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嘉能可為什麼會瀕臨倒閉,如果倒閉會有什麼後果?

參考:股價跌去近90%!商品巨頭嘉能可進入「末日模式」


知乎上高人太多,這是我的一項猜測。

答主只是試圖去解釋來自中國的銅需求為什麼會減少,設想了一個理想化的狀況。大型貿易公司的對手方是非常多而且非常複雜的,國際大宗巨頭也遠不止嘉能可一家,嘉能可在現貨/期貨市場上擁有眾多的工具、經驗、策略也非答主可以臆測。

-------------------------------------------

我有一個觀點,但無暇去搜集數據佐證,拋磚引玉,希望有專業人士討論: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確認幾個事實。第一,誰在消費大宗商品(我指的是銅)?第二,大宗商品定價機制是怎樣?

按照我對國內大宗商品消費類企業近三年的接觸與了解,我明白了一個事實:從2012年末開始,實際生產、消費領域銅、鋅、鋁等有色金屬,以及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就已經飽和。看看那些企業的利潤率就很明白。拋開賬面情況做得比較好看的上市公司,單獨看看資質一般的、有一兩項核心技術或者核心客戶的民營企業的狀況。以銅企為例,我記得上海某金屬貿易商,2013年去公司參觀,得知其在浙江還有一家銅桿製造工廠。一年營業收入在100億左右,凈利潤不到區區3000萬,這還有可能是財務數據經過調節後才能呈現的數字。

銅都到哪裡去了?說幾個去向:電線電纜變壓器,線圈管路發電機。如果我們仔細看一看這類企業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並沒有幾家企業2012年以來有非常亮麗的財報,凈利潤率能超10%的寥寥無幾。

下遊行業不好做,憑什麼上遊行業能火爆?沒道理啊。

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中國對銅的需求保持在高位?答案是:套利

陳設幾項條件:

1. 伴隨著中國將資本輸出作為一項戰略,人民幣走出去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中資銀行在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等地設立分行,緊隨著在2010年前後,國家外管局進一步放開了經常項目的外匯政策。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銀行業跨境產品,如保函項下外債,保函項下的境外貸款等,都是在2010年以後逐漸興起的。

2. 2009年以來的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實際上是一場信貸刺激政策,信貸需求突飛猛進。到2011年前後,這一政策的後遺症開始顯現出來,前期信貸刺激中大量的存量借貸到期,需要補充新的投放,而在貨幣政策未見寬鬆的情況下,在岸信貸資產價格攀升

3. 在岸人民幣資產價格居高,離岸美元、人民幣融資價格極低,有明顯的價差。例如,2013年7月前後,在案人民幣一年期存款為3.2%,香港美元一年期貸款利率為3m libor+1%。出現約2個點的利差。

4. 中資銀行(包括部分外資銀行)以各種形式,將高收益信貸資產轉讓出表,形成各式各樣理財產品與衍生品。

5. 轉口貿易尚未受到嚴厲監管。

6. 人民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中央政府在過去10年的強力維穩政策讓人民幣擁有了充分的國家信用。

由上述條件,我們想一想,到了2013年,發生了什麼。

舉個栗子:

上海有棟很老舊的寫字樓,號稱中國產值最高的一幢寫字樓——物貿大廈,就在普陀區離鎮坪路不遠。有興趣的看客沒事可以跑去觀瞻,樓下保安不會問你是誰。

這座樓裡面雲集了江浙滬乃至全國的大大小小的商品貿易商,起初這裡只是江浙滬地區大大小小金屬加工商開設在上海的一個收購原材料與銷售貨物的窗口,後來隨著入駐公司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有色金屬交易市場,並且有交易系統了。這座樓里的公司,一般是這樣:

五十平米辦公室,七八個員工,啟動資金1個億,每年實現70-100億的營收。

據說,這座樓在每個工作日,交易金額平均在200億……一年是多少……

物貿大廈裡面的企業還都是規模比較小的。真正大牌的交易商,在上海,集中在陸家嘴、靜安、徐家匯。那裡是世界500強和央企巨頭玩耍的地方。

他們的交易模式是怎樣的?

拿出一個億的資金,交給銀行。要麼買成理財產品,要麼開成高收益存單,要麼投一些定向資管項目。然後,將這些產品質押給銀行。銀行將收益前置給企業,開出一張保函或者貿易項下的進口信用證。

例如,2013年9月,A公司拿出一個億,在銀行認購理財產品1個億,一年期收益是6%。再將理財產品質押給銀行,銀行為A公司開出的信用證(保函)金額為1.06億元,信用證(保函)的受益人是A公司在境外的關聯公司B。B公司高高興興地拿著這張信用證(保函)到境外(香港、新加坡、倫敦、紐約)去貼現了。1.06億元,按照2013年9月香港美元信用證貼現利率,就算個2.5%吧。貼現出來是1.034億元。這一圈,給企業賬面上賺了340萬元!凈息差是3.5%!刨去貨損,這個那個的,至少賺300萬元!

