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合格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學者,通常都接受過哪些訓練?應該至少具備哪些基本素養?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心理學職業發展指南,更多「心理學職業發展」的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一個合格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學者,通常都接受過哪些訓練?應該至少具備哪些基本素養?
這個問題分開來說吧,先說訓練
從本科階段開始,我們就會接觸到心理學的各個方面,但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有幾個基本能力是所有心理學分支都會涉及的,那就是心理學研究方法(實驗設計)、心理統計、心理測量這兩個。這些訓練可以保證你至少不會像樂嘉之流,披著心理學的旗號坑蒙拐騙。學過心理學的同學們都知道,心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不是坐在躺椅上隨便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結論的,我們要的是實證,即data,所謂沒有數據的心理學都是耍流氓。
當然上面所說的是比較泛的一些訓練,在不同分支領域中,心理學系的學生們還會有其他的訓練,這些訓練是參雜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例如,臨床心理學,你需要學會傾聽的技巧、你需要有各種心理諮詢流派的基礎訓練;腦與認知方向的學生,他可能需要接受各種儀器操作方面的訓練;兒童發展方向,怎麼跟你的被試打交道是一門學問(要知道搞定一個3歲的小孩子可比跟一個大學生被試打交道難多了),我就是因為不太會跟小朋友打交道才怒轉老年發展方向的XD
下面來說素養,從題目的意思來看,素養似乎成了一種天生的東西,但我從來不覺得有人就天生適合心理學或者不適合心理學,素養這種東西真的是在心理學各種訓練中潛移默化發生的。
首先一點就是實證的精神,所有受過正規心理學訓練的同學們都知道,只有數據才能說明問題,無論你的故事編得如何天花亂墜。
第二點,學會appreciate individual differences。心理學本身就是研究個體差異的一門學科,通過研究,你就會發現,原來不同的人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同。不要為自己與其他人不同而苦惱,because you are unique。
第三點,學會自己查資料,這裡的資料不是指baidu…是學術刊物,我並不是說baidu完全不可靠,而是說學術刊物的可信程度更高,他們的結論是經過peer-review的,是同行認可的。
舉一個實例來看這兩個素養,現在大家都關注兒童教育,什麼虎媽,狼爸盛行。包括我家的幾位老人也很相信那一套「理論」。但學過心理學知識的同學們就會發現,1)他們的成功經驗只是個案研究,是否具有可推廣性很值得懷疑;2)每個兒童的自身特點不同,可能適合不同的教育方式;3)很多已有研究都已經證明了,教育方式可以預測學業成就,但不是唯一預測變數,因此僅僅強調教育肯定是有失偏頗的。當然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各種雞湯大行其道就是很好的證明,可見心理學科普任重道遠。
說實話,離「學者」還有很長一段路,且合格不合格還不清楚,所以只能在這裡「不謙虛」的說點「一家之言」。儘管放在一起,但是我認為這是兩個問題,我還是分開來說更清楚一點。- 受過哪些訓練?這可能會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從事心理諮詢的心理學工作者和搞基礎研究的肯定接受的訓練方向大相徑庭。我對心理諮詢不了解,需要其他專業人士來回答,比如。
對於基礎研究這一部分,雖說可能發展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研究內容或者採用的研究方法很不一樣,但是它們有其共同性,也不能完全割裂。具體來說,
1. 研究方法的訓練。這是毫無疑問的。無論研究內容是大五人格還是青少年自尊水平的變化,是酒店中女性受害無人敢救所反映出的責任分攤,還是在大腦中發現了可能與利他行為有關的腦區等等。這些內容基本沒什麼聯繫,也都是來源於不同分支的,但是研究方法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方法的訓練可以說是重中之重。2. 數據分析方法的訓練由於目前更多的心理學研究依賴於定量數據,因此,對於數據分析方法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光有了研究方法還不行,你還得能處理了手上的數據才好,這樣才能得到結果。3. 論文寫作的訓練研究作出來不發表某種程度上和沒做一樣。換句話再表達一個意思就是,當我們去投稿的時候,做的東西的質量高低是一方面,但是呈現出來的論文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論文就是因為不會寫,寫不好導致被斃,其實是內容都很不錯的研究。因此,如何寫篇好的論文,這種能力絕不容小覷。所以你看,我總結的所謂的接受過的訓練基本上就涵蓋了研究的一個完整的流程,應該說,每一個環節都應當接受訓練。舉個栗子這是我從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心理系官網上截下來的圖。該系主要是社會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兩個大的方向,這是社會心理學方向研究生的課程要求。
- 具備怎樣的素養?總的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更主觀了。1. 要有點「相關不等於因果」的素養。相關不等於因果,但凡學過心理統計的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我在這裡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應當能要有批判性思維。統計數字是最會騙人的,那些惡意的解釋也是最會騙人的。因此,要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重視證據,重視推導過程,謹防被不恰當的結論誤導。2. 要有點「海納百川」的素養。心理學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學科,她以其博大的胸懷包容了很多東西。我最近重新讀Psychology and Life 19th 就看到,作者在第一章中就寫到了心理學的多元性。她是社會科學,她是生物科學,她是認知科學,她還是健康科學。在不同的領域她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這就是心理學。我想,這也是我們愛她的原因。最近 APA為了加強心理學導論課程的教學,引入了一個新的模型,我們一起來看看。(資料來自:Gurung, R. A., Hackathorn, J., Enns, C., Frantz, S., Cacioppo, J. T., Loop, T., Freeman, J. E. (2016). Strengthening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A new model for teaching the introductory course. American Psychologist, 71(2), 112.)在這個模型中,導論的教學被分割為5個模塊,分別是生物部分,認知部分,發展部分,人格與社會部分和心理與軀體健康部分。當然還有4個要點是貫穿各個主題之中的。因此,學習心理學必須有點海納百川的素養,當然也可以用一個詞叫情懷。做認知的,做社會的,做諮詢的,搞生物的,都是一家人!3. 「心理學與生活」的素養。學了這麼多年心理學,如果不去應用那豈不是太可惜了!諷刺的是,好像我們寧願相信那些心靈雞湯而不相信心理學的而研究成果。既然學習了這個專業,就讓她在我們的生活中發光發熱吧。可能指導我們的生活有點重了,至少可以幫助。說個私貨,津巴多著名斯坦福監獄實驗向人們揭示了路西法效應。說實話,我反思過自己,我認為我很可能就是路西法。因此,當我想要開始靜心學習的時候,一定得找一個適合的情境。不僅僅是安靜的環境,還有周圍人的狀態。我相信情境的力量!以上。
