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對未成年來訪者是否有什麼限制?

如果來訪者未成年,是否需要成年人的監護?諮詢師是否需要向成年監護人反饋一些情況,或是其他限制?

國內外在這方面是否存在明確的規定?


謝 @劉柯 邀。

這道題其實是在反應一種衝突,即兒童來訪者的監護者對治療進程的知情權和兒童來訪者自身的隱私權之間的衝突。

這種衝突在中國的兒童心理治療中,要比西方的兒童心理治療更為尖銳。這種矛盾衝突的原因有很多個方面:

第一,在中國,兒童來訪者的付費來源,是家長。他們付出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而且對於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來說,兒童心理治療的費用是不小的一筆家庭支出,理所應當的,他們作為付出者,想要知道孩子的變化,變化在哪裡,這是很正當的訴求。與西方的心理治療不同,西方的家長可以通過醫保的方式,分攤來自兒童心理治療方面的經濟壓力。這種在經濟壓力上的不同,就會帶來家長方面對於兒童心理治療效果上的態度的差異,中國的家長自然而然的希望盡量的以短程治療的方式儘快的獲得一個效果,而西方的家長則可以有更多的耐心。

第二,在兒童心理治療中,治療的對象是兒童,兒童會通過心理治療的過程獲益,癥狀開始減輕。但是假如家長沒有觀察到孩子的變化,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質疑心理治療的有效性。

在另外一個角度上來說,非常有可能發生的是,在治療室里,孩子因為與治療師的關係是良性的,所以行為問題得到了緩解,但是出了治療室,回到家庭中那種相對糟糕一點的關係模式中,孩子還是會出現行為問題,這樣的事情在兒童治療領域中,其實是屢見不鮮的。

而且相較於國外的家長來說,國內的家長對於兒童心理治療的意義還是了解的不多,並且對於孩子的覺察程度上來說還是相比較來說要差一些,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相較於西方來說還是有差距的。

第三,在中國從事兒童心理治療的人,多數是心理諮詢師。這樣的身份和西方也是不同的,在西方,從事這樣工作的人是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其實更像是老師,而心理治療師則更像是醫生。在這個治療的領域中,後者自然是更加有權威性,也更容易被家長所信任。相反的是,心理諮詢師需要在前期花費大量的精力去維持與家長的關係,獲得家長的信任。

第四,中國文化上來說,母子一體性的關係要比西方緊密的多。與西方文化中,尊重個體邊界的文化環境不同,中國的孩子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更複雜的家庭環境,依戀模式上也更為複雜。並且望子成龍、母憑子貴等等的文化思想,使母子一體性的關係持續的時間要比西方更長。這樣就使兒童的心理治療中的邊界會受到更多的來自家長的侵犯。而且這種侵犯,會極大的影響治療的進行。對於相當一部分中國的家長來說,心理治療的設置會給他們一種奪走自己孩子的感受,並且隨著治療的深入,家庭的問題暴露的越來越多的時候,這種雙方面的不良感受會使家長放棄治療的進程。

另外一個很複雜的現象是,不同的孩子對於隱私權的訴求也是不同的。同樣是6歲的孩子,有些孩子會很堅持要家長進來看看他們最後的作品,有的孩子則希望從頭到尾都不要讓家長出現在治療室里。當然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分析的材料,但是這種訴求的不同,其實啟示了治療師,對於隱私權也需要視情況而定。

這是我目前想到的4個方面的原因。所以,對於在中國從事兒童心理治療的人來說,來自於家長知情權和孩子隱私權上的矛盾,會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我個人對這個方面的一個嘗試是,我在前期的主要工作是,我會跟家長就孩子的一些想法進行溝通,儘可能的引發家長對孩子進一步的觀察。在中期,當我確定這個孩子的問題哪些部分是家庭的原因的時候,我會指導家長進行一些調整,甚至有可能包括在兒童諮詢之後再去對孩子的家長做一部分情緒的疏導,或者是夫妻關係方面的調整。在後期,我會把家長納入到治療的體系中,使治療以關係的導向作為結束。這個是我目前的對家長工作的思路。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歡迎討論。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重要。我就自己的經驗介紹一下香港和內地的做法。

