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到底好在哪?
都說這是一本好書,或許是我悟性不夠。
書的內容其實挺不錯的,放在現在這個時代。我第一反應,他講的不就是產品的快速迭代么。只不過這裡的產品就是你自己。之前看到一句話挺有感觸的: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一切為了迎合別人而裝模作樣浪費生命是不值得的。
還有評論和私信中,有朋友問我思維導圖文件,一個個回復挺麻煩的,這裡統一放個鏈接,有需要的朋友直接下載即可。
http://note.youdao.com/noteshare?id=e61f5cc149df5ee17eeae109306363d7sub=CDDC361082B3431597B442B9671E1980
如果對你有幫助的話,請點個贊吧~
各位大哥們,最後的位置我已經把思維大圖放上了,點擊就可以保存了!!!
這是一條探索自己內心的路,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在實踐中檢驗。
若不是怎麼改……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更新,整個人就會處於一個盤旋上升的通道。我覺得,這就是我逛了一遍的收穫,適不適合題主我不知道……空想永遠是沒結果的……
高效能人士這本書對有些人來說就是廢話,但我一直覺得作者以一輩子或者幾十年的經驗來寫作一本書,怎麼來看都值得翻一翻。當然啦,任何看書好比逛大觀園,有些人看的竟是新奇,有些人看到的是繁華背後的樸實,有些人看得若有所思。
每個人在不同年齡,領悟層次是不一樣的。其實,和年齡的關係也不大,有些人年齡大了也不見得懂事。
放一下思維導圖,理解下作者到底在講什麼吧(點擊可以放大的),文章的最後有完整版的。
0.現狀
這是作者寫在序言部分中的內容,算是對全書做了一個簡單的提要,我也沾了作者的光,偷個懶。對於每個存在的現狀問題,作者都給出了他自身的獨特見解。
1.那些在我們生命中親歷過的困惑
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蒙心自問都或多或少遇到過如上述的這些困惑中的一種或是幾種,相信如果有個投票功能的話,躺著中槍的童鞋舉手肯定是一大片。就拿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一個個例舉。
有時候想寫點什麼來抒發感慨或者學到的東西,但突然發現自己想要動筆寫的時候發現自己原本的感慨萬千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然後什麼都寫不出。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就是你不懂……但你以為你懂,但是實際上你不懂。所以一個字也寫不出來。
2.學習方法真的很簡單,那就是一切以實用為主,學些能用的!
因為我始終覺得,看一本書,哪怕你反覆自己鼓搗了再久,哪怕你反反覆復地看了無數遍,哪怕都熟到能倒背如流了,哪怕導圖都能像圖片一樣印刻在腦海中,比上眼睛就能看到一樣。但這些都是遠遠不夠的。始終沒有一個機會把自己所學的用出來,好比身懷巨款的土豪卻不知道怎麼消費一樣,買來買去也不過停留在「等哥有錢了,買一個扔一個」的階段上。
有一點,那就是看書看多的人不注重消化吸收反芻的話,容易產生一種飽腹感的錯覺,認為自己已經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簡直碉堡了。搞不好會養成隨時隨地逮著人就開始滔滔不絕的幫別人上課的狀態。角色互換體會一下,要是一個你不喜歡的老頭老是見著你不問青紅皂白就開始滔滔不絕的幫你上思想品德課是怎麼樣一種體驗呀?
還有重要的一點,要是不寫下來,那會積攢過多。要知道人大腦和家裡的電流過載保護器有點類似,在流量太大超過了閾值後就自動跳閘進行斷電保護,相比較而言人腦稍微好點,不會說你學的超過極限了就會像機器人沒了電源停機,而是轉變成學啥都學不進去,那接下來學過不用的就自然而然的作為需要被清理的給清除了,把地給騰出來給新的知識了。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了不用等於沒學,雖然你做出了努力,每天起早摸黑費了老大精力去打漁,結果空手而歸。
所以,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真的很簡單,那就是一切以實用為主,學些能用的。我想可能有人會有疑問,你這不是太過功利了么,要是有金山擺在你面前,像你這麼沒節操肯定第一時間扔掉書本去拿把鋤去挖金子了。要不肯定會有人說,看你這麼能說會道的怎麼還沒發財。
3.道理都懂,為嘛做不到?
堅信改變的力量總是一個人出發的起點,為什麼平時聽起來很有道理的事情,但想要執行起來確實如此之難?
我覺得實行起來有個辦法非常實用,在日本豐田叫「五W」法則,其實就是根據一個問題,然後問自己五個why。反反覆復的問為什麼,當你每給出一個或多個可能的原因以後,再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或這些原因的。再不斷根據給出的原因追問,基本上有的問題問上2-3個為什麼就水落石出了。其實當你在追問原因的同時也是在追問你的目標,你做這件事的動機,通過不斷的自問,最終結果會導向同一個藏在你心底最最深處的一個念頭。
例:
我早上賴床沒法早起
為什麼呢?我懶。
為什麼懶?因為我不想起來。
為什麼不想起來?因為生活沒目標,沒有起來的動機。
為什麼沒有動機?因為做什麼都做不好。
為什麼做什麼都做不好?因為我就是個loesr,就讓我睡死過去吧!
例子舉得一般,但可以看出這個方法有其的局限性,那就是在不斷的追問的過程中,容易將自身陷入困境,最終容易得出一個消極的結論,發現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因為自己就是一個loser。那怎麼才能走出這個死循環呢?我覺得只需要改變一個問題的方式就可以了,把why?改成,改成how?
例:
我早上賴床沒法早起
怎麼辦呢?我可以設定鬧鐘,叫老爸老媽叫我,頭上放桶冰水,到點不起來自動倒在頭上。
有的時候改變只需要一個變動,就可以實現。因為,在不斷問自己為什麼的過程中,沒有建設性過程,永遠是在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的質問,而人腦每秒能產生幾十個念頭,大部分是不會浮現到前意識中的,能在腦海中蹦出來的idea又是少之又少,因為,質疑自己過去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動機,那難度堪比探測無底洞到底多深。退一步說,探尋出結果了又如何?明天不照樣起不來。
所以,在當下,你只要問問自己有什麼是自己能夠做的,不論你的腦袋裡有多麼瘋狂的想法,都把它們寫下來,最後挑幾個靠譜、易上手的來執行最後看效果就行。但這裡有個很重要的關鍵,那就是首先你要明確你到底想幹什麼?如果你只是想早起,卻連早起後這段時間做什麼都沒想法的,那還是勸你多睡一會兒吧。因為這裡面涉及兩個關鍵要素,一個是個人能力,一個是個人動機。
個人能力的不足可以用HOW公式來解決,因為這是技巧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能解決其他動物不能解決的問題的原因,是因為人善假於物也,能藉助工具來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因此這是可以後天習得的。
個人動機則是一個人的內部精神核心,比如說你現在肚子餓了,強力的飢餓感驅使宅了一天的你外出覓食。這代表你有需求,而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的驅動力就是動機。因此,就像上面講的那個例子一樣,你要是不餓,沒人能強迫你吃你吃不下的東西。同樣的,你要是早上根本不想起來,那還是睡著吧。
現在談論的內容都是大家在有動機的前提下,但不知道how to do的。
轉回這本書的話題,我們能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了:這是一本教人如何達到高績效的書。給出的都是方法。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作者給了7步法則,這是通過他幾十年來生命累積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學習大神們的心法和武功,並結合自己的實際來放在實戰中檢驗,通過不斷磨練去陳革新,力求做的更好。
作者的那句「本質比言行有說服力」,我很喜歡這句話。以前很喜歡的那句「做比說更重要」也漸漸被這句話給取代。為什麼呢?因為作者認為一個人的本質是難以靠偽裝的,一個人的一言一行無意都是其本質的具體表現。就好比一個Win10系統裝在奔騰四CPU的機子上的效果一樣——根本跑不動。
所以探尋真正的自我是開展任何活動的第一步,很多事情都是表面看起來很好,但當你實際深入去了解並且實行的時候,你會發覺和你想像的是兩碼事。好比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其實是大量的單調和無趣,人總是對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產生巨大的渴望,但實際擁有後卻發現自己並不開心,也並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當我在研究股票類書籍的時候,大部分流傳的書籍都從技術層面剝離,開始探究作為一個交易者的內心世界是怎麼樣的。在獲得金錢和付出時間的交易中究竟得到了什麼,是不是自己想要得到的。再進一步就是明確自己到底要什麼?