科班出身,身上得有兩種東西,一是知識,二是技能。 知識,就是你背的書,看的文獻,基礎的基礎是普心,算上認知生理社會發展管理人格幾個大方向的ABC內容,這是你和同行談笑風生的基本條件,默認你都知道的,露了怯基本上會被懷疑是野路子,往上走一步是你所在方向的東西,細化的理論,研究的歷史兼帶名人八卦,最新的方向,熱門的領域啥的,搞應用的也得知道現在哪一路工具好使,市面上認哪一套,順便能精準吐槽各路神頭鬼臉的世俗玩意,這算是看得出你熬夜復過習,實驗室里看過paper了。 技能上複雜些,最基本的是研究方法,這又分兩個路子,一個是實心的實驗室方法,一個是測量的問卷一類方法,當然還有一路小眾些的個案觀察田野之類的非量化方法,每一路方法都有相應的統計側重手法,這也都算是基本功。餘下的技能要看是偏研究還是應用,弄科研的套瓷混圈子寫文章講故事,搞應用就是做項目組人頭寫文演講忽悠錢,當然兩路之間有交叉,也就是至少都得會點,此外還單有一路做臨床,又有別一套功夫諮詢團體督導自我體驗啥的, @李松蔚 老師說的挺清楚,感興趣自己瞧去。 當然,如果實在都不濟事,還可以憶青春說情懷攀關係認同門,順便講講最近誰誰誰又怎麼怎麼怎麼了,其實效果蠻好,而且據我觀察,心理學的同學對八卦是特別熱愛的,想裝內行,這算是不拘於某一行當的通行之法,也有用,至於最後到底能得著什麼,不好說,我是覺得意思不大,不過話說回來,問「科班出身」之類的問題,要仔細說起來,恐怕也不過是這樣吧。
關於廣泛的心理學已經有一些答案了,那麼我說一下學校心理學。學校心理學家的主要工作對象是上至21歲的孩子,主要目標是通過與孩子以及孩子所在的系統(如家庭、學校、社區、醫院等等)的工作,幫助孩子更好的學習、成長、發展。
一 接受的訓練
因為我們項目主要遵循的是科學家-實踐者(Scientist-Practitioner)的模型,所以我們的訓練相應的會分為兩個部分:科研訓練與臨床訓練。
科研訓練既指如果讀研究,也指如何做研究。讀研究的重要性在於一方面自己做研究的時候需要了解這個領域裡已經有了哪些成果,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繼續推進,另一方面在臨床實踐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了解哪些療法是經過研究檢驗發現確實有效的、每一種療法對哪個群體有效等等問題。可以說,讀研究是全部訓練的基礎。做研究主要在於研究設計和統計檢驗這兩點,需要了解在給定研究問題/假設的前提下,應當如何設計研究才能真正的檢驗我們想檢驗的變數,應當選取何種統計方法才能合理的組織利用數據。
臨床訓練方面,學校心理學家的職能主要有三個:心理測量(assessment),心理諮詢(counseling),與顧問諮詢(consulting)。相應的也是在這三個方面接受訓練。
心理測量是所有職能的基礎,心理諮詢與顧問諮詢都需要建立在心理測量所收集到的數據基礎之上,受到的訓練也最多。常做的心理測量包括IQ測試、學業測試、人格測試、功能性行為測試(Functional Behavior Assessment)等等。舉例來說,一個孩子因為在課堂里的行為問題被老師要求進行測試(refer),那麼學校心理學家就需要首先訪談老師,初步了解問題行為是什麼、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在行為發生之後老師通常如何反應、孩子有什麼優缺點等等。其他還需要做的訪談包括與家長的訪談,以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以及與學生的訪談,了解學生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接下來就需要查看孩子的檔案記錄,了解孩子的學業水平、是否經常有違紀的情況、是否有健康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等等。最重要的一步是要進入問題行為發生的環境當中直接觀察、收集數據,用數據來描述發生了什麼,從而來分析孩子的問題行為產生和保持的原因。最後整合所有的數據,給出相應的干預建議。
心理諮詢方面的訓練多少和種類主要取決於學校心理學家是否想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諮詢上、希望做什麼樣的諮詢。在心理諮詢中,學校心理學家通常直接與孩子工作。常見的心理諮詢方式包括一對一的諮詢、家庭諮詢、團體諮詢等等。心理諮詢還有不同的流派,如認知行為流派、心理動力學流派、人本主義流派、系統觀點等等。
在顧問諮詢方面受到的訓練較少。顧問諮詢與心理諮詢的差別主要在於顧問諮詢不直接與孩子工作,而是向那些通常接觸孩子的人提供干預建議並幫助他們執行這些干預措施,在一些情況下還需要定期對孩子進行後續的測量(progress monitoring),以了解孩子的進度,從而對干預措施進行適當的調整。在上文的例子中,測量之後向老師報告結果並給出相應建議的過程,就是顧問諮詢的一個體現。
二 基本素養
這裡有一個鏈接介紹了學校心理學家的勝任力:google.com 的頁面。一共10條,包括:
- Data-Based Decision Making and Accountability
- Consultation and Collaboration
- Interventions and Instructional Support to Develop Academic Skills
- Interventions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o Develop Social and Life Skills
- School-Wide Practices to Promote Learning
- Preventive and Responsive Services
- 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Services
-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 Research and Program Evaluation
- Legal, Ethical,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如果是個人素養的話,我認為比較重要的素質/能力包括細緻、踐行倫理道德準則的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等。學習能力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所有專業當中都是需要的,不再贅述。細緻與踐行倫理道德準則的能力的重要性在於,學校心理學家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還是之前的例子,在評估孩子為什麼會產生並保持問題行為的時候,假如真實的原因是科目對孩子而言太難,但是因為工作的不細緻或者其他因素,導致被評估出的原因是孩子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那麼給出的干預建議就有可能是讓教師及時的給孩子反饋(例如當孩子產生一個好的行為的時候,及時的表揚孩子),而不是給孩子額外的輔導、給孩子布置適合其水平的作業,就有可能導致孩子沒有辦法得到合適的干預以及資源的浪費,問題無法解決,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在於,學校心理學家是與人工作的,如何在測量的過程中收集信息、如何溝通測量的結果、如何向他人解釋干預建議、如何干預,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溝通的能力。
以上。題主的問題有兩個:
問1:一個合格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學者,通常都接受過哪些訓練?