當然,不會給你平白無故貼現,信用證的開立和貼現是要基於有正常貿易背景的,即名義上B公司需要賣給A公司等值的貨物,通常用的貿易流是有色金屬,少量有實力的還能搞來一船一船的大豆和玉米。A公司拿到貨物後,直接轉手賣給設在境外的另一家關聯公司C,C公司拿回了貨權,A公司也有了相應的貿易背景,在這個貿易背景項下,資金又可以迴流到國內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轉口貿易流程。

等下我會講為什麼是拿大宗商品做貿易背景。

完成這一切,只需要不到一周時間。瘋狂的時候,有些公司一周能轉3次,當周收益接近10%!

激動了沒?一周10%,一年以50周計算,豈不是一年500%?即使一周只有3%,那麼一年也有150%的收益,世界上哪有這麼美妙的生意?這項業務一旦做成熟,非常容易上手,分分鐘開始賺錢。

下面說說為什麼選擇有色金屬,尤其是銅:

因為成本低廉啊!約貴的金屬成本約低廉。如果不是因為黃金融資被很早叫停,黃金其實才是最適合的標的。銅在金屬裡面屬於僅次於金、銀的了,佔地小,單價高

而現代貿易的另一特點是,用單據替代實物進行交易。什麼是單據呢,就是貨物存放在倉庫的證明,或者貨物正在船上的證明。比如說100噸銅,存放在世界四大倉庫之一的世天威在上海自貿區的倉庫裡面,所有權歸甲公司。甲公司對這100噸銅的所有權證明就是世天威公司開具的一張倉單,憑藉這張倉單甲公司可以隨時去提取這100噸銅。如果不提取,甲公司每天要支付世天威公司每立方XX元的倉庫租金。如果甲公司將這100噸銅轉讓給乙公司,只需要在倉單後背書,轉讓給乙公司就可以了。另外還有一種單據就是海運提單,就是貨物在船上運載的時候,由船運公司開具的單據,作用和倉單類似。

所以,完成100噸銅的交易,只需要依靠薄薄的一張紙。

1000噸也是一張紙。

10000噸也是一張紙。

這裡面交易成本,其實非常非常低!貨物單位價值越高,租金越低,交易成本越低!

在這項套利工作中,貿易單據為交易提供了貿易流,通過轉口貿易的一進一出,成功完成了資金——貨物——貨物出境——貨物境外交易——貨物變現——資金迴流的過程

錢回來了。接著,把上面做過的事情再來一邊。

所以我們會看到,上海港、釜山港、吉隆坡港,堆積如山的有色金屬,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放在那裡,一年都可以不動,但已經幾百次易手。

嘉能可們充當的角色:

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公司,嘉能可對大宗商品,尤其是有色金屬的價格有著統治級的影響力。

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幾間公司包括:嘉能可、托克、摩科瑞……如此等等。這還只是有色金屬領域的,另外像糧油行業的ABCD……

當一間企業足夠大,大到這間企業本身就構成了市場

嘉能可們一般自己不玩套利,他們或許覺得做這事太Low,或許擔心開展這項業務可能面臨的政策風險。他們做啥?他們做貨源的供應商,和最後的買方。 天朝也有不少公司樂在其中,比如W礦、J川、H亮、W向等等。再舉個栗子,國內的大宗貿易商A公司,由其設在新加坡的關聯公司B公司,向嘉能可新加坡公司採購了1000噸銅,然後一轉手,出口給了設在香港的公司C公司,完成了套利交易。最終,C資源公司所持有的將這1000噸銅又賣回給了嘉能可香港公司。

嘉能可在這個交易裡面收取0.2%的手續費,也就是國內套利商通常稱的「貨損」。

注意了,在這項交易裡面,銅的價格對交易本身不構成影響。或者套利商並不會特別在乎銅價的漲跌。銅哪怕漲到跟黃金一個價格了,套利商在境外做套期保值,賣出價基本還是這個價格。然而正式這類貨物空轉的交易,在真正需求端並未出現明顯改善的情況下,維持了銅價……

想想套保盤的交易對手是……

嘉能可:大哥帶著小弟玩,大家一起上啊,賺資產境內外價差的錢!

