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作者如何處在一個能釋放潛在的創造力的狀態中?

首先要選擇一種立場,每種立場(政治、民主、民生、民粹等等)都能誕生出好的藝術作品,也就是說不管你是畫家還是廣告設計師,都能有很好的成就,然後是自我的心理建設!!!當你的心理素質達到可以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感到孤獨的時候,就會戰勝一切


我想大概在今天之前我都不真正明白什麼是創意。

今早的英語課,老師讓所有同學一起做brainstorm,他讓我們走入潛意識,抓捕腦子裡的任何信息(anything),然後寫下自己的idea。

5分鐘之後他走了一圈,一直在說no,no,no,他說我們都錯了,我們誤解他的意思了,我們的想法都太漂亮,太成型,太酷了。"Brainstorm is ugly, stupid, and ridiculous. If its not, you are not doing a good brainstorm."

他也承認基於東西文化的差異,最初他對brainstorm的表述,沒有讓我們完全理解和抓住。他接著說,storm給我們帶來降水,給我們帶來水資源,但實際上也給我們帶來了破壞和災難。brainstorm也是一樣,它可以給我們帶來bright ideas,也會帶來ugly, stupid, ridiculous ideas. 只有當brainstorm足夠ugly, stupid, ridiculous的時候,我們才真正進入了大腦深處,才真正生產出一些我們「伏在桌上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的東西」。而當我們只寫下那些bright ideas,那說明我們的思維被限制了,我們沒有真正走進潛意識。

這時我突然對所謂的創意增加了一些認識。在我之前接受過的所有教育,對於創意的定義都是:基於某個基礎,某個範圍(比如科學,審美),在限制之下,做出一些與他人不一樣的東西。簡單說,我們創造idea目的性太強,限制太多,是「在可能的範圍內做出不可能的東西」,但西方不一樣,他們創造idea沒有太多目的,不受任何限制,可以說是「在不可能的範圍內做出不可能的東西」

實際上我們的教育系統也在教我們創新,但這種創新,是走出常規二十尺,而西方文化的創新,簡直是奔出常規兩千英里。

我所認為的真正創意,是無拘無束,沒有經過任何限制,篩選的原始idea,也就是ugly, stupid, ridiculous ideas。而生產這種idea最好的辦法就是brainstorm,就是去打破各種各樣的「檻」,什麼定律,定理,審美,「他人的看法」,實際上都屬於這種「檻」。生產原材料之後,走出瘋狂的潛意識思維,對這些ideas進行篩選,深加工,最後提煉最有價值的。

培養並提高自己的創造力,我覺得實質就是練習brainstorm。這對大多數接受中國式教育的人而言一點也不輕鬆,在我看來:

練習brainstorm = 練習如何走入自己的潛意識,練習如何在潛意識裡躍過那些檻,練習接受那些ugly, stupid, ridiculous ideas。說得誇張一點,就是拋棄先前的所有認知,打破限制,拋開一切,包括思考的目的,以一種未被開發的嬰兒視野去進行各種思維探索。

題外話:我覺得一般老外很樂意自我嘲諷,不諱將自己標榜為笨蛋之類,不只是因為他們的開朗。實際上他們的教育體系教過他們:ugly, stupid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必費力地去逃避這些,應當學會與它們相處,並享受這種相處的樂趣。他們對ugly,stupid,ridiculous stuff的包容和接納讓我感覺我之前有多麼狹隘。


在垃圾堆里找金子容易, 還是在金庫里找金子容易?

有些人靠咖啡, 靠酗酒, 靠熬夜榨乾自己, 拚命擠創意.

其實, 越浮躁, 越看不清, 越拚命, 越看不透.

創意, 不能刻意. 享受創意, 才會頓悟.http://ZHK8.COM/free


排名第一的答案很好的說到釋放潛意識是一種ugly和ridiculous的過程,can『t agree more!

薩爾瓦多『達利在著作《魔幻技藝的五十個秘密》(&)中提到自己繪畫靈感來源的一個方法:

"為了最好的利用睡眠,你必須靠在一把硬背的座椅上,讓你的頭後仰靠在椅子的皮革背上,雙手必須懸垂在椅子扶手的上方,讓你整個人完全仰躺在椅子上...

