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船平行對轟時代的近代海戰。戰船為什麼不把火炮口調低,以擊沉對方為目的?

看了一些bbc的紀錄片,平行對轟半天也沒對船體造成毀滅傷害。炮口調低攻擊吃水線以下為何不可行?


不知題主所說的「近代」是啥時候。

如果是風帆戰艦滑膛炮時代的話,在正常的戰列線交戰距離上,根本不可能做到「瞄準水線」,只能是概率瞄準碰運氣。若要拉近到可以瞄準水線的地步,那基本上也可以開始準備靠舷跳幫作戰了。 而且,那時候火炮威力有限,海上炮戰幾種炮彈中,實心彈可以燒紅了作燃燒彈,葡萄彈殺傷人員,鏈彈損毀帆索具,都很難直接對船體造成致命的結構性破壞。於是海戰中不乏俘獲敵艦的戰例,但擊沉敵艦的情況就很少見,即使摧毀敵艦,也往往是「焚毀」而非「擊沉」。 19世紀中後期,亦即鐵甲艦時代的早期,在火炮與裝甲的對抗中,火炮仍處於劣勢:能擊穿厚重裝甲的大口徑火炮射速極低,在實戰中甚至低到以發/小時計的地步,比如大東溝海戰中的日本三景艦320mm口徑主炮基本全程打醬油;射速如此之低,以至於沒必要談什麼命中率,即使命中,如果不是運氣好砸到彈藥庫也難以一發入魂,比如大東溝海戰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松島挨了一發305mm穿甲彈之後死傷慘重停擺一個多小時卻還是挺了過去。

於是,不以擊穿裝甲擊沉敵艦為目的洗甲板戰術復活了。畢竟船上不可能處處厚甲,各層甲板上仍有大量設備和人員處於裸奔狀態,那麼只要以密集火力洗甲板就能把敵艦的戰鬥力給廢了。大東溝海戰中,缺少中小口徑速射炮的北洋水師就被這洗甲板戰術打得很狼狽。

20世紀初,火炮和火控技術發展很快,大口徑火炮射速高了,準頭也相對提高了,火炮與裝甲迎來了攻防平衡。無畏艦橫空出世後,戰列艦交戰距離越來越遠,日德蘭海戰中已達到10000米數量級。日德蘭海戰之後,各國戰列艦主炮射程進一步提升,火控系統理論上的觀瞄距離極限已達到30000米左右。在這麼遠的距離上,炮彈落角很高,基本只會砸到甲板上而碰不到舷側更碰不到水線。如果想大炮拼刺刀拉進距離打水線,就得先承受若干輪炮擊,如果途中被敵艦打出跨射,那就等著一發入魂吧。——沒有哪個指揮官會傻傻挨打不還手,所以,即使想拉近距離,炮戰也一定會遠遠地開打。

雷達技術發展起來之後,遠距離上的命中率得到了更好的保證。由於飛機導彈核武器的迅速發展,火炮退居二線,戰列艦成為傳說,我們也沒能看到裝備先進火控雷達的戰列艦對轟的情景。

推薦閱讀上海人民出版社引進的三本海戰史系列圖書《風帆時代的海上戰爭》《鐵甲艦時代的海上戰爭》《1914~1945年的海上戰爭》。這套書很適合閑暇閱讀,看完之後對16世紀以來的海戰和海軍發展史也就有了基本的了解。

順便一提,在10000米數量級的距離上,即使是現在的火控技術,也不能讓火炮說打水線就打水線。當然,保證90%以上的炮彈都落在敵艦上還是可以辦到的,至於炮彈落在煙囪還是艦橋或者別的什麼地方,那就不確定了。

最後,讓我們高呼: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水線攻擊啊。

能精確瞄準水線以下的都是帆船了,那時候的思路和你說的差不多,但問題是造船的時候已經考慮到這點了,水線下要比上面厚很多,有的還包裹了銅殼,打上去無非就是個小洞。除非你能命中上百發,否則效果還不如直接打薄弱的上層船體,利用碎木片殺傷炮手。

爆炸彈的出現已經是裝甲艦時代了,由於船體變硬而且有水密隔艙,所以炮彈仍然打不了太大的洞,主要是追求打壞對方發動機或者彈藥庫。要光靠炮彈打沉軍艦是不可能的,只有魚雷才能形成那麼大的破口。


僅述個人從玩兒憤怒的小鳥得來的經驗,胡說勿噴。

近代是大艦巨炮的時代。大艦裝甲厚,巨炮火力大距離遠,發出的彈道是拋物線吧,那麼遠的距離,就算能打中目標,炮彈擊中大艦側面的時候,和厚裝甲的夾角得有多小啊,怎麼穿的過去?據我所知,都是希望能命中對方的裝甲不厚的甲板的吧?能損傷對方巨炮也不錯,打到彈藥庫一樣能一炮擊沉!


