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日本人進門脫鞋,現在還是這樣?

為了紀念抗戰勝利,看了一部叫《望鄉》的電影(女主角讓我想起湯唯),裡面媽媽說來的日本人和小姐說話的時候不脫鞋,你還算日本人?

感覺口氣很重,不像是日本一般犯錯的那種質疑口氣。很好奇現在日本進門還要脫鞋嗎,如果我不脫鞋會不會是不是顯得不把他們當朋友或者是不禮貌?

1.關於抗戰勝利:

影片反映的時間是從1907年到1974年。 從明治30年(1897)開始,直到大正9年(1920),日本政府為了積累資金髮展資本主義,把販賣妓女到海外作為謀取外匯的一個手段。 很多貧苦人家的女兒,為了替家裡還債,被迫去南洋賣身。她們為國家賺取了外匯,但是那段經歷留給她們的卻是精神和肉體上的永遠無法癒合的創傷。 電影《望鄉》反映的正是這段歷史。-維基

很想知道日本為啥就那麼快崛起了,人口多了資源少就開始擴張了。(我的神邏輯)

2.回答就回答,屏蔽我干哈。

3.腳臭有另外的帖子討論了,大家記得洗腳。


日本的地板漢字寫作「床」。

而且那真的就是床。(以前農村沒榻榻米,就是木地板)

如果歐美客人到你家穿著鞋上床你有啥體會。


日本以至於亞洲都存在一種脫鞋文化,歐美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脫鞋,因為歐美人覺得在公共場合和外人面前露腳是很不禮貌的事情。

日語里穿室外鞋進屋叫做「土足入室」。在日本,入室必須脫鞋彷彿是一道鐵則,和不要用腳踩枕頭的程度差不多,經常看日本的電影和電視劇就會發現,甚至會出現小偷進屋偷東西先脫鞋這種我們看起來很搞笑的場景。

其實不僅僅在家裡,學校、體育館、道場、旅館等等公共場合同樣需要換鞋,比如體育館要換室內專用的運動鞋,這些場所的共同特點是木製地面,因為日本是地震多發的國家,木製房屋特別多,為了保證木製地面的光澤和乾淨,所以養成了進屋換鞋的習慣。

至於為什麼這麼嚴重,日本人對影響他人的
行為非常敏感,比如在電車裡接電話就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嚴重的事情,在日本電車上如果手機突然響了簡直就和學校上課的時候手機響了一樣緊張……

而榻榻米上面連拖鞋都不允許穿,因為榻榻米很脆弱,穿鞋在上面走會損耗很嚴重。進入榻榻米的和室時拖鞋要丟在走廊里。


在日本只要有顯示地板高低的地方,就說明你需要脫下鞋子或拖鞋。日本家庭的玄關大致低6英寸(15.24cm),這裡要脫鞋換上拖鞋;如果是鋪榻榻米的房間,會低1~2英寸(2.54~5.08cm),這裡連拖鞋都得脫下。

1.進屋脫,進不同的門也得脫

日本人的住房裡大多廁所和浴室是分開的,進廁所需要換鞋。廁所里會放專門的拖鞋,只能在廁所里用,不習慣的人可能很容易忘記了把這個拖鞋穿出來。

很多馬桶水箱上面都有一個水龍頭,每次用完廁所沖水後,水龍頭出水用來洗手,洗完手的水流入下面的水箱用作下一次沖馬桶的水。另外,馬桶邊上還會掛一塊毛巾用來擦手。

2.從幼兒園脫到高中

在日本,從幼兒園到高中,進入校舍都要換下從家裡穿來的鞋子,穿上放在鞋櫃里的學校統一購買的布鞋。大多是純白色的,有點像記憶中的回力鞋。不過到了大學,就可以直接穿鞋子進去了。

▲小學生的校內鞋櫃  

▲中學生的校內鞋櫃

上體育課時還要帶上統一購買的運動鞋,在體育館前換鞋,為了避免下課後穿錯別人的鞋,每個年級鞋子上的代表色都是不一樣的,一般也會用馬克筆寫上班級和姓氏。

這個鞋櫃甚至成為學生青春的一個象徵,在裡面放情書或傳紙條的行為都很常出現呢!  

