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某些天文現象,可以用現代天文學進行解釋嗎?

例如,孝景本紀第十一中記載: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廷中。

希望能給出一定的天文學證據,說司馬遷是胡寫的,要有點根據,謝謝!


就高票答案補充兩句。

用Stellarium模擬了一下,景帝前元二年中火星和木星的逆行都是存在的,其中木星在公元前155年幾乎整個3月都在室女座逆行,具體位置是在太微左垣的底部,火星在10月底由順行轉為逆行,這和之前的「秋」也是對應的。

因而內容基本上正確,唯一的問題是在於「守北辰」與「月出北辰」。模擬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10月底火星留的時候,29號那天火星與月球的角距很近,只有不到4度,也就是說火星留的那幾天月亮「都在火星附近」。

另外有兩個有趣的事實,這一次火星留的位置是巨蟹座邊上,與雙子座最亮的北河三、北河二很接近,換句話說就在「北河」星官附近;而在這幾天,正是這一年中月亮升起時方位最接近北方的時候。

因而個人猜測,「北辰」一詞可能是寫錯了,或者有別的意思,比如只是指代其升起位置偏向北方。

補: 與@尞祡 討論了一下,覺得下面的話很有問題,個人對古文的了解其實不多(語死早...),大家還是去看一下他的回答好了......

補:

剛剛看到來自高票答案討論區的補充:

凡日月東生西沒,並南北二陸行,皆有一定之度。獨丁卯歲,予於荊溪所見不然。余與館賓查懋言等驗之數月,甚審,可駭。月自望以前,每夜長落於未方;自望以後,每夜漸出於東北,直從寅丑之間升天,望南斜行,至未方則下沒矣。七月、八月、九月皆然。每至半夜,月光入檻一丈二尺有餘。日與月同宮,皆出寅入未。日將沒時,其光入南牖,照北壁。九月望日,太陽入檻七尺 五寸。去冬至尚有兩月,此何理也?不但日月而己,凡南斗箕心等宿,自一更以後皆從午未間落,甚速,不復西行,幾乎四方易位,殊不可曉。初疑地勢有異。及余仲冬抵家,望夜觀月尚在天南,無一毫異,但人自不察耳。始悟太史公月出北辰間之說可信。

這段話能跟上文第二個有趣事實相對應,因為地球公轉,黃道與地平圈交點是在變化著的,也就是所謂的「並南北二陸行」,而月球的白道面和黃道面還存在著夾角,所以雖然火星留的時候升起的時間不是黃道與地平圈在東方相交點最偏北的時候,但月亮升起的時間反而是,而且時間和這段話里的結論是對應上的。很顯然,粗略來說這種機會一年中有兩次,但另一次月球就是在午後升起了。


1、「熒惑逆行,守北辰

熒惑:即火星。

北辰:即北極星。《史記索隱》曰「 北極謂之北辰 」。《論語》記述孔子的話,說「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就是說所有的星星都繞著北極星轉。(順便說一句,由於地軸的進動,古今北極星是不同的。漢代北極星是帝星,即北極二,而現代的北極星是勾陳一)

逆行:是行星視運動的一種現象,簡而言之,就是由於其他行星公轉周期和地球不同,當地球公轉時發生「超車」,也就是超越某一行星時,在地球上的我們就會觀測到該行星向後倒退,這就是行星的逆行。——比如最近很火的「水逆『,就是水星的逆行。

守:當行星從順行改為逆行,或從逆行改為順行時,從地球上看去,該行星都會有一個短暫停留的現象,這就叫做「守」。

所以,「熒惑逆行,守北辰」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在漢景帝前元二年的某天,火星發生了逆行,並在北極星附近停留。

但這是絕不可能的

因為太陽系中所有的大行星,其軌道全部位於同一個平面內。

(圖片來源見水印)

如圖所見,這個平面就叫做黃道面。從地球上看去,也就是黃道。

(圖片來源於網路)

所以,無論行星是順行還是逆行,都必然在黃道面附近,絕不可能脫離黃道面跑到北極星的方向去,從上圖可以看出,黃道面和北極星之間,差著整整66.5°。

所以,絕不可能有行星會去守北極星

2、 月出北辰間

北辰前面解釋了,就是北極星。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月亮從北極星附近經過。

這也是絕不可能的。

月球在地球上視運動的軌道,稱作「白道」。如圖:

(圖片來源於網路)

大家看,這就是赤道、白道和北極星的關係。和黃道相比,白道確實更靠近天極,然而也不過是多了5°而已。前面我們說了黃道和地軸的夾角是66.5°,所以白道和地軸的夾角也在61°左右。因此,絕不可能發生月亮跑到北極星附近的事情。

3、 歲星逆行天廷

歲星:即木星。

天庭,即太微垣。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這是中國古代對天空的劃分。主要把星空劃分為了兩大部分,北極部分的星空,被劃分為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剩下的黃道部分的星空,則被劃分為四象二十八宿。四象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象又分為七宿,共二十八宿。

三垣的「垣」字,就是宮牆的意思,也就是說,這三個垣,就是天帝的三個宮殿。其中三垣中間的,是紫微垣,北極星就在紫微垣中。——前面說過漢代的北極星是帝星,也就是天帝的意思。紫微垣是天帝的寢宮,而太微垣就是天帝處理朝政的地方,所太微垣中的星多以官名來命名。正因為太微垣是天帝處理朝政的地方,因此又被稱作天庭。

所以,上面那句話意思,就是說木星在那年某天逆行,經過了太微垣。

那麼,木星到底有沒有可能經過太微垣呢?