一、香港的情況

未成年人接受心理諮詢通常需要監護人或家長同意,這一點上兩地的原則都是一樣的,但是具體做法就有很大差別。

1、社會福利系統內的未成年人心理諮詢服務

首先香港的未成年人心理服務大部分從社會福利系統內都可以獲得,通常是免費的,這點跟內地非常不一樣,因此做法就比較特別。

背景:在香港,提供心理諮詢(香港叫心理輔導)的有三大行業:臨床類心理學家(包括臨床心理學家、教育心理學家等)、輔導員(相當於內地的心理諮詢師)以及社工。通常未成年人接受心理諮詢的途徑大多是通過學校,而香港實行「一校一社工」政策,每間中學都一定有駐校社工,小學甚至幼兒園也大多有駐校社工,有些學校會有自聘的輔導員,所以大部分有心理需求的未成年人首先會接受社工的輔導,或者學校自聘輔導員的輔導,免費。另外政府會對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提供免費的教育心理學家、治療師服務,有些學校也會額外購買社工機構或政府提供的教育心理學家服務,學校付費孩子免費享受,政府服務或學校購買的服務通常需要駐校社工、輔導主任或校長轉介。

背景介紹完畢,說做法。駐校社工或輔導員如果覺得某學生需要開個案,通常會徵得家長/監護人的書面或口頭同意,看各學校或社工的派駐機構的要求。很多時候,學校里的個案都是老師緊急轉介,社工/輔導員需要立即做輔導,這時會在事後報告家長。家長一般都會同意,因為不需要家長付出額外的精力和金錢,並且這樣的服務算是常規服務了,家長的接受度都很高。如果孩子情況比較嚴重,需要心理學家鑒定或者深入的心理治療,比如測智商、測學習障礙、做遊戲治療等,通常會轉介到政府免費的或學校購買的教育心理學家、治療師那裡,轉介會徵得家長的書面同意。

對於青少年特別是輟學或經常逃學的青少年,還可能會在地區的兒童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或地區外展服務隊接受社工輔導,對於某些跟家庭關係特別差的青少年,可能會沒有正式的家長或監護人授權,但社工一般會盡量跟家長或監護人溝通孩子的情況。

註:以上所說的都是心理諮詢服務,但是實際中社工提供的服務遠超心理諮詢範疇,有一些服務是無須徵得家長/監護人同意的,比如被家暴、遭受暴力事件的孩子,則無論家長/監護人是否同意,都可能被保護隔離起來,在保護過程中就會接受深入的心理輔導。如果經過評估認為孩子必須長期接受輔導,通常會是行政系統甚至司法系統要求家長/監護人保證孩子長期接受輔導,這種情況要不要授權我就不太清楚了。

2、商業性質的未成年人心理諮詢服務

社會福利體系滿足不了的,就要求助商業性的服務,一般由教育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取得治療資質的臨床類心理學家、輔導員、社工)提供。這些服務一般都要家長書面同意。

3、保密原則

無論是哪種服務,家長對孩子的情況都有知情權。但是一般來說,服務提供者會盡量跟家長達成協議,同意心理輔導的細節可不向家長公開,通常只向家長講解服務提供者的評估結果、看法等,盡量不公開細節。這是兒童心理輔導者都要接受的訓練,如何在保護孩子隱私的前提下與家長溝通。

我熟悉的遊戲治療師一般會在家長的同意授權書中加上:請家長授權治療師為孩子保密。孩子有時會問這些事情會不會告訴家長,治療師一般會說,不會,除非你想我告訴家長;如果有特殊情況必須要告訴家長,一定會先通知孩子,解釋並取得孩子的諒解,而不是悄悄告密。不過實際執行時有時難免會跟家長講一些很小的細節作為輔助解釋,這時就是看治療師的功力了,怎樣在講細節時仍然盡量隱去隱私部分。

4、保密例外

根據職業倫理規範,當心理輔導中顯示出會威脅到孩子或他人的人身安全時,則可以打破保密原則。這時的例外就不只是對家長,更可能會對司法機構、立法機構、學校等。但做法仍然是必須要告知孩子、家長,這件事需要通報警方之類。