問2:應該至少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就問1而言,不同的學校設置的專業不同,從而接受的訓練也不同,因此很難具體回答。如果暫時不考慮不同學校的特性,就一般情況而言的話,我想心理學研究生統考中的科目及要求對回答這個問題會有較大的啟發意義。碩士統考的科目有以下七門: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學,心理測量,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其中稱得上是「訓練」的大概就是屬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驗統計測量三門,其餘的四門更多的還是知識性的東西,而且心理學研究方法也正是讓心理學專業學習有別於自己看教材的部分。
首先,來看一下實驗心理學。可以說,正是實驗心理學把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了出來,因此實驗心理學的地位在心理學中非常之高。實驗心理學的訓練對應是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對應的實驗操作。就理論知識而言,首要的是認識到(科學)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這也就意味著需要養成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心理學的習慣。具體而言,科學的態度就是要能夠讓數據說話,某個心理現象是否存在,內在機製為何等都要以數據為準,不能主觀臆斷,想當然,或盲從權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具備查閱、分析和整理文獻,設計合理的研究方案並付諸實踐,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基本能力,而這些基本能力正是實驗統計測量這三門課所要達到的目標。就實驗心理學這門課而言,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能夠讓學生設計實驗並實施,因此就會有這樣一些「訓練項目」:
1.分辨各種實驗設計並明確其優缺點;2.熟悉經典的實驗範式;3.熟悉基本實驗器材的用途和操作方法;4.在對應的實驗課中動手操作,重複經典的實驗或自己設計實驗並實施,最後撰寫實驗報告;5.etc.。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上面的每一個要真正做起來都不簡單,尤其是做實驗寫實驗報告這件事,如果對應的統計學和實驗設計知識沒有很好地掌握,要去真正地做個實驗是很困難的。BTW,設計、實施實驗並撰寫實驗報告包含了熟知實驗倫理(知情同意,避免傷害,隨時退出等),使用相應心理學軟體如E-Prime等,使用相應文獻管理軟體,製作符合要求的PPT報告(做出不符合人因工程學的PPT那也有點對不起這個專業了……)等。其次,來看一下心理統計學。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叫做心理統計學,就是一般的應用統計學罷了……心理統計不是數理統計,不要求知道統計公式如何推倒,指要求知道如何使用。這個「使用」包含兩方面的內容:1.在XX情況下該使用什麼統計程序處理數據,是t檢驗,方差分析,非參檢驗還是其它。當然描述統計也是很重要的,雖然描述統計的內容中學就接觸過了,但是用好平均數還是個技術活啊……2.能夠使用對應的統計軟體如SPSS,要不然難道每次都要手算?畢竟人類發明計算機不是為了和它比誰算得快。不過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在XX情況下該使用什麼統計程序處理數據」其實有點誤導性,因為它讓人覺得統計學就是一份菜譜,(通常)自變數、因變數是什麼數據類型,滿足什麼假設就決定了該用什麼統計方法,如類別變數就絕對不能求平均數啊,要不然還了得?但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觀念,統計學不是也不該是菜譜,數據類型決定統計方法這一觀念也有問題。
最後,來看一下心理測量。本科階段心理測量主要講的是經典測量理論,各種信效度,難度區分度,項目分析等都要了解甚至熟練掌握,尤其是信效度,簡直就是坊間心理測驗的大殺器。除了理論外,經典的測驗也該至少有個大致的了解,如MMPI是幹嘛的,一般的測量該如何實施也是重點。至於測驗的編製,理論上的知識還是得有個概念的,具體的操作似乎不是非常強調,也許研究生會有這個要求,我也不清楚。。。。
總的來說,研究方法上的訓練就一個目的:知道一項完整的心理學研究是怎麼做的,從提出問題,收集分析文獻,設計實驗(含測驗的使用),實施實驗,收集、整理、分析數據,到最後的撰寫研究報告,其中涉及到的量表,儀器,軟體等都得會用。所以,問1所問的接受的訓練大概就是心理學研究所涉及到的訓練,其它如人際交流,公共演講,思維能力等滲透於其中。
至於問2所問的基本素養,其實上面所說的內容中也基本涉及到了。概括地講,按照不同的要求,大致就是從能看懂和評價一項研究,到在指導下完成一項研究,最後能獨立完成一項研究,其中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都要清楚。不過這樣一來,所謂的素養就局限在科學素養上了,強調的也主要是實驗研究。其它方面的素養當然也是必要的,如英語能力自然是需要的,而且非常之重要,但是我想其它方面的素養可能對於心理學專業來講特異性不是非常強(好吧研究方法的特異性也不強……),如果非要說的話,我想就是應具備一個普通的大學/碩士/博士畢業生應當具備的素養,如獨立思考等。這樣一來,一個合格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人就應該是「合格的大學/碩士/博士畢業生」與「熟悉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技能」的交集所代表的那一類人。此處的「基本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指各門基礎/專業心理學課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識和技能,如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等。研究領域不同,使用的方法不同,接受的訓練也會不同,沒法一概而論。在更抽象的層面上,一個人對於心理學究竟算是內行還是外行,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就一條:是否明白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
以前經常開玩笑說,世界上有兩種心理學,一種是學校里的「學院派」心理學,一種是電視節目、暢銷書里的「江湖派」心理學。這兩派的目標相同,都希望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規律,比如都會關注男女關係、性格等問題,區別在於知識的產生途徑不同。江湖派大多依賴於個人感悟和思辨,學院派則要靠數據說話,用科學方法檢驗理論假說。
許多領域已經證明,如果希望描述客觀世界的規律,科學方法是最穩定、最可靠的途徑。學院派心理學不過是將這種方法借用過來,研究人類的行為而已。當然不是說江湖派就一定錯,學院派就一定對,憑藉個人的思考和洞察,也有可能準確把握世道人心,但出錯的可能性同樣很高,因為人心難以捉摸,每個人又受到自己視角的局限。只有使用科學方法,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才能到得更加準確的認識。
一個人接受過學院派心理學的科班訓練,自然會建立起這樣的意識,知道許多與人相關的事情,是可以而且應該用實證證據來評估的。比如前一段時間微博上爭論抑鬱患者到底應不應該跑步,如果接受過科學訓練,第一反應可能是搜一下文獻,看看跑步作為一種干預手段的效應量究竟有多大。再比如,這幾天微博的熱點是「和頤酒店女客遇襲」事件,許多人抨擊當今中國社會人情特別冷漠,路人不願伸出援手;對此,一個文化心理學工作者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有沒有數據證明確實存在這樣的文化差異?