做這個姿勢時,你必須拿著一把重一點的鑰匙讓你的手保持懸垂,你要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提著鑰匙的末端。在鑰匙下方你應該預先在地板上放一個翻過來的碟子。當你完成了這些準備步驟後,你要讓自己漸漸受到寧靜的下午的侵襲就好了。當鑰匙掉下來時,掉落到碟子上的響聲會驚醒你。「

達利很瘋狂吧,他明白多一點的睡眠儘管會讓人身心恢復,但是卻不足以記下靈感。雖然我自己沒有試過達利的方法,但是我很同意真正的創造往往是像他這樣在臨界的狀態下誕生 。

以下是我接觸過的一些方法,答案非常」不正確「,請不要輕易嘗試:

1 清明夢

了解具體清明夢請移步:有什麼冷門、小眾的愛好?

自己是多年狂熱的清明夢愛好者,清明夢簡單的說就是讓你有能力控制你夢境,訓練這一點需要拉長在半睡半醒的時間,同樣是臨界。

2 麻痹知覺

一樓答案說到,真正的idea不受任何限制,你不能為產生idea而產生它。藝術家的行為往往非常weird,是因為他們在有意識的突破社會常理和道德的認知,甚至生理常理的認識。我有一次晚上胃痛的失眠到很晚,為了能睡著覺,我就通過絕對集中精力去感知疼痛,慢慢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覺,我還是能感覺到疼,但是好像克服了恐懼和焦慮,拒絕了進化的本能給我的信號,並且過一會會就睡著了。

就我所知道,牛頓曾經為了感知光的色散,專門用一種極端的方法刺激眼睛,最後的結果是差點弄瞎自己,不過發現了稜鏡的折光。還有喬布斯患癌症的那段時期,就想要通過他禪修的專註來集中在疼痛上,而拒絕正規治療,最後癌症惡化。但是另一方面,他自己巔峰創造期的那幾年,我們看到的iphone ipad都只伴隨著他鬥爭癌症做出來的,在做產品這件事上,Jobs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毋庸置疑,他把自己的健康也當作產品。當然我們該認識到這種問題,永遠正確的方法就是科學得對待,接受正確的治療,精神只是輔助,過於依賴只會讓身體機能更加退化(抵制中醫什麼的話就不在這說了)。

3 嗑藥

我玩過大麻,coke,K。因為跳舞,我有些朋友說過以前經常在比賽時候會去飛兩片葉子或者磕迷幻劑,然後狀態會感覺非常好,溜冰的太少了沒接觸過。為什麼有些毒品的生理成癮性很小但是還是無法解除,因為毒品能帶你去一個全新的世界,那個幻境可以得到一切靈感,等你去過了之後,憑人類的動物性的意志是不可能再回來的,其實想想這並不是什麼邪惡,這和為什麼很多成功的人在失敗後又會再次成功是一個道理,如果你去過天堂,你還能留在人間生活嗎?所謂靈感,無非」本天成「,我們不過是妙手偶得之,然後把它帶到人間來罷了。藝術圈子裡接觸毒品的人很多,要是只問方法,這是一個。

好吧,以上答案只是針對問題,為防止跳出來一堆政治正確的聖父聖母說,「難道創意就非要以犧牲自己為代價,一定要ugly一定要ridiculous嗎,誰誰誰誰積極健康不都一樣創作出牛逼的東西」。

看到過一個批評羅永浩做手機的回答:「耍耍嘴皮子就能成功,你讓我們這些腳踏實地的人情何以堪」 ,套用下這個句式:

」開開心心就想產生牛逼的創意,你讓那些抵押了自己人性和生命去改變世界的藝術家情何以堪「

這種人總是存在的,自己不做,就尊重和愛他們。

扯跑題了,不過最後,放村上春樹老師的一句話」 雞蛋和石頭碰,無論石頭是不是對的,藝術家永遠都站在雞蛋的一邊「。


其實我覺得,「創造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但是藝術工作者現在最大的任務未必是「創新」,而是「能產生有新意的作品」,這就簡單多了。

就好像上面說的頭腦風暴,我不得不特別悲哀的承認,我現在已經很難有很原生態的想法了,就是多年在國內的教育已經禁錮住腦子,創新能力就是不足啊。中西方文化反映在當代藝術也很明顯,比如現在國內大紅屢屢拍出破億高價的曾梵志,他的畫說不上多有創意,但是主題很新鮮,很多都有政治因素,還有之前沸沸揚揚的AWW也是。所以你即使不夠有創意,但是還是可以做到有新意且討喜的。

1. 多看。以畫畫為例,有新的畫展我經常會去掃一眼,你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啟發,比如思想、題材、色彩運用、材料選擇、展出方式,本來你的思維可能有局限,很多是沒想到的,但是看得多了可能就有新的想法,比如可以換一種介質作畫,去畫某一個特定人群,或者色彩上有所突破。