當我第一刻踏入工作崗位的那棵面臨的是從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的變化,那時候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只覺得如果有錢的話,那麼會讓生活的日子過的更好。但是過的更好以後呢?錢多少算是一個度呢?如果我沒錢的情況下,我是不是也能快樂?究竟什麼是快樂呢?
在工作崗位工作了3年後的今天,我感覺我依然沒法給出確切的答案。只是覺得學習是一件不斷在迷霧中向前摸索的小徑,可能身邊的就是一條康庄大道,但是也有可能是萬丈深淵。你永遠不知道,其實這也很正常,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甚至沒有辦法確定下一秒的你是否在存在著,也沒有辦法確定下一秒的你會接受到什麼信息,更沒有辦法確定下一秒世界會發生什麼,但是變化一直是存在著的。
因此,在這裡作者對於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提出了一個解決的思路,那就是依照自己過去的經歷、現在的狀況及對未來的設想,這3點來綜合考慮,對自己當下的現狀做一個總結。
好處是什麼?高達destiny我們都看過,其中主人公有種特殊的能力叫Seed,相當於一個類似能力核心的結晶體,每每遇到困境的時候,潛力化作的能力核心晶體就會破碎釋放出超越常人的特殊能力,來力挽狂瀾。當然啦,這是動漫是戲劇化的效果,通過一種視覺化的呈現方式將主角有多麼NB展現出來。
而我們對我們自己當下需求的總結就相當於一個種子爆炸的逆向工程——是一個結晶的過程。這就包含了主宰我們行為的各種處世原則,「誠信是最基本的」,「欺詐是不能被容忍的」,在書中作者稱之為使命宣言,而為什麼要以明確的書面形式寫下來呢?在《影響力》這本書中提到過,書面形式是承諾的一種,對你不但有約束性,而且能被公布,因此我們都不想做那種表裡不一,言行不一致的人。所以,我們都努力踐行我們做做出的承諾。以前看到過一個段子「現在努力,都是被逼的,不得不實現以前吹過的牛皮」也差不多一個意思了。
我的使命宣言如下:
- 積極向上
- 對親人好
- 生命是寶貴的,為任何事情裝模作樣都不值得
- 空杯心態
- 遇事沉著冷靜
- 能幫忙的情況下幫一把
- 把主旨用故事的方式講述,聽眾自然會從特殊性中提取普遍性
這都不是一口氣寫成的,只不過是在手機上開了個便籤條,然後有時候想到了,或者反思事情的時候就隨手加上了,相信以後數量應該還會再多點。這就是我的為人處世的依據,當一件事情明顯違背了我的意志和使命宣言時,我就會強烈抵制。因為,這就是我做人之本,一旦妥協了,就相當於對自己的背叛,相信誰都受不了的。
在努力踐行的同時,你的使命宣言也會對你的行為產生正向激勵,並促成一個良性循環。
但是,世界如此複雜,當你形成了自己的核心價值後,依然會在真實生活中遇到艱難險阻,那怎麼辦呢?那就需要養成不斷學習的習慣。
作者的方法就像他作品書名取的那樣《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分了7個習慣,並且使得人們能夠做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可複製性。具體內容以後再做介紹。
在自我探索這一章內,還有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提出了一個「效能」的概念。
效能,效能……投入越少,產出越多,效能越高。這讓我想起了張五常教授評價經濟學中經典的無差異曲線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這根線乍一看是很有道理,但是用事實就被推翻了」:假設工人一天上班每小時能賺10元,那上班越多賺錢越多,按照曲線的說法恨不得24小時都上班。反過來說,一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也就價值10元。當工人上滿10個小時以後,他就不想上了。因為他供給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制的供應下去,那麼說明在這個節點工人對休息的需求大於賺錢的需求。但無差異曲線是這麼說的,如果聽任消費者對曲線上的點作選擇,那麼,所有的點對他都是同樣可取的,因為任一點所代表的組合給他所帶來的滿足都是無差異的。一個是存在差異,一個是無差異,那肯定是存在問題的了,理論被事實推翻了。
我這裡引入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人的世界不可能像永動機一樣不停的做下去的,為了生計工人不得不賣命賺錢,但是同樣的,他也知道買賣是要體力和休息作為成本的。很多人都是拚命的加班,然後猝死的新聞我們也聽過不少了。重視對效能的平衡利用才是實現你人生目標的權宜之計。
*******************思維導圖大圖**********************
有幫助就請點個贊吧!
最後,有個知友問我,學習的時候覺得頭昏腦脹,沒法正常思考怎麼辦?
我的回答是,這種癥狀叫甲方需求過多,而且沒有側重點。簡單來來說就是一口氣想吃成胖子,要知道人的腦袋處理任務是線性的,當你想開啟超神模式進行多線程操作時,那也僅僅只能處理比較簡單的事情,比如抄寫的時候聽歌,是做不到輸入知識的同時進行吸收轉化,甚至能直接用出來的。
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來:摘錄,整理,歸納,演繹。
1.摘錄:不僅僅指找本本子一字一句地抄下來,方法很多,為了不限制死自由發揮的能力,自己找一種最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2.整理:把之前錄入的信息進行有條理地整理,歸類。好比整理衣櫃一樣,先然冬天的衣服應該是收納起來的,而夏天和秋天的衣物應該有選擇性的掛起來,內衣肯定是和內衣放在一起的。這樣提取才更有效率,不是嗎?
3.歸納:將整理出來的信息按照你自己的原則或者適用程度進行刪減,用不到的哪怕再好也沒卵用,屯著也屬於浪費時間。
4.演繹:最後才是用出來的階段。
以上四個步驟缺一不可,而且是漸近式的,別企圖想一口氣吃成胖子。
建議閱讀一本書《斷舍離》,可以看看裡面原則,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什麼是可以直接丟棄的,那樣才不會貪功冒進。
共勉!