許多公眾熱議的話題,其實都是在討論某種人類的行為規律。對於這類問題,非心理學專業人士可能會從個人情緒、經驗或是感悟出發,站隊到爭論的某一方,心理學專業人士則會說:「Show me the f**king data!」我還算是個心理學的小學生,心理學本科畢業,只做過2份工作,所以想法可能比較淺顯,和大家分享哈~
第一個從事的工作就是圍繞心理學研究做的(工作中涉及到了測評、訪談的一些基本的心理學技能),後來公司調整戰略到教育方向,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和教育結合做服務。雖然走了,不過個人覺得前景應該不錯,可能從企業運作的視角看,精益的服務中融入心理學是個嘴上說著神奇,手上乾的細膩的行當吧~現在換了第2份工作,是做互聯網產品,心理學的具體方法可能用到的地方不多,但很需要有一些宏觀思維的培養和建樹。上面這些就是工作上感受到的,下面是自己覺得心理學能收益的更多的地方吧——
首先談談性格上的收穫吧~
第一點,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寬容~
因為學的是心理學,所以許多事情背後的原因,可能更容易看透,可以任自己的性子去想著計較一下還是放任一下,不用再care為什麼。心態上更輕鬆。當然,不爽了,還是可以罵幾句;難過了,痛痛快快的哭一頓~其次,和心理學的同事們一起工作,你會感覺大家都很真誠、很簡單,很輕鬆就能成為朋友。就算走了,還是能和大家像家人一樣一起玩得很好。我想,這可能和企業文化有關係,很多互聯網公司可能也是類似的~
第三點,一定要善於自省。
不管是做心理學的老師,還是有能力的boss,或者有作為的有抱負的朋友,給我的感覺:一是對心理學很感興趣、對人很感興趣;二是非常善於和人交往、聊天;最重要的是,善於總結經驗,有顆發現的心和反省的腦~看到的一個普通的現象,會去想問題、根源,有時候甚至腦洞大開~所以每個人都超級有意思,有時候你會佩服他們,更會覺得他們好像小神經~~但卻內心總有用不完的大能量~最後一點,愛讀書,愛看書!這就不多說了~
除了性格上的獲益,還有就是技能上到底要具備啥?
我想什麼樣的技能,都有後天再習得的可能,所以工作中可能還會不斷的儲備,但學過心理學的人可能會早先具備一些技能的基礎。1、思考問題,更具有邏輯性——源於你要學實驗設計、心理測量學的好哦~畢竟心理學有理科思維的知識範疇,所以這種東西學的好,對於做事情的條理性、思考的全面性,都很有幫助2、溝通能力——即使做不到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但絕對不會泯滅自己和人交流的本性。所以有一點點的溝通技巧、諮詢技巧,就能結實好多不一樣的夥伴~3、細膩——糾結細節,是做研究的通病。但我倒是覺得能從用戶感受、人的本性出發去思考問題,把握細節的東西,其實也不見得是壞事。所以做事更用心,想的更細節,是非常厲害的!4、訪談、測量,你該會一點吧~只要會一點點,就足夠了~~可以用來用戶調研、需求收集、數據挖掘……很多很多,雖然只是皮毛,但絕對會收益~~其他的技能,我還在學習和摸索吧,暫時沒啥說的了~~儘管題主先問的是"學者"應該接受哪些訓練,具備哪些素養。不過我還是想借這塊寶地說一點稍微跑題,但沒跑多遠的想法。因為之前也想過這個問題,在之前一個說心理學畢業後的工作的帖子里寫過一點(心理學專業畢業後適合從事什麼職業?),這裡正好有機會就接著再寫一點。
我想說的是學心理學的人整體來說,不管是不是做學者,應該具備哪些素養,如何訓練。這些是我在自身學習和工作中通過自我反思,以及觀察身邊的人總結出來的,暫時還沒有什麼科學性,所以請大家多指教。
1)人際理解能力(大概就是平時說的情商)
首先想說這個對於學心理的,整體來講,這個素養的初始技能點就相對較高,總體來說大家都對人比較敏感。然後很多課程,比如社會、人格心理學、諮詢等又可以增加我們對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了解。人格心理學給了我們很多理解人性格的框架,比如這個人是不是神經質,那個人是不是有人格障礙,或者某個人是多血質,應該如何對待他等等。另外社會心理學也會從社會情境的角度幫助我們理解人的行為,因為在某些群體環境下,人會傾向於作出什麼樣的行動可能是由群體性質決定的,並不是個人意志。有了這些知識框架,學心理的同學就能更好地理解人。此外,平時可能做一些作業或者課題也會去研究各種人是怎麼想的,訪談或者調查,都會讓我們對不同的人更理解。總之,這些訓練都可以增加人際理解的技能 至於人際理解為什麼重要,簡要說就是:以後的世界人們會越來越多的鏈接,以前一個人一輩子可能只能遇到自己村子裡的哪些人,大家文化思想都很相似,很好交流,但以後全球化,網路化,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會更加頻繁。而且當分工越來越細,就需要跟更多與自己很不同的人合作,這時就很需要這種素質。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看全新思維 (豆瓣)中的共情力一節。2)談話引導技術
這個技術嚴格來說不是「基本素養」,是個技能。這個技能說白了就是說話的方法,粗略的核心思路就是不批判,引導對方說出他想要的,然後幫助對方總結升華。這個技術主要是在諮詢中有所訓練,不過在訪談類的作業中也會用到。比如訪談時會要求我們不要有過多的引導,要問開放式的問題,讓對方說出真實的想法。還會提到要建立關係等等。這些都是以後在做與人接觸的工作中要用到的。比如現在互聯網中很多人都說要理解用戶需求,如何理解?用戶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你需要通過談話引導他說出來。這個過程和心理諮詢很像——來訪者也說不清自己到底怎麼了,但是你直接告訴他他也不能理解,所以只好引導。教育也是嚴格,不能用灌輸的方式,二要引導。總之這種技術很重要,只要你的工作中需要跟人說話,就很需要。而這種技術也是建立在人際理解的素養基礎上的。建議心理學的同學多練多培養,抓住每一次訪談作業、諮詢練習,或者是日常跟同學溝通的機會練習。朋友、家人聽到你是學心理的,一定會有很多問題吧,這時你知道該怎麼做的——不能直接回答他,談話技術用起來。3)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的思路和技術
我覺得這個素養是每個受過科學訓練的人都有的,所以不能算嚴格意義上心理學的素養。但是也不能說不算。因為畢竟大多數學校的心理學還都是按照科學來設計的,所以學心理學的同學一定會學到科學研究方法。所以這應該是社科,或者科學類專業都有的素養。(儘管我不太懂,但我覺得純人文類專業這方面應該涉及比較少) 其實有關這方面如何培養,前邊的同學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就多說一點我自己體會到的重要性。當時我在公司做產品,可以很快的提出假設,設計方法驗證,然後迭代。我本來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了不起,但另一個同事帶產品的時候就在這方面遇到很多問題,她來問我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這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可能很多人覺得做研究的能力只有在學校的時候有用,工作中並沒有什麼價值。我覺得做研究的思路和做互聯網產品的思路沒有本質區別,區別只是做互聯網的速度更快一點,容錯空間更大,沒有那麼嚴謹一點。但本質都是:假設、實驗、驗證假設、改進假設的不斷更新的過程。所以我覺得不要小看這個方法,用好了就可以跟現在最火的互聯網思維接軌。4)用概率的和系統的眼光看世界的思維方式
