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經典的好書會絕版?


感謝邀請,很高興回答一個關於書的問題:)

我認為這個現象主要源於傳統商業出版模式的弊端。

傳統的出版模式(一次排版-大批印刷-統一發行)要求一本書必須有比較大的購買量,才能產生相應的發行量,用一個簡單的公式來描述的話,就是:

市場需求量 &> 當期總購買量 &> 本版印刷量 = 印刷次數 x 單次印量

因此,如果一個版被不斷地需要,那麼它就會再版;如果目前的購買量比實際印刷量小,那麼出版商就會庫存一些書在自己手裡慢慢賣。而如果作者或者出版商經過一定時間的間隔(比如5年)而發現手裡庫存已經售罄,但這本書還是需求遠高於印量的話,他們會發現原來印刷時所製造的那個「版」可能已經因為物理或者人為的因素而損壞、丟失或者品質不理想了,那麼這時就可能會做一個新的版再印刷。相反,如果沒有發現市場有明顯的需求,那麼這本書就會絕跡了。

很顯然,後者是多數好書遇到的情況,因為大部分好書的讀者群也不會太大,因此大部分出版商都會持續賣手裡剩餘的書,賣完後如果他們的管理層沒有收到很多讀者想買這本書的信息,這本書也就絕版了。

作為讀者,最好趁一些好書沒有絕版前趕快入手;作者當今的出版業者,我覺得應該好好思考如何利用新的印刷出版技術而避免這種傳統出版模式的弊端。


引用陳穎青——《老貓學出版》:「印書很簡單,賣書卻很難,賣再刷出來的舊書,加倍困難。 怎麼說呢?店銷市場的工作模式,新書一印好,第一件事就是「鋪書」上市,大概在一個禮拜以內,就可以把印數的八、九成全數發出。貨物出門,不管有沒有賣掉,至少就賬面而言,你的書已經變成「應收帳款」了。平均來說第一刷的發行量通常可以在短期(四個月)內回收一半。簡而言之,新書因為有「鋪貨」的便利,因此資金的回收期較短。

但是舊書不一樣。

大部分舊書,每個月的補書量都很難突破二位數字(因為大部分書都不是暢銷書)。這樣即使一本書你小心翼翼地再版了六百本(這個數字在印刷的經濟規模上已經非常低了),經常也要花一年半時間才有辦法消化它。這等於你的資金又要積壓一年半,而同時,利息會耗損,倉庫要倉租,人員也要額外分心照料,你所能得到的,卻是緩慢而微薄的一個月幾十本的銷售收入。

這還是假設每本舊書的年銷數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事實證明不可能如此,絕大部分書過了新書期以後,銷售量總是逐年遞減。所以當一本書的年銷數低於某個指標(不同出版社可能設定不同標準),出版社權衡之下,再版它的營收比不上管理它的成本的時候,出版社就會──讓它絕版。即使市場上每年仍然有兩百本、三百本的需求也沒用。

書的競爭太激烈,人為的淘汰就越嚴苛,從這個角度看,整個出版市場活生生便是個物競「人」擇的人工生態圈。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書那麼容易絕版的原因。但是圖書出版和自然生物有一點不同,就是滅絕的物種無法重生(至少目前不行),但絕版的書倒很容易復活。不過這會是另一個主題(改版重發,reissue)。」


推薦閱讀:

這大概是迄今為止最為詳盡和權威的《忍者神龜》系列百科全書
金庸的武俠小說有哪些版本?

TAG:書籍 | 出版業 | 出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