小弟們一陣歡呼,人群中隱約還有Trafigura、mercuria、cargill等巨鱷的身影。

這裡面具體有多少量,我是沒時間去統計。數數物貿大廈裡面200來家企業每天的交易金額,以及一時之間全國各地蜂擁來上海尋找資金的銀行行長,真的很難統計。難度大到讓這兩年進口、轉口的真實貿易數據嚴重失真。我記得某國有銀行上海分行在2014年開具的信用證達到5000億,某離自貿區比較近的支行就佔到1000億。

眾所周知的是,利率套利的最終結構,必定是抹平兩端息差,最終無利可套。嘉能可這麼牛逼的公司,應該不是沒看見這種趨勢。但是……

看截圖上最後一段,信貸環境更加寬鬆……

近兩年維持這項業務,維持大宗商品流動性,維持境內外資產價格差的,就是中國內地的高資產定價。而大宗商品價格,比起股票價格,應該更依賴於流動性的支持吧!

一旦央行降息降准,信貸環境寬鬆,境內信貸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境內外價差抹平,哪裡還有這麼多套利商?哪裡還有這麼多交易量?銅價怎麼可能起得來?

2014年9月份向後,資產價格就大幅降低,那時候一家套利商每周的息差只能維持在0.9%。到2015年,真正的大寬鬆,開始了。年初,單周收益維持在0.7%就已很不錯。2015年4月份以後,就已經很明顯了。大陸和香港的人民幣貸款價格,基本開始持平,再也無利差可套。這門生意作為規模化的產業,也到此為止。

第一天:

嘉能可:5w一噸!

套利商:5w一噸收了!

第二天:

套利商:5w一噸!

嘉能可:5w一噸拿回來吧!

第三天:

嘉能可:5.5w一噸!

套利商:5.5w一噸收了!

第四天:

套利商:5.5w一噸!

嘉能可:5.5w一噸拿回來吧!

第五天:

嘉能可:6w一噸!

套利商:……

嘉能可:怎麼不喊了?

套利商:我怕喊亂了。

嘉能可:回來,再跑我要跳樓了!

所以,答主小心翼翼地認為,此次造成嘉能可存貨價格下跌的,是中國央行啟動的貨幣寬鬆政策……

套利商們紛紛撤資,不玩了。留下嘉能可,對著港口一堆堆的銅、鉛、鋅默默發獃……


今天去了原來的公司,跟老闆聊天順便談到了嘉能可的這個問題,原來是我弄錯了。

我更正一下我的回答,對所有表示贊同之前答案的人表示抱歉。

嘉能可跟托克不是一個類別的公司,托克更多的是貿易商性質,但嘉能可除了貿易,還有很多的礦山。據老闆說,他跟很多礦老闆接觸過,礦老闆們本身就有很強的做多主觀意願,所以,嘉能可,或者嘉能可旗下的礦產公司大概不會有太大的做空(套期保值)意願。從貿易端方面看,由於嘉能可體量太大,在人力和成本的考慮上都不可能實現逐一套保。而嘉能可走到如此艱難的境地,最大的原因是其乃至整個市場都低估了本次有色金屬市場的調整時間和深度,主觀上的不願做空和在調整過程中的逐漸增加多頭倉位(調整過程中的逐步加倉是歷史經驗),當底部來得更低,調整的時間遠比預計的更長的時候,就成現在這樣了。

至於嘉能可倒閉的影響,那一定是災難性的。老闆說,嘉能可有很強的變現能力,倒閉是小概率事件,而當我問及對有色金屬後市的看法,他說現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不知道現在到底是不是黎明前的黑暗,也不知道老闆這樣說跟礦山主觀上不願做空是否是同一個道理,祝福所有有色行業的小夥伴們安好。

--------------------分割線-----------------

被沈大大點贊了耶,倍受鼓舞,決定再好好整理一下答案,原本是昏昏欲睡的下午無意間看到一樓的答案,被深深折服欲表示一番佩服之情的,發現是沈大大提的問便試著說說自己的想法,我的觀點其實算取材於一樓答主。

我從自己了解的方面並認為能合理解釋的前提下做出的回答是:嘉能可走到現在這般地步是原因之一是不做套保或者套保不足,可能是源於其業務脫離了貿易的本質,而對中國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有色礦產品需求方面預估不足導致局面一發不可收拾。

5年有色行業從業經驗,曾在某大型冶煉企業上班,就職於採購部門及國際貿易部,與托克、瑞士礦業、路易達孚也有過零星合作。那時跨國公司在內地有色金屬貿易做得最好的應屬託克,不過去年聽前同事說托克已經放棄國內相關市場,他又被路易達孚收了(從托克收手這件事不知能不能算他們比嘉能可更了解中國市場,或者更有風險防控能力)。

我們是做鉛冶煉的,金銀銅是附屬產品,沒有跟嘉能可簽訂過合同,所以我並沒有實際接觸過他們,我們跟像托克、瑞士礦業這樣的國際巨頭的合作是這樣的(以貨物已在保稅倉為例)。

