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能否用一句話回答『人生意義是什麼』?


《銀河系漫遊指南》里有一個情節為人稱道:一台名為「深思」的計算機被要求計算出『生命、宇宙和萬物的終極答案』,它花了750萬年的時間,最終得出答案『42』。但沒人知道這個答案和問題到底有什麼關係,想要解答這個難題還得建造一台更強大的計算機。

這個情節的設置有種荒誕的趣味:不僅是因為答案與問題的關係太過迷離,「就好像別人問你,太陽系什麼時候會壽終正寢,你卻回答『兩包薯片,一個腌蛋』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還因為,對於這樣一個糾結了千年的終極問題,計算機給出的答案竟如此簡單、精確、不留餘地,以至於仔細想想,這和回答「花椰菜」、「陽光」、「3.14」也沒什麼區別——作為一個答案它根本沒法用到現實生活中。

但這荒誕背後有很深刻的意味在裡面:面對「生命的終極意義」這類問題,我們是否都在期待一個像阿基米德從浴缸中跳出來高呼Eureka那樣的時刻,認為自己會受一種現象、一個名詞、一次經歷的啟迪,進而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或者說,『人生意義』、『宇宙真理』這類問題是否會像謎語、證明題或填字遊戲一樣,只要破解了某些巧妙的玄機就可以從此豁然開朗?

答案或許是『No』。

人們傾向於認為,每個問題都對應一個答案,『人生意義是什麼』也不例外。所以當勵志故事裡的主人公教導我們要「找到你人生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時,我相信你和我一樣不知所措——在我們腦海里,的確有不少可以充當人生意義的選項,比如「愛」、「快樂」、「活在當下」、「戰勝困境」、「追求真理和正義」、「儘可能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實現個人才能的充分發展」等等,但單拿出任何一個選項,似乎都不夠『終極』、不夠『根本』、不夠『全面』、不夠指導我們乾脆利落地做出每一個決定。

舉個例子,如果我的人生意義是『儘可能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那麼當我們面對兩份午餐選擇——青菜和炸雞時,是該選擇「健康但不可口」的青菜,還是該選擇「可口但不利於長壽」的炸雞?選擇前者,我可能活得更長一些,有更多的時間享受事物,但也意味著我今天的慾望得不到滿足。類似的疑問還有:如果我犧牲了今天的享受,來換取多活一天,那和我今天就盡興享受,不去多活那未來的一天有什麼區別?

理性人會去做這種風險和收益的考量,但很可能考量來考量去,你還是不知道要怎麼做,因為風險和收益的估計遠沒有概率課上教的那麼簡單,不確定性疊加後的思維負擔對我們懶散慣了的頭腦而言太過艱難。於是一些人選擇放棄長遠滿足,兌現『即時享受』;而這也給了那些有能力做長遠打算的人成功的機會。如果兩個陣營的人都能「欣於所遇,暫得於己」,那麼世界會變得美好很多。但不幸在於『活在當下』的人看到『深謀遠慮』的人成功後,不能做到眼不饞心不塞,不能在每個星星賊亮的夜晚用被子蒙住上進心後酣然入睡。所以才有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樣的古訓激勵我們看得更長遠些,以成就更遠大的事業。

但不管是『深謀遠慮』還是『活在當下』,其實都是對原本『儘可能體驗更多美好事物』的補充。因為初始的意義命題更像是一句說了一半的話——它沒講清楚所謂的「儘可能享受」到底是指今天還是明天,以及如果「既是今天又是明天」,那又該如何平衡兩者的關係。

那麼,是不是考慮了未來的不確定性,人生意義這個問題就能有個比較完整的回答了呢?

好像還是不夠。試想,如果有兩個新的選擇擺在我面前:一個是花一下午時間和朋友看電影,另一個是陪父母聊天。兩者都能帶給我情感上的滿足感,那麼憑『儘可能體驗更多美好事物』和『為長遠考慮』這兩條原則,能不能告訴我應該選哪個?