我驗證了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
文/張宏濤
很多年前就聽說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但沒有認真看,只是瀏覽了一下這七個習慣,當時覺得的確很不錯,但好像是「正確的廢話」,就好像我們知道——「要努力、要勇敢、要堅持……」一樣,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做到是另一回事。
所以,就放下了。
但如今又看這本書的時候(因為先後看到很多牛人都非常推崇這本書),我驚訝的發現,我的經歷,剛好驗證了該書提倡的七個習慣。
一,積極主動
一個雞蛋從外打破,是災難;從內打破是生命。
足球與頭接觸,如果是足球砸在頭上,是災難;頭主動去撞足球,那叫「頭槌」。
同樣的事情,消極被動和積極主動,承受的力看似是一樣的,但結果卻是大為不同的。
我發現我的成長,都離不開積極主動。
比如大學時期,我發現我和女生說話很緊張,哪怕是和普通女生說很普通的話,我也會緊張、焦慮,醞釀很久,猶豫很久,還是無法開口。於是,大學畢業後,我主動找了一份做業務的工作,而業務的對象是化妝品店、藥店,化妝品店和藥店里基本都是美女,所以我是在刻意加強自己在這方面的訓練。
剛開始,我的確是很難開口;但後來,我不僅可以和各個店裡的美女談笑風生,還可以和大街上、客車裡遇到的美女侃侃而談了(結婚後,這個功能退化了)。
這一點,我曾在《我是如何養成積極主動和美女搭訕交流的好習慣的》一文里詳細寫過。
跑業務期間,我還積極主動做過很多創舉。比如,我們鋪貨一向都只是往化妝品店和藥店鋪貨。其他店都幾乎沒人去。老闆說,不是不可以,是別處進不去。
我為了多出成績,積極主動拓展了很多他們想都不敢想的新渠道,銷量比傳統的店高很多,所以,我的業績在我加入公司三個月後,就一直穩居第一。公司還在我的提議下,推出了會員制,後來還是在我的建議下,發展了很多代理商……
作者建議,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影響圈」,而不是放在自己的「關注圈」。這一點我也是深有體會。
最初,我很關注國際風雲、國家大事,為這些事情,還在很多群里和人爭論,不知道浪費了多少時間。
有一天,我在公園散步,看到幾個曬太陽的老頭,在那裡吐沫橫飛地爭論國際問題里誰對誰錯,爭論世界大戰的話,中國和美國誰能贏?日本能抗多少天……
我忽然覺得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和這些老頭沒什麼區別,在這些自己毫無影響力,所知也甚少的事情上坐井觀天、空耗時間。從那以後,我就不再關注國際風雲了,不再關注超出個人能力和見識的事情了。而是專註於自己的「影響圈」——家庭教育界和心靈成長方面。
我在各個家庭教育群和群友探討,並受邀開展了很多專題講座,在家庭教育這一塊,我的能力越來越強,粉絲越來越多,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以至於可以靠家庭教育指導獲得不錯的收入了。
二,以終為始
在這個層面,我覺得我踐行得非常好。很多人都有夢想,但他們的夢想都是打算在賺很多錢以後,比如財富自由之後,再去追逐。而我不同,我直接就去追逐。我是以終為始。我想未來達到什麼樣的成就,獲得什麼樣的收穫,我現在就去做,而不是等到什麼財富自由之後。
普通人是以現在為基礎,制定計劃一步步實現目標。
成功人士則是以目標為導向,倒推過來,看實現目標需要什麼資源,就去爭取什麼資源,需要做什麼事情,就去做什麼事情。
比如2014年,我給自己未來定的目標是做家庭教育指導師,並以此為生。那我該怎麼做呢?
以終為始來考慮,首先,我需要有從業資格;其次我要有這個能力;最後,我還得有影響力,讓別人知道我是做這個的,並且相信我有能力幫助他們。
於是,我分析了我自己所具備的和不具備的條件。當時,我已經基本具備做家庭教育指導師的能力了,因為在2007年,我就寫過兩本家庭教育類的暢銷書,其中一本還獲得2007-2008年度中國十大家庭教育類圖書榜首的稱號,另一本也被中國新聞出版總署點名表揚過。我看過近千本家庭教育類圖書,研究過網上無數家庭教育類的案例,對此也有深入的思考,寫過幾十萬字的分析。
但是我欠缺兩點,第一,沒有資格證書,當時我連孩子也還沒有呢;所以第二點,我缺乏影響力。
怎麼辦?彌補這兩點就可以了。第一,我參加了心理諮詢師和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培訓,並通過考試,拿到了相關證書,具備了從業資格;第二,我開始大量撰寫家庭教育類的文章發布在QQ日誌上,發布到一些家庭教育類的群里,還建了個家庭教育分享群,每周至少一到三次家庭教育話題的討論和分享,我會圍繞主題提出很多相關問題,參與的人要回答,然後我講出的我的觀念,並一一分析大家的答案,解答大家的疑惑……
於是,我逐漸滿足了這量個條件,實現了我的夢想。
三,要事第一
這一點,我其實是有欠缺的。這一章節開頭,作者提了兩個問題: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夠使你的個人生活徹底改觀,但是你一直沒有去做?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夠使你的工作局面徹底改觀,但是你一直沒有去做?
目前,第一個問題,對我來說,毫無疑問是減肥!一旦減肥成功,就可以生二胎了(不然太胖影響下一代質量);一旦減肥成功,身材變好一點,我在講個人成長和個人管理的時候,說服力會更強。
或許我什麼都不用說,我只要把兩張照片(一張減肥前,一張減肥後)往那裡一放,大家就會紛紛路轉粉。
(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牆》《躍遷》的作者、橙子學院創辦人古典的照片)
但我居然一直拖著沒做,不過,從一個月前開始,我計劃每天10公里的散步,來減肥。我相信每天10公里散步,肯定是可以安全有效地達到減肥目的的,需要用的時間是兩個小時。我是自由職業者,我有這個時間。
雖然花費了兩個小時,看似挺可惜,但通過兩個小時的散步,我的身心狀態都會變得很好,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也就是說,投入兩個小時散步,對我來說是性價比很高的行為。所以以後我也會堅持這樣做。
目前過去了一個月,我完成了20天。以後我會每個月至少完成25天。不過10公里可能會改成8公里。現在實在太熱了。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毫無疑問是寫書、出書。書是最好的名片。
等我家庭教育類的書出版了,我的粉絲無疑會大增,我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也會提升一個檔次。但是我居然拖了三年都沒好好整理書稿(寫了五六十萬字,但是風格不同,需要整理出統一風格的20萬字來出書,甚至可以整理出兩本或三本,但是我總希望可以做得更完美,遲遲修訂不完)。這個也是我眼下重點要做的事情。
如果三年前,或者一年前,我就做成這兩件事,那相信我的知名度絕非今日可比了。過去沒有把要事放第一,今後,會時刻牢記最重要的這兩件事。
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不僅是商業人士應該具備的思維,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
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我常常和家長講,處理和孩子的矛盾時,要用雙贏思維。《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的作者戈登,同樣提倡雙贏思維,他認為,無論是父母強勢,逼迫孩子妥協;還是孩子強勢,逼迫父母妥協,都不是好的結果。最好的結果,應該是沒有輸家,父母與子女雙贏。只要具備雙贏思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就容易達成雙贏的結果。
我指導了很多家長用這種方法解決了眾多讓他們頭疼的問題,在婚姻關係群,我同樣提倡大家用雙贏思維來面對婚姻中的所有問題。所以,我對此很有感觸。
五,知彼解己
我和妻子曾經因為溝通不暢,發生過無數次的爭吵,後來通過學心理學,我才明白了傾聽和共情的重要性,才走出了誤區,並寫出了多篇夫妻之間溝通原則和技巧方面的實戰文章。
比如《想要和諧的婚姻關係,千萬別學蜘蛛俠說話》這篇文章,就幫助很多人認識到,為什麼他們明明在安慰老婆,卻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我還因此建了個親密關係溝通群,講述如何愛自己、愛伴侶與孩子,如何和自己溝通,和愛人與孩子溝通!如何經營好家庭關係(目前第三期正在招募,歡迎報名!)
