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上海路名中表示方位詞的位置會不同,比如延安東路和東長治路兩個路名中的【東】字的含義有不同么?

上海


簡單來說:先是造了『大西路』(延安西路),後來填了洋涇浜造了『愛多亞路』(延安東路)和『福煦路』(延安中路),然後1949年上海改路名的時候將這三條相連的」不同的馬路「改成了一條『延安路』,並分三段。

但是『熙華德路』(長治路)以西有『東唐家弄』(天潼路)再以西有『阿拉白司脫路』(曲阜路),以東有『東熙華德路』(東長治路),再以東有『華德路』(長陽路),如果再按照上面一條馬路分段的形式似乎照顧不過來這麼多路,所以就保留了長治路和東長治路這個名稱而沒有更改,簡單來說長治路,東長治路(長治路向東延伸段),曲阜路,天潼路,長陽路還是相連的幾條不同的馬路。

---

複雜的來說

這個問題非常好,我用四川路舉個例子。

事情要從租界建立的時候說起,最早英國人選中如今上海外灘及老黃浦區這塊地方做租界的時候,老上海縣城以外可不像現在交通縱橫,馬路這麼多。基本上都是以農田、荒地、蘆葦盪為主,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路(除了往來其他縣鎮的道路)。也因為商賈繁榮,隨著貿易量的增加,各種洋行,貿易所,銀行等等就需要大量的配套建築以適應發展。英法人也以倫敦和巴黎為藍本,也開始建造上海的城市配套設施,其中就包括了路。英語中的路叫做Road, 上海人也將英國人說的"road"翻譯成了」路」這個東西。

那麼造了馬路,就要有路名,在當時的公共租界的有一條馬路建成之後英國人起初命名為Bridge Street,後將他取名為Szechuen Road,翻譯的話就是四川路。當時四川路還沒有像現在這麼長,僅僅是現四川中路這個部分,在四川路往北還是一片荒地或者蘆葦盪等,南面的話是上海縣城所以不通。

後來上海的貿易還是繼續興旺著,城市又逐漸擴大,沿著四川路的北面,跨過蘇州河也開始建造馬路了。而這些路或因為在四川路以北,又或因英文的行文習慣(North Szechuen Road),上海人將他們命名為北四川路。這裡的北四川路和四川路其實可以認為是相連的兩條馬路。同理適用北河南路,北山西路,北江西路等。

後來廢除了租界,上海的城市道路也開始了集中管理,四川路及它北面的這條路後來就被劃成了一條路,只是用北,中,南三段區分,不再被認為是兩、三條相連的路,最後就成了四川北路,四川中路,四川南路。其他如河南北路等同理。

現在遊客們喜聞樂見的南京東路,在租界時期就被稱為南京路(Nanking Road)(再補充:早期上海人習慣稱為大馬路Main Road),而南京西路從靜安寺到人民廣場這段,在租界時期被稱為靜安寺路/湧泉路(Bubbling Well Road),所以也可以認為是兩條相連的「不同的」馬路。也是1945年收回租界的時候一齊改成現名的,就成為了一條馬路的東段和西段。

又比如陝西北路在以前叫做「西摩路」(Seymour Road),是英租界的;而陝西南路在以前叫做「亞爾培路「(Avenue du Roi Albert),是法租界的,在以前可以也可以看作是相連的兩條馬路。1945年收回租界的時候也遵循一條馬路分段,並按照縱向省名命名的規則,改成了陝西北路和陝西南路。

現在上海的延安東路在租界之初(19世紀中葉),並不是路,而是黃浦江的支流,稱為」洋涇浜「(對,就是那洋涇浜英語的洋涇浜),它是英國租界的南部界河。後來河道淤塞,無法通行了,英法租界合作把這小河給填了,並造了一條東西向的大道,延安東路的部分取名為『愛多亞路』(Avenue Edward Ⅶ),延安中路取名為『福煦路』(Avenue Foch)(再補充:也是「情深深雨蒙蒙"里陸家房子所在),延安西路以前不是河,但是直到20世紀10年代才開始造馬路,當時叫做『大西路』(Great Western Road)。1943年汪精衛收回租界的時候將延安東路改成了『大上海路』,1945年二戰結束以後又改成『中正東路』,1949年以後改為今名『延安東路』,規則如上。

長治路以前叫『熙華德路』(Seward Road),那麼它向東的延伸段自然被稱為『東熙華德路』,而後改名的時候被改成了長治路和東長治路。但由於與長治路它相連的馬路太多,比如天潼路,曲阜路,長陽路,並且馬路彎彎曲曲,所以最後並沒有像北四川路,四川路,西摩路,亞爾培路那樣對應地改名,而是保留了汪精衛時期的路名。


推薦閱讀:

有哪些城市的街路名比較粗糙奇葩?
你都見過哪些奇葩路名???

TAG:路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