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愛新覺羅這個以騎馬游牧為主的北方滿族家族,出現了眾多的書畫名家?

愛新覺羅氏是赫赫有名的清朝皇室家族,在書畫方面頗有建樹,出現了許多能書善畫之人。到目前為止,愛新覺羅家族裡有100多位在海內外很有影響的書畫家,溥傑、啟功、溥佐、浦松窗、浦心、毓峨、毓贍、兆豐等等都是被大家常常提起的書畫大家

那麼,為什麼一個只有幾百年歷史的騎馬射箭的民族會在短短的時間裡出現這麼多位書畫大家呢?是皇族背景給他們加分,還是都具有真才實學?


謝邀。

其一,宋之後,書畫之道,本來就對貴族家庭大大有利。元四家裡三位是世家大族,明吳門四傑里出身窮的怕也只有一位。八旗子弟,不用擔心生產,有足夠的時間玩書畫金石,想不好,難矣。

其二,游牧民族怎麼了呢?文藝復興時義大利人還覺得德國、尼德蘭這地方城鎮散亂、不成邦國、地道野人。可架不住人家願意交流學習,17世紀荷蘭國土都沒幾寸,已經有非常牛的畫家傳承體系了。

其三,書畫之道,元代之後,已經有些小圈子文化的意思了。沒個可量化的考核標準,固然雅緻,但不嚴謹。一如京戲捧角兒,是私下裡彼此抬高、人情場面的事。沒有對啟功先生等不敬的意思,但旗下子弟書畫家裡,有許多的作品,其實和盛名不太相符就是了。


滿人是漁獵民族


入關後,這個家族的人成為食俸者,自然不再有必要漁獵。理論上他們的責任是守衛政權,教育仍然強調騎馬射箭,但長期承平歲月使他們逐漸鬆懈了。

由於滿漢人口數量差別過大,清朝時漢族文化仍是主流。要更好地統治就必須學習漢人的語言文化,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這個家族的漢化程度逐漸加深。

(表現在語言上:順治的形象還是在努力學漢語,而雍正就用漢字在漢語奏摺上寫「朕就是這樣漢子」,乾隆那4萬多首詩也是用漢語寫的。其實皇室子弟接受的滿族傳統教育相對還算多,其他滿人逐漸有漢語水平遠超滿語的趨勢,以至於有皇帝屢次下詔要求滿族大臣必須用滿文寫奏摺。清朝滅亡時溥儀年紀還小,沒受多少正式「傳統教育」,還貪玩,所以滿語甚至比他的英語水平差多了。)

表現在文化習慣上:清朝皇室從康熙開始就按字輩取名了,包括康熙在內的許多滿族人還開始給自己取字型大小,「 * * 居士」、 「 * * 老人」什麼的。)

到清末,滿人與漢人的差別已非常小,誰會惦記自己幾百年前的祖先每天靠什麼吃飯啊?(順便說一句,現在東北有的地區滿族好像高考已經不享受少數民族加分了。)

已是漢族文化圈的一部分,認為詩文書畫都能顯示* 格,有錢有閑有地位,請得到全國最好的老師——其中有天賦和興趣的那部分人自然能發展得不錯。宋朝宗室出書畫家,不也是這個道理么?當然宋朝大概還多一個原因:宗室不得擔任實職、不得遠途旅遊,也只好寄情藝術了。

他們中的一部分家庭就這樣產生了詩文書畫技能點,通常還會傳給後代。其他滿族家庭也有類似情況,這幾年在電視劇里爆紅的納蘭容若不也是滿族么?而且時期還比較早。

當然,有錢有閑的時候,這種技能點主要用來自娛,最多得個「工書畫」的美譽。1911年開始,所有旗人的世界都發生了劇變。特權和俸祿消失了,暴力和歧視來了。包括皇族在內的滿族人紛紛把姓名改成張* * 、李* * 、羅* *…… 努力把自己隱藏在漢族人民群眾的汪洋大海中。所有的滿族姓迅速消失了。

然後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謀生?有的變賣家產,有的去找各種工作。還有的想到賣字畫或者教字畫——要想用已有技能點參與市場交換,這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個家族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書畫名家」。不過溥心畲在德國讀了理科博士回來,卻以賣字畫為生,不知道出身妨礙找工作和自己低落避世哪個影響更大。看一篇文章說,因為出身,他的畫水平一流,卻只賣得出二三流的價錢。

「張勳復辟」、「滿洲國」涉及範圍小,對他們大部分人影響應該不算大,且不提。

然後就到了1949,他們被劃的成分通常是「反動皇族」。60年代中後期到70年代末,一個家庭如果有這樣的烙印,很可能會被從大城市下放,成年人被批鬥,小孩找不到小夥伴玩,少年難升學,青年難分到好點的工作。