六,統合綜效
這一點我沒什麼經驗,也是我短缺的一塊,因為一直以來,我都是單打獨鬥,不論是以前做業務,後來寫作,還是現在做家庭教育指導和心理諮詢,我一路走來,都是單打獨鬥。正因此,雖然我付出了不少,但發展很慢。這一塊,我會再認真研究一下。
有很多朋友表示非常願意和我合作,還有不少朋友願意做我的助手,但是我不知道該讓大家做什麼,主要還是我影響力太小,沒多少事情可以讓大家代勞。不過也因此,發展很慢。等我想出合適的、雙贏的合作模式,會積極和信任我的朋友們合作。
七,不斷更新
網上有句挺狠的話:「有的人三十歲就死了,只是到七十歲才埋。」我也在現實生活中,見到一些人,年紀輕輕就放棄了成長,未老先衰。
我自己則總覺著自己還年輕,像才二十歲一樣,充滿朝氣,並且樂意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我在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並且通過寫作和講課的方式,不斷梳理自己,改進自己,也促使他人接納自己、改善自己。
除了身體層面過去我不太重視,現在才開始重視外;其他方面,我可以自豪地說:我一直在成長,一直在更新升級,永無止境。心態上充滿欣喜,沒有焦慮!
這本書,還有很多具體的細節給了我很多啟發,不過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去談了。總之,這是一本非常值得讀的書,該書提倡的觀念,也都是我們應該踐行的觀念!
個人愚見,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人明白要想清楚自己的價值觀取向問題,其次就是 提出了 四象限法則。
四象限法則,把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分成4類:緊急並且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但是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分好類以後,要儘可能多的去做 重要的事情,少做不重要的事情。
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就是,不緊急但是重要的事情,很多人都會因為重要的事情不緊急,而不去做它。
比如學習一項技能,不學暫時也沒什麼影響,但是學了可以讓自己成長,讓效率翻倍,讓自己的技能發生質變(注意,是質變,不 是 量變)。 但是很多人會想,哎,等我有空了再去學……結果,大家都知道,永遠沒有有空的時候……
比如鍛煉身體,永遠想著以後有空再鍛煉……何時才能有空……
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聊個QQ啊,微信啊,看看朋友圈啊,刷個微博什麼的……
緊急並且重要的事情肯定是一天裡面最先去做的事情,那麼接下來,不要去做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而要去做,重要但是不緊急的事情。
一天的時間是有限的,你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拿來做重要的事情了,你的人生很容易就出彩的。這本書是實踐的書,反覆測試,反覆按照上面說的照著做,實踐出真知。《7habits》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適用於中產階級 的價值觀提升。 以下是讀書心得。
1、適用於中產階級。體力勞動者、藝術工作者、nerd,對他們來說,太不接地氣,請跳過。 同樣,精英階層也沒必要讀,因為對他們而言,這些太小兒科了,小學爸媽就教過了。
2、請略讀中文版,直接英文版。 千萬不要糾結中文概念。 真的說的不是一個意思。語言本身,傾向於誤導人, 而不完全是清楚的解釋。
3、沒有獨立生活、社會閱歷的人,建議不要讀。你未必知道其中在說什麼。 無非就是認識字而已,那叫讀書?看字而已。
4、其他學科支持。 不要以為一本書可以改變你。 本書背後是許多學科思想的支持。 獨立意識、 計劃、執行、對信仰命運的理解、 生物鐘、時間管理、溝通能力、 經濟學雙贏。 如果你都不懂,也很難讀懂。
5、如果你要看成功學,這一本就足夠了。 如果你想真的看懂本書。請認真學習 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哲學核心課程。
6、認識幾個干條條,毫無意義。 關鍵理解和實踐。 比如「金融」,有人認為就是借錢、有人以為就是炒股基金、有人認為就是銀行、網上掛的都是騙子、對於窮人就是高富帥……同樣的字,不同人對背後的理解完全不同。
那些評論本書的人,你真的讀懂了嗎?
舉個例子,第一章,積極主動。絕對不是中文四個字那麼簡單。 自我獨立性,改變世界進取心。 這是近代人本主義思想。 對事物態度,改變、妥協、接受適應、逃避四方式。這是心理學的思想。 不要試圖改變形式,改變發動條件,這是系統論控制論。 對事情負責,這是管理學思想。 那些讀不懂的人,其實連中產階級的知識修為都沒達到。 對他們來說, 當然不是廢話,就是空話。《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影響人類思想的新智慧學家,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入選「影響美國歷史進程的25位人物」,被《時代周刊》評為「人類潛能的導師」,得到美國總統奧巴馬的特別接見,是前總統柯林頓倚重的顧問,《經濟學人》雜誌推舉其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不僅是企業、組織,更是個人獲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俄羅斯總統普京曾建議每一位俄羅斯公民都應該閱讀。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1.主動積極 2.以終為始 3.要事第一 4.雙贏思維 5.知己知彼 6.統合綜效 7.不斷更新(還記得低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嗎:1、缺席;2、拖拉;3、做無關緊要的事;4、多慮;5、凡事過於消極;6、固執己見,與世隔絕;7、持續信息過剩)
(行動是最基本的原則,毅力是堅持過程的必要鍛煉)
習慣一:積極主動(Be Proactive)積極主動即採取主動,為自己過去,現在及未來的行為負責,並依據原則及價值觀,而非情緒或外在的環境來下決定。發揮了人類四項獨特的稟賦—-自覺,良知,想像力和自主意志,是由內而外的方式來創造改變,積極面隊一切,他們選擇創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每個人最基本的決定。
習慣二:以終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的創造—– 先是在腦海里醞釀,其次才是實質的創造。