如前所述,太微垣是一大片星域,它位於紫微垣和軫、翼等宿之間,紫微垣是北天極附近,而軫、翼等宿卻是黃道區域,所以木星在黃道帶運行時,是有可能到達太微垣附近的。

查《史記·孝景本紀》: (景帝前元二年)八月,……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廷中。

漢景帝前元二年,即公元前155年。使用stellarium軟體模擬該年星象,木星果然在太微垣附近。再查木星運行情況,該年陽曆3月左右,木星逆行於太微垣。(軟體中-154年即公元前155年,也就是漢景帝前元二年。謝 @gm zeng 指正)

綜上所述,這幾條記載中,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兩條,肯定是沒有,是錯誤記載。至於歲星逆行天庭中一條,景帝二年木星確實逆行於天庭中。


這個現象幾乎中國古往今來就一個孤例,漢書都不抄,而且是原理上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估計就是記錯了。

也不一定就是司馬遷本人胡嘞,司馬家對天文是行家裡手,按說不會信口胡說,但是你架不住後世流傳時候搞個錯別字或者錯簡什麼的是吧。

但是問題里有一個解釋(在兩個高票答案中都出現了)我看有問題:

凡日月東生西沒,並南北二陸行,皆有一定之度。獨丁卯歲,予於荊溪所見不然。余與館賓查懋言等驗之數月,甚審,可駭。
月自望以前,每夜長落於未方;自望以後,每夜漸出於東北,直從寅丑之間升天,望南斜行,至未方則下沒矣
七月、八月、九月皆然。每至半夜,月光入檻一丈二尺有餘。日與月同宮,皆出寅入未。日將沒時,其光入南牖,照北壁。九月望日,太陽入檻七尺 五寸。去冬至尚有兩月,此何理也?
不但日月而己,凡南斗箕心等宿,自一更以後皆從午未間落,甚速,不復西行,幾乎四方易位,殊不可曉。初疑地勢有異。及余仲冬抵家,望夜觀月尚在天南,無一毫異,但人自不察耳。始悟太史公月出北辰間之說可信。

這段吧,依我看,真是太逗了……

荊溪,靠南,但是鬧出花來也不可能出現日月出寅入未的現象,日月出沒說到底主要原因還是地球自轉,不可能拋棄基礎的對稱性。

但是考慮到這位老先生說,不止日月,漫天星辰都同步歪了——如果 你是汪淼,還可以洗一下,不然——理由其實就特別簡單了,老先生東西南北搞偏了五十度左右。寅位、未位……

查作者時間線只找到了一個正德十一年舉人,不過其實……這根本不重要,大概其是月亮從正東升起的,然後老先生不知道為什麼,出去旅遊水土不服,他以為的正北比真·正北偏了多達五十度左右。恰好那邊房子可能也按照這個度數修的(日落時候照「北壁」的房子角度肯定不是正南正北,嚴重懷疑他是到了個房子不走正南北的地方然後亂的方向感)

整體給度數加上50度差不多就是正確的東南西北了。然後等他回老家時候,遇到了熟悉的景物,確定了正確的南北方位,就……沒啥看的了。

丑寅間+50度大概是卯位,未+50度姑且認為在酉,其實老先生觀測到了一個標準的卯酉日月星辰起落……


太史局是欽天監的前身,是一個團隊和機構,要觀測天象和算曆法的,天文專業性應該較強。

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夜觀天象應該政治敏感度較高了,天文觀測有專門的觀生(漢朝可能不叫這個名)記錄,太史令司馬遷是長官,額(⊙o⊙)…我覺得他專業操守是有的。愛八卦愛咋呼是真,說他修改原始數據我還真有點持懷疑態度。

不過那畢竟是早期,記錄比較發揮想像也有可能。大家自己斟酌。


史書記載熒惑守心有二三十次,然而根據計算,對的上的只有個位數。


火星逆行北極星,月出於北辰間,這個從原理上不可能。。火星的軌道是從東_南_西這樣。。北極星在北邊不太可能


從春秋戰國那一陣的哈雷彗星觀測記錄。


起碼研究恆星什麼的可以借鑒,別的國家很少記載這些事情。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知乎用戶雲石自問自答的行為?
舊影瑣憶·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雪花
為什麼海外華人在僑居國參政和當官的不多?
古代的二十八星宿是什麼?

TAG:歷史 | 天文學 | 史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