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宋代大學士的詳細分類及品級?

看書上說 宋代有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樞密、執密閣 啥的 有大學士還有直學士 還有翰林學士 這都是啥意思呀


關於諸殿閣是怎麼回事, @趙辰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就不再重複了。

先看題主提出的問題:

看書上說 宋代有龍圖、天章、寶文、顯謨、徽猷、樞密、執密閣 啥的 有大學士還有直學士 還有翰林學士 這都是啥意思呀

兩個問題:1、作為文字強迫症患者,我真的非常想給你加上標點。2、」密閣「大概是」秘閣「。不過既然是引用,還是保持原貌吧。

————————————————正文開始的分割線——————————————————

  • 1.題主提出的這些名稱,以及你未提及、但宋朝也存在的」學士「名稱,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三館秘閣學士(昭文殿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等)。

第二層:翰林學士

第三層:諸殿學士:觀文殿(曾名文明殿、紫宸殿)、資政殿、端明殿(曾名延康殿)、保和殿(曾名宣和殿)。

第三層附:樞密直學士(曾名述古殿直學士)

第四層:諸閣學士(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徽猷閣、敷文閣、煥章閣、華文閣、定謨閣、寶章閣、顯文閣)

  • 2.各層情況說明:
  1. 第一層的昭文殿大學士和集賢殿大學士是宰相所特加的。一般情況下,宋朝最多有三個宰相。如果三個宰相湊齊了,那麼官稱後帶「昭文殿大學士」的稱昭文相,是首相;帶「監修國史」的是次相;帶「集賢殿大學士」的稱集賢相,是末相。他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宰相的工作,和學士完全沒有任何關係。「XX學士」只是用來標誌他們的身份。

  2. 第二層的翰林學士,所在的翰林學士院處於宮中,是皇帝的私人,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給皇帝寫詔書,晚上也會輪流值班,以免突發事件,皇帝找不到人,所以被稱為「內製」(與之相對的是知制誥,負責給宰相寫文書,被稱為「外製」)。翰林學士要求文筆好,宋神宗時曾經任命司馬光做翰林學士,他不願意,便以自己不擅長寫四六文拒絕了。翰林學士是非常非常清望的職位,所有人都羨慕都想做的工作,只有在科舉考試中得到進士高科的才會有機會。但並不是所有的翰林學士都會做為皇帝起草昭書的工作,也有些帶著這個官稱任他職的。

  3. 第三層的諸殿學士,一般情況下,是罷任的宰相才能擔任的。樞密直學士雖然隸屬於樞密院,但從性質上來說,還是更類似於殿閣學士。殿閣學士並不需要在京城諸殿閣呆著,而是把這個職位貼在原有的官職上,表示皇帝對你的寵信。

  4. 擔任」學士「會影響工資的多少。根據《宋史·職官志》的記載,宋仁宗嘉祐年間,官員所能拿到料錢(不包括衣賜粟米等),可分為41等。第一等使相,400千,第二等宰相300千。翰林學士以及諸殿閣學士都是第5等,120千。而根據楊果在《中國俸祿制度史》(第6章,297頁)的統計,「一個人口不多、生活節儉的官員之家,每月開銷在2萬文以上」(註:人口不多指的20口),即每人基本消費約1000文,則諸殿閣學士月俸僅料錢即可養活120人。

  5. 宋朝的官稱,總是一大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都是實際所做的工作,一般情況下,帶有「知、權、提舉、管勾」的才是,其他的,要麼用來表示級別,要麼用來決定工資多少。舉個例子:

庚午,龍圖閣直學士、權三司使葉清臣知江寧府,權知開封府、天章閣待制吳遵路知宣州。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132,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3127頁。

這條材料說的是葉清臣、吳遵路兩個人的官職變動情況。兩人都分別帶有「龍圖閣直學士」和「天章閣待制」的帖職,但是他們實際所做的工作是葉清臣從權三司使(財政部門的長官)改為知江寧府(江寧的知府),吳遵路從權知開封府(開封府的長官)改為知宣州(宣州的長官)。

綜上所述:

  1. 能擔任學士是非常好滴。館閣學士就是宰相;翰林學士挨著皇帝近,升遷得非常快;根據楊果在《翰林學士與宋初政治初探》中的統計,由翰林學士位至宰相者,約佔總數的49%;諸殿學士基本都是宰相退下來的;諸閣學士表示皇帝非常信任你。
  2. 學士並不是要從事文書工作,它只是身份的一個象徵,還有拿工資的多少。宋朝的官制和其他朝代都不一樣,官職分離的現象特別突出。比如說「諸衛大將軍」並不帶兵,「大理寺評事」不負責審案子,「太子太師」不輔佐太子,等等。千萬不能望文生義。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用龔延明先生的《宋代官制辭典》相關條目來解答(多圖,可點擊大圖):