典型的思路是這樣的:和朋友加深感情聯繫是種長遠投資,但和父母的陪伴好像也是——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在父母離去後懊悔終生。但究竟哪個更重要一些?好像不容易給出答案。又或許,兩者根本無法比較輕重?這也不是沒可能。沒有誰證明過數學體系中的「大於」、「小於」和「等於」也能遷移到價值判斷的體系中。我們分不清哪個選擇更重要,很可能不是因為我們的信息不夠全、判斷力不夠強,而是因為兩者根本就無法用一把尺子度量(在哲學上這被稱為『不可公度』,incommensurable)。

同一個『意義選項』里的不同方面(例如上面提到的友情、親情)尚且難以比較。不同意義選項之間的『不可公度性』就更加顯著了。例如,是該選擇一份回報豐厚但身心疲憊的投行工作,還是該選那收入平平但能讓情感浸潤的公益服務事業?這已成為職業選擇課堂里百講不厭的話題。但任何關於『何者更好』的探討都無法給出一個讓所有人都心悅誠服的解釋,因為在探討『什麼是好』(what is well-being)的歷程中,人們把『好』這個概念與太多評價標準掛上了鉤。財務安全感是『好』,成就感也是;心靈上的自由是『好』,情感上的羈絆可能也是;味蕾上的奇妙觸感是『好』,視覺上的健美體型也是……關於『好』的維度實在太多,以至於日常抉擇中,人們已經很難找出一個在各個方面都比備擇選擇更『好』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好』這個概念的『過載』(overloaded)造成了選擇的困難,也決定了任何一個單一的意義選項都無法充當完整人生的評判標準,除非它本身足夠模稜兩可。

關於人生意義選擇之難的探討,我不想說上三天三夜直到治好你頑固的失眠,只再列舉一個,也是近年來最受爭議的一個,即:『人生意義』到底是件純粹自由的個人事務,還是項有賴於他人才能實現的事業。自由主義傾向於認為,「只要別害人,自己想干點啥就干點啥,別人想干點啥也別攔著」(劉瑜,《貴族范兒》)。套用到人生意義上就是,「只要不影響他人實現人生意義,自己想怎麼實現人生意義就怎麼實現人生意義」。

我承認,這個主張聽上去十分美好。它既承認了「有約束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又在想像中給人足夠的自由空間。但和之前提到的『儘可能享受……』一樣,這句話中的『只要不影響……』也是一個亟待填充實質內容的前提。面對現實世界中有限的空間、資源、機會、財富,怎樣才能算是『不影響』?是不是只要我認為『不影響』就算『不影響』?還是說大家都覺得『不影響』才算『不影響』?如果是後者,那麼應該由誰來劃定一個『不影響』的標準,是社會精英,還是普羅大眾?又該由誰來判斷這個標準劃定得夠不夠好?

再者,如果我為自己書寫的人生意義是『服務他人,提升社會福利』,那麼這種意義的實現顯然依賴於他人的真實感受。有可能我做了一件自認為對其他人有益的事,但其他人卻覺得我傷害了他們的福利。這時又該怎麼辦?是調整我對『好』的定義,還是糾正他人對『好』的定義?如果是後者,這不又違背了『不影響他人實現人生意義』的初衷嗎?

···

我知道,上述一連串的追問可能已經把你剛閱讀這篇文章時的興緻消磨殆盡。是時候做一個階段性的總結,好讓你剛剛花費的三五分鐘沒有付之東流。

上面拋出的四重疑問是想說明:在現實世界中,僅靠一個形如『人生意義是____』這樣的命題,完全不足以指導我們在紛繁的世相中走出一條義無反顧的人生之路。你若真想回答『人生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就不能期待一個像『人生意義是42』這樣的簡單答案,而要費心書寫出一套包含諸多『如果是這樣,那就那麼做』(IF-THEN)規則的程序。