進校脫鞋除了為了保持學校的清潔以外,最重要的是想讓學生們明白,在學校里,無論家境如何,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大家統一的校服、統一的鞋,就是為了讓大家平等化。

3.公共場所還是得脫

進屋換鞋,是我們都習慣了的,但如果說在公共場所,比如市民中心,健身房,寺廟,公廁,醫院,飯店等地,也要換鞋,不知你還能否適應。在日本去很多寺廟神社參觀的時候,如果要進到佛堂之類的地方(一般都是木地板)去近距離看的話,就一定要脫鞋,而且不能光腳,這些地方會立一塊牌子寫著「土足禁止」。記住去日本參觀寺廟時請隨身攜帶一雙襪子哦!

脫鞋文化已經內化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經常在日本的電影和電視劇里甚至會出現小偷進屋偷東西先脫鞋這種我們看起來很搞笑的場景。愛脫鞋也算是日本不同於別國的一道風景吧,如果你來日本,記得帶一雙方便穿脫的鞋子哦。

歡迎大家加微信谷美和風(GOOMAY-WAFU)和我進行日本文化交流,這裡有更多精彩內容哦~


日本人這方面學習的是中國,在漢代以前,中國沒有椅子之類的東西,在室內皆是跪坐,現在日本還是跪坐,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私下,都是跪坐。


難道在中國已經不需要脫了?


以下引用內容來自Evanescence and form : an introduction to Japanese culture 作者:Charles Shiro Inouye

題主所提到的脫鞋是日本人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的根源來自於日本文化。

Is taking your shoes off when you enter a Japanese home simply a matter

of good housekeeping? Or is it an indication of significant space? When you

go to the public bath and notice people scrubbing themselves with amazing

thoroughness, are they just practicing good hygiene? Or is there still something

spiritually important about being clean even if no one gives conscious

thought to the matter?

For the purposes of our analysis, we must consider the meaning of seemingly

meaningless habitual behavior. Such acts are not obviously symbolic

since we cannot tie them to this or that ideological principle. But does this

very meaningless not mean something important? I am suggesting, of course,

the weight of formality, and the function of form that is at once trivial and

specific to context. We must not forget that while formality tends to lose its

connection with explanation it is also more immediately binding and relevant

than explanation. As etiquette or protocol, formality determines the faux pas

and the dignified gesture.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hegemonic order, formality

has the power to encourage acceptable actions quite apart from our ability

to elucidate the ethical or rational basis for why we do what we do. Truly, the

linkage to meaning grows surprisingly weak and even unthinkable. When

asked for an explanation, all we can say is, 「That』s just the way it』s done.」

雖說這種日常習慣看似微不足道,兩言三語便可列舉種種理由來解釋。但若真想刨根問底、追本溯源,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哪怕一般的日本人也不能真正說得清楚,文化現象說到底還要從文化這個角度來解釋說明。日本文化的兩大要素就是Evanescence and form,form可以翻譯成形式或方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規矩」,儒家文化中類似的概念應該是「禮」。脫鞋就像吃飯前要說いただきます,吃完後要說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一樣是一種form。

As reflected in this spatial distinction, conceptual categories of inner (uchi

) and outer (soto ) were kept sharp. One』s circle of family and associates

constituted uchi, and others were soto. Thus from the Muromachi period

onward,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oming of spring has been marked by the rites

of Setsubun, usually held on February 2 or 3, when one opens the windows

and doors of one』s house, and throws ritual beans into the air while shouting,

「Prosperity in, ogres out」 (Fuku wa uchi, oni wa soto). Simply put, one

identifies with uchi, and not with soto. This binary split survives even today

as a 「shoes-on/shoes-off」 phenomenon, where the space of shoes-off, such

as one』s home, is kept clean and orderly, while the space of shoes-on, such as

public streets or beaches, can sometimes be surprisingly unkempt.

