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80後、90後真的存在明顯的區別嗎?
中國用幾十年,走過了西方社會幾百年的歷程,這三代人從群體看,當然會有差別。
大家族,堂表兄弟姐妹里有70後,80後,90後,00後的,國內國外都有。我覺得基本5年就有明顯的差別的,根本不用10年。
75年前青春期在80年代,物質還很睏乏,小時候記得哥哥姐姐穿著都很樸素,或者說老舊,根本沒有什麼時尚可言,他們的生活也很按部就班,畢業等著分配,或者去自己父母的國營單位工作,平平淡淡的居多,但也沒什麼壓力。代表人物:我一表哥,高考沒考上,就自然而然去自己父親的單位就職了,後來是劃分成了事業單位,福利好的很,在房子還是白菜價格的時候就買房了,生活輕鬆無壓力,正在努力養育00後。
到了75後,青春期在90年代初,物質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這時候家庭條件開始分流,不象以前那樣平均。有條件的已經接觸電腦等新事物,各種日本動漫,歐美電視劇也進入中國市場。可以說這一代是自由的,小時候不用學這學那,長大了又趕上經濟高速發展,房子還便宜,只要不過分懶惰的都能卡位。代表人物:我一表姐,大學畢業後去深圳闖蕩,很早置產,生活幸福美滿,正在努力養育00後。
然後到了80後,青春期在90年代末,感覺生活水平又上升了許多,很多家庭開始有了旅遊度假的日常項目,有了時尚的概念,但是趕上學費漲價,房子漲價,畢業趕上取消分配。這一代人的分化更嚴重,有的闖出一片天地,有的會去啃老。另外一個插曲,我記得當年70年初的還叫80後這一代「新新人類」,因為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思想觀念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代表人物:我一表弟,在家啃老,反正家裡有幾套大套,辦公室文員,月薪3K,但是生活舒適程度遠超外地高薪白領,結婚生子較早,正在努力養育05後。
85後的青春期在千禧年附近了,那時候大城市不少家庭開始有車了,互聯網逐漸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手機也不鮮見了。85後的明顯自我多了,很多家裡都是獨生子女,脾氣嬌氣的很,社交能力卻明顯下降,習慣於宅和獨居。這一代的生活壓力完全取決於父母的經濟條件。趕上經濟發展的家庭,車房不愁,還有盈餘。我的不少弟弟妹妹們賺的不多,可是生活太舒服了,就是因為家裡預備了幾套房,工作就是賺個零花錢,平時新馬泰香港隨便游。代表人物,我一表妹,從小就去香港購物,奢侈品幾萬的都不算個事,長大了致力於福利事業,過著很理想很純粹的生活。
90後的很有意思,他們表面看上去比80後的禮貌多了,很會待人接物。為什麼呢,可能跟家長的文化素質提高了有關係,這一代家長至少有一個是大學畢業了。另一方面,他們是清一色的獨生子女,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下成長,思想很活躍,很獨立,當然也很懂得表現自我。他們的青春期很多人有了國外的經歷,或者短期培訓,或者是留學,或者是移民。他們比起80後老實呆在家鄉的,全球化的厲害。我感覺80後的很眷戀家鄉,很害怕離開家鄉,而90後的這些孩子就把國際旅行當成家常便飯,更加獨立。也可能因為互聯網,世界變小了。代表人物,我一表妹,貴族學校一路上來,她們班上幾乎所有同學都出國了,她自然也出國了,現準備定居國外,直接在國外買房。
95後的弟妹們正在準備考大學。他們更加國際化,他們有的在國外出生長大,有的是經由香港考國外的本科。無論國內國外的,英語都很好,還很多才多藝。但是這背後的代價是,他們的童年過得挺緊張的,家庭眼界開闊了,但是對他們的期望比80後的高多了。代表人物,我一表弟從小就在雙語幼兒園,一口地道美語,他很有音樂天賦,高中去國際巡演了。人很優秀,但是他從小開始,周末都要上課的,背後的付出是非常巨大的。
00後的最大的在上初中,最小的小學。可能因為父母的文化素質又提高了一大截的緣故吧,家裡雙方都是至少大學以上。這一代人反而開始不是獨生子女了,因為很多是國外出生的,普遍很懂事很有禮貌,也很內秀,同樣的,童年是由各種興趣班填滿的,因為從小生活優渥,品味很高,藝術細胞豐富。這一代受科技衝擊很大,就是從小開始iphone, ipad的用,認為什麼都得是觸摸式的好。並且他們的生活方式,很小就開始去各種高檔場所度假,的確見識很多,輕易不會對物質流露嚮往了。代表人物:我一表妹,在國外一所很好的初中上學,非常有教養,禮貌上無懈可擊,多才多藝,雖然中文講的很好,骨子裡其實是西人。她從小知道家裡對她期望很大,本人非常上進努力。