一個更貼切的比喻來自諾齊克。他在《哲學解釋》一書中提出 「帕特農神廟模式」,用來聯結各自分離的哲學洞見。你可以這麼理解這個比喻:人生意義不見得是一個能由少量基本命題逐步推導出的公理體系(雖然這種體系內部的自洽性讓我們著迷);它完全可以是一個由一根根柱子支撐起的穹頂;在一個基本的原則(即穹頂)之下,每根柱子(即各個人生意義選項)共同承擔起人類內心世界的負重;這樣做的好處是,即便有一根柱子被其他思想衝擊倒了,其他柱子的存在依然能保證內心世界不會崩塌。

換言之,你完全可以把「愛」、「幸福」、「活在當下」、「追求真理」等選項都納入自己的意義體系中來,而不必追究到底誰才是最根本的,又或是誰能推導出誰。你所要做的,就是從生活給你的反饋中提煉出新的規則、找出新的意義選項,用它們鞏固自己的內心神廟。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生意義與其說是一個答案,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方式。

(圖:帕特農神廟;來源:Wikipedia)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比喻,雖然這不妨礙批評者們仍對此抱有微詞。其中最尖銳的批評是:在整個帕特農神廟下,人只有信念(beliefs),沒有信仰(faith)。

批評者認為,這個比喻並不比阿爾貝·加繆等人的存在主義高明多少,因為:即便你承認了『人生沒有預設之意義』,人可以自由書寫自己的人生意義,人依舊不知道該在自己人生的畫布上書寫什麼。對人生意義的解讀一旦變成一種人的自由,那麼意義本身的合理性就會喪失。換言之,你不能用你自定義的意義去證明一個東西有天然的意義。

這個批評不無道理。它背後的邏輯類似於數學上的哥德爾定理:任意一個包含一階謂詞邏輯與初等數論的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系統中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我們雖然容許帕特農神廟下的各根「意義之柱」互相獨立,不需要有相互的推導關係(至少在比喻上如此),但在現實中還是要有一個像穹頂一樣的大原則,把這些意義選項統一起來,不然怎麼確定哪些能成為穹頂下的支柱,哪些不能?真正的難題就在於穹頂的確定,這個覆蓋住所有柱子的穹頂本身,是無法由各個柱子拼湊(推導)出的。它像是一張外來的、前定的、不可被質疑的設計藍圖,指導了每根柱子應該安插在哪兒。只不過,這個藍圖不來源於上帝,也不來源於社會習俗,而是來源於定義它的人。

但你也可以這麼說——「帕特農神廟模式」不是意圖證明由此建立起的意義體系是完備自洽且自行運轉的,它只是想實現一種觀念上的轉變:我們『懷有信念並按這個信念而活』這一事實,比我們相信的具體內容更加重要。

願意相信這個模式的人,只需要在根根矗立的意義之柱上,自由鋪蓋上任何一種欲求、夢想、意念、嚮往,這個內心神廟就可以建造得穩定安寧。他不必追問,「為什麼是這個夢想,而不是那個?」,他只需要選定一個夢想,然後堅定地往前走。而當別人質問他「這個夢想有意義嗎?」時,他只需要說,「我覺得它有意義,它就有意義」。人是現實世界唯一的意義來源。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的夢想是種幻象,但我想用尼採的一段話消除『幻象』二字可能包含的貶義意味:『無預設意義』這個事實對於人類而言太過恐怖,「我們必須依靠各種安慰性的幻象才能繼續生活下去。沒有幻象作為潤滑劑,人生就會慢慢停頓下來。」

人們總以為找到人生意義是最終極的任務,但其實,樹立一個不能被完全解釋清楚的理想,並把它當作真真切切的目標去熱忱追求,才是人生最難的事。

這也應了臧克家的那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底的苦海。」

···

常見QA

問:說了半天,人生意義到底存不存在?

