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極簡,融入大自然,有時連屋頂都沒有,下雨時在屋子裡還需要打傘的建築風格,叫什麼?

好像是用建築師的名字命名的,想不起來了,百度搜都不知道該怎麼搜,抓狂一晚上了。

我好像有些記憶偏差,那應該是個園林設計師,而不是建築師,好像是美國人。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融入自然,有時沒有屋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需要屋裡打傘】

講真,我感覺題主需要的是杜甫草堂【建築師名字命名】。


關於安藤忠雄,就是介個老頭子啦~

來個近照hoho~

安藤忠雄作品:住吉的長屋

建築師:安藤忠雄

基地位置:日本大阪住吉區

設計時間:1975.01-1975.08

施工時間:1975.10-1976.02

基地面積:57㎡

佔地面積:34㎡

總建築面積:65㎡

構造:清水混凝土、鋼材、玻璃、石頭等建構,地2層樓,中間庭院

殊榮:1979 日本建築學會賞《住吉的長屋》

整體風格

住吉的長屋的整體風格通常被人們評價為獨特而冷洌深刻,具有抽象、洗鍊、自我內向性壓縮的審美情趣,其實是一定程度上禪宗思想簡素、樸實的體現。

平面布局

住吉的長屋的平面布局上,建築師首先用混凝土的牆壁把狹窄而細長的基地圍合了起來,從而限定了內部空間作為一個特別的場所和棲居的場所。接下來,把這一似長方形的箱子進行了三等分,前和後為兩層,中間部分為向天空開放的庭院。前後部分的二層用無頂的橋連接起來,並有樓梯通向底層庭院。建成平面佔地面積34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5平方米。

立面處理

在立面處理上:住吉的長屋繼承了傳統長屋狹長的特點,但在立面處理時,較傳統長屋要封閉。住吉的長屋對外沒有設置一個窗戶,面向街道的牆壁是一個四角形的沒有分割的立面,除了入口以外沒有任何的裝飾性元素。從外部看似乎內部是沒有光線的黑房子,且與外部缺乏交流,其實不然:長屋凹入處的牆板將光線反射到街道上,光線成為這座內向式住宅與街道相聯繫的調節器。讓進入內部的來訪者感到驚訝,因為有了庭院而感到非常明亮。其次,其立面的嚴格對稱,一使建築有均衡感,二使處於傳統長屋區的建築保留一定傳統觀念。此外,通過將宅基地的三分之一設計為庭院,建築覆蓋率也可以達到60% ,充分合理的運用了用地。

住吉的長屋的立面處理,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周圍嘈雜環境的不利影響,滿足了地處中心城區的住宅對私密性的要求,同時凸現了內部光線的豐富性。

中庭——空間流動的樞紐

長屋在大阪是比較普遍的一種住宅形式。近些年來,由於大量舊建築的更新,大都改建成了獨家獨戶的組裝式住宅或集合式住宅,長屋就越來越少。普通的長屋大約是以2間的寬度為一戶的住宅,然後將其連續著排列而成的。進入住宅裡面有中庭或通道,以及後院。中庭或過庭中有一些小的自然景色的空間。由於我們的生活需要採光、通風、日照等,住吉的長屋的設計,安藤忠雄認為即使再小的房子,也要在中間設置一個庭院空間。

「無論是多麼小的物質空間,其小宇宙中都應該有其不可替代的自然景色。」

為什麼向自然開放的庭院是必須的呢?在高度工業化的社會裡,環境污染、環境破壞都成為常態,在城市中,已經不存在無垢的自然。追究其深層原因,這是禪宗思想對日本民族的影響體現。日本人在其內心深處還隱約存在著根深蒂固的與自然之間的一種特別關係:日本人從很久以前就把自己看做是自然的一個部分,有與自然統合在一起的強烈的思想傾向。或許安藤並沒有有意識地在他的作品中體現日本的傳統文化,但毫無疑問,日本傳統文化特別是彌生文化(在建築上最重要的表現是人與自然的直接結合)對他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住吉的長屋中庭院的兩種構成手法天井式與自然式,和日本關西傳統的庭院式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住吉的長屋中庭院也是核心部分:所有的房間都面向中庭,中庭加強了各空間水平、豎直方向的聯繫。完全敞開的中庭在豎直方向上將室外的自然,包括風、雨、光、聲等,引入建築內部,在有限的空間上完成了一個「微型的宇宙」。另外,中庭是一個過渡空間,與一般過渡空間的陪襯作用相反,它是整個建築的中心。人的所有活動都要有中庭的參與,這使得中庭又成為人情的樞紐和組織情感的向心點。它完成了人類和自然的對話。