至於宋代官制中的館職、帖職、寄祿、差遣等等分別,有機會會在本答案補充。


首先,講清楚各種大學士,先要從宋朝的官制講起。比如樓主你舉的例子里,樞密,翰林學士和龍圖閣大學士不屬於一個系統。

宋朝的官制比較複雜,從中央來說,宋朝的官員機構主要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行政,軍事,財政,司法監察和為皇室服務的內侍。通過樓主的例子來看,你所詢問的應當是北宋初年的情況。

行政機構的最高首腦是宰相,宰相在宋代不同時期有許多不同的名稱,,在北宋初年,沿用了唐朝的制度,設立了中書門下作為國家的最高行政機關。類似於今日的國務院。那麼宰相同時有多人存在,正宰相被稱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宰相被稱為參知政事,這兩個職務類似今日的國務院總理和副總理。同樣也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人,參知政事多人。宋神宗進行改革取消了中書門下,恢復唐朝初年的制度。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左宰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是右宰相,左大於右。

軍事系統的最高首腦是樞密使或者叫知(掌管的意思)樞密院事,二把手是同樞密院事(一同管樞密院的事)或者叫樞密院副使。分別相當於當今的國防部長和國防部次長。那麼樞密使的行政級別相當於宰相也就是宋朝人稱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樞密副使相當於參知政事(副宰相)。
由於宋朝重文輕武的傳統,北宋樞密院通常是屬於文官掌管的,只有極個別軍功及其卓著的武將可以晉陞到樞密院,通常也是二把手樞密副使。

財政系統的主要機構是三司和內庫。三司主要是鹽鐵,度支和戶部三個部門組成,分別單獨有一把手和二把手,合起來相當於財政部,最高首腦是三司使或者叫計相(可以記為做統計的首相),從行政來說略低於副宰相。內庫類似清朝的內務府,掌管的是皇帝的私人財物。

司法系統的最高機構是御史台,理論上最高長官是御史大夫,但通常作為一種榮譽授給有重大貢獻的高級官員。實際上的最高長官是御史中丞。司法系統主要是言官,基本上是沒事幹負責挑毛病的。很多宋朝官員非常嚮往御史台的位置,因為依據宋朝祖訓,與士大夫共天下,在北宋御史上書基本沒有太多的政治風險,不停的挑領導毛病可以增加自己的政治資本,為自己將來入二府做準備。

為皇帝服務的內侍(就是太監)主要是內侍省和入內侍省就不仔細說了。

宋朝治國的決策是由二府三司共同商量治理的。二府(也被稱為東西二府,東府是中書門下,西府是樞密院,由在皇宮裡的位置得名)也就是中書門下(國務院)和樞密院(國防部),三司主要是財政的一把手三司使(計相)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多人參與的會議來探討治國方略。

講到這裡樓主你應該明白樞密是怎麼回事了。

那麼翰林學士是怎麼回事呢?翰林學士院是一個單獨的國家機關,裡面養活了若干翰林學士,其中資歷深的稱為承旨。翰林學士類似於皇帝的秘書,負責為皇帝起草各種朝廷規章制度(寫文字),同時被皇帝熟識,經常可以以個人意志影響皇帝,所以很重要。很多東西二府的宰輔重臣都是翰林學士出身。

另外北宋還有殿閣學士,比如觀文殿大學士,這些地方都是用來紀念去世的皇帝的,大學士通常是賜給二府三司里的重臣作為一種榮譽頭銜。比如某人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觀文殿大學士,那就是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加xxx榮譽頭銜。
殿學士是賜給重臣的,稍微差一些的臣子會得到閣學士,比如著名的包公包拯,那就是開封府尹,龍圖閣直學士。相當於今天的北京市市長加榮譽頭銜。
同樣的職位兩個不同的臣子,一個有直學士,一個沒有就說明有直學士和皇上的關係更緊密。

具體每個殿和閣之間也有排名先後,請參看樓上的人貼出的圖。


建議題主看《新宋》,看小說的同時也就能把這些宋代官名搞明白了


推薦閱讀:

如何以古人聽得懂的方式駁倒古人萬事孝為先的思想?
現代戰爭的五行與古代軍事的四行
宋朝軍隊對外戰爭勝率怎麼刷出來的?
到底誰說宋朝的武器管制很嚴格?
如果南宋滅亡前臨安城郊整體平移到美洲,會對後世產生什麼影響?

TAG:歷史 | 宋朝 | 官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