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改名為「長江」的原因是什麼?


在我國上古時代,「江」是個專用名詞,特指長江。有時也稱「大江」,如蘇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後來人們對長江的認識逐步加深,感到單稱「江」或「大江」不能完全表達它源遠流長的地理特徵,所以又根據它的特點起了個名———「長江」。「長江」之稱始於東漢末年。晉朝以後,稱「長江」者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的詩「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由於古代科學不發達,交通也不方便,古人很難認識長江的全貌,於是形成了很多的分段別稱。長江正源叫沱沱河。從沱沱河到青海玉樹段叫通天河。通天河的河床海拔高達三四千米,和長江中下游相比較,真可謂是通天的河流。通天河流到川藏交界處,便有了金沙江之名(因江中出產沙金)。金沙江在川滇邊界拐了七個大灣,在宜賓附近接納了岷江,開始稱長江。從四川宜賓到湖北宜昌長1020公里,因流程大部分在川境,故稱川江。川江納眾支流入三峽,水量驟增一倍以上。由於三峽多懸崖峭壁,故稱「峽江」。長江過宜昌後,江面驟然展寬,進入「極目楚天舒」的兩湖平原。此乃古荊州之地,故稱荊江。「長江萬里長,險段在荊江」,指的就是這裡。長江在岳陽、武漢接納洞庭湖水系和最大的支流漢水後,稱九江或潯陽江。長江在江西接納鄱陽湖水系後,流經安徽境內段稱楚江,因安徽古時屬楚國。江水流入江蘇境內,尤其到鎮江、揚州附近,為馳名中外的揚子江。長江流經上海,接納最後一條支流黃浦江入海,便走完了它6300公里的行程。


古人喜歡用單音節詞,我們現在更習慣用雙音節詞。

造字的時候,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甚至多個意思,基本不會用多個字表達一個意思(本來字就不多,這樣做多浪費呀)。古時,江就是特指長江,就像河就是黃河,淮就是淮河,涇就是涇,渭就是渭。當人們開始習慣雙音節詞後,所有河流都漸漸由單字名變為雙字名,「江」、「河」二字就成了其他江河補充音節的首選,而「江」和「河」本身也需要補充音節呀,於是就選取的他們的特點:一個長一個黃來作為音節補充,並和其他江河區分開來。因此就有了長江和黃河的名字。

應該說,從「江」到「長江」的變化不是改名,只是人們習慣用語的變化而已。

我們現在習慣用雙音節詞,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不太習慣單獨說「桌」、「椅」、「凳」、「鞋」,而更喜歡說「桌子」、「椅子」、「凳子」、「鞋子」。這些「子」字並沒有什麼實際意思,只是起了一個補充音節的作用而已。我發現這一點是一次和一位安康同學聊天中,他把狗說成「狗子」……


為了和怒江,嫩江等區別開來


「長」主要表達了長壽的意思。


怎麼改都不能沒有江!


推薦閱讀:

2016年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分析
長江流域的人,聽到黃河大合唱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總說中華文明起源是黃河文明,為什麼不是長江呢?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