住宅整體及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從門廳進入內部首先看到的是起居室,到廚房或二層就必須經過中庭。一般的來講,現代建築儘可能地縮短交通流線,提高功能性、連續性,在一座建築中通過設置內部通道來布置各種功能空間。由於用地和預算的有限,安藤忠雄持著不浪費一毫米的想法去設計,他希望儘可能地在這個簡潔的混凝土的盒子中放入好的想法。通過引入日本傳統城市住宅中的中庭空間,來確保住宅的採光和通風。可無疑會使房子在使用中出現一些問題。試想,如果遇到下雨天,去廚房必須跑著過去,到二層還得打著傘上去才行,這的確很彆扭。由於這一點,住吉的長屋在發表後引起了很到的爭論,有許多批評的聲音蜂擁而至。一個住宅不可能是完美的,在這麼小的用地中,安藤忠雄建能造出這麼「大」的住宅,這一點在我們評價時是不能忽視的。他在設計時並不是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而是在他考慮再三後才決定這麼設計的,他考慮的是長屋的整體。從剖面圖來看,起居室和廚房之間的庭院距離只有4.5米,實際體驗一下就會知道,不要跑步,而是邁幾步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這家人還是原封不動地在這裡生活著。對於安藤忠雄來說是十分欣慰的。建築不同於繪畫,有使用者的介入,才具有附加的價值。住宅是一生中的一次大的購物活動,我們大多的時間在裡面度過,設計一個住宅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材料的運用

「我樂於把混凝土看成一種明朗安寧的無機材料,賦予它一種幽雅的表達。」

安藤將混凝土作為一種高精度的材料來對待,其表面都打磨的像鏡面一樣光滑,使之失去了作為結構體的重量感,使空間產生了某種無重力狀態。住吉的長屋正是這樣,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建築材料去實現日本的傳統空間,而是採用混凝土、鋼和玻璃等現代材料加以實現的。混凝土和鋼材是西方常用到的的材料。在西方的環境中引入日本的東西,他首先考慮的是採用日本建築中的尺寸體系來確定頂棚的高度。這裡的尺寸是日本系統式的,頂棚高度為2.25米。內部裝修使用的材料為自然材料,地板為石材或木板,傢具類全部採用木質材料。考慮到日本人對自然的熱愛,在抽象的方盒子中,對腳可以踩到的地板和手摸得到的傢具全部採用自然材料,從而使住戶在精神上有所慰籍。這充分體現了國際現代主義和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的結合。

同時混凝土的使用解決了結構問題。傳統長屋的改造中最難處理的就是結構上的問題。傳統長屋多是幾戶連續排列的,地基、梁、大量都是共用的,只切除其中一間的話,兩邊的房子就會倒塌。因此對傳統長屋的改造大多也就是裝飾一下室內,這樣就沒有意義了。而將其建成混凝土建築,即使兩邊出現倒塌的也會被混凝土牆壁頂住,不會出現力學問題。

細部

住吉的長屋所有的牆面都開有為了通風的小地窗,體現了對日本傳統建築文化中「牆底窗」的繼承和應用。牆底窗是起源於日本農家,由於日本茶室的牆壁由砂摻土摻稻秸抹成,內部須有一個由竹棍,葉莖組成的固定架作為牆底。因此於抹灰時,故意留下一部分,稱為「牆底窗」。另外住吉的長屋與相鄰的住宅之間留有10cm 的縫隙通風。這些細部降低了建築的成本,使其成為一座沒有空調裝置也可以生活的節能性住宅。

