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 NGO 辦公場所/環境長什麼樣子?

很多人跟我說NGO不挑位置,不挑環境,只要場地便宜就行了。但如果撇開租金不計,NGO們想要一個怎樣的辦公環境呢?


樓上也提到了恩派公益孵化園,...(咳..直接上圖給看孵化中的NGO辦公環境)

一個正常的工作日,一個平靜的午後……

偌大的辦公場所里……終於……發現了一個人在默默為夢想奮鬥....

在這裡:場地,免費。(只要你能通過恩派初期的審核進入孵化)

所以,這裡就是「不挑位置,不挑環境,只要場地便宜就行了」的NGO理想環境了么?

顯然不是的。(否則為毛在正常工作日都沒人來上班啊喂)

開放,接納,聯結的空間環境才是NGO最需要的環境。

1.有關開放靈活的空間。你可以想像團隊中的一員A君靈光乍現時,興奮地以屁股發力,整個人與滑輪椅一同瞬移到另一夥伴B君身邊,「我說啊,剛才我的腦中閃過了一個想法,我們是不是可以開展這麼個項目……」,猛地他回過身,伸手拿起對面自己桌上的茶杯,得意地嘬上一口,「C姑娘你也來聽聽,幫著鑒定鑒定?」

開放靈活的空間,不僅能促進組織內夥伴想法的及時傳遞,也能更快從各人各層面判斷及落實一個號IDEA的可行性。

2.有關接納關懷的環境。「A君,今天下午有個實習生說要來我們這兒看看。」「我怎麼不知道?!」B君搭住A君的肩,「A君,你知道的,我這兩天都在趕後天投標的項目書。今天下午要是有人來,就拜託你照顧下啦。」輕拍兩下A君肩膀後,B君轉眼又回到電腦屏幕前。(到了下午)「我對你們的XX項目很感興趣,我覺得很有意思!」「恩,好的,我帶你走一下我們這邊的環境,我們邊走邊說...」很快A君的聲音漸漸消失在走廊里……

接納關懷的環境,是NGO社會企業最為重視的環境,從物理空間上來說,要有可以接待外賓的遠離核心工作場所的溫馨地,讓外賓覺得舒適,讓隊友覺得安心。

3.有關聯結溝通的共同體。「C姑娘!聽說隔壁XX服務社有你的室友啊!你有機會能不能和她說說,看看我們有沒有機會這次和隔壁XX一起合辦這個活動啊,幫著引薦引薦唄。她們上次辦過一次,她們有經驗,我們有資金嘛。」

聯結溝通的環境,你看看現在NGO組織抱成團都駐在同一服務中心吶!一方面合抱一起的環境可以使資金-項目-經驗互相聯結,另一方面NGO要與你的服務對象群體層(即包括服務對象的親朋好友等)產生定期聯結,深刻溝通,所以交通便利的外部環境是不可忽視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恩派孵化園都沒有人上班的原因……荒郊閔大荒在交通方面實在……)


現在已經有的幾個答案我也都比較贊同,但我的個人意見是:NGO的辦公場所應該儘可能靠近服務對象,在此基礎上如果有開放,接納,聯結的空間環境當然更好,如果免費或者租金低廉就再好不過了。

說到靠近服務對象,為農民服務就要靠近農村,為建築工人服務就要在新區,做文化教育就要在文化場館附近。以我參加的NGO為例,服務對象是LGBT群體,有些時候要做艾滋病快速檢測。顯然,我的服務對象在全市範圍內都有,那麼我一定要選擇一個到各個區都交通便利的地方,例如地鐵站點附近、重要公交站附近。如果在郊區,會導致服務對象訪問不便,減少了對象的訪問意願,對於艾滋病防治工作來說是很不利的。當然了,如果一個NGO它的服務模式不需要服務對象來訪,那麼稍微遠一點也可以,畢竟遠意味著便宜。