答:意義是由人創造的語言現象,它不是一種可交換的事物(例如我可以把我的帽子給你,但我不能把我的人生意義給你),也不能等同於事物的屬性(雲是白色的,大家有共識;但說一個事物有意義,大家可能有共識,也可能沒有)。當然你也可以說『意義』是種不一般的屬性,因為『屬性』本身也是人們用語言描述事物的方式。但歸根結底,這個問題和「這朵雲好不好看」一樣,沒法給出一個普適的回答。理解這件事的困難在於觀念上的轉變,是接受『不要糾纏於意義本身,而要自發設計生活方式』這個事實。

問:能不能認為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尋找意義

答:Feel free to do so。雖然我認為這種語義上的「同義復指」會讓很多人難以信服,也不容易投入實踐。但如果你能,管他們呢,等問題出現了再給自己的「神廟」加根柱子就行。類似的,你也可以相信「人生意義會在生命終結的那一刻顯現」這個理論,只要它確實能引導你過好每日的生活。

問:我認同你這篇文章的部分觀點,但不是全部,怎麼辦?

答:再讀一遍「帕特農神廟模式」那一段吧,挑你認同的部分加入自己的體系就行了(當然,如果你連這句話也不認同就另當別論了)。

問:我覺得我讀懂了這篇文章,但我聽過這些道理後還是不知道人生該怎麼過,怎麼辦?

答:我覺得能提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其實沒讀懂;要麼是讀的特別懂,知道答案沒法由別人給出,只能靠自己。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我都幫不了你。

問:文末引用的臧克家的話,到底有什麼深意?

答:第一個「幻光」是理想,第二個「幻光」是空想,解釋太多就成大白話了……

問:能不能用一句話總結全文的核心思想?

答:一句話不能,一段話或許可以。關於人生意義是什麼,最大的問題是我們頭腦里已經塞進了太多不同人的解釋,但其中任何一個單一的解釋都不足以讓我們完全信服,總有太多誘人的替代方案可供選擇。但最終,每個人都應該建立起一個形如『目標+一套規則』這種結構的意義體系,這樣才能有動力也有規律地跋涉過平凡的生活。歸根結底,我們要想方設法避免自己被『人生意義是什麼』這個「哲學上無法回答」的問題困擾,避免自己沉浸在對答案的尋找和對現實的逃避中。

後記:本文的原創性更多在於對過往討論素材的梳理和組織上,在理論上並無開創性貢獻。文中未加說明的引用均來自Terry Eagleton:《The Meaning of Life》一書。雖然我們在哲學洞見上並不一致,但我欣賞他在談論這一嚴肅話題時表現出的寶貴幽默。轉載前請聯繫作者,未授權轉載者也請保留這段說明。


這一句話是:生命的寬廣在於一言難盡。

····························································

人生的意義可以在於體驗、在於享受、在於磨礪、在於開拓、在於傳承、在於跪舔、在於吃屎,當然也可以無意義……

什麼都好,但別讓別人替你總結人生的意義。

硬氣的人生不需要榜樣!

吼!


延續自己的基因,或是傳播自己的思想。


人生在世,體驗二字。

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也好,對過去生活的種種情緒,都是在提取前行路上的力量。人是需要一種力量的,漸漸的明白,無論你向誰探問,無論是對人生多有見地的人in your eyes,只會覺得嗯好有道理,無他。

絕望恐懼無力乏味都很正常,人於星宇茫茫,還是太渺小了,於死亡的必然,還是太恐懼。這一切都源於對不可避免或不可預知的恐懼,源於死亡,時間消逝。現在很能理解航海家探險時的心情,從前覺得活著不好么,真的是這樣覺得。人生和航海真的太像了,一旦揚帆,等待你的就不可預見了,我們能做的只有體驗,無論畏懼與否,都看不到盡頭,只知道隱隱約約有那麼一個結果,至於它會不會到來什麼時候到來,都是未知。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迎接,迎接勢必會到來的結果,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這不就是意義嗎。人生甚至不如航海有勇氣,我們誰也沒法選擇是否來到這個世界,以怎樣的配置和身份到來,只知道,一切就這樣開始了,再也停不下來了。我很佩服郭川老師,也真的真的希望他還存在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即使沒有,精神層面他也完成了人生的體驗,以一種極其勇敢的方式完成了所有人最後都要完成的任務。


朝生暮死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人生的無意義迫使我們創造出一些意義。


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非要下定義的話,可以這樣理解:

在於尋求意義的過程

在於為它賦予意義


享受過程


人生無意義


這個問題至今還沒人比我回答的更令我自己為之信服,最滿意的答案一句話闡明:

在沒有或不知到意義的人生中,意義的產生就在你尋找與創造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得到了實現!