引入自然

從大街上看住吉的長屋是個完全封閉的混凝土方盒子,天光從開口中射入並照亮了入口,凹入處的垂直和水平的牆板將光線反射到街道上,光線成為這座內向式的住宅與街道相聯繫的調節器。封閉的外壁用於躲避城市喧囂,而通過開敞的中庭空間,使用者則可以組織交通,並領略氣候和季節的持續變化。將光、風、水等自然要素通過中庭從外部自然界中汲取出來,並引入建築內部。這些片段的自然要素恰可讓人小中見大,一葉知秋,聯想到整個自然界的存在,而同時建築本身的主體性絲毫未受影響。在建築的永恆中強調出自然要素的存在和變化。

從住吉的長屋開始,一系列的住宅設計,立意和構思幾乎都在同一基點上。擁擠不堪的城市中、高度人工化的環境里,腳下有一塊生長萬物的地面,頭上有一塊自家的藍天,都是難能可貴的。自然給生活帶來樂趣,親近自然是人生的享受,建築中引進自然才會提高空間的品位。

在住吉的長屋中沒有設置最先進的機械系統,不是採用空調,而是每個房間都向中庭開窗通風,並且所有的牆面都開有為了通風的小地窗。在夏天,來自兩邊相鄰住宅間隙的冷卻了的空氣吹進房間。這正體現了安藤用建築細部去反映建築與自然的聯繫從而達到人經由建築與自然的對話。長屋又使用了自然材料與人體接觸。地板、門窗和傢具採用日本橡木,地上鋪的則是天然石板。自然材料隨時間而老化,於是人的記憶便銘刻到這幢住宅中。

從長屋的設計中可以看出安藤對傳統的鐘愛,並不是對它不假思索地全盤繼承,而是進行了揚棄,他的作品重新詮釋了原始的數寄屋風格所包涵的一些基本特徵。日本建築家竹山聖認為,安藤作品和數寄屋風格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品質(並非風格那樣的品質) ,如平靜、純潔、溫和及情感的明晰性。安藤繼承了數寄屋的方式,喜歡用一束不經意的光線刺破昏暗。同時,他試圖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創造一種精神的擴展。當這二者都獲得獨特的表現時,它們就將喚起一種感覺,自然則成為一種不可言狀、無所不在的存在。

幾何形體及純粹空間

在住吉的長屋設計中,安藤對「純粹空間」的設計進行了嘗試。在嚴格限定材料和形態的前提下,尋求一種包含材料和形態在內的簡潔空間構成,並達到一種設計哲理的簡明表述和信息傳遞。整幢建築均能還原成長方體。若干長方體通過相互間的距離關係並按照一定比例、尺度的數學關係組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建築的外形雖然被整合成簡單純粹的幾何形體,但室內空間的豐富以及自然材料的運用使得建築格外精美細緻。所以除了外部形態的簡潔性以外,住宅從內部並不能被覺察成是一個純粹的幾何形體——而是一組有個性的空間序列。每個空間都因陽光的滲入而變化,並與中庭相連,形成空間流動,這是一種真正的「運動建築」。這些空間——無論是院子、廊還是樓梯都與日本的「間」的概念相關聯,「間」可以被翻譯成「變化的間隔」。

他重複地再現他的成名作住吉的長屋的風格,是因為在這個設計中他在城市中建造了另外一個世界,人們的生活似乎又重回了大自然的懷抱。安藤一直在有意的縮小他的建築辭彙調色板,並在許多建築中反覆使用,從而形成安藤建築空間的幾何單純性和可識別性。。這種帶有極少主義色彩的建築創作概念在當代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特色。

安藤的建築語彙也並非創舉,例如,來自柯布的方盒子,平屋頂和陽光,空氣,綠化原則,來自賴特草原式住宅的空間迴轉,曲折入口,來自粗野主義的素混凝土,等等,經過他的整和,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建築語彙。安藤的建築特點可以用單純來概括,用一種潔凈的空間語言,來表達他的建築認知和精神追求。安藤建築的單純並不是單調,它通過嚴謹的比例關係,嚴格有序的空間,形體的穿插來表現安藤建築的內涵。在安藤作品中,很少直接運用傳統的建築要素,相反,他更重視用空間本身的創造來引起人們在文化上的共鳴。