脫鞋這一習俗與日本文化中內外的概念息息相關,一個人的家人和朋友是內,而其他人便是外。脫鞋這一舉動便是從空間上區分內外,但凡是要脫鞋的就是內,否則便是外。我認為這點與中國是相通的,脫鞋進家,穿鞋出門,而西方文化貌似沒有明顯區分,回到家也仍然穿著鞋,甚至也有穿鞋上床的。所以,日本人進門脫鞋應該沒什麼不好理解的,至於題主提到的電影里的場景,我覺得只是因為日本人對形式極其重視,哪怕有一樣沒做好,便不配被稱為日本人了。


在中國,如果家裡是水泥地板,一般都不脫鞋,如果是瓷磚或木地板,一般都脫鞋換拖鞋。日本如果脫了鞋光腳進,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地板比較乾淨,或者洗襪子比較勤……


大部分的答案在比較中國和日本。以我的觀察,其實亞洲很多國家包括緬甸,馬來西亞還有韓國等傳統家裡其實很多是光腳進屋的,一部分原因是氣候炎熱如馬國。也有因為很多國家基本是睡在地上沒有床,需要保持地面乾淨。其實跟國家經濟沒有什麼聯繫,如緬甸泰國,基本室內都是拖下鞋的,這跟他們的人民愛乾淨勤打掃有關,反觀中國,我合租房子的幾年裡,那些中國來的基本大多數很不愛衛生乾淨的,倒是一些緬甸泰國或馬國的同屋租客非常注意打掃和整潔。這一點我們應該加強啊。日本嘛,電視劇里經常看到他們遍角落裡擦榻榻米你就知道了。


土為主的國家,外面容易臟,尤其下雨

歐洲可能是石頭為主吧,外面不臟


拜託,中國不用么


現在中國的城市有誰家進門不用脫么.......


腳臭不?


我在北美,進屋子一樣要拖鞋。


任何的榻榻米上不能穿鞋,因為還要在上面鋪床睡覺呢。

家裡地板上是穿地板拖的,比較輕薄又很硬且不分左右的軟底拖鞋,避免磨壞地板,浴室和廁所還會有另外的拖鞋,一般是塑料拖鞋。

參觀一些名勝古迹有木地板的也不能穿鞋,光腳或穿鞋套,

日式旅館,溫泉,健身房,進門都要換鞋。至於說腳臭,他們會很注意,積極治療,預防為主,比如勤換襪子!

上門服務的一些行業如搬家,檢查煤氣水電的,安裝空調的,進門都只穿襪子或自帶拖鞋,

現在國內稍微講究一點不也如此嗎?房產中介上門看房都得換鞋套吧!

不要說日本人家裡,就算進國人家裡不換鞋人家會當場翻臉吧!!

除非人家說我家裡臟不要換鞋了,才可以!

我小學時跟一個朋友斷交就是因為她進我家不換鞋,那都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我想問的是,有腳臭怎麼辦?


這是日本文化的獨特之處。

如果從心理角度對建築空間進行區分的話,可以分為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

對日本人來說,可以脫了鞋進入的空間就是內部空間。是可以放鬆的地方。

日本人在旅館飯店的電梯里也是穿襪子的。是因為對他們來說,整個旅館都是內部空間,和家的意義相同。

而對於歐洲人來說,酒店旅館是24小時對外開放的,它屬於外部空間,意義相當於街道的延伸,所以需要穿戴整潔對待。

所以說脫鞋只是心理上的一种放松的表現,進而延續多年形成的傳統,和歐洲人的睡衣是一樣的。

引文來自盧原義信《街道的美學》

略有跑題,見諒~


推薦閱讀:

為什麼看動漫裡面大家冬天取暖都用被爐,沒有暖氣的么,現實生活中也這樣?
三島由紀夫 | 他是日式美學的文墨奇才,切腹自殺演繹人生謝幕
吃飯必須合掌說いただきます?原來日本人把這句話看得那麼重
「男女混浴」:日本人的洗浴文化是怎麼回事?

TAG:日本 | 日本文化 |