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的每個建築都有哪些故事?

零星知道一些,比如『滙豐銀行』到『浦發銀行』的歷史,印象中還有『遠東第一個空調系統』什麼的,能有人具體說說每個樓的歷史嘛?


貼一個收藏在自己印象筆記內的外灘建築介紹,出處忘了哪裡,如有侵權,請告知。

————

外灘,自19世紀四十年代上海被闢為商埠後,就成為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雲集於此。聯合哥特式的尖頂、古希臘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陽台,眾多經典交匯成上海乃至世界獨特的風景。

外灘1號 麥克倍恩大樓

1#麥克倍恩大樓→亞細亞大樓→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

建成於1913年。1966年前,英國殼牌公司和荷蘭皇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亞細亞火油公司長期租用這幢大樓的底層。1996年,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入駐至今。

大樓為一幢7層的巴洛克式為主多種形式並存的折衷主義風格大樓,設計者為英資馬海洋行。建築風格整體上屬於新古典主義式樣,立面構圖規整,正面有愛奧尼柱式的4根石柱,但在入口處設計了巴洛克風格的裝飾。

外灘2號 上海總會大樓

2#上海總會大樓→日軍海軍武官府→國際海員俱樂部→東風飯店

上海總會(Shanghai Club)曾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重要的社交場所。平洋戰爭爆發後,總會被關閉。敵偽時期曾為日軍海軍武官府。解放後,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了這幢大樓,改建為國際海員俱樂部,大門上加裝了挑出的大雨蓬。1971年改為東風飯店。

該樓建成於1864年,是外灘著名的建築,建築設計師為H.Tarrant,建築立面為三段式處理,2-3層中部有6根愛奧尼柱式的石柱,頂端各設置了巴洛克式的風亭,細部雕刻細膩優美。室內裝潢由馬海洋行的日本建築師設下田菊太郎設計,裝飾華麗,以長達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櫃檯著稱。

外灘3號 友寧大樓

3#友寧大樓→有利大樓→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外灘3號

建成於1916年,隨即被華商保安、保家等保險公司聯合租賃。租賃者於1922年出資重建。1953年,上海市民用建築設計院租用該樓。1997年,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外灘房屋置換買下此樓產權。2004年改建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如今,1樓有阿瑪尼中國首家旗艦店,2、3樓是依雲水療(Evian Spa,全球除法國外的第二家店),6樓有澳洲名廚David Laris所開前衛餐館陸唯軒(Laris)。

這是英資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大樓。

外灘5號 日清大樓

5#日清大樓→招商局辦公大樓→上海輪船公司→商務樓高級餐廳

建成於1925年,由日資航運企業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和一個猶太商人合資建造。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樓,改為招商局辦公大樓,解放後,由上海海運局使用。「文革」時曾改名為上海輪船公司。1990年代,海運局遷往東大名路新樓,此樓由錦都實業公司裝修後作為商務樓出租。東部底層為華夏銀行上海分行。2006年被改造成高級餐廳。

大樓由英資德和洋行設計,日方建造下部3層,外觀比較簡潔,屬於日本近代西洋式;上面3層裝飾比較講究,設計了挑檐和浮雕。

外灘6號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6#拍賣行→中國通商銀行大樓→長江輪船公司

建成於1897年,原來是一家拍賣行,3層殖民地式建築。1906年翻建,成為中國通商銀行,當時也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家銀行,直到1956年,中國通商銀行業務劃入中國人民銀行,這幢大樓交由長江輪船公司使用。因旁邊的小路是元芳弄,所該大樓也曾被稱為元芳大樓。

大樓的設計師為英資瑪禮遜洋行,樓外觀呈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後因維修時用水泥粉刷牆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復存在。四樓南面為平台,是觀光黃浦江的勝處。

外灘7號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7#旗昌洋行→電報大樓→新通商銀行大樓→泰國駐上海總領事館

建成於1908年,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後,即歸屬下的大北電報公司使用。抗戰勝利後,中國通商銀行購進此樓改為新通商銀行大樓;解放後,由長江航運管理局使用;20世紀90年代,通過房屋置換,泰國盤谷銀行獲得大樓使用權。泰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也設在三樓內辦公。

該樓的設計者為英資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橫、豎三段式手法處理十分明顯。頂部兩端各設計了帶有洛可可藝術風格的黑色穹窿房頂,與白色的牆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