光的運用

光是世間萬物之源。光的存在是世間萬物表現自身及其相互關係的先決條件。柯布西埃曾經說過「建築是對陽光下的各種體量的精確的、正確的和卓越的處理。」安藤認為,光使物體的實有成為可能。「建築空間之中一束獨立的光線停留在物體的表面,在背景中拖下陰影。隨著時間的變幻和季節的更替,光的強度發生著變化,物體的形象也隨之改變。」而正是在不斷變幻之中,光重新塑造著世界。但是,「光並沒有變得物質化,其本身也不是既定的形式,除非光被孤立出來或被物體吸收。光在物體之間的相互聯繫中獲得意義。在光明和黑暗的邊界線上,個體變得清晰並獲得了形式」。從住吉的長屋表面上看去,具有明顯的均一單調的特質,幾乎沒有細部和裝飾,但是住宅內部庭院的運用使建築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庭院揭示了日常的自然界的各個方面,是住宅生活的中心。光線從天空滲入院中,在內院四周的壁體上投下深深的陰影。通過光線的變化,人們可以感知到日、月和地球的運動和氣候的變化,並體驗到,這裡決不是一個普通的、只可觀賞一株樹木的庭園,在這裡會有一種遭遇外部自然界的感覺以及更深層情感的觸動。於是,光使美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

安藤創造的空間,內中可以產生功能以外的生活樂趣,光與影的運用,給靜止的空間增加了動感。光的流入給無機的牆面以色彩和生機,同時也軟化了材料的質感。「在這些稍感冷寂的空間中,由於光的停留,淡化了素材感,向一個開放的透明而輕柔的空間轉移」。

安藤通過遊歷日本傳統建築,發現光在日本傳統建築中是最具生命力的。單純而簡潔的光以及它那種特殊的冷色調,為人們營造出一種沉靜、安寧和寂靜的心境,而情緒的純粹和凈化則更能感悟外界的細微變化和內在生活品味。故在閱讀住吉的長屋時能感覺到安藤在運用現代建築的光手法演繹空間。在這些被光影異化的空間里,可以體驗到時間與空間、自然與空間的交融與依存關係。在空間中感受時間的變化,在時間(光與影) 的渲染下才顯示出空間的活力。

安藤忠雄簡介

安藤忠雄,日本大阪人,曾任貨車司機及職業拳手,其後在沒有經過正統訓練下成為職業建築師。正因為此,安騰素有「沒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稱。

安騰在大阪府立城東工業高校畢業後,前往世界各地旅行,並自學建築。1969年成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於大阪府的住吉長屋,是兩層高的混凝土住宅,已顯現其設計風格。其後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1980年代參與關西周邊地區(神戶北野 大阪心齋橋)的商業建築設計,1990年代以後,參與公共建築 美術館建築等大型計劃。

安騰成名後接連發表了以清水混凝土建造的住宅和商業建築,引起風潮和討論。從博物館 娛樂設施 宗教設施 辦公室等,通常都是大規模的設計。

基地環境

安騰用一個簡潔的混凝土體塊代替了那座年久失修的木構建築。新的建築在平面上分成明顯的三個部分,兩端為房間,中間是一個室外的庭院。由於是舊房改建,安騰所面臨的地段條件是極為苛刻的,一方面建築用地狹小,另一方面新建築幾乎貼著其他建築。在創造這個有極度限制的空間的過程中,安騰領悟到了在這種極端條件下存在的一種豐富性以及和日常生活有關的一種限制性尺度。建築的庭院為業主提供了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和自然接觸的途徑,從而成為住宅生活的中心。他同時也表現出自然界豐富多彩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重新體驗再現代城市中早已失去的風 光 雨 露的裝置。光線從天空撒落在光潔的混凝土牆壁上,留下了隨時間而變化的陰影,成為建築中一種生動的元素。

建築概況

住吉的長屋位於日本大阪住吉區的一條老街上,此處的人口密度在二次大戰前已經達到飽和狀態。基地面寬極窄(約4米)進深較深(約14米)地塊狹長,與鄰居的牆壁緊挨著,周圍的房屋鱗次櫛比,十分的逼仄。

