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從專業角度評價編劇岸西的創作?

岸西


岸西是從助導過渡到編劇的,以前並沒有編劇經驗,不經意編寫的20分鐘小劇本卻被大牌欣賞,經過個人努力,再加上多方指點,終寫出了《甜蜜蜜》這樣可稱為宏大的電影劇本。以後的《男人四十》也是一部感情細膩,詩情畫意的好劇本。岸西不喜歡導演輕易更改自己的作品,這是她的堅持,而轉戰導演這行,也是為了換了角度認知電影,為更好的編劇創作打開更廣闊的天窗。她曾宣稱不會導演別人編劇的電影,只因有些感情是很私人的,不願與別人分享,或許這可以理解為:我的作品就要實實在在地是我作品,我要帶上我個人鮮明的風格,我不願意讓它烙上別人的印記,我寧願在電影的世界裡做自己的沙皇。

影視這個行業,涇渭分明,科班出身和半路出家個性鮮明,就我所了解,半路出家的電影人里,不管是導演還是編劇,其中佼佼者,不勝枚數。究其原因,科班出身的可能真沒想好自己是否適合,半路出家的可能是註定的電影人,突然的靈光照耀,讓他們明了我就是干這行的料,不過也耽誤了些時間;另一方面,半路出家的思想上很少有各種條條框框的禁錮,有人生閱歷,是在思想上很打得開的人。

至於她的具體的幾部作品如何評價,我倒是沒有什麼新鮮的觀點與大家分享。

再次談到岸西的劇本創作特點,她很執著、偏執甚至霸道,這在很多劇作家身上都能看得到,好的東西或許就需要這樣的偏執狂、強烈的個人主義者。但是時間長久了,這也很可能成為自己的禁錮,自己的瓶頸,自己又要能打破這些,跳脫出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風格,建立自己新的、多元化的、兼容性強的新風格。所以藝術本身就是共通的,任何領域的發展大致也是這個過程,比方說小說的創作也已從現實主義、現代主義過渡到後現代主義,這就是從宏觀上面來說的任何藝術形式包括個人發展、社會發展都要經歷的過程。

最後,每個人的創作都自己的鮮明的風格,岸西的創作方式也是我個人所崇尚的,至於具體到每部劇本的具體內容主題風格,那是每位作家的精神內核的具體展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而這些細小的理解又會匯聚成廣大觀眾所贊同的主流認知,這裡就見仁見智,不必多言。


謝邀,但是對這個問題真的不了解。慚愧的求摺疊。


好編劇,擅長寫愛情,寫世道人心。《甜蜜蜜》劇作之工整紮實,華語電影少見。她喜歡把自己喜歡的一些的東西寫進戲裡面,偏偏用得又十分妥帖,比如《男人四十》裡面的《赤壁賦》,《甜蜜蜜》裡面的鄧麗君。岸西寫愛情片的同時也寫類型片,《特務迷城》《刺陵》《三岔口》啥的,她自己說她不會放棄推理警匪片,因為她喜歡推理小說,喜歡這些類型片。但是在這方面她的才華實在有限,《特務迷城》看得我很汗。。。。。


岸西的劇作,結構鬆散,缺少層次,是典型的「有佳句,無佳章」。她的長處在於細膩豐富的生活細節和濃厚的都市人情味。她是非常了解自己優勢的影人,所以她自己導演的《親密》和《月滿軒尼詩》都放大了她的這種劇作特質,同樣也使得影片常常面臨毀譽參半的媒體評價。電影不是一個人的作品,而且不管《甜蜜蜜》還是《男人四十》都有比較強烈的導演個人風格在其中,但即便這樣,這兩部作品中也依然可以看到岸西在劇作上的長處和短處。這些問題可能要具體拉片分析,這裡就不一一細述了。

總的來說,我覺得岸西是時代造就的編劇,比較幸運,有個人風格,但是水平不算很高。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拿她跟李檣比較一下。兩人在部分作品的劇作方式上有類似之處,但是李檣對人物層次的剖析和隱喻體系的建立等這些更高層次的要求上,比岸西高明不止一個層次。