這兩個都是思維方式,而且很有關係,就放到一起了,以後可能會拆開。 這裡加一段故事。有一次一個在諮詢公司工作的博士校友回來給我們做就業方面的講座。一個同學問:「學心理專業的進諮詢公司有什麼優勢?」 那個師兄先是反問了一句道:「在做的有幾個同學敢說自己學心理學的非常專業?」 當時應該是沒有人舉手,或者只有很少人。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不過後來師兄並沒有停止與此,繼續說了一些我記不太清的話,但是大概意思是:可以看出大家還是不夠專業,但即使是很專業,也可以不用糾結於專業,二要關心你學到了哪些思維。他說心理學的人應該更理解什麼是概率,什麼是必然性,什麼是可能性;還應該有可以建立系統模型的思維…… 總之當時其實我並不完全理解這些。後來經過一些時間,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覺得說得好有道理。 先說統計:學心理的要學統計大家都懂的,但是真正理解概率的精髓並運用與生活的不知道有多少。如果可以運用的話真的很有幫助。所以我想說的不是練習如何使用SPSS,而是培養用概率的眼光看待世界和生活。 概率的思維,用我的理解,一句話說就是,凡事不要非黑即白。這句話可能更多時候是用於評價人或者某件事的。但我覺得可以用於一些其他的場景,比如:很多同學說我有拖延症! 這就不是一個概率的視角。概率的視角可能是:「我在70%的情況下有拖延症! 」 概率思維有什麼好處呢?比如可以幫助改變行為。比如剛才說的拖延症,你說自己有拖延症,基本有點像判了死刑。但是你說70%有拖延症,那還有30%的情況是好的呢? 這些情況是什麼時候呢?之後能不能從30%漲到40%呢? 再比如很多人說,"從今天起,我要每天做XX" 這種也是非黑即白的思路。更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從今天起,我要把我每周內做XX的概率從0提高到2/7!也就是每周至少做兩次。然後在逐漸增加到3/7、4/7,或者以月為單位計算的13/30。這樣會讓你不至於因為有一天中斷而自暴自棄。還有很多其他好處,寫多了就沒人看了,就先到這。 然後系統性思維就是整體的看問題,這個在家庭系統諮詢等心理理論中都會提到。沒有概率的思維特殊,就不多說了。總之個體層面分析問題和系統層面分析問題是兩個概念,能分清這個很重要。同樣是碳原則,因為系統的不同,構成石墨和金剛石兩種東西,就是最簡單的例子。 更多思維方式可以看吳世春:哲學底層的互聯網世界觀--百度百家)5)相信人(尤其是自己)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並且可以越變越好的一種信念。
這個東西感覺是心理學的核心,心理學整個學科都在講如何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如果學完心理學還沒有掌握這個信念,只能說很可惜。這個信念幾乎可以改變一生,好處巨大,儘管放在最後,但是真的是最重要的。 培養方法說簡單也簡單,但也很難,因為改變雖然是可以有的,但是過程可能很漫長。具體來說:一點一滴的改變,產生可以改變的信念,然後再改變,再加強信念,不斷循環。比如你上課學到了一個緩解壓力的小方法,你就回去練習,然後壓力就減小,你就繼續練習。然後你相信其他方法也許也有效果,於是就去做正念的練習,或者是堅持跑步,練習如何與人溝通等等。總之每一個小練習,每次小小的嘗試,都是一個機會。 同時,更難的可能是相信他人也是可以變好的。這個信念又會跟人際理解、談話技術相關,結合起來以後你就可以做很多與人有關的工作,還會建立非常好的人際關係和親密關係。與自身的改變一樣,他人的改變也很漫長。注意觀察周圍人的改變,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可以幫助培養這個信念。(不過要注意,「他人能變好」,和「我可以改變他人」是兩個概念。他人只能自己變好。所以「我找了個不合適的男/女朋友,我想讓他變好」之類的事不在討論範圍) 更多有關內容可以參考:YC創業課(CS183B)學習筆記(31):自尊心太強是進步的障礙)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培養出的重要的素養(技能)。我覺得這些東西是對工作、生活全方位有益的,當然對於學者來說,我覺得也是必備的。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對題主或者其他人有所啟發。」一個合格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學者,通常都接受過哪些訓練?應該至少具備哪些基本素養?」
1、這問題是誰問的啊?我估計又要得罪提問者了。這問題問的太差了,比如:什麼叫「科班出身」?誰定義的合格?看不出來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麼。
2、什麼是學者?發表過同行評議的學術文章(大部分的書是不算的),應該就可以稱得上學者了(當然學者也有高下之分)。對於學者來說,發表文章就是一個被同行認可的過程。對於外行來說,最簡單的判斷一個是否是學者的標準就是是否發表過文章。
3、訓練和素養基本上就是發表學術文章的要求,理論能力,文獻,方法論。
4、對於普通人來說,評判所謂的心理學者的標準就是對最新文獻的掌握和方法論。別的都是障眼的。一個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人,可以放上自己的教科書目,需要掌握的技能就一目了然了
《普通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一些基礎研究及成果理論等
《發展心理學》————了解一個體自出生至死亡一生所經歷不同時期的生理髮育情況和心理變化情況,每一時期面臨的都是不同的成長問題
《實驗心理學》————這是實驗研究的部分
《心理測量》————也是實驗研究後期的分析
《心理學史》————了解心理學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如何誕生的,期間又經歷了怎麼樣跌宕的發展史,了解每一位心理學家的平生也對理解他們的思想有很大幫助
《人格心理學》————從人格的角度解析個體心理
《生理心理學》————基於生理解剖的基礎來了解人類大腦神經以及各種分泌物如何影響到人的心理層面
《認知心理學》————心理學的一個流派,從該角度去理解人類的心理現象
《變態心理學》————了解異常心理疾病可能的形成過程以及癥狀治療方式目前的研究成果等
綜上一個心理學科班出身的人應熟悉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對各個流派有一定了解,熟悉個人一生的發展歷程,熟悉整個心理學史的發展歷程並會使用各種實驗方法對某一課題進行研究。
最後再問一問,這是國內大學中對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基本要求,你心裡對自己的要求又是什麼樣?
