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或鮮為人知的因蓄水而淹沒的建築或遺迹?

看到石峽書院想到的,記得家鄉附近就有因攔水蓄庫而淹沒的村莊


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居的遺址,其實已經淹沒在崗南水庫庫區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建築是從原址遷移來的。


說幾個我知道的。

1、永樂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芮城縣,元代道教壁畫集大成者。原址位於永樂鎮,50年代被劃為三門峽水庫淹沒區,整體遷移至現址,開創了新中國文物整體遷移的先河。

2、山西平陸縣城,老縣城位於五里堆附近,被三門峽水庫淹沒。

3、河北懷來縣城,老縣城位於卧牛山附近,被官廳水庫淹沒。

4、山西垣曲縣城,老縣城位於古城鎮,被小浪底水庫淹沒。

5、陝西潼關縣城,老縣城位於港口鎮(秦東鎮),被三門峽水庫淹沒(實際未蓄水到預期高度)。

6、陝西朝邑縣,因三門峽庫區移民整體併入大荔縣(縣城未被淹沒)。二華關大水,三城朝郃陽。千年朝邑縣治,就這麼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中國,有泗州城。

近年中國考古學家發掘了一個沉在水底超過300年的古城,名為泗州城,之所以這樣地大有來頭,原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剛好就在被淹凈的泗州城內,泗州城也有她自己的故事: 明祖陵 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冬,金兵南下,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留守棄城南逃,扒開黃河大堤,企圖以此阻擋身後追兵。決開的黃河,由泗達淮,黃淮合流,東浸諸湖,泥沙累積,河床增高,於是每逢河丶湖異漲,河丶淮丶湖相繼決堤。

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明代治水專家丶總理河漕的潘季馴實行「蓄清刷黃濟運」治漕丶治河方針,即「築堤障河,築堰障淮,逼淮注黃;以清刷濁,沙隨水去」。但這樣又人為把淮水蓄高,導致城中水位低於河水。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泗州大水,城中水深三尺」,「五月退,六月復入,民多流亡」。

到了清代,為了保障康熙南巡,又不斷利用洪澤湖為黃河分洪,反過來再為下游黃河「攻沙」,不斷抬高洪澤湖水位,洪澤湖成了「懸湖」。康熙元年到十八年,泗州共計6次遭大水危害。但康熙十九年(1680年),連續數十天的暴雨後,泗州城池被黃河奪淮的滾滾狂濤淹沒在洪澤湖底,再也沒有露面。

這個古老的城市,湮沒了三百多年,人們已經忘記了她的所在,只知道是在洪澤湖底。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治理淮河,其中一個重點是要開闢淮河入長江和出海的通道,以降低洪澤湖的水位。1963年特大乾旱,洪澤湖水位下降到歷史低點,一批大型石像露出水面,發現了明祖陵遺址。1993年和2001年,也曾經兩露出水面。

古泗州城發現也是一項傳奇,上世紀70年代,安徽省盱眙縣在建設淮河大橋時,偶然間發現一些碎磚片瓦。考古學家認為附近就是古泗州城遺址所在。1993年,盱眙縣文史辦在泗州城遺址範圍內調查出8處遺迹。1999年,江蘇省物探院和盱眙縣有關部門共同對遺址的位置丶範圍丶面積丶走向,外城牆丶內城牆丶月城的寬度丶深度丶殘存高度以及性質做了確定,並探測出城內的部分建築遺迹,由是展開了泗州城的考古發掘。

=====分割線=====

在外國,有阿根廷埃佩昆湖畔的埃佩昆(Villa Epecuen)是一座旅遊城鎮,沉在水底25年後重見天日。

Villa Epecuen 這個城鎮被淹及重見天日的原因,環球時報有這樣的報導: 埃佩昆湖的上游有大片的牧場,其中幾個大牧場主與當時的軍政府有很密切的聯繫,他們設想出了一個從遠處山區挖掘運河來灌溉土地的計劃。運河挖通之後,隨著一年又一年引水,下游埃佩昆湖的水位開始上升,威脅到小鎮的安全。軍政府為小鎮修築了一道環形的防護堤。這道防護堤又給了小鎮幾年的平安。雖然湖水水面越來越高,但外地人繼續來度假,小鎮的人也繼續建造新房子。直到1985年11月10日,堤壩被衝出一個缺口,居民和遊客四散逃離。

小鎮的轉機出現在1993年,由於運河持續引水,湖面繼續上漲,又威脅到了另一個城市卡威,卡威的居民吸取了埃佩昆的教訓,向政府施壓最終迫使政府截斷運河。自此,埃佩昆湖又開始了由於自然蒸發而水位不斷下降的過程,這才給了埃佩昆小鎮重見天日的機會。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地理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地理】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洞庭湖原貌是怎樣的 ?八百里洞庭到底有多大面積?