謝謝邀請。
老師在課上說過一句話:故事在一個事件的激發下按照事先設計的框架往下自然的發展,作為一個編劇,你只是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
能被稱為香港的金牌編劇必然有其過人之處,編劇是一種職業,職業說白了就是賺錢,為了賺錢只能迎合市場,可是人往往又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在市場和自我之間找折中點是最好的辦法,噁心不死自己還能賺錢。岸西的作品就有這種感覺。說要上升到任何故事發展,記錄文字的高度似乎還沒有,畢竟電影審查制度擺那裡。
愛情片和動作片,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愛情片代表 甜蜜蜜 ,甜蜜蜜的故事其實比較簡單,男朋友來港打工,交了個女朋友,後又分手,最後男朋友與最初的那個女朋友和好結婚。劇本其實就是簡單的故事,然後擴充成一連串的故事單元。岸西能因為甜蜜蜜一炮而紅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的劇本寫的早,地方好,運氣好,放到現在,可能她的劇本可能會泯然眾人。
再說說她的動作片,她的動作片。。。我得去看看劇本再說。
不管怎麼說,編劇功底紮實,沒有金剛鑽也攬不了瓷器活,沒有地基也蓋不了高樓。


謝邀。不過,這些作品也就是大致看了下,說不上有什麼感覺。


謝邀, 很有特點的編劇,甜蜜蜜 男人四十,擅長細膩情感的把握,浪漫場景的營造,至於後期的
《特務迷城》《刺陵》 真的是瞎死了,三岔口略有進步,但總體來說吧,感覺還是丟掉了自己的特點,換上一腔俗血完蛋


看過的不多,甜蜜蜜從淡然中見真情。並且將一個略俗套的愛情故事嵌入一個凝聚一代人悲歡離合的背景中,算是難得。

至於刺陵,看的時候還是高三,被那種無邏輯的東西嚇尿了…………


首先先謝邀。不過我不專業…只是說幾點我的看法。

岸西的作品最有名的就是《甜蜜蜜》《男人四十》了吧。在我看來她並沒有瓊瑤阿姨那種浪漫唯美雖歷經艱苦但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而是平平淡淡細緻入微的小浪漫、或者說是更生活化。也正因為如此、在等待愛情時、在愛上一個人時、內心細微的變化、那些相思愁苦、在岸西的筆下、不會僅僅是輕描淡寫、而是更深刻的升華了愛的意義。

她眼中的愛情大概和我一樣、會到來會存在於是會等待。

------------------------------

好像不太切題…真是發愁。想著想著就跑偏了…


謝謝邀請。岸西的作品只看過《甜蜜蜜》,所以沒有資格做出什麼整體評價,見諒,慚愧。

剛特意搜了下電影介紹,算是溫故。裡面的角色差不多都能找到現在的對應人物:掙扎存活,工作成為人生主要內容的現代奴隸們,竄跡於中國教英語的洋屌絲,理想主義剩女,又功利又不切實際的待嫁女,等等。大概就豹哥有點過於俠膽柔腸,不像真人。想想這是96年的作品,覺得很了不起:該電影提前規划了某些現在仍然奏效的元素或者說風格,比如男女主角的關係,包括第一次上床是如何互相推動,等等。基本上是個很細膩就能打動絕大多數人的模式。

剛才不知為什麼又想到《小武》;大概是因為我還記得當時看甜蜜蜜驚訝了一下:啊香港現在也有這種片子了。於是又特意搜了下,《小武》發行於1998年,想必成片時間和甜蜜蜜差不多?都是講述個人的歷史,大陸的小武就是當代行吟詩人,真正的loser(我心目中真正值得被講述的);甜蜜蜜終歸還是溫情脈脈。當然,無意比較,況且用心的商業片永遠值得讚美。我只是覺得這樣同時期的比較很有意思。似乎是在大敵壓境的時候,港人終於有了情懷,成了一個(有節制的)悲情城市。

文不對題,慚愧,抱歉。


不了解其具體的創作過程,難以評價;但應該說還是個有追求的編劇,也比較職業化


推薦閱讀:

評測 | TVB金牌反派,與劉嘉玲吳君如同班,演起斯文敗類不輸吳鎮宇
海麗影業董事長愛新覺羅蘭燁:聯合出品五部院線電影!
據說西遊2的演員裡面有吳亦凡 林更新 ……真的不太理解 這種偶像派有一個就好了,為什麼這麼多……?
《白鹿原》,我等你回來
獵凶風河谷丨這部電影被定為「R」級,靠的是「深意」!

TAG:影視 | 香港電影 | 岸西編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