個人,家庭,團隊和組織在做任何計劃是,均先擬出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塑造未來,全心投注與自己最重視的原則,價值觀,關係及目標之上。對個人,家庭或組織而言,使命宣言可說是願景的最好形式,它是主要的決策,主宰了所有其他的決定。領導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共有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之後,創造出一個文化。
習慣三:要事第一(Put Frist Thing First)要事第一即實質的創造,是夢想(你的目標,願景,價值觀及要事處理順序)的組織和實踐。次要的事不必擺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無論迫切性如何,個人和組織均針對要事而來,重點是,把要事放在第一位。
習慣四:雙贏思維(Think Win/Win)雙贏思維是一種基於互敬,尋求互惠的思考框架與心意,目的是更豐盛的機會,財富及資源,而非患不足的敵對式競爭。我們的工作夥伴及家庭成員要從互賴式的角度來思考(『我們』而 非』我』)。雙贏思維鼓勵我們解決問題,並協助個人找到互惠的解決辦法,是一種資訊,力量,認可及報酬的分享。
習慣五:知彼解己 (Seek Frist To Understand,Then to be Understood)當我們捨棄回答心,改以了解新去聆聽別人,便能開啟真正的溝通,增加彼此的關係。對方獲得了解後,會覺得受到尊重與認可,進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談,雙方對彼此的了解也就更順暢自然。知彼需要仁慈心;解己需要勇氣,能平衡兩者,則可大幅提升溝通的效率。
習慣六:統和綜效(Synergize)統和綜效談的是創造第三種選擇——即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遵循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種遠勝個人之見的辦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稱 許彼此的差異,欣賞對方解決問題及掌握機會的手法。實現1+1&>2的成果。
習慣七: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不斷更新談到的是,如何在四個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會/情感,心智及心靈)中,不斷更新自己。這個習慣提升了其他六個習慣的實施效率。
(內容來源:經理人分享+張軍博士)
▼
一個有關人生如何獲得成功的話題,有預見性地經營您的人生。
在微號兒漸勢盛行中,你或許可以輕點手指,加入我們,共同學習。
-高效能人士的分享部落-
微信| buzhixuexi-生 命 不 息,學習 不 止
http://weixin.qq.com/r/mkR3cmjEaqAWKCwRbxE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本文標題:2015年閱讀收穫最大的一本書 首發於我的百度百家;
如標題所言,2015年閱讀收穫最大的一本書,這是逸川的閱讀體驗。為什麼給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麼高的評價?且聽逸川娓娓道來。
自1991年首次出版以來,本書暢銷2500萬冊。如果說這個銷量還不具備說服力,那麼,我們看一下如下一些事實吧:
本書是培訓界的基礎課程。從職場新人,到企業管理者,都通用的一種經典課程,對於職場新人培養積極高效的工作習慣;對企業管理者,優化個人時間效能以及管理效率。
作者謙遜而不自傲,受作者柯維邀請作序的詹姆·柯林斯,曾問柯維:「你是怎麼想出這本書的概念?」柯維回答:「那並不是我想出來的,不錯,書是我寫出來的,可是在我提出來之前,書里的原則早已為人所知。這些原則是自然的法則,我所做的,只是把它們搜集起來,幫人們去做綜合統整的工作。」——見台譯本25周年增修版。
如此謙遜的柯維,只承認書里的內涵是自然的法則,不是自己所創造的。相比90年代,以及2000年後引進的管理學,成功學相比,經常性的標新立異去樹立理念,我更相信柯維是希望傳播通行之理,去幫助世人自我的成長。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2011年。當時,我困惑於每天生活在無端的瑣事之中,每天受事情的推攘,想找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書,學習一下優化生活。就請朋友和同學們推薦,當時有同學推薦這本書。當時的反應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從書名看,是一本很典型的成功學書籍,又是講習慣的,與時間管理優化效率可能產生不了太大的關係,於是不以為異,雖受推薦沒有去閱讀此書。
直到今年,因為工作進展到團隊管理,我再次深入的困惑於,個人以及團隊工作效率不高,在8月份時,見到一個培訓:晏本亮的《高效能人士的七項修鍊》,才再次接觸到本書。在這次自發自費而來的培訓中,19人中我發現我是唯一聽說過本書,而沒有看過的人。多數人看過的很多遍,還有人拿出英文原版在閱讀。培訓師晏本亮,在介紹本書的時候,提到本書他已經看過15遍,每次重新讀,都會有新的感受。
從培訓接觸到認真對待本書以來,逸川對本書有哪些讀感,而評價本書是「2015年閱讀收穫最大的一本書」?
相比讀過的其他暢銷書《從0到一》,《創業維艱》,《定位》,這些創業相關,營銷相關的書籍,雖然也很經典,是難得的好書,而這些書的內容,更多是跟行業,管理相關,不關注個人的改善。而本書的內容,所提及的七個習慣,首先從個人的習慣習性優化開始,自己的習慣習性,能夠優化,那麼應用之於管理,也必然行之有效,也就是說書中闡發之理,是個人及管理都適用的通行之理。
效率如何優化?時間怎麼樣應用的更充分?書中對效率提出了更高的一層理解,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對等的,任何人不可能延長。而書中所提的「效能」,關注於時間管理的持續轉化,相比效率描述時間管理的當前優化,更關注於後續的轉化,也就是說,對效率不僅關注於眼前優化,更關注後續。
所提及的七個習慣,看似簡單,實際上對照去執行的時候,發現很難。比如主動積極,生活中,我發現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積極主動,其實在下意識里遠不夠積極,多數時候應對處理是惰性的,如果把積極參照「熱情」的行為模式來看,絕大多數時候是不積極的。
其二,要事第一。把事情依據緊急重要程度,去安排執行完成的次序。在培訓之後,首周的實踐中,我發現對於事項的重要與緊急,我的分別辯識力完全沒有,更沒辦法基於此,去優化效率。
雖然如此,本書很難行於生活,也因此,我覺此書之重要。因為本書是通行之理,如果有遠大的目標,效能的提升是人所必行。本書的閱讀,是值得讀5遍甚至10遍以上的,用幾年的時間把書里的內涵實踐用於自己的生活的。
推薦購買什麼版本?