一個合格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學者,接受的訓練總結起來就是兩方面:理論和方法。
第一個方面是心理學的理論:
在理論基礎上有清晰的架構,能夠大致地描繪整個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和體系。整體上它研究人的心理現象、過程和行為,從人的感知覺、認知、語言、情緒、人格、動機、智力到社會行為,及其所有這些背後的腦機制。簡單測查,可以通過問其一個普通大眾可能並不認為是心理學領域,但確實是心理學領域的理論,例如關於托馬斯楊的三色說和黑林的四色說是說明什麼現象的,它們分別能說明什麼問題而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其次,在所感興趣和研究的細分領域,有深入的理論思考。舉個例子:在我研究的創傷領域,在重大災害性事件之後,個體可能出現的一個積極心理變化——由特德斯奇和卡爾霍恩最初提出的概念叫創傷後成長(PTG),關於這個概念,理論上有兩大爭論:- 其一是對於PTG究竟是真實的積極變化,還是一種積極幻覺,研究者有不同意見,理論建構者(特德斯奇等)認為它是真實的變化,體現在對待自我、他人和這個世界上一個真實的變化,而泰勒認為這種用量表測出的積極變化其實是一種認知上的積極幻覺,它在創傷後早期有保護性的作用和價值,而長期持續是不利的。
- 其二是PTG是一種心理過程,還是一種心理結果。特德斯奇等人認為是個人應對之後的一種積極結果,而帕克等人認為它不是一個最終的結果,而是一個不斷在創傷後尋求意義的心理過程。
關於這兩大爭論,有其他的一些研究者嘗試整合它們,例如Zoellner等人提出了PTG的雙面模型(Janus-face
model)又叫雅努斯臉模型,雅努斯是古羅馬神話中的門神,它有兩個相對立的臉,顧名思義,Z等人認為PTG既是一種真實的積極變化,它具有建設性,能促進人的心理健康,但同時也存在幻覺和假性的一面,是人在重大創傷壓力下可能出現的否認、迴避所帶來的積極幻覺。
第二個方面是心理學研究方法:
心理學的不同細分領域,研究方法也是千差萬別。有些注重實驗,在實驗材料、被試的選擇上,實驗程序的設計上是花費巨大的功夫,而最終的統計檢驗運用的是最簡單明了的方法。而有些在數據採集過程中,採用大樣本的測量數據,更多採用統計控制的方法,運用複雜的統計模型來計算出心理變數之間的關係。不論採用哪種形式,對自己所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該方法的缺陷和優勢有清晰的認識,在解釋結果的時候能夠有充分的理解。關於基本素養:大概就是從過去開口閉口都是弗洛伊德、榮格、羅傑斯,到絕口不提這些人,轉而是阿隆貝克、米紐欽和鮑爾比了吧。大家說得很全了,我把記憶中大學的科目發出來,你感受一下。
普通心理學教育與心理統計實驗心理學測量心理學心理學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西方心理學史中國心理學史變態心理學諮詢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大學物理大學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文獻檢索思修馬哲毛概鄧論選修課乒乓球游泳小說賞析(主講金 瓶 梅)電影賞析(只記得蝴蝶夫人)目前,這個問題不太適合國內的心理諮詢師人士回答。因為我們不是學者,我認為我們是心理學的使用者,可憐的是,我們這些使用者上學期間幾乎沒受過什麼臨床訓練。
後來的各種專業 訓練,都是在社會繼續教育期間接收到的。
大學本科期間,學生在臨床方面幾乎不會受到任何訓練,更多的是基礎知識學習。個別人能夠參與到學校的心理諮詢室維護工作,並誤打誤撞接觸到了一些技術培訓和接待性訓練,全是個例,不可推廣。
碩士期間,統計和實驗的應用技術訓練會得到極大的關注,這更多的是為了完成BOSS的工作布置。
博士什麼的,我不知道啊。
除了臨床技術最受益的幾個心理學知識掌握,我認為如下。
1、心理學史,這我覺得真的很有用,這個學習過程,能夠幫助你快速了解,心理學發展過程和研究規律,對心理學之所以發展到現在的這個狀態,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和概念。很利於你獲得同行者的認可。因為喜歡看心理學史的人,都是真對心理學痴迷,並且真正的學霸居多。多數人會把它當做必修選逃科目。
2、SPSS,這個軟體使用,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上學沒好好學,做畢業論文,或者以後上碩士研究生的同學,都知道,這個雲遮霧繞的軟體。對我們未來的工作有多麼重要。
3、消費心理學,這門課,讓你對生活中,以前很多不可理解的事情,做了新的整理和歸納,讓你保持對心理學的興趣。
至於幾位大咖說的統計、測量、實驗,真的是搞研究的時候才用的上的,心理學是一門複雜的學科。很多東西,無法用研究結果說明,因為人的個體差異化太明顯了,很多數據模型只能再一定樣本範圍內是適用的。