外灘9號 招商局大樓

9#旗昌洋行大樓→招商局大樓→名牌店

19世紀遠東最著名的美國資本企業旗昌洋行於1846年將總部遷至此地。1877年,旗昌輪船公司,連同在外灘9號的辦公室大樓賣給1873年成立的受李鴻章保護的中國官商合辦企業輪船招商局。1901年,輪船招商局重建該樓。後來成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現在又成為夏姿上海旗艦店。

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3層新古典主義風格。

外灘12號 滙豐銀行大樓

12#滙豐銀行大樓→市府大樓→上海市檔案館

1912年,滙豐買下南邊外灘11號別發洋行和外灘10號美豐洋行的房產,二戰爆發後被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佔用,戰爭結束,滙豐遷回此樓。1955年,滙豐撤出上海,大樓歸國有。上海市政府進駐,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簡稱市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1997年,上海市政府撤出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通過置換購得該大樓的使用權。

大樓由著名的英資建築設計機構公和洋行設計。滙豐銀行大樓號稱「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築」,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築,僅次於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的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築,被認為是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至今依然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築群中最漂亮的建築。

外灘13號 海關大樓

13#江海關大樓→上海海關

1857年,外國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國衙門式的關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紅磚建築,有33米高的鐘樓。1925年再次重建,終成了現在的建築。現使用單位為上海海關。

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風格總體上屬於古典主義,正立面是典型的多立克柱式。大樓高8層,上面有高大的鐘樓,10層樓高,是仿美國國會大廈的大鐘製造的,在美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外灘14號 上海市總工會

14#寶順洋行→德華銀行→交通銀行大樓→上海市總工會

最初是著名的老牌英資企業寶順洋行的產業。19世紀下半葉,顛地經營失敗被德華銀行買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中國沒收德國在華財產,大樓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28年,隨著全國政治中心從北京轉移到南京,交通銀行也將總行遷到此處。1947年,這裡被重建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1951年,交通銀行總行遷回北京,外灘14號則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至今。

大樓由匈牙利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整幢大樓的內部設計更強調實用。

外灘15號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15#華俄道勝銀行大樓→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於1902年由華俄道勝銀行出資建成。至1928年,此樓成為中央銀行的所在地。隨即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現在這裡是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大樓的設計者為德資的倍高洋行,建築屬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復古風格。

外灘16號 台灣銀行大樓

16#台灣銀行大樓→招商銀行上海分行

建於1924年,為台灣日治時期台灣銀行在上海的辦公大樓。現由招商銀行上海分行使用。

大樓由德和洋行設計,整體上屬於日本近代西洋的風格,同時又廣泛的吸取了世界各國建築的長處,比如在大樓的東立面又配有四根歐洲古典主義式的柱子,賦予大樓歐洲古典主義的風格。

外灘17號 友邦大廈

17#字林大樓(桂林大樓)→友邦大廈

由在中國出版的最有影響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於1921年投資,1924年建成,一部分由報社自用,其他出租,最主要的承租人是處於創業階段的美資友邦人壽保險公司。1951年3月31日,《字林西報》停刊,大樓被接管。1996年,友邦人壽保險公司重返這座大樓,定名為友邦大廈。

大樓由德和洋行設計,是近現代主義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建築。

外灘18號 麥加利銀行大樓

18#麥加利銀行大樓→春江大樓→名牌店

1923年由老牌的英資銀行麥加利銀行又名渣打銀行(Chartered Bank)建造。1955年,麥加利銀行遷出後,由房管局接管這座大樓,改名為春江大樓,曾由中波輪船公司等使用。2002年,台資企業上海珩意房地產經營有限公司接手大樓的修復改建工程,到2004年底,改建完工後,1、2樓的歐洲名牌精品店陸續開張。

大樓的設計者是英資公和洋行,呈文藝復興時期折衷主義風格,共5層。為使建築具有高度感,現頂樓加了三角形屋頂。

外灘19號 和平飯店南樓

19#中央飯店→匯中飯店→和平飯店南樓

早在1850年代初就建起了3層樓的中央飯店,為租界內歷史最悠久的外資旅館。1865年,滙豐銀行的上海分行成立,租用該處營業,直到1874年。1903年,中央飯店改組為匯中飯店。1947年,華商大慶公司購得飯店產權,繼續經營,1952年停業。