正是因為知道了人生沒有意義才去尋找與創造意義。而在這個尋找創造的過程中從而產生了自己都未必知曉的意義,而這正是原本所要尋找的意義。

只是很多人沒留意……


天地為大,萬物為小,以小為小,方成其大。


事情本該是它原有的樣子


很抱歉打攪大家,回答與問題無關,只是我寫給某人的,請對號入座。

發現這件事,我的第一感受是憤怒,就好像被扇了一巴掌,卻還不回去,忍氣吞聲實在不是我的風格。這一定是我認識你來最失望的一次,最最心底的失望。失望之後是傷心,很傷心很傷心。你可能意識不到這樣做給我帶來的傷害,遠遠不是所謂的拒絕可以相比的。如果你還擔心我對你有任何想法的話,現在你可以徹底放心了。這一刀直往心口上捅,真是致命。

你這個人根本無關緊要,甚至跟不跟你做朋友我也並不在乎。 但你把我的美好憧憬和我一直努力營造的一切給徹底毀掉了,渣都不帶剩的。我說過,我並沒有對誰主動表示過我的好感,你是第一個,我是用我最美好的真心和最大的善意對待這段感情。我希望的,是多年之後,再回想起來,這能夠是一段很美好的回憶。我喜歡上一個足夠好的人,我真心以待,對方也回以真誠和善意,雖然無緣,但我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愉快的開始,愉快的結束。我們都能夠從中有所收穫,有所成長。我連情緒上的不歡而散都不能接受,願意放低姿態,願意反思和調整自己,努力做到最好,只希望它能夠完美無瑕,有一個完滿的結局,沒有絲毫遺憾。我費盡心血做了一個精美的藝術品,你不收,我就想把它放回家好好珍藏,可是你卻把它給毀了,你有什麼權利把它給毀了?現在,我又該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又該如何看待你呢?除了不堪,還剩什麼?我開始懷疑我之前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價值,我甚至開始懷疑我一直堅信並引以為豪的眼光,我怎麼能看上你這樣的人?我只覺得喜歡上你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這是對我自己多大的否定,能想像么。
這再也不會是一件開心而美好的事了,就算有收穫,也是合著痛苦和傷心了。

如果以我最大的善意來揣度你,你並無任何惡意,只是自以為這樣的方式有助於我走出這段感情。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說,你太看高了你自己也太看低了我,無論是你的所作所為還是你的自以為是都是對我極大的不尊重。你有沒有想過這樣做的潛台詞是什麼?覺得我不夠理性,不能合理的處理這件事,不能控制自己,甚至不能正確的認識自己?我說的話都是笑話么?還是覺得我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有問題,聽不懂你的話,需要這樣強制的方式?還是我這個人不值得做朋友?我想我的所作所為不至於給你這樣的誤解吧。如果我需要外界的幫助我會直接告訴你,如果你覺得我打攪到你你也可以直接跟我說,我一直認為我們在這方面是有共識的。即使你自以為的善意,你不覺得應該提前徵求我的意見,問我是否需要,甚至最最起碼的,提前將你的想法告知我么?
我不接受善意的謊言,也不會接受自以為的好意,更何況還是這樣的方式。我喜歡一個人,不要求他有任何回報,也不要求有任何結果,但我要求起碼的尊重。尊重我的好意,尊重我作為一個足夠獨立成熟的個體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這段感情和彼此的關係。我其實一直以為你對此的理解和堅持要強於一般人的,還是讓我失望了。

