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艦隊理論的內容與核心思想是什麼?


才疏學淺 各位姑妄聽之就好

先說概念,以下內容引自維基百科(偷個懶 直接ctrl+v)

「 存在艦隊或存在的艦隊是一種西方海軍戰術理論。最初的含義僅僅是指國家對建設的一種態度。馬漢在其《海權論》一書中,將艦隊分為兩種類型:要塞艦隊和存在艦隊。後來演變為指一支海軍戰力試圖控制其影響的水域,但從來不離開其主要港口。一旦其離開港口,這隻艦隊可能就會被打敗或殲滅而不能影響敵人的決策,但如果其一直停留在海港之內,敵人不得不為了防備它而部署軍事力量。存在艦隊的戰術屬於一種海權否定(封鎖敵人對特定海域的控制能力)的手段,但實際卻未達海域控制的情境。」

未必十分贊同以上兩位答主的觀點。從概念可以看到,「存在艦隊」其實是一種相當無奈和消極的選擇,往往是弱勢一方的選擇,不管是黃海海戰後的清朝海軍還是作為後發國家的德意志帝國。從歷史結果上來看,存在艦隊確實也沒有起到什麼同核武器一樣的作用,既沒有威懾也沒有遏止戰爭。選擇「存在艦隊」一方的命運也都相當悲慘,北洋海軍沒能在威海衛背水一戰、反敗為勝;德國海軍在斯卡帕灣用自沉的方式為德意志帝國唱響著輓歌;義大利在塔蘭托之後則喪失了對地中海的制海權。隨著海軍技術的不斷發展,岸基力量和艦隊本身也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漸行漸遠,相互分離的趨勢。對於一支擁有足夠規模和技術優勢的攻勢海軍而言,只要能形成局部優勢,那麼對於清除約束其的岸基力量並不十分困難,真正面對強勢海軍的掃蕩,這種艦港結合的存在艦隊真能發揮多大價值是要存疑的。雖說冷戰時期,美國以島鏈為支撐點對社會主義國家和東方陣營進行包圍,但這種前提是「冷戰」而非「熱戰」,這些島鏈除了施加壓力以及提供情報功能外,也並不會更多的限制相關國家的軍事自由,要是真的打起來,這些所謂的「咽喉點」要麼首當其衝遭到毀滅,要不然就是被孤立,就和太平洋戰爭中被美軍跳過的島嶼一樣。

其二,相比於核武器而言這種完全能夠將戰場的前線和後方差異完全消除的存在,艦隊這種常規力量若想對對手形成有效的威懾,就得通過在前線的行動效果從而去影響對手在後方的行為,那麼就必須做到兩點:1、讓對手知道你的power(這個大建就好,英德海軍競賽其實就是在做這個) 2、讓對手知道你有運用這種power的決心。以此來看的話,提爾皮茨的風險艦隊更符合「威懾」的要求。

在日德蘭海戰後,很多人都指責傑里科沒有追擊德國公海艦隊,這裡面就包括當時的英國戰列巡洋艦隊指揮官貝蒂。但到了貝蒂當上了大艦隊司令之後,卻指出「英國的大艦隊戰略,不再是不惜任何代價力求與敵艦隊會戰,而是儘可能的留在基地,直到形式對我們更為有利」。

對英國而言,海上決戰的嚴重損失可能會導致整個國防體系的崩潰和國家安全的喪失。這也就是強勢海軍面對次強海軍時所不願意承擔的風險。實際上就海軍而言,德國比英國具有更大的冒險自由,因為英國的國防、經濟和外交都高度依賴艦隊的完整性,而德國公海艦隊雖然價格不菲,但並非是德國國家安全的主軸。所以在實力接近的情況下,存在艦隊並不是風險艦隊在戰爭中自然的延伸,如果辛辛苦苦用攢來的資源大建出的各種船不能在關鍵時刻傾巢而出,和對手拼個魚死網破乃至同歸於盡,那建設這種艦隊的意義何在?一戰爆發的時候,因為德軍倉促應戰,計劃也過於保守,在很多方面過於教條,企圖以先消耗英國艦隊,將英德艦隊的數量優勢從3.6:2,降到所謂的3:2再進行決戰,根本上背離了「風險艦隊」的思想,威廉二世在最關鍵的時候放棄了這場冒險,將其變成「存在艦隊」,妄圖把艦隊作為談判桌上的籌碼,所以最終結果也只能做到「痛毆了獄卒,但仍被關在監獄中」。

而繼承由奧貝「新海軍學派」所發展出來的,潛艇破交或者保交戰,除了為對手帶來5%-10%的海運量損失以及自身超過800艘潛艇沉沒,60%潛艇官兵陣亡以外,並沒有什麼更多的收穫或者影響。

發展一支大艦隊沒錯,因為那是一個「你有,我必須有,而且全部都得有」的時代。大炮的射程固然覺定真理的有效距離,但是必須依靠發射的炮彈才能有效傳達。存在於港口的艦隊只能成為印證真理的反面教材。今天也亦如是。

好像以上說的和題目關係並不大呢~


威懾的效果,類似於核武器,艦隊打不過對面艦隊,就停留在港口,牽制敵方兵力,影響敵方決策


其實類似核武器,衝突的冷靜劑。


推薦閱讀:

一戰的Vimy Ridge戰役是如何促進加拿大變成獨立國家的?
一戰為什麼沒有打成解放戰爭那種大規模土工作業和爆破攻堅為主的打法?
為什麼德國在一戰和二戰初期都選擇了閃電戰的戰略?
普林西普是受誰指使殺害斐迪南大公的?
有沒有以一戰為背景的即時戰略遊戲?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海軍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