傳統的長屋是京都和大阪比較普通的一種住宅形式,大約以2間(約4米)的寬度為一戶住宅,然後將其連續著排列而成。進入住宅裡面有中庭或通道,以及後庭。中庭或過廳中有一些小的自然景色的空間。該建築採用的是現代建築形象的重要標誌之一的規則的矩形建築體塊形式,矩形體塊除了建築結構、造價、普適性等物質條件方面的優勢外,其簡潔的形象也是在風格多變的建築界最為穩妥的建築形式

空間的私密性(形式)

安騰對自己的這座建築有一番評價「這個小住宅是我作品後來的起點,它是我值得紀念的建築,也是我所鍾愛的建築之一。這棟房子是三幢聯立住宅中間的一個矩形插入體。我的基本構思是楔入一個混凝土盒子,並在其間創造一處世外桃源,和一個有多樣化空間和動態直線組合的簡潔構成」。

安騰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講到這建築是說:「我切掉部分長屋,插圖表現抽象藝術的混凝土盒子,將關西人常年居住的長屋要素置換成現代建築。這看似容易實際並不簡單。無論多麼小的物質空間,起小宇宙中都應該有其不可代替的自然景色,我想創造這樣一種居住空間豐富的住宅。在設計的過程中對浮現出的問題一個個認真解決,為了達到更豐富更高層次的表現效果,就要與各種藝術家們進行交流學習。

空間布置採用向心式,平面圖分成三部分,庭院佔據中間位置,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有時也是激發想像的場所。每個房間都從庭院進入,底層庭院一側是客廳,另一側是廚房,餐廳和衛生間。庭院將上層的主卧室和兒童房分隔開。藉助這種結構庭院保證了四個房間的私密性。住宅完全封閉,不與街道接觸,自然光線從牆體開口進入,照亮入口。光線被住宅中那些帶有凹坑的垂直和水平牆反射到街上,成為這座看起來自閉的住宅和街道產生的媒介。

庭院空間

在日本建築設計中,建築師十分注重人工與自然的結合,尤其是注重繼承日本傳統建築中的庭院空間,在許多東方國家的傳統建築中都有對庭院空間的不同理解。

與中國的四合院的庭院空間不同,日本的町屋通常有兩層,它的典型外部特徵是有koshi(柵格)和頂層的mushikomado(籠子窗),町屋最大的特點就是面寬窄,進深長。在用地限制的情況下,也是一種十分經濟的手法。

安騰對於住吉的長屋的設計,是在平面上三等分,中間中間形成一個無頂的庭院。這個庭院同時面向建築內部也面向城市,是連接內部與外部的中介空間。

無頂的中庭,它也是整個住宅的核心部分,所有的房間都面向中庭,中庭加強了個空間水平和豎直方向的聯繫。另外由於基地面寬太窄,兩邊都是密集的住宅,所以這樣的一個庭院空間也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採光和通風的問題。

這個庭院相對於外界是封閉的。但它又是無頂的,所以也可以說是直接與外界自然接觸的,這對芋仔都市中的人來說也是一種奢侈。

空間與流線

中庭的設計讓很多人感到不解,也有很多人會這樣問「為什麼要設計成下雨天還必須打傘去廁所的建築呢?」歲次安騰先生自己也做出了回答「我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過錯並為在這麼小的用地中能夠建造這麼『大』的建築而感到自豪」他接著還作出了以下解釋「我採用的手法不是直接引用對這些小住宅的空間 生活以及歷史的記憶,和傳統材料 做法等不可獲缺的要素來繼承傳統,而是像查理德、塞拉和蓋里的繪畫一樣在完全抽象化的幾何四方盒子中將關西居民繼承下來的傳統居住方式,以及對自然的認識等全部裝入進去的手法。」建築不光是供人們住進去就和自然隔離了,像在一個四面都是牆的教室里上課一樣,完全忘卻了外面的世界,或許只有幾聲鳥鳴聲才能提醒你一下。而住吉的長屋則可以讓你每時每刻都在接受陽光,接受新鮮空氣。