二、內地的做法

內地的情況我只了解規範的社工機構的做法,就簡單說一下。

背景:根據人社部頒布的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職業範疇包括心理諮詢,所以理論上社工也是可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的,當然具體提供怎樣的服務就要看社工個人的能力以及靠社工機構監管了。

1、家長/監護人同意及授權

當要給未成年人提供社工服務時,通常要徵得家長/監護人書面或口頭同意才可以開案。鑒於社工服務範圍很寬,心理輔導服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家長/監護人的同意是針對所有服務的,一般並不會針對心理輔導特別再獲得同意。但是內地人對社工的服務接受度較低,所以有時會有家長拒絕社工服務的情況,這時必須尊重家長的選擇。

2、保密原則

家長同樣有知情權,但是與家長溝通情況時會盡量隱去細節保護孩子的隱私。關於保密例外情況,內地的司法體系還不夠完善,就算有保密例外的規範在,也沒有什麼可用的地方……所以我也不知道保密例外到底是怎麼執行的。

另外駐校社工服務比較特別,由於涉及到學校的管理和要求,有可能服務內容會需要在學校留檔,比如心理輔導過程記錄等文書。有經驗的社工通常會備兩份文書,一份詳細版的交給機構督導和留檔,一份簡單版的交給學校。吐個槽,如此一來會大大增加社工的工作量,同時降低社工提供心理輔導服務的動機。

3、其他

內地心理諮詢師的通常做法我不太了解。我只知道我自己在深圳做遊戲治療,沿用是香港的做法,要家長簽授權同意書,同時也請家長授權我為孩子保密,只向家長告知孩子的進度和我的評估,非必要時不說細節。


這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未成年人接受諮詢是否需要監護人授權;二是與未成年人的諮詢內容對其監護人的保密設置。

我只說我的做法與考慮和我了解的通常設置。

第一個問題,未成年人我都是跟其監護人簽諮詢協議,那麼就肯定是要其監護人授權的。

這一點一方面屬於法律與倫理考慮,即保護來訪者及其監護人的權利,也保護諮詢師。

從實際操作上,這也是跳不過的。諮詢費需要監護人承擔,諮詢往返路程需要監護人支持,了解來訪者的生活環境信息,改善可以改善的環境都會需要監護人的配合。

有些來訪者是學校或者社區介紹的,或者有公益基金的支持,但仍然需要監護人授權。爭取監護人的同意和支持有時候要靠諮詢師的功力。但也常有監護人很抵觸的情況,這就不是諮詢師需要承擔責任的了。即使是監護人成為未成年人的危害,而未成年人非常需要心理援助,這也首先是社工和相關政府機關需要先解決監護權歸屬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原則上不向未成年來訪者承諾對其監護人保密。具體操作上根據年齡和發展水平會有一些差異。

對於幼兒,來訪者自己往往都意識不到保密需求。諮詢師會告訴監護人諮詢的內容。但是並不是原話和細節直接告訴,而是告訴監護人他們需要知道的,並以對來訪者的治療有益的方式。

對於兒童,一般會開始關心保密設置。我不會承諾對其監護人保密,讓他自己來選擇要不要告訴我。我的作用不是替他向對他更重要的監護人保密,而是幫助他學會怎樣告訴他的監護人,或者與他商量他希望我怎樣幫他告訴他的監護人。

對於青春期未成年人,也是不承諾完全對監護人保密,但鑒於他有更高一些的自主能力和隱私,會更尊重他的意願,傾向於讓他自己來告訴。

所以原則上來說,不承諾保密是原則,但告訴監護人的內容,時機,方式是有差別的,原則上是只告訴對來訪者的治療有幫助,監護人有權利也很需要知道的,並傾向於幫助他們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


一般情況下未成年人沒有同意治療的權利,治療需家長同意。在美國有些州允許藥物亂用或患有傳染性性病的未成年人首肯自己的治療,此外18歲以下未成年沒有極特殊情況是不可以獨自接受治療的。

然而作為心理諮詢師,將他們當作成人看待,保護他們的一些信息不被泄露是很必要的,這樣才能得到他們的信任讓他們積極配合治療,如果只能作為未成年人和家長之間的傳話筒,患者會覺得自己不被尊重,沒有獨立的空間,產生反感也不會積極配合治療了。但是畢竟初衷是為了幫助孩子做出好的改變,假如得知了孩子已經或將要像不好的方向發展了,這時候諮詢師/治療師就有義務通知家長,共同為了孩子的利益做出舉措。