詢價——報價——議價——就合同要點(鉛精礦的品位,計價方式,扣款標準,付款方式,仲裁條款)達成一致——簽訂合同——開立信用證(保稅倉的貨一般是即期的)——貨物報關發運——到廠取樣化驗——核對品位——點價——結算

以上是最起碼的程序,中間的繁瑣內容與本題無關就不寫了,請重點關注點價,進口合同計價基準不同於國內貿易以上海有色網提貨日或到貨日價格,而是以需方實際點價作為基準,不但允許點價,甚至允許點價後又點回賣給供方,正常的有色金屬進口貿易,在貨物到達需方後一般有長達3個月的點價期(好像是3個月,具體我忘了)。那麼問題來了,需方要點價肯定是儘可能往低處點吧,那麼,像托克、嘉能可這樣的國際巨頭就任你把自己賣的貨物點個地板價么?出於正常的貿易,要規避點價引起的風險是否應該事先做好套保?實際上無論是與托克還是瑞士礦業的合同,都有詳細的關於點價的條款,因為一般的企業在LME上是沒有席位的,所以他們還會收取我們的點價費用,那麼當我們確認了價格以後,他們便可以在LME或者相關期貨盤上平掉原有的套保倉位,這才是正常的做法。

以上關於點價的論述只是為了說明,像托克、嘉能可這樣的公司,出於正常的貿易,應該能,並且必須運用期貨套期保值手段對手上的現貨頭寸做風險規避的。那麼作為貿易公司的嘉能可,並不應該在銅價或其他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嚴重乃至毀滅性的損失。除非他脫離的貿易的本質,而做了一樓答主所描述的那樣的投機之事。

我又回去看了一樓的答案,其中談到嘉能可本來是市場,在礦產品市場本來也很有話語權,便又想到最近報道的乙醇期貨操縱案。那麼,是否存在由於嘉能可對中國尤其是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的需求判斷嚴重失誤導致其囤積大量現貨並試圖以此為籌碼做多期貨導致最後損失慘重的可能性呢?

在有色行業呆了五年,對這個行業的了解算比較多的了,就現階段目前我所了解的的冶煉廠幾乎沒有能盈利的,某個近年上市的做有色行業的公司,如果不是成功上市,那絕壁是要破產的。我原來所在的冶煉廠剛開始也是轟轟烈烈的,從一片窪地建成年產十萬噸的大型企業開車運行就沒盈利過。後來幾經風雨幾經易主我便也離開了,現在仍是開開停停,搖搖欲墜,一直在尋求上市公司入主。而上一東家是做有色貿易的,因為已經很難獲得銀行貸款(我們的融資方式是質押貸款,用倉庫里不值錢的半成品,在取樣時做點手腳或者事後將樣品調包,能把一萬多一噸的東西做成幾十萬一噸貨值,貸款後馬上貼現,不過我們是真窮,沒錢),冶煉廠又付不出貨款,已經幾個月沒發工資。這都是目前國內有色行業的真實寫照。

嘉能可走到現在,整體行業環境不景氣是導火索,何況嘉能可除了做有色,銅鉛等礦產品,還有石油和農產品,這些資產現在都是大幅下跌,但總覺得如果嘉能可只是踏踏實實地供貨售貨,像他們這樣的跨國巨頭,風控套保的手段不知道有多少,有多便利,就算他們預期未來銅的需求仍然很大(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麼會看多中國的銅需求,自從房地產泡沫,銅需求不就應該會有大幅減少的預期嗎),如果只是做貿易,又不缺錢,那老老實實地做期貨套保賺你該賺的差價就好了啊,至於像現在這般慘況么?所以我是很贊同排名第一答主的觀點的,因為嘉能可沒有好好做貿易。

至於後果,我不敢妄言,應該會加速同類型的公司的危機爆發吧,做貿易的會老老實實做貿易,哪怕偶爾做做投機也會做好風險控制。至於礦產品的生產企業,日子可能比貿易企業更難過了,我知道的很多的礦老闆,以前黃金白銀價格下跌的時候就把貨屯著,死捂不賣,根據以往的經驗,反正最終會漲的,他們也不懂套期保值。可他們體量畢竟小,大不了就停廠了,礦也不挖了,工人也相對容易打發,恩,我在三四線城市,而且那好歹也是資源,只要不太缺錢,守個十幾年幾十年也就回來了。問題像嘉能可這樣的貿易企業或者大型的礦產品原料生產企業,你能囤著不賣嗎?要是又沒做套保,當手上的資產跌得漫無邊際了,怎麼辦?如果沒有國家解救,恐怕只好破產了。

我去年底從有色行業轉行到金融行業,也是去年剛到的知乎,關注了沈大大,學習了很多金融相關知識。雖然我的答案很啰嗦也沒什麼章法,只望沈大大不嫌棄。


謝邀。

不做金屬很多年,隨便說兩句。單憑個人感覺來說,STF trade並非像嘉能可這樣一個龐然大物的主業,所以說因為STF volume的減少而使得嘉能可利潤下降那是說不過去的。