2. 關注時下。藝術家如果脫離市場也挺慘的,所以關注一下現在市場的走向,買家喜歡什麼,評論家什麼的,試著估摸一下未來又會流行什麼。

3. 經常思考自己。沒有自己風格的藝術家是可悲的,多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又擅長什麼,多做自我剖析。

最後說點旁門左道,很多人是通過外物刺激才保持頭腦新鮮的。有抽煙喝酒的,有喜歡夜生活的,有要旅遊看海的,有大半夜跑步的。只要不危害健康,找一個特殊的方法產生靈感沒什麼不好。


這個簡直……我小時候也想過這個問題,想的我要死了,不停地問我爸「你怎麼老能畫出畫來,你就不怕沒靈感吃不上飯嗎。」如果你在創作,那你就不怕沒靈感,如果你沒靈感,那你還沒進入藝術之中。當你看過做夠多的藝術品,領略了足夠多的美,你就明白,沒有任何手段能達到藝術,唯一能創造出藝術的辦法就是,你在藝術裡面。


推薦看賴聲川的《創意學》,他提了一個「動機」決定論震撼到我……


多看多欣賞多了解,打開眼界,擴大圈子,不斷地提升意識層次,眼界一定要高於表現力。

---------------------

拿繪畫藝術為例。

所謂眼界,是積累與素養的結果,是多年耳濡目染和涉獵分析的產物。

簡單的講就是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層次在哪裡?區別在哪裡?未來的方向在哪裡?等等。

表現力是類似於表現技法以及作品的表現方式。

如果表現力大於眼界,就會變成匠人。

眼界大於表現力,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藝術的道路首先在追隨,找到好的門派,先是喜愛,然後臨摹,歷練成熟的繪畫技法,發掘屬於自身的表現形式。

之後再是自成一格,引領、創造新的門派,新的方向,新的表現形式,新的美學規則。(這種一般都是大師啦)


1、學習社會學。了解國家國情,政治屬性,社會基本結構等。尤其在中國,政治影響並控制一切。

2、美學。設計服務於生活。因此作為一個設計創意者熱愛生活是最基礎的,還要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

3、心理學。若要得到受眾的欣賞,就要了解受眾的心理。

「還有好多就不一一詳述了」

總之,設計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的專業,設計創意者是雜家。不僅僅需要專業能力(基本的設計軟體,設計理論知識等)。並且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哲學、國學、心理學、社會學、邏輯學、美學等等。其次,經常瀏覽大師的作品,學習其中的精髓所在。最後,熱愛生活,認真觀察,發現生活之美。


本來啰啰嗦嗦寫了不少,最後都刪了,教主已經都說明白。


我認為,在大悲或大喜的時候會往往會釋放自己的潛能 ,悲傷大過於大喜。藝術工作者最好保持一顆不安分的心。這份不安分的心會讓你的大腦不停的要思考要怎樣才能安分下來,在你不斷動腦的時候,也行你潛在的創造力或者你藝術的源泉會在某個時刻從你不斷思考的腦子裡迸發出來。


豐富生活閱讀孤獨 藝術是純感性的東西 不過現在的藝術家都去跑市場了 湊熱鬧可不是藝術 哈哈


吃、睡、運動、放鬆、持續用潛意識思考。


世上沒有絕對的創意——因為每個人、每個事物,都受環境的影響,都是上下傳承的結果。

而,相對創意來自於一個人對時間的利用率——其實,也不存在浪費時間一說,只是——大環境下的普世價值,決定了一個人的所思、所想、所為,是否有其社會價值。


靈感是種肆意遊走的浪漫,


浪漫是沉浸在一個人內心的世界,


不逃避不孤獨,


時而大笑,


時而痛哭,


卻始終像個孩子一樣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


藝術無用論的時代雖已經遙遠,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明白藝術的重要性。我見過很多對藝術心存偏見的人,他們認為藝術是很虛妄的東西,不如實業來的有安全感,不如技術性的職業來的穩妥。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雖還處於信息時代,是以邏輯分析能力為競爭力的核心,然而隨著時代以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會改變的更多,更快,更不可預測。據說到了2040年,社會職業環境將從信息時代轉變為概念時代,核心便是創造幸福,實現自我。

那麼什麼是概念時代呢?即社會需求高概念化,感性的人才。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諮詢公司麥肯錫,二十年前公司員工有67%的MBA(工商管理碩士),然而到了十年前,這個比重下降到了40%,那到底是什麼人取代了這些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才?答案是MFA,就是藝術碩士。從很早麥肯錫就意識到有許多方面需要用藝術的方式表達,於是很多MFA取代了MBA。