脫苦海:長江荊江河段九曲迴腸的原因?

脫苦海:有哪些一條河分成兩條河的情況?

脫苦海:為什麼荊江分洪要舍南保北?北岸為什麼形成了荊北平原和重要城鎮,而南岸則沒有,根本原因是什麼?

脫苦海:黃河未來幾十年有可能改道嗎?


白鶴梁。

wikipedia.org 的頁面

白鶴梁……是一座天然石樑,長約1600米,寬15米。在樑上有100多幅題刻……在長江漲水時被江水淹沒,枯水時顯出水面,因此也被看作一座古代水文站。有許多歷代文人(黃庭堅、朱熹、王仕禎等人)在此題刻,留下的3萬多字真跡,因而被譽為「水下碑林」。

因修建三峽工程,三峽庫區蓄水達到175米高程時,白鶴梁題刻被全部淹沒於水下30多米,不能露出水面。因此2001年中科院葛修潤院士提出「無壓容器」水下原址保護方案,在原址修建水下博物館,利用工程壓力原理,修建一個內外都有水的無壓力保護殼體,遊客可以從岸經過水下通道進入博物館,觀賞白鶴梁題刻。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於2009年5月18日正式開館。

2008年以「白鶴梁古代水文題刻」之名進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千島湖下的古城。


湖北均州縣城,真武大帝的神域凈樂宮,一個龐大的道教建築群,被丹江口水庫淹沒。


傳說中的古城伊拉克利翁。

據美華盛頓郵報最新消息,地中海地區的海底城市又有了新的發現,法國海洋考古學家弗蘭克-格迪奧的團隊發現了新的神殿舊址。這座隱藏在海底的巨大城市位於地中海東部,靠近埃及的尼羅河出海口,1799年一位法國士兵發現了一座羅塞塔石碑,一切由此開始。人們順著羅塞塔石碑的發現地繼續尋找,最終在距離岸邊50多公里的海域發現了一座海底神殿,但又一個發現打破了這裡的寧靜。

當地人們認為這只是古老的神殿遺址,並沒有太在意,直到考古學家利用航空遙感技術掃描時發現這個遺址並不簡單,方圓數十公里的半徑內都有人工建造的痕迹,海面下方數十米深的地方逐漸勾勒出一幅龐大的古代埃及城市的輪廓。

2015年12月底,科學家再次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在阿布基爾海灣發現了更多廢墟,一個龐大的海底城市赫然浮現眼前。

這座海底城市遺址的身世就成了一個閃光點,根據希臘作家希羅多德中提到了失落的世界,這座城市被認為是距今1500多年的埃及伊拉克利翁古城,古埃及法老們認為這裡是一個與外界溝通通道,因此在這裡建造了城市。

2001年,法國海洋考古學家弗蘭克-格迪奧的團隊第一次打撈出一座法老的雕像,進一步驗證了這個傳說。直到今天,在阿布基爾海灣靠近尼羅河出海口的地方仍然進行著水下考古工作。

美媒的最新消息披露,一位不明身份的埃及法老雕像被打撈出水,由於雕像在水下淤積環境中保存了很久,打撈出水後需要進行立刻保護,因此整個發掘工作非常緩慢。前不久還剛剛打撈出埃及死神奧西里斯的雕像,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法老的詛咒,氣氛有些凝重。


啊,只要安靜的去找找看當年三峽大壩庫水之下的長江沿岸吧!祖墳都不在了,何況建築物。


劉備託孤的白帝城,在三峽工程後被淹


濮陽,中華第一龍,被水庫淹沒


亞特蘭蒂斯古城

淹在大海里。

廣州的海珠石

據說以前是在陸地。


推薦閱讀:

美國科羅拉多河,壯觀與憂慮並存
星空里那一道裂痕是什麼物質?
人文地理是研究什麼的學科?可以幹什麼工作?

TAG:建築 | 水庫 | 人文地理 | 遺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