但是排名第一的答主說的有一點我很贊同,就是中國本輪的貨幣寬鬆造成了銅需求的大規模減少。我個人覺得是由於銅價及其他有色金屬價格的下跌造成了嘉能可存貨價值下跌,從而導致資不抵債的風險。

關於它是否可能倒閉,我個人覺得這個可能性非常小。具體可參見我的這個答案:

如何看待嘉能可股價暴跌90%? - Miranda Ling 的回答


套利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嘉能可有大量的原料敞口,銅鋅鎳煤炭,礦業投資就是這樣的,高風險高回報。


從去年至今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嚴重,Glencore公司經營狀況惡化。在2015上半年年中報中,公司宣布2015年上半年調整後的EBIT較2014上半年下降50%。2015年9月7日,Glencore的CEO Ivan Glasenberg宣布了一項規模為100億美金的去槓桿計劃以應對「末日風險「。此項去槓桿計劃通過增發股票,拋售資產以及削減資本性支出來完成。Glencore提議發行價值25億美金的股票以及停止2015和2016的股息派送(約24億美金),同時通過削減資本性支出以及賣出非核心資產來募集53億美金。評級機構Moody穆迪將Glencore公司的評級由原來的Baa2級下調至負面評級。從Glencore的發布的報告可以看出,Glencore的公司利潤對銅價和煤炭價格極其敏感。

按上圖計算,銅價每下跌10%,該公司的EBIT將損失12億美金。然而根據公司發布的2015年中報,銅價在2015年上半年較2014年上半年下跌14%。

數據來源:wind

上圖為倫敦期貨交易所LME銅商品價格。去年至今,銅價大幅下跌近19.45%,創2010年來的新低。根據2014年統計,中國佔全球銅消耗量的40%。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主要源於中國經濟放緩,致使對大宗商品的需求疲軟。同時由於人民幣相對美金匯率貶值,使得已美金計價的大宗商品需求對於進口商來說更加疲軟。今年Glencore宣布公司旗下兩個銅礦產停產,然而這並不能阻止銅價的繼續下跌。

對於Glencore來說目前最緊要的是它的IG rating. 一旦打破IG rating,其融資成本會進一步上升,包括counter-party risk也會進一步上升,容易引發市場恐慌和進一步踩踏,造成資金鏈斷裂。根據GS最新發布的Glencore的報告可以看到,大宗商品的spot price下跌5%,在假設匯率不大幅變化的情況下,Glencore多項指標將不再滿足IG rating的criteria,引發市場憂慮。

其5yr CDS近日飆漲,已經高於2011年。

如果面臨破產危機,首先肯定會逐漸賣掉它的非核心資產。包括停掉一些streaming deals等來獲取更多的流動性。對於存貨的處理上,Glencore會在期貨市場上做空,使用現有庫存進行交割,那麼將會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進一步下跌。


只做貿易不會產生這麼大虧損,對於存貨,貿易商都是進行套保的,銅的定價也是期貨價+升貼水模式,大的貿易商不會蠢到大規模單向囤貨。嘉能可併購礦山資產因價格下跌減值,是虧損產生源頭。壓倒它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資金從大宗商品行業流出,無法獲得支撐業務的現金流。因中國需求放緩、利率下降,美國加息預期,致使利率套利的銅融資規模大幅縮小;價格下跌導致資金從大宗商品流出;銀行也在縮減給大宗商品貿易提供的庫存抵押融資...總結就是,大宗商品下行的大環境下,手中持有大量礦山的嘉能可面臨現金流動性的危機。如果危機爆發,將導致嘉能可交易的關聯對手的流動性危機,危險程度要看和嘉能可交易對手和衍生品的深度。大宗商品是周期性行業,如果嘉能可能挺過這一關,這些礦山價值會回歸,以後還會有好日子。不管多大的公司,漠視風險,都會有代價。


先把觀點擺出來,glencore不會倒掉,就像08年我堅定認為雷曼兄弟不會倒掉一樣,當然他果真倒掉了,但那是意外。當年危機伊始,沒有人去接那把斷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時不同往日,況且嘉能可不需要被拯救,他有能力依靠主動收縮資產負債表度過危機,但是危機過後是否還如往昔般繁榮,這取決於多年以後以這些商品貿易巨頭為代表的交易方式是否仍有那麼大價值。至於為什麼是多年以後,呵呵,國內的鉛廠剛剛下調了一輪加工費。或許這個帝國從此一蹶不振,參照曾經聲名顯赫的羅斯才爾德家族。

後一個問題,鄙人淺薄,竊以為探討嘉能可托克這樣的貿易商消失會帶來什麼問題其實意義不大。我是奧國學派的腦殘粉,我們看到的只是貨幣市場下前期錯配清算的結果,換句話說,嘉能可們充其量只是多米諾的後幾張骨牌。後嘉能可時代,大宗商品的貿易商們仍然以原生或衍生交易的方式在市場的夾縫中求生存,這裡出去的trader們很快又會在其他產品上找到施展他們價值的地方,畢竟在未來的一長段時間內,市場的縫隙仍然是普遍存在的……

手機打,很累,好像離題萬里了。看書,晚安!