什麼是藝術呢?說白了就是審美,通過各種方式傳遞情感。

就從館主自身來說,館主在沒有進入大學之前,其實就偏愛文學,平常也沒事兒自己寫寫小文章什麼的。雖然拙劣,可也是一年一年的的下來也在進步著,本想考個文科大學也算足以,可後來陰差陽錯的去學了美術,然後就考上了藝術院校,從而也接觸了藝術這方面。到了現在,館主依舊很自豪自己學了美術,為什麼?就是從根源上拓展到了這種區別於普通美的美。

普通的美在於感官,而藝術的審美在於心,心中的感受,情感,閱歷與經歷積累的表現力,最後達到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結果。而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根源就是慾望,興趣,個性的具體心理表現。藝術創作的本質就是傳達情感,使得別人體會同樣的感情。情感,這恰恰是每個人都具有的。我們社會經濟已經逐步發展到人們已經適應了基本的生存,良好的物質條件,這時人們的情感訴求就會逐漸激增,藝術審美更加會表現在各行各業上。

如此說來,可見藝術的重要性。

那麼怎樣進行藝術創作?於館主的經歷閱歷還很淺薄,也只能淺談。

從館主之前上大學的生活環境來看,學唱歌的,會去學習唱歌的技法,學音樂的,會去練習各種各樣的曲子。學畫畫的,會去學習素描,水粉,之後又區分各種各樣的專業,學習各種各樣的繪畫技巧和表現手段等等,這就是在提高我們外在的審美,提升聽覺與視覺對於美醜的辨識度。而藝術的審美,與我們現在大學生的人生體驗來說,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因為僅僅過了人生的前一小部分,經歷與閱歷的匱乏,去創作出好的作品實在是難上加難。而我們的大學的藝術教育,大概就是用學習的方法給我們一個創作方法的啟迪,在課堂上,在展覽上,在各種講座上,變相的增加我們的閱歷與經歷,從而有更多的機會去汲取創作靈感,在原本的技巧上增加帶有個人色彩的東西。

聽起來好像不太能理解,就彷彿館主年幼時看郁達夫,看劉亮程,看蕭紅等等,年幼時去讀書,很難去懂得作者的其中的意思所在,後來慢慢的長大,經歷了一些事情,才稍許明白,郁達夫是帶有悲憫關懷的孤獨,劉亮程是個人的孤守堅持,蕭紅的哀而不傷,當你理解其中情緒的時候,這時候你的內在審美以及視角就已經達到了不一樣的高度了,在創作的過程中,這些後來體味的感受以及創作手法在你經歷相似境況時,包括你聽到的,看到的,會讓人有一種特殊的的代入感,這大概就是可以去創作作品的時候了,以此慢慢的積累,因時間與空間的差異,從而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

再從我所學的專業角度上來講,我們對於構圖的運用,畫面的變換,鏡頭的的轉換等等,這些也是一種藝術的處理方法,效果也會因人而異。那些專業學畫畫的,前期大都會去臨摹作品,了解這種各樣的流派,各種流派的作品,代表人物,又去讀歷史,讀美術史,都是習得審美的過程,在前人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等等。

而在經歷相似經歷的人,他沒有這樣的審美,沒有這樣的方法,心中所感受到的東西就大相徑庭了。

正因為藝術需要長期的啟迪與積累,所以這是不能操之過急的事情,而且館主始終覺得藝術要有更多的技術服務才行,或者服務於更多的技術。對於剛出入社會的新人,就像操作一台嶄新的電腦一樣,技術是你的硬體,而藝術是軟體,有了硬體,電腦才能夠使用,硬體能在你軟體還能沒有成熟的情況下保證你的生存,然而有了軟體,電腦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你才有條件去創作自己的作品。

技術是出於生存的需要,前期是必要的,而藝術的審美確是應對於以後生存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為自身添加新鮮元素的能力,它潛移默化的給我們提供的一個大的模板,一個大的方法,隨著年齡與生活經歷的增加,它會毫不自覺的給我們的的人生悄然的上了一層底色,使得我們有更多的突破。

最後從館主的個人角度來強調一下,有很多學習藝術的人都忽略了文學,文學其實也為藝術的一種,但是現在卻被更多的區分出來。實質上,除文學之外的藝術創作,藝術發展了文學的表現力,而文學卻也增加了藝術的厚度與感染力,使之更加深邃與深刻。建議在座學習藝術的人不妨也去多了解些文學。

更多訊息關注我的訂閱號《創作生活館》哦!


多睡覺,放鬆大腦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