同意 @楊愛紅的答案。

事實上,你要玩過刺客信條4黑旗,就會明白風帆時代兩船接舷對轟想命中對方船身有多難,更何況遊戲還是弱化了真實性這一點,比如火炮可以做到秒發,想想那個年代的燧發槍,裝彈點火發射的時間有多長,火炮同理,那海浪把軍艦輕輕地搖……


真正能夠做到對船體造成巨大傷害的只有兩種:

1.魚雷、水雷

2. 穿甲彈/航空炸彈造成的彈藥庫爆炸(參見日德蘭海戰倒霉催的貝蒂的bloody ships。。。)

當然也有黑科技了,二戰日本的九一式穿甲彈就是以所謂的"優化水下彈道"來設計的。由傳統的尖頭穿甲彈改為落水後整流罩和穿甲冒自動脫落變為平頭來加大小角度入水後穩定前進的距離。由於戰列艦的主裝甲帶通常只能覆蓋水線下為數不多的高度(主要當然是保護水線上啦),所以預期如果水下命中會產生較大的收益。可惜。。YY是美麗的,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觀瞄水平不可能做到往水下瞄準,只能靠正常瞄準射擊時「碰運氣」有近失蛋撞大運打到這個效果。而事實是,整個二戰海戰戰列艦沒有取得任何這樣的戰果,重巡也就是為數不多的幾次。

(順便提一下,貌似二戰日本德國都喜歡將希望寄託於幾件所謂的超級武器上,日本的"威力巨大之九三酸素魚雷」,伊400「航空潛艇」;德國就不說了各種黑科技,V1V2 ,ME262,AR234,HS293。。。結果被成體系作戰,工業化生產的美國和蘇聯打的找不到北。。。跑題了)


晃晃悠悠的海上、精度不到10%的定裝……等你靠近到能打水線的時候,都夠人家都把你擊沉十遍了


僅從穩性角度出發,穩性分為完整穩性和破艙穩性,完整穩性是船沒有任何破損在惡劣海況下保持不沉的性能,而破艙穩性是指船舶在一艙或者多艙破損情況下保持不沉的性能。

為了保證船的不沉,需要根據各種規範來校核船的穩性,其中儲備浮力和分艙很重要。

儲備浮力是指水線之上的密閉處所的體積,體積越大,儲備浮力越多,越不容易沉。

分艙有一個分艙指數來衡量,對於完整的船體,艙室劃分的越小,尤其是延船舶縱向,船長方向劃分的越細,所得的分艙指數越大,當然以上僅僅是從概念上來說,實際是需要進行模擬計算的。

不過以上分析都是基於民船的。。。對於軍船,從我看過的圖片來分析,第一水上部分非常高,相對於船舶的型深來說占較大比例。也就是以上說的,儲備浮力很大。另外,我猜測軍船的水下部分分艙肯定也會按照相關規範來設計。所以如果你想把軍艦打沉,難度相當大。另外軍船的船殼板因為要作戰都很厚,否則存放彈藥的艙室被打爆,肯定就掛了。。。。

以上,愚見,歡迎指導,謝謝。


先上圖

話說瞄準水線就是這結果


首先,那個時代的主力炮彈還是以實心彈為主,實心彈入水會受到水強大的阻力,等挨到艦體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沒動能打穿裝甲了

然後,就算你用的是高爆彈,高爆彈以當時的技術是接觸水面必然爆炸,高爆彈本身不具有破甲能力,還是無法對艦體造成傷害

至於其他亂七八糟的炮彈,就更別想打破裝甲了。


水中阻力太大 很難控制炮彈正好落在水線那裡

正是因為這一點 鐵甲艦時代側面水線上的裝甲厚度都是高於水線下的


滑膛炮炮彈不是制導炮彈,無法打到水線這麼精確的地方,要到一百米以內靠人的技術瞄準才可能命中水線,但是這是在雙方無交火的情況下自覺靠到一百米以內再打的可能性上的。按滑膛炮的射程,一千米就是有效射程了,雙方會在距離一千米左右開炮,能打到水線的距離已經非常近了,所以步入有效射程內是瞄準船的中心開炮增大命中率的,瞄準水線會有近一半炮彈落入水中,得不償失


推薦閱讀:

潛艇是不是海軍有史以來威力最強的戰艦?
歐洲弩到底有沒有抄襲中國弩?
在敵占區當警察算是叛國或偽軍嗎?
為什麼二戰中日本參戰名將成為甲級戰犯的人數要遠多於德國。?
野生伊斯蘭國已經佔領菲律賓了?政府軍是吃乾飯的?地球知識局

TAG:歷史 | 戰爭 | 海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