總體感覺這幾人的生活是向上走的,但是80後被突如起來的房價暴漲搞得比較狼狽。就算是家裡有房,也是父母給的,然後鬥志就被房子消磨了,安安穩穩的呆在一個地方不肯走了。他們50年代的父母也覺得這是最好的選擇。90後的父母是60後,他們不滿足於孩子守著房子過日子,況且他們這一代在房子上已經賺夠了。他們注重的是,能給孩子創造更多的選擇,讓孩子有更廣闊的天地去施展拳腳。95-00年代的父母是70後,他們所處的壓力使得他們對孩子教育有緊迫感,很早就開始全方位的培養。過不了幾年看吧,95-00後會是真正高素質的新人類。年齡有明顯的區別。
70後、80後、90後的區別真的很大,你知道掏糞男孩嗎?15張圖說明他們的區別:
除了那些客觀的東西,例如年齡、臉上的皺褶數等等,本質上來說是沒有的。
我覺得大多數人在一樣的年紀時,思考、追求的東西都差不多。要是談特例的話,就算了。例如70後、80後、90後人群在20歲左右,容易糾結於「自由」、「理想」、「民主」、「潮流」、「愛情」這些宏大的話題,而通常,處於這個年齡段的「xx後」大多鬱郁不得志,甚至被逐漸掌握話語權的「(xx-10)後」定性為too young too simple,,think too much but read little的一代。
然後,這三個年代的人,到了30歲左右,向三個方向分流了。
一個是精英方向,他們正式掌握了主流社會的話語權,連放個屁都能成為」讀過那麼一點書的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對了,他們有無數個大學生粉絲。這類人我讀不懂。第二個方向是頑童方向,這類人心態永遠處在20歲的時候。他們要麼成為藝術家(當然你會覺得這也算是精英啊,但是這兩者好像又有那麼些不同),要麼在沒有宗教信仰習慣的家庭背景之下信了宗教,要麼偽裝成第三種人。第三個方向是主流方向,他們正式踏入了相比祖輩更先進但實際上產物一致的流水車間,並開始重複祖輩的生產流程。嗯。這當中包括土豪、大多數大學畢業生。
Btw,我認為70後、80後、90後相差的年紀並不大,基本上屬於同處一個年代,受到的社會影響差不多,估計三觀等等沒啥異樣。70後、90後都是到十幾二十來歲才被社會輿論貼(偏向負面的)標籤的——甚至70後小時候還會自己標榜新時代帶來的不同。而80後從小就被社會貼上不太友好的標籤。
確實有,應該與生長時代有關,但並無明確的時間分布點,只能認為為泛70後,泛80後,泛90後等,青少年世界觀形成的成長時代的不同導致各年代人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的明顯差異,越往後越西化,自我。
KTV時發現,90後在唱70後歌手的歌,70後在唱90後歌手的歌,80後對什麼歌都沒興趣
我的經驗是年齡不是界限,區別的是人的想法,但跟年齡沒關係
今天在77年的老師家練琴。說到手指的力量,她問我,海燈法師你知道嗎?兩根手指多有力! 當時沒好意思說不知道,回家查了,他圓寂的時候我還沒出生
從物質生活的角度上講,是的。70後的童年基本處於文革結束的初期;80後的童年則迎來了改革開放市場化的大潮,物質生產開始豐富,但是由於體制和思想轉變的差異不用家庭的發展節奏具有較大的差距,表現在校園生活必需品的滿足程度上,阿迪耐克麥當勞肯德基具有自身的吸引力但並不是廣大家庭能夠接受的;而90後00後的童年,市場經濟已經進入到充分繁榮的階段,校園生活/社交所需要的基本物品也逐漸走進各家各戶而不再具有區分度,衣物/食品/電子產品在家庭收入當中的佔比也不會像前幾代那樣顯著而略顯拮据。
從精神生活的角度上講,部分是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1)形式vs內容:形式在變,而內容不變。無論哪一個時代,校園內部的學生社會所具有的文化內涵大同小異,學習,友情,愛情。2)主觀成長經歷的影響決定社會價值的判斷:在意識形態和自身童年生活環境的影響下,「生產」和擺脫物質束縛是70後、80後努力和尋求社會價值的主題;而在90後和00後眼中,「消費」「表達自我」尋求差異而不滿足於同質產品則是更多的目標;
3)客觀社會文化環境的發展帶來的影響:文化生活/娛樂/媒體在形式和內容的不斷開放之下,90後/00後所能接觸到的信息類型和內容相比於70後80后豐富了許多,但是在信息量劇增的時代,對於信息和價值如何進行更加有效的選擇和判定,他們與父輩們一樣束手無策。在沒有確定價值觀的引導下,這樣的選擇很難具有充分的理由。70,80,90的男朋友都交往過,共同點是他們都是個孩子...
有很大的區別
推薦閱讀:
※詳細對比80後與90後,他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有哪些?例如從價值觀、生活方式、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
※如何把羅大佑的《童年》重新填詞,變成回憶80後的歌曲?
※國內哪些個新生代演員(80-10後都行)的演技好到讓你拍掌?
※80後很會做飯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知乎的主流是喜歡國民黨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