非常期待有一位臨床方面的大咖能夠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剛畢業,算不上學者,來發表下自己看法。首先我們要區分一下很多大眾誤解的,心理學不是算命,不只是看心理問題,這是一門科學,是有系統研究方法的一門科學。科班出身,我個人認為,1.批判性思維和科學精神。我是一個scientist-practioner模型的忠實擁護者,我們需要具備批判性思維,才能在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做到儘可能的客觀和正確的發展。見過很多被阿貓阿狗忽悠的阿貓阿狗,他們可能能在這個行業工作,但絕對稱不上靠譜。作為刻板出生,我在這裡大聲的告訴你,數據,數據,數據,這是最說明問題的,包括心理諮詢,CBT為啥列入美國醫保,因為有數據支撐!每天看著那群對佛洛依德盲目崇拜的人真的是。。。2.研究方法。既然是一門科學,科學出身的我們必須懂得這門課程的研究方法,才能進行實驗設計,研究設計,從而完成理論的不斷完善和進步3.專業技能。研究方法,統計等等都算基礎技能,剩餘的課程要看學校和專業的設置。基礎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兒童發展,諮詢,等等等等,所需的專業技能是不同的,需要進行非常之久的訓練和實踐,有興趣的可以加加特定分支的人,或者查查相關學校的專業設置。4.作為一個大學或者研究生的基本能力--資源收集和使用。心理學有些方向是理科,有些方向是文科,但是無論是如何劃分,我們需要具備大學生或碩士的基本能力,比如查資料,資料、數據分析,等等,如何最高效的使用和尋找資源,應該是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最大的優勢,這與什麼專業無關,這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最後重申一遍,這是一門科學,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會設計實驗,有邏輯思考,有數據分析,有各種燒腦,我們不是路邊算卦的,也不要再問我們我們能不能猜到別人想法,我們不是神,那些能說出你想法的,都是根據各種細節進行了推理,算卦,我們真的不專業。
首要素養,能面對大眾的不理解。坦白的告訴每一個問你,知不知道他在想什麼的人,我不知道。
然後的素養才是樹立實證概念,show me the data。最後的素養是保持心態,不抱有科班出身的優越感去譏諷江湖派成功學,讀心術。然後是受過的培訓英語能力,因為要看文獻。數學能力,尤其是統計學概率論能力,因為要分析數據。邏輯能力,因為要使論文自洽。溝通能力,因為諮詢派要去接待訪客,科研派要安排被試做實驗,管理派要去裁員=_=開個玩笑不要當真。想到再寫。【謝邀】&<多圖預警&>&<含少量生澀術語預警&>
不太清楚樓主對於心理學的學科現狀的了解有多少,但我想,既然已經加入圓桌了,那麼肯定會有蠻多對心理學領域還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會看到,那麼我就從現狀開始簡單介紹一下。如果在我知道的所有領域中,說出一個大眾既熟悉,但又跟大眾認知差異最大的學科,那麼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回答三個字:「心理學」。對於心理學不大了解的朋友,可能會以為心理學是這樣的:或者這樣的:要麼或者是這樣的:甚至是這樣的:如果你這時候心裡在想:「媽蛋,難道不是這樣嗎?」我只能回答:「(微笑)(微笑)(微笑)」然後這時候也許有朋友就想了,那起碼是這樣的吧:「催眠,你們學心理學的肯定要學的吧?」或者,「犯罪心理學你們肯定要學的吧?」如果你這麼問我,我也會回答:「(微笑)(微笑)(微笑)」~~~廢話說了這麼多,我總結一下以上的所有內容:我們不學催眠;我們不學你心理在想什麼;而且,我們也不學犯罪心理學。(起碼應該必修課不會有吧~)好了,給大家昨晚總結的意思就是,大家可以罵我了。
如果你對罵人不太擅長,我可以指導你:你可以這麼罵:「你傻逼嗎?啥都不學,那你學什麼?!」也可以這麼罵:「樓主,你肯定是同學都上課的時候你去把妹、泡吧、打遊戲了!」或者,你可以有理性的這麼罵:「樓主,你們學校沒有這些課,不代表其他學校沒有。」其實,我確實在其他同學都去上課的時候,我去把妹、泡吧、打遊戲了。
但是,我想說,他們好好聽課的孩子,也沒學這些內容。~~~~~好了,那心理學究竟學些什麼呢?再給大家幾張圖吧。其實,現在主流的心理學是這樣的:或者這樣的:如果你覺得不夠直觀,那我就再po幾張圖:實驗室有可能是這樣的:也有可能是這樣的:或者可能,是這樣的:
甚至,是這樣的:我記得有一次,給某朋友看完實驗室照片的時候,她驚訝的問我:「你們,心理學,還,有實驗室啊~?!」(笑臉)我們屬於理科,拿理學碩士,屬於自然科學學科。如果你這個時候問我,我怎麼感覺,你發的這些圖,很像是生物學跟醫學啊?
那我就要說:「恭喜你,你已經對心理學有個初步的了解了。」目前來說,跟主流心理學最接近的學科,就是生物學和醫學。(為什麼要強調主流心理學呢?
