒適區對自己的價值(和自身規劃有沒有交集),簡單說就是選擇舒適區的時候,不要遠離本身舒適區,否則進入到恐懼區會適得其反。

三、合理安排學習與社交的時間。別一味通過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來幫助走出舒適區,事實上,社交也是突破舒適區的一種途徑,它可以讓我們接觸不同的人,通過別人來了解自身,得到反饋,更快地找到自身的舒適區和與其突破的方法。

用古典老師的一句話結束: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滿,因為生活能給你的遠遠超過你的想像。一定要讓你的生活空出一點,最好是七三比,70%的時間努力增值自己,30%的時間不要抱任何想像,持續社交,持續點開人生的超鏈接,才有機會讓那些可能的東西湧入你的生活。

————-----------——————————-------

以上是個人對結合經歷對舒適區的一些鄙見。

如果你想閱讀更多方面的思考,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與集】。繼續看下去~有福利哦

如果你想進一步提高對工作、學習的時間安排與管理,可以關注公眾號【與集】,公眾號內有個人整理收集的關於【時間管理】方面的工作學習方法。

現在只要關注【與集】,在對話框回復關鍵字「時間管理」,就可獲得相應的資源。

最可怕的不是不努力,而是故步自封,自欺欺人,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永遠在自己的階層裡面努力。


Just do it。。。

感覺到了自己的不舒適區的時候,在對一件事感到緊張,恐懼的時候,而這件事對自己而言又是一個很好的突破的時候,強制自己去做就好了,簡單粗暴

多次堅持的結果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會變高,自己也會更加勇敢,更加善於挑戰,一個正循環

10:55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冬天洗熱水澡的時候,如果直接跳入放滿溫水的浴缸,會熱得受不了,汗直接從額頭飈出來。

你聰明的做法是,先站在浴缸邊,用水試試水溫,然後再輕輕撩起一捧水,灑到四肢,再撩起一捧水,灑到身上。然後你試著把整條腿或整隻胳膊浸到水裡,再把另一側浸入,然後慢慢蹲下身子,直到整個除頭部以外的軀幹沒入水中。

這時水溫還跟之前差不多,但你顯然已經適應了。不久你就可以安然享受一個舒服的熱水澡了。


首先,您意識到了這一點,很好!

其次,我認為沒有什麼特別好的方法。這是一個決心的問題。

再次,自己好好分析分析自己的舒適區,為什麼在舒適區會焦慮?是沉迷於遊戲么?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

很多時候,你想明白了一件事,就知道了該怎麼解決。解決在思考問題本身的過程中即已完成。


問:作為一隻快被溫水煮死的、沒勁撲騰的青蛙,怎麼從鍋里逃生?

答:喊一嗓子,被同伴拽出去


舒適沒錯,但是你要看有一天這種舒適區沒有了,你能不能在這個現實和殘酷的社會裡面安然地生存下去,說白了就是你能不能不靠家裡的背景你依然娶得起老婆,買得起房子,對人生有了很全面的認識和計劃!而不是被人家安排今天在哪裡上班就在哪裡上班,這個月給你多少工資你就拿多少工資


推薦閱讀:

課程介紹:政治理論的研究方法|城與邦
如何寫好讀後感(讀書筆記)
如何正確認知和提升自己的「格局」「視野」「高度」?
談方法論·番外篇(一):一般化公理

TAG:方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