至於說開放、接納、聯結這些,王永川的答案說得很好了。

說一點實質性的東西,理想的NGO地盤應該包含兩個東西:辦公室和會議室,前者用於工作人員處理事務和存放資料,後者用於展開活動或者開會,少了其中一樣都是缺憾,會導致工作不利。再說裝修布置上的東西,NGO普遍缺錢所以也不會設計裝修,也一般不會添置有特色的傢具、電器,個人比較推崇利用牆面粘帖照片、海報,用少一點的錢做個性化一點的東西,既賞心悅目又能讓人一眼看到組織的歷程。另外,有網路、快遞能到是必不可少的。

還有很多草根NGO還租不起辦公室呢,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蔽天下寒士俱歡顏。


我們家我們家~~

724空間是全國首家專註公益組織及社會企業創立的社會創業空間

它既是一個具體的物理空間概念,又是一個7天×24小時的時間概念

更是一個集聚社創精英、致力社會創新的一種模式

724空間有聯合辦公、會議、培訓、演講、圖書發布、路演、咖啡簡餐等完整創業服務功能,並為入駐者提供導師輔導、影響力投資、縱深孵化、財務人事代辦、能力建設、資源對接等全面支持。

在這裡,無時無刻不準備著社會創業的發生與社會理想的實現

地址是:

上海浦東乳山路206號申富大廈一樓(靠近源深路)
聯繫我們 : 724hub@npi.org.cn

有圖有真相~~~


對外而言,NGO對各類社會資源的需求,造就了NGO對辦公場地具備資源鏈接功能的需要。


對內而言,NGO注重服務對象需求、平等開放的工作方式,造就了NGO對辦公場所方便交流、功能靈活可變的需要。

前面幾位朋友都回答得很好了。

簡單補充一些關於NGO聯合辦公的個人看法,以前面的朋友有提到孵化園模式為例。


孵化園這種模式,企業界有很多成功範例,從NGO的角度考慮,好處不少:


節省辦公成本——前台、會議室等公共空間和公共辦公儀器的共用,攤薄了辦公成本。


共享資源——人、材、物等,方便共享,信息傳遞快捷,溝通成本低。


方便交流互助、抱團取暖——當同一發展階段的NGO遇到一些同質性較高的問題時,聯合辦公的各NGO之間會比較方便溝通,從而互相借鑒問題解決方案;抱團取暖就不用解釋了吧。

好處這麼多,那聯合辦公究竟是不是解決NGO辦公問題的最佳方案呢?

個人認為不見得。


歷經數年的孵化園模式實踐,起初幾年頗受各方好評,且目前仍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所謂成功經驗(到底是不是成功,這裡就不想贅述了)。


近兩年,廣泛在各地複製的孵化園類似項目出現一個趨勢:聯合辦公區的空座率逐年上升。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主要原因就是辦公地點遠離了各自機構的服務對象,工作不方便開展。


這就是聯合辦公的硬傷。


個人覺得這就是服務性質的NGO組織並不適宜聯合辦公的主要原因。

一下就扯遠了,先這樣吧。

以上,鞠躬……


我們搞信息的,除非需要接見來賓和註冊用,幾乎不需要辦公場地。


目前我知道有兩個比較好的地方。上海 恩派公益孵化園,廣州 一起開工社區。目前裡面應該集聚了不少公益組織了。


看看linked@ work的跨界工作社區提供給NGO組織的辦公空間。位於廣州天河軟體園建中路50號(地鐵5號線科韻路站)

歡迎中小型NGO組織和創新科技和互聯網企業。微信13922106173聯繫。


能得到及時反饋吧


過去選擇很少,現在選擇很多。


環境優越的話捐贈方來訪時會被質疑管理費用的,所以即使我們這種有百來年歷史、家大業大的NGO也就在市區的居民樓里辦公,人均辦公環境擁擠,但大家很知足因為駐紮在一線山區項目點的同事更艱苦。要說理想辦公場所肯定是家裡。


推薦閱讀:

傳球計劃2018 DAY5
讓在流浪的貓貓們也吃頓年夜飯吧
我能為保護環境做什麼?
參加雷勵中國有什麼意義呢?
中國都有哪些活躍在公益與社會創新領域的青年Change Maker?

TAG:公益 | 非政府組織NGO | 辦公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