因為有少部分心理學方向比較偏向哲學)~~~好了,扯了這麼多廢話,終於可以聊題主的問題了。題主的問題中,題眼很多,關鍵詞包括:「合格」、「心理學科班」、「學者」、「訓練」、「素質」。
這裡面有些我回答不了,比如:什麼算是「合格」,這牽扯到 測量學和統計學。還有「學者」,這個概念,我不太清楚具體的含義。但是其他的幾個我覺得我可以適當地、撿著我知道的、跟大家聊一聊。所有國內的心理學專業的本科學生都會上一門叫做《普通心理學》的書,絕大部分同學都是學彭聃齡老先生的那本。那本書會告訴大家什麼是心理學,心理學都有哪些領域等等等。
如果你讓我回答心理學到底是什麼,我可以這麼概括:主流心理學,基本不承認,世界上存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因為,主流心理學的「心理」概念跟我們的「心」,完全沒有關係。主流心理學認為:「心理」在腦中(包括大腦、小腦、腦幹等等等等)。所以,換句話說,心理學跟腦科學基本是同一個概念,起碼重合度極高。(上述說的主流心理學基本包括國內的所有院校的所有心理學專業,但不排除有個別老師持有不同意見)所以,目前各大院校的年輕有為的心理學老師、專家、教授中,很多從來都沒有學過心理學,他們從本科就是讀生物學或者醫學,碩士、博士都是學習腦科學、神經科學、生理學等等這些學科的。海外學成歸來之後,在各大高校的心理學專業任教。所以,心理學專業的學生,生理學基本是必備知識儲備。如果讀研讀博,那麼就要學習更複雜更專業的神經學、細胞學、腦科學等等的知識。還有,測量學和統計學也是必須要掌握的。
因為,幾乎所有的本科學生都需要做心理學實驗或者心理學調查,但是,設計完全不需要統計學幫助的行為心理學實驗的人非常少,所以大家基本都是要熟練掌握測量學和統計學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就不需要統計學,但這種實驗目前基本沒人設計)剛剛聊的是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兩個部分。除此之外,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學「心理學理論與心理學史的」方向的,而且是學「精神分析」流派的。那麼,碩士、博士階段確實有可能完全不需要做實驗(但要聲明,這個就基本已經脫離主流心理學了,好在主流還沒完全拋棄我們),那麼就需要對於近現代哲學理論有一些了解(且,你要坐的住,天天翻譯文獻,天天碼字,真的不是好玩的)。
最後,我想,肯定會有人問道:「那心理諮詢,你們總是要學的對吧。你們肯定受過專業的心理諮詢的培訓。」「你們肯定能幫助我解決我的感情問題吧?」「我和我女朋友分手了,怎麼才能挽回?」「有哪些跡象表明,我男朋友已經不愛我了?」「我怎麼能準確地洞察周圍人的心理活動?」這些問題,如果大家有需求,咱們也不是不可以聊。如果你要是問我這些東西是不是心理學,我也沒法回答。但有兩點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第一,這些東西,我稍微懂那麼一點點;第二,這些東西,絕對不屬於題主問的問題中的一部分:「合格的心理學學者應具有哪些知識儲備或者受過哪些專業訓練。」絕大多數心理學的學生是不學這些東西的。(我本身屬於不太主流的心理學研究方向)備註:
剛剛提到了我的專業方向:「精神分析」。有的朋友可能比較陌生,精神分析是最初由弗洛伊德先生創造的流派,主要講「潛意識」、「意識」、「前意識」跟「自我」、「超我」、「伊底」這些東西。~~~~
先聊這麼多吧,時間有限,能力鄙陋,說的比較粗糙,大家原諒,如果大家喜歡,可以關注一下,我一定會再更的。1905岸芷汀不把自己研究的東西神化,認識到自己學的東西只不過是對現象的描述和總結而非能達到玄學意淫和預測的程度。
首先什麼叫合格的心理學科班出身的學者。
我現在大三,在醫科大讀應用心理學,接觸病人要方便些所以案例見得多一些。不知道算不算你說的科班出身。我從高一開始對心理學感興趣,因為那時候我母親剛好成為心理諮詢師,所以大學報專業就是心理學。我上大學的幾年基本上是她讀什麼書我讀什麼書,因為我媽算是我們小鎮搞心理算有感覺到,所以這幾年進步很快。期間她帶過小組,個案,還有社區講座,她也是醫務工作者。我今天寒假回去家裡已經開始做沙盤治療了,方向也開始轉向家庭和青少年治療。也去過去內地參加過李子勛老師李倫老師的講座,還有各種國內心理大神的網課。(差點成為李倫的徒弟……李倫好像只有三個徒弟,兩個我認識,一個我的二師傅,一個我媽的乾妹妹。)反正各種講座啊團體啊能去就去,畢竟遠。
訓練
說回來,心理諮詢師都有自己的督導,都會不定期整合自己,因為本身就是高危職業,對自己內省要和多。你問接受過哪些訓練。這麼給你說,基本上你大學裡的專業課非專業課先都能過掉,可以考一個心理諮詢師證,然後想想你要以什麼理論進行諮詢,比如團體治療還是人本存在?各式各樣的量表測驗都整明白了。專門的訓練……怎麼給你說,我個人感覺你在活著就是修行,可以無時無刻訓練自己,和人交往這那的,你稍微懂了吧?培訓班只要你感興趣就可以報,多體驗體驗,多做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因為搞心理的一定要有多體驗才能和來訪者共情。基本素養
在你考心理諮詢師的那本技能你都能做到就牛了。我認為心理諮詢師應該具備所有優秀的素養,而且可以根據來訪者需要給予。個人建議
讀書!誰的都讀!一定要多讀!去說話,交流。不要生氣……真的,你要有個好脾氣……別問我為什麼……培養什麼興趣最好啦~愛打羽毛球愛健身~真的很有用。心態調整。最後,我想說我們那還是地方小,去次內地兩天……什麼東西都來的慢,真的我很佩服我媽快五十了搞心理。我想下一代的任務就在我們身上,覺得今年考研,回家建設。對了,我新疆人,在昆明上學的新疆人。題主這個問題問的過於宏觀,詳細的話寫一本書都不夠,因此直接說重點。心理學是一門研究身心規律的實證科學。實證通俗理解就是有數據真實客觀的理論,而不是信口開河或者自我意淫的結論(比如比如樂嘉,佛洛伊德)。因此,題主的問題可以做一個向上轉型:即科學訓練是什麼樣子,而後此子問題自然解決。經典的科學研究方法有兩大類,實驗方法和理性方法,具體說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不展開)。前者的實現需要設計實驗測試獲取大量的數據,後者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描述(涉及到統計概論,信號分析等技能)來得到數據中的規律從而來揭示某種現象。因此這是一個依賴於客觀數據的嚴謹推理過程。在推理過程中我們需要建立假設,然後用數據去檢測我們的假設是否合理等一系列要素。而這也就是題主所謂的心理學學術訓練的答案。至於一個心理學科班要有那些素養,個人認為如下,1,不利用大眾對心理學的誤解去坑蒙拐騙,比如做些什麼星座顏色性格說的這些東西去虎人。2,認識到心理學只是解釋身心現象的一門學科,因此不要去出於金錢的目的去宣稱「包治百病」。3,允許的話做些科普義務。
推薦閱讀:
※遠離「評價婊」
※038 「自我」的成長階段論:不同成長階段的養育態度
※通過故事,啟發內在的資源處理衝突| 神話心理劇工作坊精選(二)
※關於女權主義, 大家怎麼說?
※不會說話怎麼玩狼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