對於轉口貿易融資套利有兩種,分別是

1. 使用離岸與在案人民幣匯率套利

2. 使用離岸與在案人民幣利差套利

答主在文中的例子應該是使用離岸與在案人民幣利差進行套利,套利者需要在內地和在香港成立關聯企業,同時需要嘉能可提供倉單來完成轉口貿易。

可以理解當央行降息以後,利差減小使得套利空間減小,從而影響了對於銅的需求;有一點疑惑的是,國內貿易商與嘉能可在相互間的貿易,如何使用的套保工具?


在其他一個問題上我已經回答過該問題了。

兩個問題:

1. 嘉能可在未來20年內有沒有可能倒閉?

2. 如果真的倒閉了,影響如何?

第一個問題:個人認為,在20年內嘉能可倒閉的概率是低於0.1%的,所以做一些嘉能可的信用違約互換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為什麼呢?首先大家要了解嘉能可是一家怎樣的企業,歷史沿革,組織架構,盈利模式,以及管理層和員工素質這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強烈建議大家看嘉能可創始人自傳《石油之王-馬克里奇》

嘉能可作為大宗商品巨頭,其主要資產是有兩個:廉價且優質的礦山和高效的交易員。這兩個資產價值,在金融波動中都是不太會貶值的。嘉能可後面的政治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

大家可能會覺得,嘉能可一年來股價暴跌,是不是意味著這個公司出問題了。股價永遠不等於公司真實的內涵價值,國內不同,國外也不同。

有點累了,歇會


提供另外一個角度。嘉能可犯了和濱中泰男一樣的錯誤,想在銅期貨上做霸盤,現在被爆倉了。

住友財團

早在16世紀時,住友家族因在四國島上開創並經營一座銅礦而日益發展壯大,成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銅商,主要服務於當時日本一些極具實力的名門望族,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間統治日本長達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當時,該家族的掌門人自豪地宣稱,住友商社是全球最大的銅出口商。19世紀中葉,日本市場逐步對西方開放,住友商社也更為廣泛地在冶鋼及鍊鋼等領域發展起來。到20世紀初,住友家族已經迅速發展成為日本國第三大金融財閥。本世紀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頗具政治影響力的壟斷集團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追隨者,住友財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住友財團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顯,該財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傳人已經掌握了財團股本總額的90%之多。

日本戰敗後,各財閥在美國的限制下紛紛解體而改組成為企業集團。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經濟上的影響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住友財團又東山再起,日益發展壯大。從那以後,住友商社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間金屬、機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紡織等領域的貿易活動,成為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及日本四大貿易商.住友公司是日本集金融、貿易、冶金、機械、石油、化工、食品和紡織為一體的一家超大型集團。在全球500強企業中,一度排名第22位。公司通過控股或參股等形式擁有全球包括智利、菲律賓等國眾多銅礦山和冶煉厂部分或全部股份。

5%先生與堅硬的鎚子

1996年6月,住友家族面臨著歷史性大災難。而且這一災禍又恰恰是在曾給住友家族帶來滾滾財源的法寶——銅闖下的。肇事者是有色金屬交易部部長首席交易商濱中泰男. 濱中泰男有兩個綽號十分耐人尋味,一個是「百分之五先生」,一個是「鎚子」。前者是圈內人對他能力的尊稱,而後者正刻畫了他的性格。圈內人士之所以稱他「百分之五先生」,是因為濱中泰男所帶領的住友商社有色金屬交易部控制著全球銅交易量的5%之多。由此可見濱中泰男在國際銅期貨交易上的顯赫戰績,同時也反映出住友在這上面的買賣決策對國際鋼市場所能造成的重大影響。

 1987年初,當倫敦金屬交易所期貨銅價在1300美元徘徊時,住友公司的操盤手濱中泰男在期貨市場逐步建立了大量的銅遠期合約。到1988年中,倫敦銅價暴漲至2500美元。濱中泰男從期貨市場套取了巨額利潤。從八十年代中期到1996年住友銅事件之前近十年的時間裡,濱中泰男在倫敦銅期貨市場「叱吒風雲,呼風喚雨」,屢屢得手。由於其經常控制著倫敦銅市場5%以上的成交量和未平倉合約,因此獲得「百分之五先生」稱號。應該說,住友本身就是在LME非常活躍的大鱷。「鎚子」是從濱中泰男的英譯名稱yasuo hamanaka演繹而來的,因為濱中泰男在英語中的讀音與「鎚子」十分類似。但這個雅號之所以能叫開來,更主要是因為它正反映了濱中泰男在交易中所具有的鎚子一般堅硬的性格。這種性格促成了他的成功,但或許也正是這種性格又鑄就了他的失敗。