對於一段從未正式開始的感情,我從不覺得它可以深到哪裡去,單戀能要死要活的應該去看精神科醫生,我們需要做的無非是把自己想明白。開始也好,結束也罷,你並未參與其中,變化的也只是我的想法和狀態而已,我覺得我有義務告知你我的變化,但怎樣處理是我的事,你無權替我做決定。
在這件事上,我感受到的只有侮辱,從人格到能力,里里外外,徹徹底底。

如果我以惡意來揣度你,你只是想自己躲清靜,並不在乎我的感受。

我自認為已經做的足夠好,從始至終,並未要求你任何事,足夠體諒你,也足夠尊重你的想法和態度。如果你覺得我的真心和你的所作所為還沒有那點可笑的時間來的重要的話,我只能說,你是個混蛋。
我的真心是被餵了狗,我怎麼會喜歡一個如此自私而不分好歹的人。「事」做的再漂亮,我們也應該先做「人」。不能再想下去了,再想就該顛覆三觀了。 但如果真的是我不幸眼瞎,你就是個混蛋的話,也請你能如實告知,我好及時去看醫生。

你看,怎樣想都是這樣不堪呢。好可惜。

我並不想用惡意來揣度你,我用那點僅存的自信告訴自己。你這人本性並不壞,就算有過負面的想法也會自我否定掉。你只是沒想那麼多,不知道應該怎樣處理,還自以為做了件正確的事。就是一個熊孩子跑過來告訴你,他給你的筆記本電腦洗了個澡,還用了泡泡浴,電腦現在也是香噴噴的了。你說我是該罵他一頓呢,還是罵他一頓呢,還是罵他一頓呢。活了20多年,喜歡,被喜歡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一個人是要多糟糕才沒被人喜歡過啊,早就應該能正確認識和處理了。你是有多幼稚才能做出這種事,自己幼稚也就罷了,還把別人也都想得那麼幼稚。把兩個獨立成熟的成年人之間的感情硬生生變成了小孩過家家。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若不是太自私,就只能說明是思維太簡單。或者應該說兩者都有,因為簡單所以自私,又因為自私而不願意多想的簡單,完美的閉環,很自洽。我就當那個炮灰,給後人鋪路吧。

記得我初一的時候,收到一封高年級學長的情書,我看完之後,當著遞信人的面把它扔進了垃圾桶,一秒都沒耽誤。當時的我為自己的果斷堅決而沾沾自喜,心想這樣的態度應該足夠明確,不會再有什麼後顧之憂了,越想越覺得自己做的很正確,但我還記得遞信人那張尷尬的臉。現在回想起來,只覺得自己當時幼稚而可笑,絲毫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好意,這真的是下下策,再不濟也應該把信退回去啊。要是我一直是這樣的態度和做法,我只會覺得自己根本不值得被喜歡,被這樣對待的人可能也是這樣覺得吧。

拒絕一個人,並不是傷害對方,往別人的心口上捅刀子,讓他痛了然後逃走,而是告訴他,你的真心太寶貴,我無以為報,不能收。明確的態度並不需要羞辱對方,不需要斷絕關係,只需要確保對方足夠清楚我們的想法,沒有任何誤解。

愛一個人之前我們要先自愛,而被愛之前我們也應該學會尊重,學會珍惜和感激。我絕不會因為別人喜歡我而覺得他低我一等,對他的好意不屑一顧,覺得他一切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我會告訴他,我十分感激並且珍惜他的好意,但很遺憾,我不能接受。我沒辦法回報同樣的感情,但我可以盡我所能回報他同樣的善意。真心是值得被珍惜的,無論是哪種形式。我一直覺得,在拒絕之後不冷淡才是對一個人最大的尊重。同樣,不因為被拒絕而有任何芥蒂和嫉恨,也是我們應該做到的。我和我的一個很好的朋友,關係好起來就是因為他對我有好感,為我考慮對我好。我感激這種好意和他的付出,也願意禮尚往來,為他著想。我足夠了解他到可以明確我的態度,我們彼此都足夠清楚對方的想法和狀態。這並不妨礙我們關心彼此,祝福彼此,不妨礙他找到了他深愛的女朋友,不妨礙他期盼我得到幸福。我不會以自己的高標準要求別人,我不要求任何感激和回報,我喜歡,是我心甘情願,但你不能羞辱它,讓我覺得自己成了個笑話。