本書自1991年誕生以來,進行過很多次再版。當前我拿到手中的,有三個版本:
2008年,中國青年出版社《高效能人士的七項習慣》。
201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高效能人士的七項習慣(25周年紀念版)》。
2014年,台灣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25周年增訂版)》。
逸川更推薦台灣版與成功有約。與大陸版的版本相比,台灣版有如下優點:
1.翻譯經典,講究信達雅,準確傳神的翻譯出原作的思想內涵。台灣的文化氛圍,由於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學者,在文化領域,有更好的保留和傳承,又沒有經歷文革的洗禮,在書籍上出版往往更加審慎。而對本書,逸川曾細緻的對閱25周年大陸版以及台版,在用語的上面,台版確實更加審慎,語過三遍其意仍在,而大陸版於細節處過於通俗,不值得推敲回味。
2.更加尊重原作。如柯維邀請詹姆·柯林斯的作序,以及其子女為本書的作序,在大陸版未見,實際上這2篇序,對於我們更加了解柯維非常有幫助。
3.大陸版書的版式更加浮華,設計看上去比較商業化,排版粗糙。台版樣式傳統豎排,典雅而且排版精細。
當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工作經歷的時候,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總結思考,常問自己問題的人,那麼你會發現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珍寶,裡面有你期望的許多答案。1、斯蒂芬從紛繁複雜的家庭,工作情景中,抽象出來了很多細節卻又精深的真理,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基本的系統化了2、裡面有許多完全創新的思路,和獨特的觀察視角,比如,一個人的成功是從個人的成熟獨立,再到社會的互賴和影響。這類書建議慢讀,細讀,常讀。經典的床頭書,頭腦清晰的時候,心情安靜的時候,拿起來,讀一小段,細細品味,點滴吸收。一個比我們一般人,聰明得多,努力的多,運氣好的多的人,用一生的經歷心血寫的一本書,我們可以期望瞬間明白,大快朵頤嗎?一生讀得懂,就夠了。
我看了這本書 中文翻譯的kindle版 當時光看見這名字 我就不想看下去。簡直就是人性弱點啥的一個系嘛 對於曾經被成功學毒到 後覺悟厭惡到爆的我來說 幾乎它開頭幾個字稍微有些不對味 我就得刪了它。
但看過之後 我覺得它和以往成功學不同 他說這些不是他首創的 而是他發現的事實法則 說給大家重視 而且 關於狗的反應 刺激試驗 同一個圖 不同人由於暗示看到不同的內容 燈塔等等例子非常生動明了 幾乎沒有一點廢話我實踐了一個月(抱歉,後來遇到瓶頸,幾乎沒堅持下去)內心真的真的很平靜 有種非常清醒的感覺 但就如他所說 完善自己打破舊有的思維定式需要不懈努力 我現在不斷地被拉回以前的思維定式中…十多年建立起來的看世界的方式 不是看完一本書就立竿見影的 急於求成 的人顯然不適合看這本書。只學不做等於沒學
只知不做等於無知人總會因為自身思維惰性 不願改變舊有的不是基於現實的思維習慣
這是我在這段時間中總結的自身的問題我不是權威人士 也不是實踐之後成功的人 我還在苦思 還在掙扎 書中卻有可取之處推薦 望不要與其他成功學 厚黑學 人際學一起 等閑視之通常【這類】書籍都是勵志的,最終寫成了成功學書籍,再翻一遍就是「毫無營養」的道理書。看過不下20本【這類】書籍(也不知道我是有多無聊),總結為這種書有百害無一利,而且會加重吊絲的【拖延症】——我會成功,嗯,我會成功,那麼先玩會兒遊戲吧。
而這本書,在我買後丟書架上近一年後,翻開閱讀後才發現,這本書不是【這類】書籍。
它是一本【方法論】書籍:(節選書中對積極的描述)積極就是去改變影響圈,而不過度沉溺在關注圈而【這類】的書籍通常是這麼寫的:你要成為一名積極的人,因為積極的人可以……正確的廢話!書中有一點,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就是在討論以什麼為生活中心的時候,作者不主張以宗教為中心,並分析了理由,但在最後一章,作者又提到他每天都要讀聖經,從中汲取精神力量,並且作者是一位摩門教徒,這一直令我很不解。並且總是感覺這本書思路有些怪怪的,好象很簡單明了,又好象很複雜。不是很容易讀得透。
但是當讀過聖經和了解了關於美國文化的淵源之後再去讀這本書,很多地方就豁然開朗了。實際上此書強調的是價值觀問題,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生活。作者的理念是要以「原則」為中心,也就是以普世價值觀為中心。那麼普世價值觀又從何而來,來源於我們從經典和生活閱歷中的提煉,你可以去讀聖經、佛經、論語以及其他任何你覺得是經典的書,加上我們的生活認知。這看似一件很簡單的事,但當我們面對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時,你需要一套相對成熟圓融、成體系的價值觀,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絕大多數人僅憑一己之力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我們需要藉助聖賢的幫助,需要從他們已經建立的某個較成熟的價值理論中汲取精華,或者,若你的靈魂過於脆弱,乾脆就投入他們的懷抱,做一個信徒。於是這就指向了宗教或哲學。所以總得來講我覺得此書中有新教+自由主義的痕迹——美國人寫的書,依然體現著美國精神。不理解的親,推薦去讀於歌的《美國的本質》「刺激與回應之間存在一段距離,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我們如何利用這段距離。」 這句話是《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里最後末尾章節才講述的話,這句話是這本書的最核心的精華,也是對作者影響極大的。
這句話對我影響極大,幾乎我的人生以理解這句話的時間點,劃分為前半生和後半生。
最簡要回答:如果以後有人的行為或者言語刺激了你,而你在被刺激後,在心裡默念1、2、3後再回應,那麼123就是刺激和回應的距離,這個距離越長,你的回應就越理性(這個詞可能不準確),可能越容易得到幸福(或者說可以先避免痛苦)。
試試看,能不能在下次被「壞消息」刺激後心裡默念1、2、3,然後再發脾氣。
試試看,能不能在下次被「好消息」刺激後心裡默念1、2、3,然後再微笑開心。
如果你能做到,這就叫做「寵辱不驚」。
如果你能不斷修鍊,把123的距離再不斷拉長,達到5秒、10秒,你就是聖人了。
如果你已經理解,下面就不要再看了。
如果不能理解,我按我的經驗嘗試解釋看看。
------------------------------------------------------------------------------
如果能理解這句話,確實能明白幸福的關鍵。但不代表你能獲得幸福。
我占坑後一個月都不原意來回答這個問題,想先把維克多·弗蘭克《追尋生命的意義》又翻譯為《活出生命的意義》看一遍,因為這句話源自這本書,書看到一大半,在出差時候弄丟了。也罷,現在就回答吧。
我不原意來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並不感覺自己目前有多幸福。
就像大家每天逛知乎,各種各樣的道理都懂了,甚至懂得都開始厭倦了,然並卯。有一段時間我卸載了知乎APP。
但是這句話確實對我有巨大的現實作用,因為自從理解這句話後,我就再也沒有發過脾氣(注意發脾氣(對他人)和生氣(對自己)是兩個層級不同的概念)。我的下屬明顯感受到我的這種變化。
也許我還沒有得到幸福,但是至少因為懂得這個道理,我已經避免掉入痛苦不安的深淵。
刺激和回應這句話,甚至《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這本書,很難深刻理解的原因是因為這個涉及哲學(甚至管理學、心理學)
我就嘗試以書里的講述來解釋這句話。
首先我們要思考這個哲學問題:人的本質是什麼?
百度上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全世界也沒有標準答案的。
這個問題如果太過於深奧,那麼簡化點,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什麼?
書里給的答案:
人的本質是四維:
- 身體:鍛煉 營養 壓力調節
- 精神:確立 堅持 學習 思考價值觀
- 智力:閱讀 想像 規劃 寫作
- 情感/社會:服務 移情 統合綜效 內在安全感
人類四種天賦(和動物區別):
- 自我意識 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
- 想像力 (Imagination)」,即超越當前現實而在頭腦中進行創造的能力;
- 良知 (Conscience)」,即明辨是非,堅持行為原則,判斷思想、言行正確與否的能力
- 獨立意志 (lndependent Will)」,即基於自我意識、不受外力影響而自行其是的能力。
上面這些哲學概念,大部分人看了第一遍都很難理解,太過於抽象,第二天肯定都忘了。這本書我反覆看了幾十遍,也才算是基本搞明白了這些道理,但是還做不到。
刺激和回應之間有段距離,就是用了人類的「自我意識」「獨立意志」。
直白講,我們身而為人,屬於高級動物,智慧動物,就不應該像低等動物一樣,受到刺激就立即給予回應,特定刺激給予特定回應。如果是這樣,我們和動物也沒有什麼區別。
試想想,你是否有過向親人、朋友、同學發大發脾氣後,感覺自己不應該的?
即使你當時感覺沒有什麼,但是長時間後你還堅持當初應該發脾氣嗎?