自己的想法「將中間庭院的上方用透明玻璃封頂,只留一個可以掀蓋的,人可以自由通過的窗口,在水平樓梯和小窗口之間斜架一截可以直通樓頂的樓梯,然後借鑒勒·柯布西耶在薩伏伊別墅中建造的最著名的空中花園,在長屋的頂層續建一個半封閉式的朝向背對街道的棚架,周圍除玻璃窗外鋪滿綠地、花草,與勒柯布西耶同時期建造的另一所著名住宅——耶爾的馬萊特·史蒂文設計的諾阿耶別墅例證了這項對太陽能效應的研究。這裡不僅提供了可以安詳凝視整個城市建築的場所,還是一個完全放鬆身心切身享受日光浴的與天空對話的基地。」

採光與開窗長屋的所有牆面都開有為了通風的小地窗,這一細微的設計可謂是獨具匠心,別出心裁。從其剖面圖可以看出地窗的位置。長屋還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對外沒有設置一個窗戶,從外部來看就像一個封閉式的火柴盒,似乎內部是沒有光線的黑洞。但是進入內部就會發現,因為中間有一個庭院而十分明亮,足可以讓來這大吃一驚。並不是推開門就可以見到起居室,還要轉一個彎,這使建築中光的效果更加顯著。地窗長屋的牆面都開有為通風的小地窗,與相鄰住宅之間有10cm的縫隙,通過這個縫隙就可以通風,是一座沒有空調裝置也能生活的節能性住宅,同時也起到一定的採光作用。建築結構混凝土的使用解決了結構問題。傳統長屋最難處理的就是在結構上的問題。傳統長屋多是幾乎連續排列的,地基、梁,大都是公用的,只切除其中一間的話,兩邊的房子就會倒塌。因此對傳統長屋的改造大多也就是裝飾一下室內,這樣就沒有意義了。而將其建成混凝土建築,即使兩邊出現倒塌,也會被混凝土牆壁頂住,不會出現力學問題。細部住吉的長屋所有的牆面都開有為了通風的小地窗,體現了對日本傳統建築文化中「牆底窗」的繼承和應用。牆底窗是起源於日本農家,由於日本茶室的牆壁由砂摻土摻秸抹成,內部需有一個由竹棍,葉莖組成的固定架作為牆底。因此於抹灰時,故意留下一部分,稱為「牆底窗」。立面處理在立面的處理上,住吉的長屋繼承了傳統長屋狹長的特點,但在立面處理時,較傳統長屋較封閉。住吉的長屋對外沒有設置一個窗戶,面向街道的牆壁是一個四邊形的沒有窗戶的立面,除了入口以外沒有任何的裝飾性元素。從外部看似乎是沒有光線的黑房子,且與外部缺乏交流,其實不然:長屋凹入處的牆板將光線反射到街道上,光線成為這座內向式住宅與街道相聯繫的調節器。其次其立面的嚴格對稱,一使建築有均衡感,二使處於傳統長屋區的建築保留一定傳統觀念。住吉的長屋的立面處理,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周圍嘈雜環境的不利影響,滿足了地處中心城區的住宅對私密性的要求,同時凸顯了內部光線的豐富性。材料的運用「我樂於把混凝土看成一種明朗安寧的無機材料,賦予它一種優雅地表達。」主體構造以最簡潔的清水混凝土,給人堅固之安全感,不花哨的外觀給人統一、簡潔的美感,厚實的牆面可以阻絕東西晒的陽光,降低室內的溫度一節省能源。安騰將混凝土作為一種高精度的材料來對待,其表面都打磨的像鏡面一樣光滑,使之失去了作為結構體的重量感,是空間產生了某種無重力狀態。住吉的長屋正是這樣,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材料去實現日本的傳統空間,而是用混凝土、鋼和玻璃等現代材料加以實現的。但其內部裝修考慮到日本人對自然的熱愛,對腳可以踩到的地板和手摸得到的傢具全部採用自然材料:地板為石材或木材,傢具類全部採用木質材料,從而使住戶在精神上有所慰藉。這充分體現了現代主義和日本傳統審美意識地結合。總結住吉的長屋一般來說都被人們評價為,簡潔,洗鍊,賦予禪意的建築。這也是安騰的作品經常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做住吉的長屋的分析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如此簡潔、現代的建築卻透漏著如此濃郁的東方氣氛。