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孩剛發明的「水藻變油」技術究竟有多大意義?對石油等傳統能源會造成多大衝擊?
藻類產油(biofuel-生物燃料)很有前途。
新聞報道的那個Sara Volz的研究,沒多大意義。這裡說的藻類產油,主要是指藻類合成的lipid(脂類),提取之後使用。
現在能源有兩個重要的問題,1是價格,2是污染。
價格的問題上,直接從地里抽石油肯定是最便宜的。不過隨著石油儲量的越來越小,價格還是會上漲的,等到石油的開採高到了一等程度,別的各種黑科技(biofuel)就有發揮的空間了。前些年美國都開始挖頁岩氣了,不就是因為石油價格高。這兩天油價下來了,就又沒動靜了。
污染的問題上,Biofuel是有著很大的優勢的。你想想,在傳統的化石燃料上,要是燒完了只產生二氧化碳,大家都會認為是很環保了。可是隨著全球氣溫變暖越來越受到關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Biofuel就沒有排放的問題,因為你燃燒的燃料是由藻類進行光合作用後lipid metabolism 的產物,也就是說你燃燒時排放出的二氧化碳與在你合成的時候時吸收的二氧化碳抵消了。
生物燃料,至少在藻類的應用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是產能問題,Diatom(硅藻)雖然貢獻了全球大約20%的Primary productivity (初級生產量)(相當於全球森林的初級生產量。可是單位產量還是太小了。我們現在能達到的單位產能,才不到理論最大值的10%。
我們實驗室就是研究硅藻的。現在連硅藻的光合作用,和各種metabolism pathway(代謝 )都還沒搞清楚呢。真正想要用上,還要很久。
至於那個美國女孩(Sara Volz)的研究,其實並不是很重要。 她只是發現了一種殺蟲劑可以幫助篩選產油量高一些的藻。推薦你看我的這個回答。怎麼看待17歲姑娘將海藻變成「石油」的新技術? - zhang leo 的回答藻類產油其實挺早之前就已經是一個熱門的課題了,國內好多研究所和高校的能源院早就在進行研究和實際應用(武漢研究所和浙大能源所進行好多年了,其他地方肯定也早有了)了,甚至國內早就有企業在進行生產了,作為一個曾經參與過科研(只是淺層的)人,來說說認識。「水藻變油」能很大的緩解能源的枯竭,也更環保,所以必然會對石油產生一定的衝擊。而且藻類的種類很多可以從中篩選出更優質的進行馴化,得到產油量更高的,或者生物質更高的種類,不是不可再生資源,這些都是明顯的優勢。
但是由於目前在實際應用上還有很大的問題,比如1、藻類容易被污染(培養池中混入別的種類的藻),這是目前最大的問題,要解決就要很高的成本來造培養池,好幾家企業就是這麼倒閉的囧。2、目前還沒有特別高效的藻種,幾個比較好的種也還沒研究透基因原理。所以國外不清楚,但國內大型的培養基地不多,山東的青島還是東北的哪兒有,產業鏈要成熟要需要時間呀。
所以目前和玉米一樣,是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了,但是還不至於大影響石油,應該影響力還比不上頁岩氣吧石油作為一種能源,其用途不僅僅限於燃油,還是各種各樣的化工原料,例如我們的衣服,鞋子,路上的瀝青,生活中的塑料等等都離不開石油,石油是混合物,有重質油和輕質油等,不同的碳原子個數決定其偏向輕質還是重質,而藻類取代的可能是燃油這一塊,輕質燃油可能能夠取代,重質的就未必了,我想藻類所產生的油與這個重質成分應該是有差距的,應該是偏向於輕質油,而且很多化工原料,我想藻類是無法生產出來的,這就決定藻類很多方面不能取代石油,綜合來看,燃料上的取代影響會有一些,就像現在的可替代能源風能,太陽能神馬,都對石油有衝擊,但是新能源,包括生物能源,弄了真么多年,目前的進展大家應該是有目共睹,各種替代能源的都有各自的弱點或者不成熟的地方,還沒達到可以直接碾壓石油能源的地步,所以說,論衝擊,肯定有,但是不會是一夜之間擊倒石油,怎麼感覺現在是眾多小弟群毆石油大哥的感覺,哈哈,從實驗室產品到商業化運作我相信還有比較長的路程要走,但是對這一出現的新的技術突破,還是抱著樂觀態度,畢竟新能源取代舊能源在歷史的進程里是大勢所趨!
相比於原油,你想想藻類那原始狀態的能量密度有多低,能流行嗎?那得石油燒完之後了。再說了,煉藻還不如煉樹,煉樹又不如煉煤,轉回來了。化石能源本身已經是高度濃縮了的好東西。
每加侖2美元我信,媒體說每桶2美元....
然後過幾天再出個報道,說不小心報錯了單位?
這個叫生物能源,你翻90年代的生物專業大學教材一樣能找到。正在研發中的一個大方向的新技術而已,新聞中所報的事不用看也知道,無非就是又有了新的技術突破,這是好事。至於衝擊,離上市還遠著呢。這是生物工程,實驗室驗證技術完全成熟以後,8年能普及就算非常快的了。一般你就當20年為一個周期吧。
推薦閱讀:
※財新網旗下又細分為能源、健康、時尚等不同子網為什麼?
※核鑽石:人類發明最持久的電池
※新型鋰電池,延長4倍續航,是否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