總之,1911-1979這幾十年,這個家族的人在心理、工作機會和人際關係上都受嚴重抑制。溥儀及其父母、弟弟、姐妹因「特殊價值」有時會受到政權保護,不過心理上可能更覺壓抑。這種時候,有文人習慣的人很可能會關起門來以書畫自娛兼課子,技能點也就傳了下去。

1979年起,「愛新覺羅」和「末代皇族後裔」不再伴隨歧視,另一個時代開始了:一個人與這個姓氏掛鉤容易引起本地政協的興趣(之前只有溥儀及其直系親屬有這待遇),一種商品與之掛鉤容易引起消費者的興趣。這些被社會排斥多年的家庭中,有人努力回到京津冀地區,有人試圖改善經濟狀況,試圖展現自己的技能點,於是想到繼續1911-1949年間的方法,「愛新覺羅畫派」由此產生(或者說恢復?)。

這個畫派現在約有四五十個成員,大多與溥儀的血緣關係相當近,是在60、70年代受衝擊很大而又不足以得到周恩來保護的那種近。有人身份證上名字還叫「金* * 」、"溥* * 」、「毓* * 」、「恆* * 」之類,有人在過去20多年中的某個時間改成了「愛新覺羅· * * 」。

這個家族畫派的准入標準是:書畫水平、風格+真實的血緣。這些成員在很多場合都經常遇到假冒的親戚,畢竟,一張畫加上「愛新覺羅· * * 」落款,與一款試圖打造「宮廷玉液」形象的酒冠上這個品牌名一樣,都能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


因為滿清時代的政策,旗人除了當兵吃糧之外不允許從事其他的生產活動,所以旗人一般都遊手好閒。愛新覺羅家的黃段子們更是衣食無憂,每日除了鬥雞遛鳥都沒事兒可干。其中一些有點兒追求的當然就在藝術領域發展,取得了進展。


因為比較直系的皇族血脈都要避禍改姓,而比較旁系的不在乎。

不僅不在乎,其中幾個搞書畫的還發現一說出自己的姓氏,畫就比較好賣,故而更加高調宣揚自己的姓氏。從而造成「愛新覺羅後裔只有書畫家比較出名」的假象。

網路上搜索下,愛新覺羅紫薇就曾經自己說過「報出姓氏,作品就比較好賣」的話。網路還報道某個(追溯到努爾哈赤才算直系的)愛新覺羅也開了個自己姓名的書畫行,還逢人必說自己姓愛新覺羅。

這種解釋應該比較合理。


帝族,國家養著,地位高,工作不愁,不發展藝術就發展黃賭毒活動了。出一些書畫家很奇怪嗎?


糾正一下,漁獵和游牧是兩個概念。滿族發源地並不提供游牧地理條件


為啥農民的兒子可以當皇帝?為啥日本人也有中國通?齊白石父母是農民,估計祖上務農了好幾代了,人家也是國畫大師。這和滿清皇族祖上是游牧民也差不多吧。喜歡並去學習加點天賦,憑啥不能是!


滿人不是游牧民族吧,應該是農耕和漁獵結合的民族吧。


因為最好的收藏都在他們家


以愛新覺羅一係為中心的後金是漁獵民族


來來來,漁獵游牧都有,但是硬要現在說滿族人就是漁獵的,打魚的和騎馬游牧的效果當然不同,矮化很成功嘛,要是定論,總要有權威的綜述是不是?沒有?不好意思,老老實實回家學高中歷史書。

哪一朝的王公貴族,不是學習文化知識,琴棋書畫?就是因為騎馬打仗出身的滿族人就不能擅長琴棋書畫了?文化,文藝,難道是天生的不是後天學來的?農民出身的地主老財有了錢還要兒子學文化學知識不用種地了呢。

我終於明白民族團結的大棒是給誰準備的了,好東西,包括皇權和歷史,少數民族碰一下,少數民族坐一下金鑾殿,我的天,有的人就覺得要亡族滅種了。

我不喜歡滿族人那一套,也不怎麼喜歡清朝,我也不喜歡將元朝清朝割裂出序列的感覺,但是,提籠架鳥,琴棋書畫,漢族人是師傅,只允許師傅精通,後來人擅長一點就很驚詫嚒。

閉關鎖國固步自封很蠢,認為自己看明白了歷史覺得自己是提出了新花樣,也很蠢。


名家到什麼程度


天生的。我們全家寫字天生的好(不用練就很好)。但他們又酷愛寫字,沒事幹的時候就練字,當作娛樂。


推薦閱讀:

王翦率秦國六十萬大軍出征時,為何多請田宅就可以打消秦王的疑慮?其中的人情世故或政治考量要怎麼理解?
如何評價王俊凱在電影《長城》里宋仁宗的扮相?
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詭辯?

TAG:藝術家 | 歷史人物 | 滿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