仔細想想就知道,在我們這個溫飽不缺,物質極大豐富的社會,最傷害人的不是刀槍,不是炮彈核彈,而恰恰就人的一張嘴,所謂惡語傷人六月寒。
發出去的脾氣,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無論是否有心還是無意。
從明白這句話到目前半年過去了,我真的沒有發過脾氣,和去年相比較,我的下屬明顯感受到了極大的變化。工作客戶壓力再大,我都有個簡單樸素的概念:一切都會過去的,天塌不下來。實際上,天確實塌不下來。
作為領導,我們要有極大的肚量去允許(容忍)下屬幹了一些蠢事,並且不能把幹了一件蠢事的人等同於蠢人。只有一直干蠢事的人才能被稱為蠢人。
另外,春節後我也突然明白了「重要的事情往往不緊急」這個非常核心的道理(後面有空再具體闡述)
作為家庭,我們家庭的關係表面上看是非常和諧的,值得任何人羨慕。我是公司高管,妻子年輕貌美,孩子活潑可愛,婆媳關係融洽,(我們家庭的婆媳關係的處理是我最得意的事情,可以參考我的知乎答案)。
我的同學見到我們的媽媽,他對我說,他能感受到我媽媽臉上洋溢著幸福,我也能感受到我媽媽的幸福,我媽媽確實是在她認識的親戚朋友圈裡最幸福的人,沒有之一。
這個是我20年前的誓言,我要讓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為什麼我說表面上看說非常和諧的呢?因為在這個大家庭里,大家都是幸福的,而我確不是,原因不好講,但是我至少目前不痛苦。
叔本華哲學裡說:滿足了便厭倦,不滿足就痛苦,人生就在這兩者之間震蕩。 我現在努力讓之間在中間,既不厭倦,也不痛苦,雖然很難做到,但是目前來看有希望、有方法。
其實回想看看,人的一生會很快過去的,難道不是嗎?
網上有句名言:有的人就是對陌生人太客氣,對家人親人太刻薄。
對家人言語刻薄,真的太普遍了,原因有很多很多,不想闡述。
我就再闡述書里另外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關注圈和影響圈。
能理解這個概念也會對幸福有很大的幫助。
關注圈:是指我們花時間去做的事情的範圍。比如看新聞、唱歌、吃飯、看朋友圈、工作等等。
影響圈:是指我們個人可以影響到的範圍,比如我們可以影響家人、朋友、同事等。
我們大不部分人都是:關注圈遠遠大於影響圈。
就是我們關注八卦新聞、關注世界格局軍事、關注國家政治,關注領導小道消息,關注哪裡有好吃好玩等等。
而我們理想情況是:關注圈=影響圈。
我們應該關注那些我們能影響到的人,或者能影響我們的人。
如果知道我能影響哪些人呢?
想想自己如果突發意外掛了,Game Over了,這個世界上傷心的人
誰會傷心一輩子? 父母孩子妻子兄弟姐妹
誰會傷心幾年半載? 特別好的好朋友
誰會傷心嘆息一個月? 普通親戚、好朋友
誰會關注一個星期? 朋友、同學、密切同事
誰會傷心一天? 普通同事
誰過難過1個小時? 認識見過幾次面的人
誰會難過1分鐘? 聽說過你名字的人
仔細想想,我們有根據上面這個重要性來花對應的時間去關注他們嗎?
既然說到幸福,再解釋一下幸福和快樂的差別。
乍一看幸福和快樂差不多,其實差很多。
我們說生日快樂,不會說生日幸福。
我們說家庭幸福,不會說家庭快樂。
我們說今天吃飯唱歌很快樂。
我們說和你在一起很幸福。
快樂:是一個短暫的狀態,通過一定的物質、事件刺激獲得的愉悅感,會很快消失。
幸福:是一種和諧美滿的人際關係,是狀態,不容易獲得,也不容易失去。
我們應該努力是努力獲得幸福,而不是快樂。
我們應該多和父母家人在一起,而不是經常和朋友同事大吃大喝。
這些可能也是幸福的關鍵。
另外,賣個關子,我前面提到過「重要的事情往往不緊急」
我的思考,人世間除了工作以外,有且只有有三件事情是重要而不緊急的,如果你能全部想到,那麼祝願你能做到。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孝順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健康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他們是
學習
歡迎朋友一起學些討論關於七個習慣這本書,討論關於幸福。
我的微信號:hichencai
驗證請註明知乎。
單位年前發了這本書,再次翻看。
相信很多人在微信、微博上深受這本書的「教育轟炸」,但真正閱讀書的人,應該少了許多。因為本書讀起來枯燥,且看起來這些習慣我們已經記住了。但其實作者思考問題的方式以及切入角度值得深度解讀。書很厚,這裡寫下三個方面,鞭策自己。
面對增量。工作生活壓力、各種不確定的事情,總是讓人充滿焦慮恐懼,希望把自己關在家中,置身於自己的舒適區間;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種琳琅滿目的價值引導,面對多樣的「道路」,缺乏踏實的腳步,不想積累,因為「我現在就想得到」;心態失衡,P/PC產出與產能不匹配,帶來的是抱怨,同時渴望被理解、被尊重……我時刻都在面臨上述遭遇。是亦步亦趨,還是主動迎戰,將決定成長速度。戰術的勤奮,不能代替戰略上的懶惰,這本書引發了我的思考,堅守合理的價值與原則,應對變化的世界。
積極主動,這是習慣一。面對遊戲、美女、娛樂方面的刺激,我們會積極主動回應;面對工作、學習、困難,我們卻往往消極。不管是學習生活還是娛樂活動,都是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都是我們的「關注圈」,圈內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則超出個人能力範圍,我們可以掌控的稱之為「影響圈」,積極主動的人專註於「影響圈」,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會全神於「關注圈」,緊盯他人的弱點、環境問題不放,怨天尤人,並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借口。總是希望「如果」,如果有人明確告訴我「怎麼做,就能把事情搞定」,寄希望於外界環境的變化,由外向內的求變;而積極的做法是「由內向外」,即先改變個人行為讓自己變得更充實,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要事第一,這是習慣三。我從小都被教育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是關注焦點,即I象限。但本書讓我從另外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放寬時間長度,如果我們總是在I象限,總是在不停的緊急救火,這恰恰是問題。看下身邊的領導與聰明人,他們的時間與注意力集中於第II象限,即重要不緊急的事情。高效能人士的腦子裡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他們不會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思維是預防型的,總是能夠做到防患於未然。當然,他們也有真正意義上的危機和緊急時間需要馬上處理,但數量相對來說較少。所以作為一名員工,只要能夠確定自己的II象限,而且即知即行,可以事半功倍。這也是常說的帕累托原則——以20%的活動取得80%的成果。
對幾個常見問題的簡短回答
問:「主動積極」是要我們在失敗時壓抑自己的情緒嗎?
答:否。漫長的生活帶來諸多逆境和刺激,從生物本性上這些刺激會激發人的負面情緒(憤怒、仇恨、抑鬱、焦慮、悔恨等)。主動積極的人會敏感地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不會放任自己長久沉溺在負面情緒中,因為這不利於個人健康和未來的生活。他們通過獨立意志重新選擇新的視角來解釋和接納現實,比如:將經歷的痛苦和挫折看成個人成長、修行和體驗人生的機會,秉承這種信念可以自然獲得更正面的感受(振奮、希望、平和)。因此,「主動積極」並非壓抑情緒,而是幫人們緩解負面情緒,進入正能量狀態
問:「主動積極」聽起來就是「阿Q精神」?