1965年改為和平飯店南樓再度開放,現為和平飯店南樓。這幢大樓見證了很多歷史事件的發生,1909年,中、英、美、法等國在匯中廳召開了萬國禁煙大會;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在此慶賀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蔣介石、宋美齡在此宴會廳舉行訂婚典禮;1936年3月,查理-卓別林偕《摩登時代》女主角寶蓮-高黛入住當時的51房間;1964年1月,周恩來在九霄廳會見法國總理埃德加-富爾,幾天以後中法宣布建立外交關係;1965年1月,周恩來曾在742房間工作;1998年6月30日,上海市市長徐匡迪夫婦在九霄廳宴請美國總統柯林頓及其夫人希拉里;1988年,江澤民在和平廳設盛宴歡迎墨西哥總統路易斯-埃切維利亞;1996年,聯合禁毒署舉辦的「上海國際興奮劑會議」在此舉行,並為「萬國禁煙會」立會址標誌。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資瑪禮遜洋行的司各特,高6層,建築風格屬於新文藝復興式樣。這還是中國最早安裝電梯的一幢建築。

外灘23號 中國銀行大樓

23#中國銀行大樓→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建成於1937年,外灘眾多建築中唯一一幢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和建造的大樓,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1941年,中國銀行大樓成為汪精衛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現使用單位為中國銀行上海分行。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資公和洋行和中國的陸謙受,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結合較成功的一幢大樓。

外灘24號 橫濱正金銀行大樓

24#橫濱正金銀行大樓→中央銀行大樓→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是1924年橫濱正金銀行(Yokohama Specie Bank,ltd。)在中國上海所建的分行大樓。1945年後,該樓改作中央銀行行址,大樓也易名為中央大樓。1949年後又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辦公樓。1956年上海市紡織工業局遷入大樓辦公。現為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

大樓由英資公和洋行設計建成,屬於日本近代西洋風格建築。

外灘26號 揚子大樓

26#揚子大樓→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建成於1920年,因「揚子水火保險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門管,現使用單位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公和洋行,大樓為一幢7層的辦公建築風格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外灘27號 怡和洋行大樓

27#怡和洋行大樓→上海市外貿局

現在的大樓由怡和洋行出資翻建於1922年,並享有使用權,1955年被上海市外貿局佔用至今。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思九生洋行,呈復古主義派的建築風格,建築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進,朝東立面呈三段樣式。

外灘28號 格林郵船大樓

28#格林郵船大樓→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1868年,德資禪臣洋行購得這塊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樓房。第一次後,該地被英資怡泰公司(格林郵船公司)收購,隨即改建為7層大樓,1922年落成。1951年3月,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遷入該樓。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公和洋行。外觀設計為新文藝復興式,頂層建有塔樓。

外灘29號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29#東方匯理銀行大樓→東方大樓→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1914年,法資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國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樓。1956年,大樓被房管局接管,改名為東方大樓,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處使用。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大樓的設計者為通和洋行,大樓的建築風格為法國典型的古典主義,雕刻精美。

外灘33號 半島大酒店

33#英國駐滬總領事館→上海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半島大酒店

建成於1873年,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築物。起初的領館建成於1849年,在1870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到1873年新大樓重建完工。

1966年,英國駐滬總領事館關閉,該大院成為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換給新黃浦集團。今年,經過重新設計後,半島大酒店在此開業。

大樓的設計者為Grossman & Boyce,建築風格屬於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樣式。


中實大樓

建於1929年,共6層。曾是中國實業銀行總部大樓,是當時的四大行之一,也是當年擁有發鈔權的銀行之一。大樓為6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外立面是採用新古典主義風格和折衷式建築的結合,馬蘭德教堂等新古典主義風格。由當時著名的通和洋行設計建造。該洋行是當時上海規模最大,影響最大,作品最多的英資房產商。

安培洋行

建於1907年,共4層。內部仍保留著花飾精美的樓梯、欄杆和扶手。多家知名機構曾經入住,如巴拿馬公使館,安倍洋行,橡膠業同業公會等。建築為磚木混合結構,由通和洋行設計。

圓明園公寓

建於1904年前後,共4層。磚木混合結構。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多家知名洋行曾經入住。整個建築表現出典型的安妮女王復興風格:磚牆,磚雕,使用白色粉刷和紅色磚面形成強烈色彩對比,室內裝潢奢華。

女青年會大樓

建於1933年,共9層。是一棟現代純西式結構建築,在建築內外充滿大量傳統中國風格的建築裝飾。曾是中華基督教女青年全國協會總部。由美籍華人李錦沛設計,建築為9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中國傳統裝飾特色的藝術派風格。該大樓既有現代建築的體型輪廓,又具有中國建築特色,裝飾紋樣非常豐富。

