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宋襄公的「寡人雖為亡國之後,不鼓不成列」?在「無義戰「的春秋戰國它難道只能是堂皇之語嗎?

或者說,在秩序混亂的社會,原則與利益的取捨你怎麼看?


個人覺得要看從什麼角度來評價宋襄公了,畢竟歷史人物都有其複雜性。

從功利的角度或者說單從結果來看,宋襄公的做法無疑是迂腐的,違反了用兵的原則,以致在宋楚泓之戰中大敗於楚,宋國國力大衰,襄公本人也重傷至於喪命。

不過個人對襄公還是懷有很大的敬意的。通觀襄公一生,可見其仁義並非作偽,確是恭謙禮讓,以仁義治國,是一個很有情懷的理想主義者~~所以說以泓之戰的結果來譏責襄公的人,大概都是奉行「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主義者吧。能夠在這樣一個「無義戰」的春秋亂世還嚴守古代貴族禮儀的國君,不是個很可愛的人嗎?

所以個人比較認同太史公在《宋微子世家》中對襄公的評價:「 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襄公既敗於泓,而君子或以為多,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春秋五霸

《史記》版: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荀子版: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越王。

我很疑惑,從小兩個版本里吳越和宋國一直都是迷之霸主,搞不清楚怎麼就稀里糊塗稱霸了。楚成王泓水之戰吊打宋軍,還曾經在盟約上抓了宋襄公扣押數月,也沒見榜上有名。可見仁義在當時號召之強。

宋襄公圖霸,除了主張仁義其他資本為零。自己提出的政治主張,跪著也要堅持,不然打不過人家就算了,嘴上道義再輸一城,這個代價太大,寧願堅守仁義被打成狗。

然而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麼卵用


宋襄公的問題是他的仁義未能傳播出去,而重耳的仁義的退避三舍,卻是兩國小兵都看的見的。宋襄公如果傳令三軍退避三舍感謝不殺之恩並親自隔河請楚軍過河,並說明對方列陣好之前絕不進攻,那麼戰果必然逆轉


反正他就算不擇手段也打不贏 所以打打嘴炮先


古代人評價還是很高的。不然不會把他算做春秋五霸之一。在毛主席的評定下。才淪為笑柄的。也證明。毛主席做事是不擇手段的。


推薦閱讀:

《行路難》第一章 學幕
廉頗負荊請罪的時候,是兩條腿跪著還是一條腿?
《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的推辭有什麼含義嗎?
《戰國策·秦策一》中蘇秦始將連橫那一篇的太公《陰符》之謀確有其書嗎?
秦國如果胡服騎射會不會更厲害?

TAG:歷史 | 戰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