答:否。「阿Q精神」是「精神勝利法」的別名,意思是否認結果和扭曲現實,通過自我麻醉的想像獲得暫時的精神快感。而「主動積極」接受事實和結果,但會自主選擇新的認知角度帶來更為積極的感受。比如:項目最終結果沒達標,「阿Q精神」會假想自己成功了,或轉移注意力麻醉自己。而「主動積極」會承認現狀,並主動思考過程中的收穫和經驗,以及對未來的借鑒意義。
問:「主動積極」聽起來是純粹是西方的思想?
答:東方也有類似的觀點。東方思想中有」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的說法,對於「因」(影響圈),要200%努力行動,而「果」受外界不可控條件(關注圈)的制約。如果付出了努力,最終結果還是不如人意,就要用獨立意志來解釋和接納(柯維的語言:以微笑和真誠接受現實)
此外,中國心學中有「境隨心轉」的說法:心隨境轉則煩(被動),境隨心轉則悅(主動)。「境隨心轉」還強調了主動積極的思維模式最終會對外界環境和人帶來影響,這點與「觀-為-得」中的結論:「觀」的改變帶來「得」的改變,「得」的改變最終強化「觀」的改變相一致
問:在拉開刺激和反應模型中,人類四大天賦中的「良知」怎麼解釋?
答:只有人類能選擇對刺激的反應,動物是做不到的。良知是指人們內心深處的是非觀和道德感,這有助於人們抑制衝動的本能反應,自主選擇合適的行為。比如:曾有在機房工作的工程師說,客戶投訴電話言辭惡劣,氣得他想當場把客戶伺服器的網線一把全拔掉。但內心的良知會自我約束這種衝動反應,讓他以職業態度和行為應對客戶。
問:「以終為始」倡導設計自己的人生,但世事無常,有太多我無力控制和無法預料的事情。人生真得能被「設計」嗎?
答:「以終為始」不否認人生不可控的部分,比如:基因、個人成長經歷、宏觀環境等,但這並不代表對「宿命論」的認同。「以終為始」特別重視自主選擇的重要作用。所以,柯維先生說「改寫你的人生劇本」,而非「編寫你的人生劇本」,強調的就是:一方面接受你的人生被給定的「初始條件」(關注圈),另一方面要通過培養好的習慣,在生活中堅持做出符合自己人生使命的選擇(影響圈),實現人生願景。比如,有嚴重家族遺傳病史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長壽,成長於家庭暴力環境的人在自己養育後代時完全杜絕了暴力,這些都是「改寫人生劇本」的實例。
另外,「一次創造」(願景)有助於「二次創造」(實現),與心理學中「自我實現的預言效應」符合——人們深深憧憬和相信的事情更有可能成真,正所謂「心想事成」,這也是設計個人使命宣言這個儀式的意義。
問:為什麼要有人生使命,我想不出我的人生使命是什麼?
答:使命感可以讓人內心更充實、堅定和安全,避免生活的空虛、無聊和焦慮,在面臨重大抉擇時更坦然無悔地做出自己的決定。
Viktor Frankl 說「我們發現而不是發明自己的人生使命」,你的使命是你自己的生命要履行的職責,一般來自事業、家庭、人際關係、自我提升、信仰,或者其他任何你認為重要的方面。你的使命只存在於你的內心,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可能慢慢變得清晰起來,如孔子所說「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所以要在生活中持續不斷去體會和思索,就像喬布斯所說:」Keep looking, don』t settle」。
問:我為啥要「雙贏思維」,要我當聖人嗎?現實生活中充滿成王敗寇的輸贏競爭,「雙贏思維」真行得通嗎?
答:「雙贏思維」 並不否認現實中的輸贏和競爭關係,比如比賽、競聘、金融產品等,並充分尊重競爭關係帶來的活力和能量。而「雙贏思維」發揮效能的主要場合是「互賴關係」,比如你和你的僱主、客戶、老闆、合作夥伴、配偶的關係,人們的生存離不開這些重要關係。如果要長久穩定地生存在這種關係中,就必須同時兼顧雙方的利益訴求。比如,想要加薪是所有人的訴求,但只要你還在這裡工作,就必須考慮你的僱主的利益和顧忌,通過為僱主創造更多價值來為自己贏得機會,一味要求只會傷害自己。因此,「雙贏思維」並非虛無縹緲的太虛幻境,反而是在互賴關係中實現你自己利益的唯一現實途徑。
舉一個真實的案例,有ABC三家供應商去投政府的標,只能有一家中標,他們之間是直接競爭關係。其中A優勢明顯,C感覺無法獲勝,於是準備退出。但做這個特定產品的供應商國內只有這三家,如果C退出,按照法律招標就無法進行,A的訂單也無法獲得。此時A(以及客戶)就和C就形成了互賴關係,A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必須同時考慮C的利益。這就是雙贏思維的現實性。
從這個意義講,「雙贏」是一種更聰明的為自己博取利益的方法,西方經濟學中稱為「Enlightened selfish」(睿智的自私),而把「獨贏」稱為「Brutal selfish」(野蠻的自私)
問:我想雙贏但別人不跟我雙贏,為啥我總覺得吃虧了呢?
答:雙贏思維不代表結果總是平等的,在互賴關係中,結果分配取決於雙方互相依賴的程度。比如在買方市場中,客戶選擇很多,供應商更依賴於客戶,交易結果是供應商利潤很薄,這是公平的結果。那些努力滿足客戶訴求的供應商才有可能贏得這些利潤,這是雙贏思維的現實結果。而客戶因為處於優勢地位,其「雙贏」的意願自然不如供應商大。然而,一些「聰明」的客戶還是會適當「雙贏」,因為他並不想挫敗供應商持續服務的意願,這樣更他自己更有利。
所以,雙贏不代表要放棄自己的利益,相反,雙贏是為了在互賴關係里更持久地為自己博取利益。如果對方實力強大,其雙贏意願不高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能做的是專註自己的影響圈,了解雙方的「贏」,通過協商爭取更多的結果。如果突破了自己的底線,自己可能變成「輸」,則可以選擇當前「不成交」,保護這個關係期待日後發展
我覺得這本書好是因為這本書能啟迪思考。這本書第一章說的是這個世界是個territory,我們透過一個lens/paradigm/map(基於經驗和生活經歷)來看世界。這說明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應該多想想自己是否以一個正確的lens來看世界,是否正確的lens/map是以是否符合原則來評價,原則就像地圖裡的燈塔,地圖不管多精確都改變不了燈塔的實際位置,違反原則就像船撞上燈塔,所以人只有修正自己的地圖來在這個世界更好地行走。中文版裡面有很多刪節,看的很暈,英文原版更好,微信讀書裡面可以免費看,KU也可以免費看。英文版提到柯維參加過IBM的一個研究意識的小組,我提這個是因為當初第一次聽C語言中一堆數比較大小時對意識的抽象讓我印象深刻。對我而言這本書是幸福學不是成功學,正確地看待問題處理問題能讓我過得不這麼累了。
正在上這門課 任何培訓都是汲取對自己有用的
在優酷上有作者本人的講授,比書上講的意思準確多了。強烈推薦去看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