 1970年,年僅22歲的濱中泰男加盟住友商社。從那以後,他在國際銅市上連續征戰了20多年。濱中泰男能長期保住這一身份,是極不尋常的。據日本商業內部人士介紹,日本的交易行通常在兩至三年間便調整一次交易員。由此可見濱中泰男在交易中的能力非同一般。70年代末,濱中泰男終於有機會到倫敦金屬交易所參與金屬期貨交易,當時他主要做的是錫和鎳的期貨合約。

 剛開始時,他沒有什麼名氣,只不過是一名普通的職員。但僅僅幾年時間,濱中泰男就開始顯露其英雄本色。到l983年,他的銅交易量每年就已經達到1萬噸。到80年代末,他已經在國際期銅大戶中擁有了一席之地,「百分之五先生」和「鎚子」就是這時候喊出來的。但是,可能誰也沒有想到,濱中泰男後來會犯下如此「前無古人」的超級失誤。在他給住友商社帶來高達40億美元的損失後,人們已完全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住友商社總裁秋山富一不得不承認重用濱中泰男是一個錯誤,並宣布解除濱中泰男的職務。他十分沮喪地說:「在我的印象中,他十分富於自制力,而且也十分講究邏輯,於是我信任他,並委任他為首席金屬交易員。但我現在感到非常失望!"濱中泰男的錯誤是利用公司的名義以私人賬戶進行期銅交易,正是他的「鎚子」性格,給他、也給住友商社造成了19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殊死搏殺

 90年代前期,中國和南美的一些企業紛紛敗在「西方列強」默契的攻擊中。一批弱者被消滅後,這些強者一時難以找到對手。於是,烽煙在列強之間燃起。由於住友商社是當時倫敦和紐約市場的大多頭,終於被歐洲和美國大型基金鎖定。據當時業界人士估計,1994—1996年期間,濱中泰男控制的銅期貨頭寸在100—200萬噸之間。與此同時,倫敦三月期貨銅價從1993年年底的1650美元/噸左右一直飈升至1995年年初的3075美元/噸高位。1994年至1996年年初,濱中泰男通過人為地控制現貨,長期大量控制LME的銅倉單。他控制的LME銅倉單最高時占交易所的90%之多,使得倫敦銅期貨市場長期處於現貨升水的狀態,遠期大大低於近期,以此遏制市場的遠期拋盤,人為抬高價格。但是,對手也非常強悍,據說其中有量子基金、羅賓遜老虎基金,加拿大金屬貿易商Herbert Black,美國基金Dean Witter以及歐洲一些大型金屬貿易商。他們針對住友的多頭大量拋空,從3000美元/噸以上一路拋壓,倫敦銅價從3075美元/噸高點跌至1995年5月份2720美元/噸左右。但頑強的濱中泰男並沒有輕易就範,當年7、8月份又把銅價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1995年年末,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開始對住友商社在美國國債和銅期貨市場的異常交易情況開始調查,在美國的通報與壓力下,倫敦金屬交易所也開始了調查。在調查壓力下,倫敦銅價下跌至2420美元左右。但濱中泰男並沒有放棄戰鬥,經過頑強的抵抗,銅價在1996年的5月份時又拉升至2720美元以上。多次較量後,索羅斯等基金也感覺到筋疲力盡,幾乎都想放棄了。然後,就在基金欲放棄戰鬥時,5月份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和倫敦金屬交易所宣布準備對住友採取限制措施,有關濱中泰男將被迫辭職的謠言也四處流傳。基金終於撈到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在新一輪的強大攻勢下,倫敦銅價從5月份2720美元/噸高位一路狂泄至6月份1700美元/噸左右,短短一個多月,跌幅超過1000多美元。住友商社以徹底失敗而告終,據估計,住友的損失高達40億美元。

英雄末路

 濱中泰男因試圖隱瞞超過26億美元的損失而被判入獄7年,2005年7月刑滿釋放。他也成為歷史上受罰最重的個人交易員。濱中泰男造成的損失超過了歷史上包括巴林銀行的尼克·里森在內的所有交易員,里森造成14億美元的損失導致了英國歷史悠久的巴林銀行於1995年2月倒閉。同年,日本大和銀行也披露了紐約分行首席政府債券交易員井口俊英長達11年的未經授權的交易造成了11億美元的巨額損失。


排第一的答主算普及了一下套利。可惜,答案錯得離譜。「對著一堆銅鋅發獃……」那是把嘉能可YY成國儲局了,侮辱人這是。問題在原先高估值高槓桿的礦減值了。為什麼?請自行研究,棋局太複雜。高盛角色?誰持有嘉能可CDS?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最後順便說個大致共識:嘉能可貿易沒大問題。所以即使倒掉對商品影響有限。倒是最近不約而同打壓商品,機智的你似乎應該明白了什麼......