所以,在一開始孩子和家長的時候諮詢師應該明確雙方關係,告訴孩子和家長什麼會說什麼不會說,會怎樣說,什麼時候說。要時刻知曉雙方的界限在哪裡,一旦孩子行為超出界限,要及時用適度的語言來跟家長反映情況。

Reference: http://www.apa.org/monitor/mar02/confidentiality.aspx


心理諮詢的人群範圍是正常不健康類的,諮詢過程是一對一在保密環境下進行的。對於未成年人如果是單獨前來的,不涉及保密例外的是可以進行心理諮詢且需要保密的,若涉及保密例外,則應該與監護人或相關機構聯繫。若是家長帶來的,除非是幼兒無法離開父母等特殊情況,同樣應該是一對一的進行諮詢,如果可以獨立進行諮詢的未成年人,可以在與孩子進行諮詢前先與家長溝通情況再與孩子進去諮詢,涉及反饋的內容同樣需要孩子同意。


很多進行心理諮詢的兒童的問題都是家長引起的,所以仍然要實行保密原則,不能隨意將兒童反饋的心理情況轉達給家長。


對於未成年人沒有什麼限制吧,我去過心之愛,那是有專門的青少年心理諮詢的,去的都是家長和未成年孩子啊。還是匿了。


實際上一般來說學校的心理諮詢都是學生主動去的,或者被家長帶去。一般來說會尊重學生的隱私,但在某些特別的情況下會知會家長,這也是為了保護學生的一種做法。


與流派有關

但按照國內目前職業道德來講,保證尊重和保密原則,就是無限制,不需要陪同

至於會談和諮詢治療中涉及到信息驗證和涉及保密例外或影響治療效果的要和監護人溝通,即使是成年人來諮詢有時也是需要家庭和社會支持的


先回答問題:

請注意:題主問的是"諮詢師",而非心裡醫生

目前國內對"心理諮詢"的法律規定很少

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諮詢,是否需要家屬陪同"並沒有明確規定

找"諮詢師",在國內很寬鬆,沒有家屬陪同,諮詢師也能接待未成年患者.

但是就醫,開藥,就是一個很嚴謹的事情

然後指出一個問題:

心理諮詢師,和心理醫生的區別:

首先,知乎上,就我知道的,以心理諮詢師居多.

心理醫生正規醫療事業編製,有處方權.

諮詢師是不能開藥的,比如一些抗抑鬱藥物,等等,這些藥物由於直接作用於神經,均為處方葯.

但目前,國內心理醫生非常少.

心裡諮詢師素質,水平,良莠不齊.

心裡諮詢師的經營場所往往是私人諮詢室,或者直接掛靠機構,比如你在大學裡能見到的那種諮詢師.

諮詢師的認證往往是這樣:

分級是

初級(三級):入門水平,很好考,不能做單獨諮詢,只能做實習諮詢師

中級(二級):可以做獨立諮詢

高級(一級):資深人士,業界翹楚

心理諮詢師的行業水很深.

不同的諮詢師在"心裡干預過程中(請注意,不是治療)"會用不同的方法.

有些人甚至會用電擊療法,等極端治療方案,比如某叫獸

我師成的這一(美國)流派.是以催眠治療為主要手段的.

看了我上述這些,你也許會覺得,諮詢師相對於心裡醫生來說,是雜牌軍?

其實不然

諮詢師的出現恰恰彌補了行業空缺.儘管沒有處方權,一個優秀的諮詢師還是能做很多事情的.

那麼深時候該找心理醫生,什麼時候該找諮詢師呢?

其實最簡單的標準是:

如果是嚴重的精神疾病,需要藥物治療的,比如抑鬱,精分,建議直接就醫

但是,一些生活中的困惑,比如壓抑,情感,等等,是可以找諮詢師解決的

沒時間了

先寫這麼多

贊同多會寫一個心理諮詢師介入的全過程案例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中,如何處理非自願的來訪者?
身體被掏空的焦慮生活
三十了還一事無成,該怎麼辦?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得體的退出
煩的時候你們怎麼擺脫?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