這種日本式的氣質與中國有什麼不同與相同。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確實有所不同。東方人對於院落與建築的理解,非常像對於書法的理解。講究「計白當黑」,實體建築與空虛院落地位是平等的。每一個空間都講究有靈性,不能「死」。因此從整個建築上來看可能是被打散的,解構的,是虛實穿插的。而不像西方的一些建築注重的是體量感,完整性。日本京都町與中國四合院中國和日本以及很多東方國家的文化都受禪宗文化的影響很深。幾乎所有的佛教流派都接受三解脫門這個教義,這第一解脫門就是空「空總是意味著空掉了什麼,茶杯空掉了水,湯碗空掉了湯,我們空掉了獨立的自我。」東方建築空掉的是實體建築所圍合出來的院落,空間中空掉了實體。這種「無我」「無常」的禪的只會深深影響了許多東方的國家,反映在建築文化上,中國的四合院和日本京都町都對於這種象徵「空」的庭院空間有獨特的理解與解釋。如丹納的《藝術哲學》中的理論,也許是因為日本自然條件的影響,日本京都町的院落空間較中國四合院,空間布局更為緊湊。不同功能的空間被一些露天,半露天的院子串聯在一起,這些院落解決了這種狹長空間中通風和採光的問題,而中國的四合院更注重院落的圍合度,更側重一種小集體的公共空間。不管是中國的四合院還是日本京都町,院落空間都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院落空間與建築融為一體,創造賦予東方色彩的建築空間。〖作品分析〗(1).考量周遭環境:考量不破壞巷弄之整體感,消除突兀感,而讓此建築物依舊設計為2層樓之建築。(2).排除基地限制:此基地本身位於小巷弄內,左右兩旁皆是2層樓的住家,此基地為一個狹長的空間,原本在狹長的空間會有光線引進不均的狀況,如前後光線較充足而中間較幽暗的情形產生,然而安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將空間約三等分的分割,將中央留設天井,巧妙引進光線。(3).質樸的素材:主體構造以最簡樸的清水混凝土,給人堅固之安全感,不花俏的外觀給人統一、簡潔的美感,厚實的牆面可以阻絕東西晒的陽光,降低室內的溫度以節省能源。(4).簡單的幾何:在一個長方體里以垂直分割成上下2層樓,水平的分割約3等分,中間留設天井形成前後兩個空間,再以天橋連接前後空間,形成簡單明了的動線。把雜亂的都市景像排除在視線外,圍砌出排除與外界的連結,由個人內在的經驗與感知,塑造屬於自己的情感空間,這是對日漸雜亂的都市景觀之反諷。(5).強調引進自然:一樓形成中庭並試圖在住宅空間內巧妙地引進安藤所強調的建築三要素之一的自然,將四季變化的自然,引導至日常的生活空間。總結住吉的長屋可以說是安藤在受到禪宗思想的潛在影響,吸取日本傳統文化、彌生文化及傳統建築文化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設計手法,現代建築材料,創作出的冷靜而又傳統的日本建築。他準確地把握了「和魂」,擯棄了形式上對和風和和式的追求,說明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之間靈魂和精神的繼承和發展關係。


說的肯定是安藤忠雄的住吉長屋


叫 拆遷未遂 orz

或者

以天為蓋(?_?)



家徒四壁


推薦閱讀:

在如中國港灣這樣的國際工程公司,新人如何才能發展好?
糞便、霍亂和下水道
360雲盤壓箱底!史上最詳細的工程報建報批手續辦理全流程送上,看不完的收藏先!
《用戶體驗的要素》中指出用戶體驗的五個層次:戰略、範圍、結構、框架、表現。但我覺得把這些說成整個產品實現的五個層次更貼切,作者是覺得用戶體驗貫穿在整個產品實現過程中嗎?

TAG:建築 | 建築工程 | 建築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