設身處地想像一下,若是我們角色調換,你喜歡上一個人,你會怎樣做呢?能做到哪種程度呢?願意為之做多少妥協?你又希望被如何對待呢?我猜你應該沒想過這些,甚至不屑於去想,但你早晚有一天會需要。若是你有更好的想法,歡迎你告訴我。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最無私的人也是在為自己而活,為自我價值的實現而活。現在我也並不覺得這種觀點有任何錯誤,但這樣的想法太容易被狹義的理解了,甚至我自己也會不自覺的把它狹義化。這並不代表我們只需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就夠了,並不代表別人的態度和感受不重要,並不代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只追求自我的完滿。

小時候經常因為吃飯睡覺和我媽吵架,我從來都不認錯,因為根本就不覺得自己錯了,我就是不想吃不想睡而已,為什麼要勉強我。但其實事情是分對錯的,至少是分優劣的,大到殺人放火,小到吃飯挑食。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我想要怎麼做,也更應該想怎樣做才會更好,甚至哪種方式會是最優解。就像一直以來,我做事說話並不會太考慮方式,覺得內容是對的就夠了。現在我也做的並不好,但好在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願意接受批評,主動改進。

我以前也一直不理解我媽,她總是把太多的事情攬為自己的責任,但別人其實並不領情,她自己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又是何必。但我有一天突然就明白了,原因未知,可能只是因為年齡到了吧,生理上有變化,有了所謂母性的光輝?可能是哪種激素或者神經遞質分泌多了吧。我體會到了她的那種感情,她是真心希望對方好,寧願自己覺得不平衡,寧願自己委屈也要最後能有一個更好的結果。雖然不情願,但還是因為愛而付出。所謂責任,就是無關自我意識也要做的事吧,優先權最高的那一類。而我只覺得自己還太年少,還不懂什麼是愛,什麼是付出,只是剛剛有了那麼點領悟而已。而我現在更願意為別人,為我愛的人做更多妥協,不是被迫違心的改變,是真心希望對方能快樂幸福。

我說過我們很像,尤其和以前的我很像,我也並不比你強多少,而這些是我近來的體會和變化,跟你分享一下吧。要是你不認同的話,我們可以打個賭,10年之後再來看,你就會發現我說的有道理,可能用不了10年,以你的資質,5年應該足夠了。

上次你說我容易自作聰明,我開始很不認同,覺得只是因為你這人不通透,而我能看透你罷了,至少是自以為的,你連自以為的看懂我都做不到呢。不過後來仔細想想你說的也有道理,確實有點吧,可能因為覺得自己想的足夠多,已經把自己想的足夠明白了。是一個完整而自洽的體系了,雖然有局限性,但很難打破。就如同我看你,就是一坨東西相互糾纏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知道問題所在但卻無從下手。這種事情,只能靠自己頓悟開竅了,共勉吧。

出於對我的尊重,這篇文章我希望你能讀10遍以上。之後如果你有任何歉意,我接受,如果沒有,也隨意,但請告知我。


生命的意義在於,你可以選擇自己的路,賦予你的人生以意義。


我的擔憂是:現在物慾橫流,利益至上的氛圍,已經影響了人思想的進步,當大部人只是淪為經濟發展的零件、推手,我看不到人的思想進步,如果人的意義是:做不成愛因斯坦那樣推動物理理論進步,那就只能用虛幻的名利來替之,那麼人何時才能擺脫在地球搖籃里內耗,何時才能實現星際旅行?那人的意義是:能力多大,責任多大,普通大眾就別BB,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就行,如果你覺得自己智商如愛因斯坦,請別淪落,去做科研吧,為人類實際進步做點貢獻,謝謝。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