接樓上的說說國內大宗商品貿易所存在問題。目前國內大宗商品貿易已經脫離了貿易本身,逐漸演變為套利、套取融資的工具。

1. 無風險套利。

像一樓說的利用境內外利差套利,如果規規矩矩的提前鎖定價格做好套期保值,幾乎是零風險獲利。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符合經濟學規律的無風險套利呢?答案在資本管制。

經濟學中經典的「蒙代爾三角不可能」是指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獨立、幣值(匯率)穩定」三項目標中,一國政府最多只能同時實現兩項。但事實上,我國處於半開放狀態,即允許貿易項下的資本流動,同時眾所周知的方向是資本完全開放。這就為可以流動的資本帶來的套利空間。簡單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預期美元對人民幣會升值,如果資本自由流動,大家就都會去換美元,美元很快就會升值到位,但如果一部分人可以立刻換,另一部分人只能慢慢換(每年有換匯上限),那可以立刻換的人就有了更高的利潤空間。而大宗商品貿易就是這樣一個絕佳的資本流動窗口。

2. 大宗商品貿易套取融資+投資。

這是很多東南沿海民企典型經營模式:前期通過貿易的賺取第一桶金(一般靠敢先吃螃蟹或有政策門路),後成立多個關聯公司,用增加關聯交易的方式套取貿易融資。比如一個老闆的A公司從其他公司進貨1億,然後1.05億賣給D公司,D公司賬期為三個月,A公司可以向銀行申請應收賬項下的貿易融資,按原價的5折計算就是5千萬。三個月後,D公司付清貨款,A公司償還貸款,這是一個正常的流程就結束了。但如果老闆自己再成立B、C兩公司,並讓貨物先通過B、C倒手,再買給D那麼,就能多獲得6個月的融資,如果貨物還升值了,那從中賺的就更多了。獲得的多餘融資可以用來投資高回報項目,尤其是像房地產這樣資本密集型的行業。套出資金來,隨便買個地捂一捂,就能翻翻。前幾年很多民企老闆靠著個方法發了大財。玩的人多了,需求量也就變大了,於是大宗商品的價格就被進一步推高,市場進入升值循環。

這個模式最大的風險有兩個,一是抵押貨物暴跌;二是投資項目資金回籠慢;近兩年正好是大宗商品暴跌,且房地產開始低迷。兩種因素疊加類風險迅速暴露,進而造成拋售,使商品市場的貶值收縮循環。


為什麼瀕臨倒閉排名第一的答案說的很清楚了,我就講講現狀。

第一,看他那個黑箱子的自營交易部門,有風聞做錯方向了,貌似也和他們老總年初的發言吻合。

第二,看他們手上還有多少錢,能籌到多少錢?真不行了夠不夠退市。

根本就是手上沒現金了,然後庫存暴跌還沒人敢給它融資。聽起來和庫存過多的鄉鎮企業倒閉流程差不多,還以為巨頭倒閉有什麼花樣呢!

PS:中國企業加油!沖啊!乘著巨獸死了多咬兩塊肉,資產揀優質的買買買,暫時小虧點不是大事,說不定能在礦產資源定價上獲得話語權。


嘉能可是銅鋅鎳等金屬大多頭,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對他們的頭寸產生影響。

嘉能可錯估中國需求,前幾年搞了一個大收購,現在凈負債300多億美元。

他們的交易部門問題是未知的,衍生品負債190多億美元。如果他們的情況繼續惡化,容易像當年的雷曼一樣,找不到交易對手,打擊是毀滅性的。

和中國套利關係不大。

另提一句,供給端劇烈收縮,很容易引發劇烈的通脹,世界各大央行的寬鬆政策就會突然轉向緊縮,那麼......

一生一次。


為什麼第一反應是題主把「佳能」兩個字打錯了??


排名第一的回答有意思但沒價值。套利能有多大市場。只說一點套利賺的是兩段的利差,不會影響金融資源的價格。

對於如此規模的金屬資源巨頭來說,如果會倒閉,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不僅沒有採取金融措施對沖現貨風險,而且賣出了大量的期權空頭,同時控制期貨妄圖拉升價格兩頭吃。

結果碰了鐵板,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前十年的瘋狂增長估計也是這樣來的。

至於倒閉了,對於現貨銅來說肯定大跌。黃金大漲。長期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