哈密大樓

建於1927年,共8層。由新海馬洋行設計,立面風格為折衷主義三段式立面。曾進駐中央通訊社上海分社,文匯報館,沙咪洋行,瑞和行等重要單位。1-7層為鋼筋混凝土框架——剪力牆結構,加建的8層,局部有鋼柱。外立面上細緻豐富的裝飾,很好的體現和表達了新古典的折衷主義風格。

協進大樓

是中國基督教與中國民眾統一的象徵。建於1923年,共6層,作為基督教協進會大樓使用。建築為6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立面為折衷主義風格。主入口大廳樓梯間具有時代特徵,樓梯為鑄鐵制,木門玻璃劃分極具特色。

蘭心大樓

建於1927年,共7層。建國後曾有英國滙豐銀行上海分行等銀行和多個公司事務處進駐。建築為7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由通和洋行設計,整棟大樓為折衷主義風格,局部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外牆立面用褐色面磚和白石貼面,簡潔華麗。橫線條韻味十足,頂部挑出陽台愛奧尼式柱,窗楣上置三角形山牆花裝飾。頂部塔樓三面飾弧拱券,中間券心嵌銷石。

真光大樓廣學大樓

1930年竣工使用,共9層。廣學大樓與真光大樓的設計時間前後相隔2年。此兩棟姐妹建築,幾乎是美國1920年代摩天樓在上海外灘源地域內直接的翻版。建築為9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由當時滬上著名匈牙利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國際飯店 大光明影院也是他的代表作品)。立面造型與室內設計均表現出強烈的藝術主義特徵。

光陸大樓

1925年籌建,1928年竣工。這裡曾經是蘭心大戲院分院。當時世界眾多著名電影公司均以廣陸大樓作為總部,這裡曾是他們的黃金地,也是他們的發源地。建築為8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由鴻達洋行(匈牙利)設計,屬於時髦風格法式建築,頂部和四周牆壁塑有花紋圖案和浮雕。平面為扇形,轉角處為直線與弧線相交的交角,頂部有一個比較典型的裝飾藝術風格的小塔樓。

亞洲文化大樓

建於1958年,曾在上海豐富的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今,全新的上海外灘美術館,將承載全世界範圍內的藝術展覽與大型藝術活動。建築為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成方形,整棟大樓可分為具有中國民族復興意味的裝飾藝術派風格。立面豎向構圖,面西,入口券門,兩側對稱置八卦窗,一對石獅神態威武。


即使我什麼都不說,大家也知道我要說什麼


第一反應想到的是沙遜大廈(圖中左側)和右側這棟樓的事啦 (圖侵刪)

上海作為租界時沙遜洋行建造的沙遜大樓,當時被稱作遠東第一樓。

而圖中右側這棟(今中國銀行行史陳列館)當時原計劃是要建造高度超過沙遜大廈的,但由於洋人們的威逼,被迫放棄了爭奪第一高樓的機會,造了大半的樓匆匆收頂,於是有了現在這麼個聽不協調的頂部設計。

算是那個打落牙齒往肚裡吞的時代的一個小縮影吧。

ps. 故事是小時候我爸告訴我的,算是個坊間傳說,本人也沒仔細考證過,真實性存疑。


我再來加一個,外灘氣象信號台,如圖下。

隨圖附上簡介的鏈接,我覺得這個和我當時看到的資料比較接近:

http://www.360doc.cn/article/534008_33068099.html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上海小旁友(偽),直到2012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知曉它的由來,之前一直叫它那個塔(:з」∠)_

(抱住塔,蹭蹭~對不起,之前辜負你了)

當初建成典禮時候法租界活動的外國名流淑媛,好像有什麼大公來著都出席了。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到黃浦區檔案館去查查當時的相關報道,有圖有真相。


這個說來話長,建議去看看陳丹燕的《外灘 影像與傳奇》


歷史的車流滾滾向前,不可回頭

外灘13/14/15號,外灘是我作為一名金融學子心中的聖地

中間的燈,遠處的鐘樓,路上的禁止逆行標誌

朋友圈封面,年初在外灘隨手拍的,雖然畫質模糊,越琢磨越有意思?


很好看


推薦閱讀:

顏值即正義|表參道最時髦的咖啡甜品地圖(上)
7月不去這些地方浪,都對不起夏天賜予的美好!
能夠隨時攜帶登機的拉杆箱到底有多大?
對不起,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居然被印度人騙到了!
有哪些適合留學生使用,性價比較高的旅行箱?

TAG:上海 | 歷史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